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

更新时间:2024-01-11 18: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团队的思维,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贯性的、固定的、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不积极主动的创新,这种思维就可能形成死角。河北人讲求“守土有责”与四川“辣妹子”闯天下的精神相比,与江浙人挑着担子走千家串万户卖眼镜、卖茶叶的精神相比,非常欠缺一种创新精神。

之所以创新,是因为原有的固定思维、固定模式已经不新了。江泽民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马克思讲“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三大定律之一”。毛主席在延安时搞解放思想运动,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摆脱了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的家长式的管理;邓小平、胡耀邦进行解放思想的活动,打破了“两个凡是”,将国家管理政治意识形态化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而带来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所以,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团队、一个国家要想前进和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大力创新。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学习型干部,更应是思考型干部、创新型干部。“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懂学习,不知创新,不知思考,就不能升华自己,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即使会背唐诗万首,也不会达到“求真、求实、求自我”的境界。

一个人创新难,难在对自我的认知和否定。民间有一个哲理故事: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到别人黑,而不知自己黑。战国时有一个“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故事,讲得是:邹忌问妻子、问小妾、问朋友,他与徐公谁更美,众人皆说邹忌美。然邹忌对镜自观,知远不如徐公美。遂自已分析:妻说美,是为了讨好;妾说美,是因为惧怕;友说美,是因为有求于我。他借此故事进谏齐王,提防献媚之人。人的自我突破有两难:一是发现自己的不足难。人天生都有自娱性、自悦性、自美性、自满性,从心理学上讲,这些都是人之天性,要突破这种思维很难。二是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难。每个人对分管的工作,最初的思维可能是创新的,

成效也是明显的,但当达到一定阶段后,发展速度就会放缓下来,即使从量上讲是扩大的,但质的变化却可能是越来越小。因为,他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和周围的环境麻木了。 一个地方创新也难。一方面,难在建立创新的管理体制上。青县的农村治理新模式、政府的科学化管理、园区建设的一元多体等等,都是一种已经成功的、创新的管理模式,但创新的过程是很困难的,它需要突破一个复杂的关系。在传统模式中进行创新,可能会引起一个人的反对,甚至是一个群体的反对,他们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而要突破这些阻力,必须有一个有力的体制做保障。另一方面,难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上。由于一些体制和模式,是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创新结果,随着人员的更替,有可能出现“人走茶凉”的问题,很难保证政策连续性。 应如何创新?解决的办法:

1、自省。注重自学、自思,学会换位思考、逆向思考、局外思考,防止“不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借外力。一是借朋友的外力。多交朋友,多交知心朋友;多与人交流、通沟,开拓思维、寻求突破。二是借民主的外力。多听基层的意见,多听老百姓的意见,不能听不进意见、听不进批评。对比德国总理辞职、日本首相辞职,我们的耻感精神非常欠缺,有的干部甚至连接受意见的心理都不具备,甚至是一触即跳,拍案而起。三是借体制的外力。政府的工作,应在县委的领导下,多向县四套班子汇报,对一些重大决策,多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讨论,征求社会各界多元化的意见,形成合力。

3、对发展的规律和形势,要有独立地思考、客观地分析和准确地判断。比如说,很多人都讲环京津、环渤海,对我们的发展是机遇。但实际上,京津在对周边产生辐射的同时,也会产生对人才、资金的吸纳。青县就有不少人在京津投资、置业,在京津上大学的高才生,

也大多留在京津就业。我们在“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同时,也面临着“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危机。即使有京津的外溢,有南资北移,但转移来的是真正的好项目吗?是高科技、高效益、无污染的项目吗?如果不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如何调整?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所以说,任何事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必须要有自己的、正确的判断和认识。而这种判断和认识,应该是建立在掌握实情和理智思考的基础上。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种创新。 李白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有专家的精深分析,我只浅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附:

