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幼儿感官教育活动案例(简)

更新时间:2023-11-28 15: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蒙台梭利幼儿感官教育活动案例

第一节 视觉教育

一、辨别物体大小、颜色、形状的视觉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阐述到,不光是我们干活的时候,就是休闲的时候,我们也偏爱视觉,而不太喜爱运用其他感官。其原因是,视觉让我们看清了各种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视觉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很大的作用,对成人来说,外界事物有60%-80%是通过眼睛来认识的。对于幼儿来说,它的作用更大。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是在胎儿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即已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当的生理基础。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视觉基本过程。因此视觉的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就可以开始了。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年代,运用视觉的通讯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发生在我们星球上(甚至包括太空)任何一个地方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卫星传送的图像很快地为人所见。为此,对幼儿进行视觉教育,可以使他们将来面对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不至于手忙脚乱。视觉教育的总目标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属性、颜色和用途的辨别、认同和区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蒙台梭利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具。

首先,辨别大小的视觉教具如上所述,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维度”。如,儿童通过对棕色梯、长棒、粉红塔的实际操作,可以学会从厚度、长度、体积三个维度来认识物体。此外,可以将教具进行组合操作,加强幼儿对大小的辨别能力。

其次,关于颜色方面,要学习颜色名称及辨别色彩的明暗程度。使用三组色板当教具。

再次,辨别形状的视觉教具,由于已有了辨别大小的知觉经验,再结合肌肉触觉,成为综合性教具。视觉与肌肉触觉的结合,可以帮助儿童形成对形状的感知与记忆。

二、区别体积的视觉概念

插座圆柱体组

适应年龄:2.5-4岁

准备材料:带座体的圆柱体4组((1)(2)(3)D):每组各由10个带圆柄的木制圆柱体和座体组成。各组圆柱的高度和直径都符合相应的等差变化。

A组:直径不变(2.5cm),高度以0.5 cm的等差递减,由高到低分别为:5.5cm,5.0 cm,?,1.0 cm。 B组:高度不变(5.5cm),直径以0.5 cm的等差递减,由粗到细分别为:5.5cm,5.0 cm,?,1.0 cm。 C组:直径和高度同时等差递减,皆从5.5cm以0.5 cm的等差递减至1.0 cm。

D组:直径和高度逆比例变化(粗而低到细而高),直径由5.5cm以0.5 cm的等差递减到1.0 cm;高度由1.0 cm每隔0.5 cm递增到5.5cm。

直接目的:培养视觉对精细、高低、大小的辨别能力。 间接目的:

1.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2.培养注意力及敏锐的观察力。

3.为书写前的握笔做准备(抓圆柱的圆柄)。 4.为数学学习做准备。

专家提示 配对——在插座圆柱体中,每一个圆柱有且仅有一个与之完全相合的圆穴,这里的配对即“将 圆柱插入圆穴”或“以圆穴找圆柱”的操作。

活动提示: ◎准备

1.与幼儿一同取来地毯,将地毯铺好。 2.引导幼儿到教具柜前,介绍教具的名称。

3.向幼儿示范拿取插座圆柱体的方法:双手持住座体两端,慢慢走到毯前,轻轻放下。 4.教师坐在幼儿右侧。 ◎基本操作

配对练习——以圆柱找圆穴的练习(以插座圆柱体B组为例) 1.取插座圆柱体B组置于地毯上。

2.示范抽出圆柱的方法:用惯用手的拇指、中指、食指合起来轻轻握住圆柱圆柄处,慢慢抽出。 3.垂直抽起,再垂直放下,将圆柱随意散放在毯上。

4.进行以圆柱找圆穴的配对练习:随意拿起一个圆柱,倒转过来底面朝上,和座体上的圆穴依次比对后,找到相合的圆穴。用左手食指、中指抚摸柱体侧面、底面,同样抚摸圆穴内侧面后,轻轻地将圆柱嵌入。

