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卡介苗接种事故报告

更新时间:2024-05-16 00: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起卡介苗接种事故报告

2008-07-26下午16时,河池市南丹县城关镇某村村医入户为流动儿童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发现一婴儿(男,2007-08-18出生)尚无免疫史。村医在征求其母亲同意后,正准备为其接种卡介苗,此时该婴儿父亲突然回来并声明拒绝接种,村医经沟通无效,只好将吸好的卡介苗(用1毫升蓝芯一次性注射器吸取)放入冷藏包中。其后,在为另一适龄儿童黎晓(女,26月龄)接种麻疹疫苗加强针时,误将冷藏包中吸好的卡介苗0.5毫升当成麻疹疫苗给该女孩作了右上臂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数分钟后,在准备为另一儿童接种卡介苗时,发现吸好的那支卡介苗不见了,经核实是给黎晓误种了。村医即向患儿家长作了解释,并于当日18时报告镇卫生院。当日19时家长自行用热水热敷了接种部位。 1.2 患儿接种后的反应及就诊情况

镇卫生院于2008-07-26下午18时接到村医报告后,立即上报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接到卫生院报告后,于次日9时(误种后17小时)组成了由县疾控中心计免科科长为组长,卫生院院长、卫生院防疫医生为成员的3人诊疗小组,并在镇卫生院对患儿做了相关检查及处理。

经检查发现:该患儿稍显烦躁,接种部位稍红肿,直径约0.5厘米,局部淋巴结无肿大;患儿诉手臂疼痛,测体温37.5℃,体重11公斤,查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拍胸片,结果均正常。认定为卡介苗接种差错并以抗结核治疗。治疗方式:(1)全身治疗 异烟肼0.1×1片,1次顿服,维生素C 0.1×1/2片,一天3次,维生素B6 50㎎×1/2片,一天3次,口服,连用3个月。(2)局部治疗 异烟肼注射液50㎎加1毫升注射用水局部环行封闭,开始每天1次,连续5天,以后每周2次。治疗后第20天,接种部位三角肌肿胀,直径约3.5㎝,有波动感,B超下见有积液,局麻下行右上臂三角肌处皮下脓肿切开引流术,排出脓液约5毫升,停止封闭。此后每日对空腔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和异烟肼注射液2毫升先后进行冲洗,留置引流条,再用异烟肼注射液2毫升湿敷后包扎。每天换药一次,4天后停置引流条,继续予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异烟肼注谢液冲洗,外涂异烟肼粉和利福平粉,再用异烟肼注谢液湿敷、包扎,每三天换药一次。至脓肿切开后第64天,空腔长满肌肉,切口封闭,留有1㎝疤痕。复查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拍胸片,结果均正常。一年后再次复查,结果亦为正常。卫生院对儿童作了一定的赔偿。

2 接种单位及接种人员情况 接种单位为南丹县城关镇XX村卫生,该卫生室已取得县卫生局核定的预防接种单位资格。接种人员为该村村医,女,24岁,2004年中等卫生学校皮防专业毕业,从事预防接种工作2年,接受过乡村接种人员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培训,已取得预防接种上岗证。 3 疫苗来源 卡介苗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611a075-2,失效期2008.11.26 ,每支5人份,为正规渠道来源疫苗。该疫苗是由南丹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上级疾控中心领取,并下发到南丹县城关镇卫生院,再分发给该村村医的。 4. 教训与建议

在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中,存在可能发生极少量异常反应、差错、事故等危害因素的情况。需要注重采取有力的措施,才有更安全的保障。应严格遵守接种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接种事故的发生。

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山区,村级卫生室亦应配备疫苗专用冰箱、冰包等器材。疫苗应分类存放,且有明显的疫苗标示标识,尤其是卡介苗。乡镇防疫工作非常繁杂,任务重,范围大,应配备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此项工作,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疾控工作任务(包括下村参与或督导村医工作,减少事故发生)。当前每个乡镇只有1~2名防疫医生是远不够的,不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

接种人员接种疫苗时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执行预防接种“三查七对”工作制度(三查:接种前检查、接种时检查、接种后复查;七对:对接种者姓名、对疫苗名称、对疫苗颜色、对疫苗剂量、对接种时间及针次、对注射部位、对接种方法),按照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严格执行安全注射操作。

应加强对接种人员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工作能力。

政府、公安、计生、卫生等部门应齐心协力做好流动儿童的管理,并大力宣传预防接种知识,促使群众自觉地接受和参加预防接种,提高儿童家长的认识和对接种疫苗的依从性。 为方便农村更安全地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建议疫苗生产厂家生产每支1人份的小包装卡介苗制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nk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