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能力

省委党校科文部 陈春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领导创新思维能力,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冲破障碍领导创新的思维藩篱 二、塑造领导创新思维的素质基础 三、不断开启领导创新的思维空间 四、不断提高领导创新的思维速率 五、领导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如同闪电出现在雷霆之前一 样。” ——海涅

实现科学发展是一个艰苦实践过程,如果没有创新思维闪电,就不可能有雷霆超动的发展强势。因此,提升领导创新能力,必须进行一场思维的革命,把创新思维从右脑王国中呼唤和解放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领导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科技、文化、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和突破。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创新意识还不浓、步伐还不大、进程还不快。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创新问题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维的困惑、误区和障碍。 主 要 内 容

一是墨守成规,不思创新 二是自我满足,轻视创新 三是消极畏难,回避创新 四是盲目蛮干,歪曲创新

一是墨守成规,不思创新

推动科学发展,既是一个在探索中开拓前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过程。然而,有些同志主观上却缺乏开拓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固步自封、自我感觉良好。不想再创新优势,攀登新台阶,仍然停留在“不求上进、但求安稳、得过且过”的心理状态中,陷入“权威型、习惯型、经验型” 的思维定势中,不能自拔。

所谓权威型思维定势,就是在对事物的认知和对是非的判定上,缺乏自我独立思考的意识,而盲目地依附权威。

权威,虽然使我们节省了许多探索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过分迷信权威,唯权威之言是听,就会墨守成规,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创新失去活力。

《逻辑学》课上,教授给学生出了道题:有一聋哑人到五金商店买钉子,他先把左手作持钉状,捏着两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作捶打状。售货员先递过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作持钉状的两个手指,售货员终于明白他是要钉子。这时候,又来了一位盲人顾客……,教授问:“同学们,请想象一下,盲人将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好一把剪刀?”。一位学生很快站起来回答说:“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手指模仿剪布就可以了。

教授笑着摇了摇头,说:“ 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教授接着解释道:“这说明一个人进入思维死角,没有创新能力,智力就会在常识之下。”

其实,每个人都可能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思维死角。我们总喜欢用一种常规的、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并且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定势,就会很自然地顺着定势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愿转个方向,也不会换个角度,因而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所以,要想在工作中不因循守旧,首当其冲的是不断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形成创新思维),我们就会看到人生许多一幕幕精彩的成功。

美国有个著名的“点子专家”劳尔尼格,写过一本书《我是如何成功的》。 在这本书中,他说过一句话:“我之所以能够找到独到的解决方法,全在于我能够突破思维定势,用一种创新思维的办法看问题。”

所谓经验型思维定势,就是迷信经验,思维固守于已有的经验,完全凭经验办事。 经验,虽然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如果过分迷信经验,过分依赖经验,并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照办照抄,就会弄巧成拙。

营销课堂必讲案例:国酒茅台在巴拿马博览会出奇制胜。 1996年12月一个周六的上午,山东某酒厂东施效颦,乱摔酒瓶,导致失败。

孙子兵法云:“兵贵不复。” 领兵打仗,贵在不重复使用自己或他人的旧战法,而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战略战术。否则,东施效颦,难免不失败。

这个案例也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打破权威型、习惯型、经验型思维定势,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才能使创新更有成效。 二是自我满足,轻视创新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多年来养成的小农意识和小生产意识根深蒂固,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并居于主导地位。小富即安,小进即止,甚至不富也安,甘愿平庸,满足于步子不大年年走,成绩虽小年年有。

不少人追求稳定与舒适,守家待地,恋土恋乡,不愿意吃苦受罪,对安稳的祈求胜过对发展的祈求。不少人过分留恋单位,留恋吃公家饭,不想自谋职业,更不想自主创业,对做单位人的祈求胜过对社会人的祈求。

“我们又没有饿着,所以就愿意坐着”; “虽然我们很穷,但我们闲着哪。” 这种慢慢腾腾、到处游荡、安于现状、知足傻乐的心态,与推动河北科学发展的创新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一触即跳、一路狂奔、一路高歌、一往无前,在市场竞争中永不满足的闯荡心态,更是大相径庭的。