5.鼓励幼儿尝试:“你来试试好吗?”给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6.观察幼儿整个操作过程,如果有操作不当之处,老师可再示范操作一遍。 7.普通名称练习:取粗细强烈对比的两个圆柱,以三段式名称练习法引导幼儿。 8.活动结束后,将教具摆放整齐,请幼儿将教具送回。 第一阶段 这是粗的、粗的 这是细的、细的 哪一个是粗的?(把粗的拿给我。把粗的放在这里。) 哪一个是细的?(把细的拿给我。把细的藏起来。) 这是怎样的? 这是怎样的? 教师 儿童 粗的/细的 第二阶段 回答问题。 第三阶段 是粗的/细的 序列练习——按粗细顺序排列(以插座圆柱体B组为例) 1.取插座圆柱体B组置于毯上。

2.请幼儿按正确方法抽出圆柱,置于座体前。

3.教师问幼儿:“比一比,哪一个是最粗的?”将最粗的圆柱体摆在相应圆穴前面。再请幼儿找出剩下圆柱中最粗的一个,依次摆好,如此类推,请幼儿做完10个圆柱的排序工作。

4.拿走座体,将圆柱次序弄乱后,再请幼儿重新排序。

5.序列的名称练习:取3个圆柱——最两端的2个和中间的1个,教师以三段式名称练习法引导,请

幼儿回答。

6.请幼将圆柱嵌回座体内并送回教具柜。 这是粗的、粗的 这是细的、细的 第一阶段 这个比这个粗,比这个细 这是它们中间最粗的 这是它们中间最细的 哪个比这个粗?哪个比这个细? (把比这个粗的拿过来。把比这个细的放在这里。) 第二阶段 哪一个是最粗的? 最细的是哪一个? (把最粗的拿给我。把最细的藏起来。) 这是怎样的? 第三阶段 错误订正:

1.用视觉订正,一个插座圆柱体只放入一个相应的圆穴中。 2.用触觉订正,用手触摸圆柱底面侧面和圆穴内侧面相吻合。 延伸变化

配对的延伸——指示棒的练习

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任一组),地毯,铅笔。 活动提示:

1.请幼儿将圆柱从座体内一一抽出,随意散放在毯上。

2.老师拿铅笔指任意一个圆穴,请幼儿找出和此圆穴相合的圆柱嵌入。 3.配对方法同基本操作的“配对练习”。

4.找到后,将圆柱嵌入。继续下一个圆穴的练习。 配对的延伸——戴眼罩的练习

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任一组),地毯,眼罩。 活动提示:

1.老师先戴上眼罩示范进行“配对练习”(参看“基本操作”部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2.鼓励幼儿尝试。

3.请感兴趣的幼儿操作,操作有困难时,可用语言提示。

这是怎样的? 这是怎样的? 最粗的 最细的 比这个粗,比这个细的 回答问题。 粗/细 比这个粗,比这个细 最粗/最细 教师 儿童 专家提示 蒙台梭利教具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可进行包括归位练习、伴随记忆的练习、组合练习等延伸练 习,或添加教具的种类与数量,或增大时空距离,加强感觉训练的难度,提高儿童自主参与的兴趣: 归位练习:在序列操作的基础上,请儿童闭上眼睛(或戴上眼罩),教师从顺序摆好的队列中随意 取出一个放在儿童面前,将剩下队列整理好,请孩子睁开眼睛(或摘下眼罩),找到选出来的那一个原 来的位置,并把它放回原处;教师也可将选出来的一个藏起来,请小朋友指出位置后放回。

配对的延伸——伴随记忆的练习(分组进行) 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两张桌子。 活动提示:

1.任取一组插座圆柱体,将圆柱取出置于一张桌上,将座体放在另一张桌上。

2.在座体所在的桌上进行“配对练习”(参照“基本操作”配对练习部分):记住座体圆穴的大小,在另一张桌上找出合适的圆柱嵌入。

注:也可将柱体散放于毯上,在桌上进行以圆柱找圆穴的练习。 配对的延伸——组合练习(在四组插座圆柱体配对练习完成后进行) 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四组,地毯,眼罩。 活动提示:

