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8 15: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太阳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平均1o/日 平均30千米/小时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轴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1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公转示意图)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

- 2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 3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 4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大气分层 高层大气 高度 2000-3000km 气温的垂直变化 气温虽高度增加而递增 气温虽高度增加而递减 气温虽高度增加而递增 气温虽高度增加而递减 其他特点 空气稀薄引力小 高度电离 垂直对流运动强烈 1.水平运动 2.天气晴朗 1.对流运动 2.天气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外层 热层 中间层 平流层 500km 85km 50~55km 8~18km 低纬:17-18km 无线电通讯 有利于高空飞行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对流层 中纬:10-12km高纬:8-9km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

- 5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

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

按空间分类

按循环周期分类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雨水 冰川融水 湖泊水 地下水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补给时间 夏秋季节 主要在夏季 全年 全年 补给特点 水量变化大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我国分布地区 东部和南部 西北地区 东部 普遍 形成不同的植被带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 11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海陆分布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山地的垂直分异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海 洋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渔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业 生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产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 12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 13 -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

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气候 水源 地形 土壤 市场需求 交通运输 国家政策 科学技术 工业、城市的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区位 市场需求量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种植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 14 -

农业发展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⑥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分布地区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其他概况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劳动力丰富 ④有悠久的历史,稻米是传统的食粮 典型案例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①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基本特征: 澳大利亚、阿乌克兰等地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征。 作物:小麦、玉米 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 根廷、俄罗斯、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2、工业

特点: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

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 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

城市

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投入发生了变化,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

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所以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如50年代扩建的鞍钢和现在的宝钢等企业

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 工业类型 资源密集型工业 劳动密集型工业 资金密集型工业 技术密集型工业 举例 采掘工业,制糖工业 纺织工业,服装工业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激光工业 分布地区 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 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原料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大 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 ②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 1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w1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