我们强调要突破自给自足、安于现状的思维惰性,是针对创新发展的要求和创新精神而言的,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强调的在荣誉、利益面前,在物质享受面前知足常乐,保持平和心态,是两码事,是相对于不同角度和参照系而言的。

知足常乐是在发展基础上的乐,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和谐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中,才能常乐。而知足傻乐是一种停滞不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乐,是给点甜头就自我陶醉的傻乐。 三是消极畏难,回避创新

面对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困难和希望,我们有些同志往往只看到不利的客观形势和因素,看不到有利的客观形势和因素,满眼都是困难,视域都是荆棘,不能辨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创新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事业,固然要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但如果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放弃主观努力,不去创造条件实现有利与不利的转换,就会陷入 “ 唯条件论 ” 的泥坑,丧失创新的机遇和主动权。 积极争取主动

自主性和主动性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和要旨,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恒定要素。一般说,主动和被动是针对一定发展态势和条件变化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 一方面,创新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创新条件的有利和不利是相对而言的,是基于一定的时空转换和观察视角的不同而成立的,或者说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才具有的。时空转换了,角度变化了,参照系不同了,优势和劣势、有利和不利的定位也会改变。

另一方面,创新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创新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只是主动和被动的客观基础,还不是主动和被动的现实。要把主动的可能变为现实,从被动转换为主动,需要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而主观能力高低,又取决于自主精神和主动意识的强弱,以及在其支配下的正确的主观指导。

比如:环京津的区位条件, 从引进技术、人才,借智、借力的地缘、人缘角度看,我省似乎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是,换个角度看,这种特殊的地理区划,也使我省多年来成为京津两大城市的能源及原材料供应地,导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初级化、低度化,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比较弱,同时我们又承载着京津传统产业转移和部分危机的压力。

如果我们在主观指导和战略选择上,不能尽快地由“从属跟进型”转为“自主发展型”,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令西方国家都颇感棘手的“产业空心化”现象,我们在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资源整合的进程中,就将继续处于盲目跟进的被动地位,不仅“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区位优势,很可能转化为 “大树底下不长庄稼” 的劣势,而且河北经济也很难涣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如何看待我省的重化产业结构,也有一个主动和被动的转换问题

如果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角度看,我省固有的重化产业结构显然是一种劣势和不利。但我们又不能不正视这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因为它毕竟是我省的战略支撑产业,也是我省的比较优势。

如果换个角度看,随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把我省重化产业置于京津冀都市圈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参照系中,充分利用环勃海地区加速发展的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加大我省自主创新的力度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在重化产业这个经济平台上,就可形成我省新的增长极。以这个增长极为依托,加快我省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和生态化进程,进而实现重化产业的优化升级,带动我省经济的全面发展,就可以使我省经济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盲目蛮干,歪曲创新

创新是一种探求新事物、新规律的活动,而对规律的发现首先来自对规律的尊重。然而,有的领导却头脑发热、急功近利,把幻想狂热当作创新精神,把盲目蛮干当作创新行为,使创新误入歧途或走了弯路。从形式上看,创新表现为标新立异,但其实质却是崇尚理性、求真务实。

任何创新活动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脚踏实地、认真探索,求真理、讲科学,才能扎扎实实推进创新事业的发展。 如果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创新,以浮躁的心情从事创新,只会毁掉创新事业。

在这里,科学精神乃是创新的实质和精髓。它需要创新者有“板凳甘坐十年冷” 的坚持与付出,需要全社会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理解与耐心。 二、塑造领导创新思维的素质基础

创新思维是人的基本能力,要创新就得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素质基础上的。

所谓素质,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人们在一定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修养而形成的内在条件和因素。

创新素质:指人们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内在条件和能力,或者说是领导者德、识、才、学、体诸方面总和。