1.以两组的组合操作为例:取来任意两组圆柱体,如下图所示放置。将圆柱抽出,放在座体之间,进行“以圆柱找圆穴的练习” (参照“基本操作”部分)。

2.根据幼儿兴趣及掌握程度,可选择以下组合方式进行练习: 二组组合操作:A+B A+C B+C B+D C+D 三组组合操作:A+B+C A+B+D A+C+D B+C+D 四组组合操作:A+B +C +D

3.练习结束后,请幼儿将四组圆柱体分别嵌回,放回教具柜原处。 配对的延伸——相同圆柱配对

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A组、B组、C组和D组,卷毯。 活动提示:

1.分别取出四组插座圆柱体放在地毯上。

2.将各组圆柱分别抽出,全部散放在地毯上,拿走座体。 3.请幼儿找出尺寸大小完全相同的圆柱配对。 4.将配对好的圆柱置于地毯一角。

伴随记忆的练习:配对和序列均可通过增大教具间或时间的间距进行伴随记忆的练习,间距越大, 感官练习的困难程度也越大。 注:此活动也可小组合作进行。 序列的延伸——戴眼罩的练习

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任一组)、地毯、眼罩。 活动提示:

1.取来任意一组插座圆柱体,抽出圆柱,拿走座体。

2.老师戴上眼罩示范进行序列练习(参照“基本操作”部分)。 3.鼓励幼儿操作。

4.请感兴趣的幼儿操作,操作有困难时,可用语言提示。 序列的延伸——归位练习

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任一组)、地毯。 活动提示:

1.任取一组插座圆柱体,请幼儿独立进行“序列练习”,将圆柱体依次排好。

2.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眼睛闭上。”从圆柱队列中任意抽出一个,放在旁边,将剩下的圆柱重新整理好。

3.请幼儿睁开眼睛,找出拿出来的圆柱体原来的位置。可分别进行抽取头、中间、尾圆柱体的练习。 4.老师还可以将抽出的圆柱藏起,询问:“哪个位置少了一个圆柱?”幼儿指出位置后放回,请幼儿判断归位是否正确(难度较大)。

序列的延伸——伴随记忆的练习

准备材料:插座圆柱体(任一组),两张桌子(或用地毯)。 活动提示:

1.任取一组插座圆柱体置于桌上(或地毯上),将圆柱取出,拿走座体。

2.在另一张桌上进行序列练习(以B组为例):取一个圆柱置于桌上,从另一张桌上(或毯上)拿来圆柱体,两两比较后,将较粗的置于左边,较细的置于右边,如此继续,完成序列操作。

插座圆柱体B组的配对练习——其它圆柱体A、C、D的配对练习 (普通名称练习) 配对的延伸变化 插座圆柱体(任一组)的序列练习——其它圆柱体的序列练习 (序列的名称练习) 序列的延伸变化 专家提示 关于提示顺序,可参考上图,四组插座圆柱体练习由简到难的顺序为B—A—C—D。练习A时, 倒转圆柱的动作可省略。在实践安排时,教师应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选择练习时间及次数,可制

粉红塔

专家提示 被蒙台梭利称为“分级的大方块”的粉红塔、棕色梯、长棒是用来培养孩子对物体体积变化的感 知能力的。 粉红塔:由具有三维体积变化的10个粉红色立方块构成,其体积符合13:23:33:43:53: 3:73:83:93:103的比例关系。 6

色梯:由相同长度、横截面具有二维面积变化的10个棕色长方体构成,其横截面积符合12:适应年龄:2.5-3岁(有插座圆柱体C组的练习经验)

准备材料:地毯,粉红塔(10个粉红色立方体,边长以1 cm的等差从10 cm减小到1 cm),字卡“大、小”各一张,图卡一套。

直接目的:初步感知三维物体体积的变化。 间接目的:

1.培养专注的观察力。

2.培养手眼协调及手指抓、捏的动作控制能力。 3.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4.为数学学习做准备。 活动提示: ◎准备

