加强家校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

更新时间:2024-05-19 14: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强家校沟通 形成教育合力

【摘要】本文从家长和学校两方面入手,对当前家校沟通隔阂困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这基础上提出了老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沟通策略,才能消除沟通障碍,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化对立为合力,建立切实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 【关键词】中职学校 沟通障碍 家校沟通 沟通策略

一、引言:

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学校,则是孩子成长的阶梯,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构成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关键元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苏霍姆斯基说:“最完美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但由于学校和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常常导致双方信息上的不对称,甚至出现家校隔阂的不良局面。此类问题在中职学校尤为突出。

二、家校沟通障碍成因分析:

(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常犯的几点错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曾经对北京的1800多名家长,进行了近3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

不少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戏言: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其实仔细想想,这句话也并非全无道理。家庭教育的失败,往往会导致学校教育的事倍功半。家长在管教子女过程中,常犯错误如下:

1. 束手无策。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不少家长自身文化修养不高,对子女

教育方面认识粗浅,常常有心无力,无从下手。

2. 急于求成。部分父母,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常有“学而仕则优”的思想。

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他们眼中只有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其他天赋特长,无法接受个性与共性的差异。

3. 溺爱护短。有些家长对子女过于偏袒,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总是第一时间出

面袒护,充当子女的保护伞,甚至将子女犯错的原因归咎到别人身上。殊不知溺爱

其实是最无知的爱,孩子会因此而失去最基本的承受挫折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4. 简单粗暴。此类型家长脾气暴躁,易怒,经常用责骂代替教育,从来不会顾及子女

的内心感受和需要。随着年龄的成长,子女的态度常常由恐惧变为叛逆,对家庭、对老师充满敌意和不信任。

5. 撒手不管。部分家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经历了幻想、冲动、摇摆、迷惘后,最终

选择了放弃,干脆撒手不管,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抛给学校,家长的不作为,最终导致孩子因缺少关注而失去目标,自暴自弃。

(二)在家校合作和沟通过程中,老师常犯的几点错误:

老师作为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对于家校合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日常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有些老师由于自身经验欠缺,情绪不够稳定等原因,常常会犯下一些错误,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 手足无措,漫无目的。有些老师在与家长交谈前,毫无准备,谈话的目的性不够强,

整个过程被家长牵着鼻子走,甚至偏离主题。由于对家长的预料不够,往往容易被被家长的某几句狠话堵住,变得哑口无言。这将大大影响家长对老师的信任。 2. 急于求成。有些老师总是奢望通过与家长的一次谈话,就能改变学生的现状。在与

家长沟通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完全没有考虑到目标应该分步实现。老师的这种浮躁表现,无疑是给双方的沟通增加了难度。

3. 被动,屈服,无原则。有些老师在面对难缠的家长时,常常处于屈服被动的状态,

理不直气不壮,立场摇摆不定,毫无原则立场,甚至出现前言不对后语,自相矛盾的现象。最终导致老师的话在家长心中毫无说服力。

4. 高高在上。有些老师,在面对家长时,总是一副教育权威的架子,在家长面前从不

低头,明明做错了却不敢承认,推卸责任。

5. 言语过激,忽视家长感受。有些老师不太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喜欢动不动就向家

长告状,甚至当众数落其子女的不是。这样的话,容易伤害到家长的自尊心,甚至会造成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反感。

三、在家校沟通过程中,老师应该采取的策略:

家校之间要建立良性联动机制,有效的沟通是关键。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一门艺术,除了要讲求真诚以外,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事半功倍,最终赢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打没准备的仗。

每次与家长交流,无论是电话还是面谈,都应该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谈话所达到的效果就越明显。准备工作应该分三步走:

首先,应该明确本次谈话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其次,应该摸清学生的家庭背景,例如,可从学生的言行来揣摩家长的性格,从以往的交谈记录来分析家长的态度,从平时与学生交谈中了解其家庭成员情况、父母职业、健康等情况。最后,针对家长的实际情况,分清主次、有步骤地制定谈话策略,在谈话过程中要顾及家长的感受,切忌刺痛个别家长的“死穴”,如:单亲家庭、离异、疾病等。 第二,先求同,再求异。