创新力五要素:德、识、才、学、体 学 ——知识、学问 智慧——德、才、识

德:品德——人生智慧 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社会立场 才:才能、才华——天赋智慧 个人禀赋、性格特征、心理倾向 识:见识——反思智慧 思维方式、思辨能力、思想方法

智商是反映人脑聪明程度的商数。智商与创新能力有关系,但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在智商120这个界限之下,智商越高,创新素质和能力越强;超过这个界限,智商对创新能力

和提高思维速度就成为关键因素。只有时间短、速度快,才能抢占先机,捷足先登,具有创新的优势。

丹麦哲学家:布里丹效应

从前有一头可爱的小毛驴,在两堆同样肥美的草堆间进行选择,看到左边的草很茂盛、品种好,便跑到左边;到了左边,又觉得右边的草颜色更绿,于是又跑到右边。就这样,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最终不知道该吃哪一堆草而活活饿死了。后来,人们就把它称之为“布里丹效应”,用以讽刺那种因优柔寡断而错过时机、导致失误和失败的现象。 由布里丹效应,我们还可以引申出创新思维应避免的三大局限: 第一,避免最优

创新: 作为一种选择性活动是有限制条件的,资源、能力、机制、时间等都会有不同程度限制。在这种限制中无论进行怎样的选择,都不会是最优、最佳选择。因为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最优、最佳选择的。最优、最佳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最优、最佳是相对于一定的标准和依据而言的,根据这个标准只要达到满意程度就可以了。

经济学家西蒙,就是因为提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没有价值标准,就无从判断和选择,也就没有了是与非。

是侧重历史,还是侧重未来?是依法、依理,还是以情?或者是情理兼具?是采取悲观策略、乐观策略,还是最小遗憾策略?等等。针对问题的不同,选择标准和依据就不同。 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不会是最佳、最优的选择。现实生活中,只要确定了一定的价值标准,根据这个标准进行选择就可以了。就骑驴而言,不论是孙子骑、爷爷骑、还是爷孙俩一块骑,只要根据爷孙俩身体状况和驴承受能力,达到既省时、省力又走得快的满意目标就可以了。

第二,避免最乱

任何创新活动都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按照一定标准明确排优的先后顺序。没有排序,平分秋色,就会分散精力和力量,难以形成创新的优势和特色,最终什么事情也干不好。 布里丹寓言中小驴,面对那么好的草堆饿死了,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有及时确定重点和排序。草的高矮、颜色、品种、味道,草堆的多少、鲜嫩程度,究竟哪一个最重要? 没有重点,没有在区别轻重缓急基础上的排优顺序,就只能左右徘徊,陷入优柔寡断的窘境之中不能自拔,最终坐失良机,丧失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思维创新,既要善于选择,还应学会放弃。 当我们选择了51%的价值,就要毫不犹豫地放弃 49%的机会成本,并全力把 51%变成100%。 只有善于放弃,才能有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推动创新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避免最慢

四平八稳、慢慢腾腾,不敢闯,不敢试,等着别人创经验、趟路子,等着上级给办法、给答案;或遇事争论来争论去,讨论来讨论去,就会失去发展的优势和机遇。机会就被别人抢跑了,课题、项目就被别人拿走了;优秀人才也会靠老了、气跑了,被别人挖走了。 提高领导创新力,必须抓住机遇, 情商、智商、胆商、韧商 四商并举,及时果断进行抉择和推进。 必要时宁可适当降低目标,也要赢得时间。

时代在发展,创新要加速,思维须提速。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创新局面,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五、领导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领导创新思维能力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培养和提高的。培养和提高领导创新能力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思维的开发、训练和行为修养、实践锻炼的过程。

1.强化问题和目标意识 2.调动合理的创新欲望 3.培养良好的创新心态 4.注重知识积累与学习 5.讲究创新的方式方法 6.开发运用丰富想象力 7.锻造坚强的意志毅力

1、强化问题和目标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陶行知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 去实验,去观察。” ---- 玻 尔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之间密切关系,应该说,任何创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也是创新的起点。 培养领导创新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重视问题意识。因为,问题会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毛泽东:

勤于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发现和确认问题,是为了确立目标。任何创新活动,都是和目标分不开的,也是为追求一定目标而展开的。目标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能激发领导者恒久的创造和探索热情,为领导创新提供经久不衰的动机和动力;近期日标,则能激发起领导者进行创新的冲刺和冲动,并对领导创新产生思维“聚焦”的作用。

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漫无目标的创新,无异于浪费时间和生命。 因此,在领导创新过程中,务必要把握住创新的目标,在失败中寻求成功的动力,在挫折中磨励自己的意志,始终如一地沿着目标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调动合理的创新欲望

实现创新目标的动力,来自于一定的压力和欲望。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没有创新欲望的人,不可能追求创新,也不会有所创新。 首先要形成适度的压力

人的聪明才智在一定的压力场内才能得到释放。

压力可以激发事业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进而有效地调动创新能力,实现创新。 压力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创新更需要主动的压力,即来自个人的自我压力。 压力要适度,才能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才能。 其次要调动合理的欲望

一个人有欲望,才会有朝气,才会积极主动,才会有创新的行动。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者, 心中往往充满强烈的进取欲望,而决 不甘居人后。 “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拿破仑

适时地形成某种欲望,对释放创新能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欲望可以集中人的精力和注意力,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目标上,深入到所研究的问题中,时时刻刻想着创新,事事处处琢磨着创新,专心致志,废寝忘食,乃至乐此不疲,不断做出一些新的、与众不同的事情,最终取得成功。 3、塑造良好的创新心态

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培养广泛而持久的兴趣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广泛的兴趣,能使人们接触和注意多方面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眼界,从而强烈地吸引人们去不断开拓和创造。 不仅要有广泛的兴趣,而且要善于收敛兴趣。某一兴趣,特别是中心兴趣,只有在持续相当长时间后,才可能?°水滴石穿?±,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

有人曾问爱迪生: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他回答说:“能够将你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运用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会厌倦的能力……”

凡是事业成功的领导者,都对创新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兴趣。这种强烈而持久的兴趣,可以使领导者在创新活动中思维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状态。既使十分疲倦和劳苦,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尽管困难重重,也不会灰心丧气,而能够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克服它。 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心态,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心理态度,是情绪和情感等心理状态的体现。

心态决定命运,有积极的心态才有积极的人生。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 小胜靠技巧,中胜靠心态,大胜靠魅力。心态决定命运,形象决定成败。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是创新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而且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生活像一条路,总有一些坑坑洼洼;生活像一团麻, 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像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酸甜苦辣总是在所难免的。比如,荣获升迁嘉奖,心情激动,喜出望外;有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受到领导的批评,心情又非常沮丧;有件事情产生了误会而影响了人际关系,心情就会非常烦燥。还有像个人成长不顺利,工作中压力过大,阻力重重,等等。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使人爬在坑里站不起来,缠在麻里走不出来,醉在酒里清醒不了。如果长此以往,还会产生更大的心理障碍,影响目标的实现和规划的落实。 在创新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努力做到:不为功利所动心,不为挫折所折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为压力所屈服,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宠辱不惊,真正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强者。

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心态来看待它:

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那里亮; 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改变了心态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激情和热情;有了激情和热情,就有了奋发向上的斗志;有了斗志,就有了创新的力量;有了力量,结果就会变化。 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逆境和困难。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有一颗不可战胜的心,我们就能战胜逆境,赢得胜利。 4、注重知识积累和学习

创新是以渊博知识为源泉的。一个不学无术、孤陋寡闻的领导者难以对各类问题有什么高见。所以,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厚积才能博发。 知识积累越丰富,创新的成功率就会越高;理论根基越深厚,创新的思路就会越清晰。 知识是通过不懈学习获得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纵观历史,凡是有作为的先哲伟人、巨匠大家,几乎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通晓古今、才识渊博者。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所著《领导者》一书中,考察分析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在内的许多杰出政治家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酷爱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百仞,众流成也;渊智洞达,累学之功也。