1.与幼儿一同取来地毯铺好。

2.引导幼儿至教具柜前,向幼儿介绍教具的名称。

3.示范教导幼儿拿取立方体的方法:用右手取,大块的立体需用左手托住底部,右手抓住塔上方。 4.指导幼儿从小到大将塔一一取出,散放在毯上。 5.教师坐在幼儿右侧。 专家提示 “他们一搭好塔,就用手推倒它,欣赏撒在地毯上的粉红方块,然后又开始搭。搭好又推, 子的兴趣。

◎基本操作

序列练习——垂直垒塔

1.取对比强烈的一大、一小两块粉红立方体,配合字卡,进行普通的名称练习:

(1)出示字卡,请幼儿读出“大”、“小”。询问幼儿:哪个是大的?请幼儿将“大”的字卡放在大立方

蒙台梭利认为,她的教具是能提供吸引孩子自发注意力的实物,以粉红塔而言,它极易引发孩体旁边。同样,将小木块与相应字卡进行配对。

(2)以三段式名称练习法引导幼儿: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这是大的、大的 这是小的、小的 哪一个是大的?(把大的拿给我。把大的放在这里。) 哪一个是小的?(把小的拿给我。把小的藏起来。) 这是怎样的? 这是怎样的? 教师 儿童 大的/小的 回答问题。 是大的/小的 2.将粉红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垒高:询问幼儿:“比一比,哪一个是最大的?”请幼儿将最大的立方体选出置于面前地毯上。再请幼儿找出剩下立方体中最大的一个,正放(每边所留的间隔相等)在第一个立方体上。如此类推,将塔垒完。

3.垒塔时动作要慢,用目测和比较的方式找出大的。

4.垒完后,引导幼儿感知协调的塔形,和幼儿一起用双手从下至上、再从下至下,轻轻抚摸塔身,建立对粉红塔的触觉记忆。

5.鼓励幼儿尝试,给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6.请幼儿将粉红塔块一个一个取下,散放在地毯上,再依由大到小的顺序以一边对齐的方式重新垒塔。 7.序列的名称练习:取3个粉红塔块——最两端的2个和中间的1个,以三段式名称练习法引导幼儿认知大、小:

这是大的、大的 这是小的、小的 第一阶段 这个比这个大,比这个小 这是它们中间最大的 这是它们中间最小的 哪个比这个大?哪个比这个小? (把比这个大的拿过来。把比这个小的放在这里。) 第二阶段 哪一个是最大的? 最小的是哪一个? (把最大的拿给我。把最小的藏起来。) 这是怎样的? 第三阶段 这是怎样的? 这是怎样的? 具柜原处。

错误订正:

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取塔块。 2.边与角的对齐用视觉订正。

最大的 最小的 比这个大,比这个小的 回答问题。 大/小 比这个大,比这个小 最大/最小 教师 儿童 8.操作完成后将塔块一个个慢慢取下来。请幼儿用取教具时的方法,从最大的塔块开始,依次放回教

延伸变化:

序列的延伸——序列基础上的配对 准备材料:粉红塔,图卡一套,地毯。 活动提示:

1.请幼儿将粉红塔立方块依从小到的顺序取来散放在地毯上。

2.老师取出一张图卡,请幼儿找出与图卡中正方形相合的立方块,置于图卡正上方(底边与正方形边长相吻合)。

3.将图卡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请幼儿从最大的图卡开始,比较后选出适当的立方块,进行图卡与塔块的配对操作。

序列的延伸——变化方式的序列操作 准备材料:粉红塔,地毯。 活动提示:

1.请幼儿将粉红塔立方块依次取来散放在地毯上。 2.将粉红塔以一边对齐的方式,竖着垒起来。

3.用最小的立方体沿每层塔的边缘比较,体验等值关系:每一块塔块的边长与最小块边长的结合等于下一层塔块的边长。

4.再将塔以正对齐的方式依从大到小的顺序横着摆出。 5.请幼儿将粉红塔以角对边的方式竖着垒起来。 6.将请幼儿将粉红塔以角对角的方式横着摆出。 专家提示

方式排序或与其他孩子协作垒塔;另一方面,这项延伸操作也可作为儿童对基本活动的理解程度的 序列的延伸——戴眼罩练习 准备材料:粉红塔,地毯、眼罩。 活动提示:

1.请幼儿将粉红塔立方块依次取来散放在毯上。

2.老师戴上眼罩示范进行垂直垒塔的操作(参看“基本操作”部分)。 3.询问幼儿:“能像我一样把塔垒起来吗?”