想要赢得家长的认同,在孩子的教育上与家长取得共识,首先,沟通双方必须打开一个话题,双方都能够在此话题上敞开心扉地交流。如果家长每提出一个观点,都被马上驳斥,那么必然会导致家长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一言不发,最终变成无话可聊,这样的交流过程肯定是失败的。所以,在谈话过程中,老师不能够急于表达反对声音,应该先肯定家长所提出的正确观点,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然后记住家长的一些错误观点,最后慢慢逐一辨析。总之,不能让家长从一开始就觉得,老师是站在他的对立面上。 第三,多肯定,多鼓励,少告状。

没有鼓励和肯定,任何人都会失去自信。家长也是,假如老师每次与老师的交谈,都是以告状为主,那么,再配合的家长也会因此而失去耐心。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多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去加以放大,并且要把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告知家长。适当的鼓励,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 第四,重新树立信心,呼唤责任感。

不少家长,是带着遗憾让子女报读中职学校的,他们深受应试教育的打击,加之对中职教育模式的不理解,常常会对子女的教育失去信心。面对此类家长,班主任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让他们恢复信心上,呼唤起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

在沟通过程中,一方面,可让家长多了解子女的专业发展方向,增强他们对子女未来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多举例子,比如,汇报班上几个资质不如其子女的学生事例,

如今所取得的进步,激发家长期望。又举例,放任和不重视,而诱发其他不良后果。 第五,放低姿态。

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虽然家长可能不懂太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但他们无疑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在教育其子女方面,或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虚心听取家长的声音,有助于激发老师的灵感。因此,约谈家长的时候,老师不应该是下命令、布置任务,而是交流和分享,老师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多摆事实,讲道理,用道理来说服家长,而不是用老师的身份去压家长。 第六,明苦心,定立场,求理解。

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应该是一次情感上的交流,必须让家长知道老师对其孩子的重视,深深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用心良苦,尽量做到以情动人。同时,老师应该向家长表明自身的立场,不能因为个别家长的胡搅蛮缠而开绿灯。班主任要让家长理解自己的难处,体谅老师所面对的是整个班的学生,需要一视同仁。 第七,耐性倾听,寻找突破口。

耐心倾听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巧。任何人的讲话都很难做到滴水不漏,家长也是。因此在家长讲话的时候,班主任必须要耐心倾听,从中寻找到说服家长的突破点,然后把话说到问题的关键点上,做到以理服人。

我班的一个L学生家长,在一次谈话过程中,他把学生犯错的责任归结到班主任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家长上,并对我进行了连番指责,在仔细听完家长的话后,我问了他一句:“L先生,上次家长会好像你缺席了,而且事后也没有给我打过电话,我的名片你有保存着吗?”“哦,你的名片我弄掉了”一句话,形势马上出现逆转,家长再也蛮横不起了。

第八,先扬后抑。

苦口良药的概念已经有点过时了,用糖衣包裹药品,不会影响药效,反而让苦药更容易入口,被吸收。假如每次老师都第一时间汇报不足,提缺点,这容易使家长对老师产生误解,认为老师只会挑毛病,家长甚至会怀疑老师是不是在针对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必然会对老师失去耐心。

因此,在和家长聊子女最近表现时,不妨采取先扬后抑的策略,如先汇报近期进步情况,肯定家长的作用,再点评一下其子女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建议家长在哪些方面加以协助。这样的话,所收到的效果会更明显。

四、结束语

家校合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要使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老师必须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在沟通过程中要讲求艺术,合理运用沟通技巧和策略,才能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参考文献

[1] 李飞 杨坤.教师和家长沟通的策略[J];中国教师;2006

[2] 陈立静 彭克秀;走出家校沟通的误区[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

[3] 吕阳俊;换位思考 家校联动—青年教师与家长沟通技巧的探索[J]; 杭州采实教育;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kj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