一棵数百年的参天大树,是因为根系发达,埋藏极深的缘故;大海的波涛汹涌,是许多河流汇集而成的;人之所以聪慧练达,知识渊博,也是通过不懈的学习获得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

读书学习,丰富知识,可以增强智能,摆脱愚昧,变得高明;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变得精明;可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树立远大眼光,变得开明。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新空前加快,各种信息浩如烟海。据统计,全世界每天发行的各类书籍、刊物和信息,凭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看一遍要五百年。因此有人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弗朗西斯·培根认为:

学习有三种心态:蚂蚁、蜘蛛和蜜蜂 ——蚂蚁:只会获取现存的东西。

——蜘蛛:只满足于自己肚子里已有的东 西,并把自己织在自己知识的网里。 ——蜜蜂:采百家花,酿自己蜜。

向蜜蜂学习。学习要着眼于理论的实践运用,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解决问题和推动工作。干什么,就学习什么;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什么管用,就学什么。 5、讲究创新的方式方法

要创新,必须懂得创新的方法和艺术。否则,辛苦劳累,还不会有效果。 温和与友善总是比愤怒和暴力更强而有力。

创新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用的不是借口,遇见问题绕道走,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怕的不是困难,困难面前缩着头,而是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任何问题、任何困难,就不成其为问题和困难了。

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 要告诉别人说你有多么努力、多么辛苦,而要说自己做成了什么事,解决了什么问题。

不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 能把事情做成才是关键,能解决复杂问题才是能耐。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面对复杂局面和遇到复杂问题,总习惯于将它想像的很难解决。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复杂问题都难以解决,也不是所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是复杂问题。复杂的不是问题,而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6、开发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什么都重要,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想象力作为创新的重要能力,主要由联想和想象、直觉和灵感构成。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能够克服两个事物或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产生新知识、新见解;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得出的一种形象思维,它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思接千载”和“视通万里”。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探索性事业,只有在社会实践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去探求、构思那些不为人们直接感知的、隐蔽的内部机制或机理,“思维之鸟”才能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科学发展也才能站位高、空间大、速度快、效益好。 领导干部的创新想象力来自于直觉和灵感。

因为人们对创新知识的获得、创新思路的探求和创新举措的构想,往往需要经过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又有短时间的攻关和突破;既有经久的沉思,又有一时的顿悟。这种一下子使问题得到澄清的顿悟,就是直觉和灵感。

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创新活动中,直觉和灵感作为诱发想象力的思维要素,不仅可以使领导干部敏锐地发现问题,正确地洞察客观事物的趋势和本质,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开突破口;而且在解决问题时,能帮助领导干部从多种思路中选择正确思路,从许多可能的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特别是在各种可能性及各种方案很难分清优劣的情况下作出抉择或决断,就更取决于领导干部直觉能力的高低。

当然,对直觉和灵感不能盲目崇拜,而应当用实践来检验其正误,即使是正确的直觉和灵感,也必须进行进一步的逻辑加工,使之上升为科学、严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指导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

7、锻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爱迪生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成才公式: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 。这 99% 的汗水,就是努力奋斗,就是百折不挠。而努力奋斗、百折不挠是意志和毅力的具体体现。所以,创新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有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想境界。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力量并不是体力、财力、物力的代名词,真正的力量、实力是由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产生的。

波斯著名文学家萨迪在《蔷薇园》中形象地说: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噪。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在创新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才干、天资等所代 替不了的。 “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能够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 ——张瑞敏

张瑞敏的这段话,既说明了意志和毅力的作用,也道出了创新的真谛。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心,才能无往而不胜。 意志和毅力的作用

在日常的、常规活动中,意志和毅力因素表现的并不明显;但在领导创新活动中,目标和方向性表现的异常强烈、鲜明,这时领导者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意志和毅力的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了。没有它,艰巨复杂的创新活动往往难以维持和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s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