4.请感兴趣的幼儿操作,操作有困难时,老师可用语言提示。 序列的延伸——归位练习 准备材料:粉红塔、地毯。 活动提示:

1.请幼儿取来一组粉红塔垂直垒好。

2.请幼儿戴上眼罩(或把眼睛闭上),教师从垒好的粉红塔中任意抽出一个立方块,轻轻放在旁边,将粉红塔的其余部分整理好。

变化方式的序列操作,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的自发性与主动性,鼓励儿童创造性地变化3.请幼儿摘下眼罩(或睁开眼睛),找出塔块原来的位置。

4.教师还可以将抽出的塔块藏起,询问:“哪个位置少了一个塔块?”教师将塔块放在幼儿所指的位置后,请幼儿判断归位是否正确。

序列的延伸——伴随记忆的练习 准备材料:粉红塔、地毯。 活动提示:

1.请幼儿依次取来粉红塔立方块散置于室内地板上。

2.在准备好的地毯上进行垂直垒塔的操作(参看“基本操作”部分)。

棕色梯

适应年龄:2.5-4岁

准备材料:棕色梯(由10个长度均为20 cm的棕色长方体构成,横断面从10 cm×10 cm到1 cm×1 cm渐次递减),图卡一套、地毯、“粗、细”字卡各一张。

直接目的: 1.认识棕色梯。 2.会依次摆放棕色梯。 3.初步感知二维面积的差异。 间接目的:

1.正确地辨别粗、细。 2.训练幼儿抓、握的能力。 3.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4.为数学学习做准备。 活动提示: ◎准备

1.与幼儿一同取来地毯,将地毯铺好。

2.引导幼儿至教具柜前,向幼儿介绍教具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棕色梯。”

3.示范拿取棕色梯的方法:粗的棕色梯需左手托住底部,右手抓住棕色梯上方,细的棕色梯用右手握住。

4.指导幼儿从小到大,一一将木块取出散放在毯上。 5.老师坐在幼儿右侧。 ◎基本操作

序列练习——按粗细顺序排梯

1.普通名称练习:取来一大、一小(对比强烈的)两块梯块进行三段式名称练习: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这是粗的、粗的 这是细的、细的 教师 儿童 粗的/细的 回答问题。 是粗的/细的 哪一个是粗的?(把粗的拿给我。把粗的放在这里。) 哪一个是细的?(把细的拿给我。把细的藏起来。) 这是怎样的? 这是怎样的? 2.将梯块按依从大到小的顺序摆好:

询问幼儿:“比一比,哪一个是最粗的?”请幼儿将最粗的梯块选出。老师将其置于地毯左上方,排列方式以幼儿可以看到底面面积变化为准。再请幼儿找出剩下梯块中最粗的一个,置于前一个旁边,如此由粗到细,将棕色梯摆好。

3.动作要慢,两个梯块之间靠紧。

4.摆好后,请幼儿用双手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抚摸梯面。 5.用最细的一块沿每个梯块的边缘比较差距。

6.询问幼儿愿不愿意试试,请感兴趣的幼儿操作,给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7.熟练后,可进行序列的名称练习:取3个梯块——最两端的2个和中间的1个,以三段式名称练习法引导幼儿: 这是粗的、粗的 这是细的、细的 第一阶段 这个比这个粗,比这个细 这是它们中间最粗的 这是它们中间最细的 哪个比这个粗?哪个比这个细? (把比这个粗的拿过来。把比这个细的放在这里。) 第二阶段 哪一个是最粗的? 最细的是哪一个? (把最粗的拿给我。把最细的藏起来。) 这是怎样的? 第三阶段 这是怎样的? 这是怎样的? 8.操作完毕后,请幼儿按取时的方法将梯块逐一放回教具柜原处。 错误订正:

1.摆放按从粗到细的顺序进行。 2.以视觉和触觉来订正。 3.用比较的方式订正。 延伸变化:

序列的延伸——变换方式的序列操作

最粗的 最细的 比这个粗,比这个细的 回答问题。 粗/细 比这个粗,比这个细 最粗/最细 教师 儿童

准备材料:棕色梯,粉红塔,地毯。 活动提示:

1.请幼儿独立按粗细顺序排梯(参看“基本操作”部分)。

2老师:“还有别的摆放方法吗?”引导幼儿将棕色梯从粗到细竖着积高。

3.请幼儿将粉红塔立方块顺次取出。老师“我们将粉红塔与棕色梯合并摆放好吗?” 4.可以横着并列摆,也可以把粉红塔和棕色梯对应积高。 5.启发幼儿创造出更多的排列方式。 专家提示

序列的延伸——戴眼罩练习 准备材料:棕色梯,地毯、眼罩。 活动提示:

1.请幼儿将梯块顺次取来散放在毯上。

2.老师戴上眼罩示范进行“按粗细顺序排梯”的操作(参看“基本操作”部分)。 3.询问幼儿:“你能像我一样把梯排好吗?”。

4.请感兴趣的幼儿操作,操作有困难时,老师可用语言提示。 序列的延伸——归位练习 准备材料:棕色梯,地毯。 活动提示:

1.请幼儿取来梯块排成梯形。

2.请幼儿戴上眼罩(或把眼睛闭上),从排好序的棕色梯中任意抽出一个,放在旁边,将剩下的部分整理好。

3.请幼儿摘下眼罩(或睁开眼睛),找出梯块原来的位置。

4.老师还可以将抽出的梯块藏起,询问:“哪个位置少了一个梯块?”老师将梯块放在幼儿所指位置后,请幼儿判断归位是否正确。

序列的延伸——伴随记忆的练习

准备材料:棕色梯,两张桌子(或用地毯)。 活动提示:

1.指导幼儿顺次取来梯块散置在一张桌上。

2.在另一张桌上“按粗细顺序排梯”(参看“基本操作”部分)。

身,也渗透到相关的一切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孩子有秩序地取来教具,有次序地归位,活动时蒙台梭利认为从秩序、步骤中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秩序感并不只是显现在教具的本

长棒

适应年龄:2.5-4岁

准备材料: 10根粗细相等的红色木制长棒。横截面积相等(2.5 cm×2.5 cm),长度以等差10 cm,从10 cm递增到100cm。

直接目的:

1.培养幼儿视觉的辨别能力。 2.通过触摸比较感知长度的差异。 间接目的:

1.发展手、眼与肌肉的协调性。

2.做好数量及基本运算等数学教育的预备工作。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专家提示

粉红塔、棕色梯、长棒分别用来辨别大小、粗细、长短。三种教具的教学顺序方面,粉红塔应先 于后两者。粉红塔从大至小,棕色梯从粗至细、长棒从长至短,当儿童独立排列出这些顺序时,也同活动提示: ◎准备

1.请幼儿取来地毯并铺好。

2.引导幼儿至教具柜前,向幼儿介绍教具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长棒。”

3.示范取放长棒的方法:两手握住棒的两端,轻放在地毯上。当拿取稍长的长棒时,两手可适当调整,握在棒端内侧。

4.每次限拿一根,由短到长将10根长棒随意散放在地毯上。 5.教师坐在幼儿右侧。 ◎基本操作

序列练习——按长短顺序排列 专家提示

1.普通名称练习:参看“棕色梯”,关键词是“长的”、“短的”。

2.示范长棒的排列方法:先将最长的长棒放置于地毯上方。用右手食指和中指从左到右触摸棒体,感受长棒的长度。再找出次长的长棒挨着前一根顺次排列,使两棒左端对齐,以同样方法感觉长度。左手按住长棒,右手沿第二根长棒右边缘做切的动作,比较两棒的长短。如此法,将10根长棒顺次排列。

3.将最短的长棒逐次放于其他长棒(最长的1根除外)的右侧,丈量相邻两棒的差数。 4.询问幼儿:“你愿意来试试吗?”

5.将长棒散放,请感兴趣的幼儿操作,给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6.序列的名称练习:参看“棕色梯”,关键词是“长的”、“短的”。 7.请幼儿协助,从长至短,将长棒依次放回教具柜。 错误订正:

这也是蒙台梭利坚持的“刺激分配的技术问题”,在教学中,应先出示最长的和最短的棒(同样,1.用最短的长棒,量出长棒的差数,相邻1根的差数是相同的。 2.感觉长度时要从左至右。

3.每摆1根都要与前1根长棒比较长短。 延伸变化:

序列的延伸——变换方式的序列操作 准备材料:长棒,地毯。 活动提示:

1.请幼儿协助独立将长棒按从短到长的顺序首尾相接顺次摆成迷宫图案(如图所示),老师可和小朋友一起“走迷宫”。

2.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交叉向上垒起,放射状排列等)。 序列的延伸——归位练习、伴随记忆练习 参照“粉红塔”的提示。 特别练习——合十练习

准备材料:长棒,地毯(2张)。 活动提示:

1.请幼儿取来长棒,在一张地毯上将长棒依序排列好。 2.将最长棒放在另一张地毯上。

3.再取来次长棒挨着最长棒放置,使两棒左端对齐。

4.比较两棒的长短,从剩余长棒中选出一根,将其置于次长棒右侧时,排出的长度和第一根相同。 5.依次将剩余长棒两两组合,使合并后长度和第一根相同。

6.最后剩下的单个长棒长度为最长棒的一半,可指导幼儿将其以右侧端点为基点立起后,再向右侧放倒。

专家提示 此活动中,教师先请孩子认识最长的与最短的长棒;再按长短顺序排列成阶梯状,10根长棒“如同 风琴的风管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逐渐缩短”的顺序马上呈现在孩子眼前。接着(或过几天)教师可

引导幼儿体验等值关系:一根长棒和相邻长棒的差距都等于最短长棒的长度。在反复操作后,任意拿彩色圆柱

适应年龄:3-5岁(有插座圆柱体练习经验)

准备材料:彩色圆柱体四组,颜色分别为蓝、红、黄、绿,置于同色的箱子中,其结构与对应的四组插座圆柱体完全相同:

第1盒——蓝色——与插座圆柱体A组同 第2盒——红色——与插座圆柱体B组同

第3盒——黄色——与插座圆柱体C组同 第4盒——绿色——与插座圆柱体D组同 直接目的:

1.培养幼儿通过视觉正确地辨别大小的能力,具有不同的颜色和立体空间的感受。 2.通过观察能确认相同的面积及高度。 3.学习正确的比较方法。 间接目的:

1.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及手臂肌肉的控制力。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及注意力。 3.为数学学习做准备。 活动提示: ◎准备

1.请幼儿准备好地毯。

2.引导幼儿到教具柜前,向幼儿介绍教具的名称。 3.双手端着盒子,轻轻地放在地毯上。 4.教师坐在幼儿的右侧。 ◎基本操作

序列练习——垂直积高与水平横排

1.教学顺序:依红——蓝——黄——绿的顺序。 2.分别将四盒彩色圆柱按顺序放在地毯上。

3.将红色圆柱一一取出,散放在毯上,盒子盖好放在毯的右上角。

4.询问幼儿:“比一比,哪一个是最粗的?把最粗的圆柱体摆在这里。”再请幼儿找出剩下圆柱中最粗的一个,摆在前一个的旁边。如此类推,完成序列操作。

5.请幼儿回忆插座圆柱体及粉红塔的排列方法。启发幼儿想一想,还有哪些排列方式。请感兴趣的幼儿亲自操作。

6.观察幼儿的整个操作过程,如果有操作不当之处,教师可再操作一遍。 7.序列的名称练习:参看“粉红塔”,关键词是“粗的”、“细的”。 8.请幼儿协助将教具送回。

注:其他3组彩色圆柱体的序列练习同法进行,教师可根据幼儿情况,选择练习时间及次数。 错误订正:

1.圆柱高度、直径的渐次性。 2.用视觉和触觉去订正。 延伸变化:

配对的延伸——同高低、同粗细、同大小的圆柱配对 准备材料:彩色圆柱体4组,地毯。 活动提示: 1.同粗细重叠:

(1)引导幼儿拿来红、黄两组圆柱体,取出散放于地毯上,盒子盖好放在毯的右上角。

(2)请幼儿将红色圆柱体依粗细顺序排列。

(3)对幼儿说:“请小朋友为这10个红色圆柱找到相同粗细的黄色圆柱朋友,找到一个就把它放在相应的红色圆柱的上面。”

(4)用同样方法,请幼儿完成黄、绿圆柱体的配对和黄、红、绿三组圆柱体的配对(叠高)。 2.同高度并排:

提示方法与1.相似,两盒同用,请幼儿独立找出相同高度的圆柱,并列摆放。 3.同大小配对:

(1)取来4组彩色圆柱,散放于毯上。 (2)请幼儿独立找出尺寸完全相同的圆柱体。 (3)此活动可以小组进行”

(4)活动完毕后,将各色圆柱体分别放入对应的盒子里,整理归位。 配对的延伸——特殊配对

准备材料:彩色圆柱体4组,地毯,插座圆柱体B组。 活动提示:

1.可和插座圆柱体一起操作,进行配对练习。

2.教师取来插座圆柱体B组,请幼儿观察它和彩色圆柱的相同之处。

3.请幼儿操作,进行彩色圆柱体与插座圆柱体的同高低、同粗细、同大小的配对练习。 配对的延伸——用彩色图卡做配对游戏

准备材料:彩色圆柱体(任一组),地毯,彩色图卡。 活动提示:

教师设计好各种排法的彩色圆柱图卡,衣幼儿按图卡进行配对。 序列的延伸——变换方式的序列操作 准备材料:彩色圆柱体4组,地毯。 活动提示:

1.将幼儿分成4人一组。

2.给每组幼儿每人一盒彩色圆柱,对幼儿说:“老师请小朋友给手里的圆柱体排排队,看看哪个小朋友排得好。”鼓励幼儿独立将圆柱垂直积高或水平横排。

3.请几个幼儿合作横排及积高,顺序可由幼儿自己掌握。

4.鼓励幼儿创造出其他排列方式,也可以和长棒、粉红塔、插座圆柱体等进行组合操作。 序列的延伸——伴随记忆的练习

请幼儿回忆插座圆柱体组的操作方法进行相应操作。 序列的延伸——戴眼罩练习

方法同“插座圆柱体组”,当幼儿操作有困难时,教师可用语言提示。 序列的延伸——归位练习 方法同“插座圆柱体组”。

7.将拼好后的4个正三角形组合成1个大的三角形。 8.鼓励幼儿创造更多的构图方法。

9.按顺序将各种三角形放入盒中,盖上盒盖,送回原处。 构成三角形之大六边形 ◎准备

1.请幼儿取来地毯铺好。

2.引导幼儿到教具柜前,向幼儿介绍大六边形盒,将大六边形盒取来放到毯上。 3.教师坐在幼儿右侧。 ◎基本操作

配对练习——找出相合三角形组成六边形 1.打开盒盖,将相同颜色的三角形分类摆放。

2.先取出大的黄色三角形,再将3片底边有黑色引导线的黄色等腰钝角三角形摆放在其周围,用两指抚过黑线后,将其对合。

3.为方便下一步的操作,教师可将这个六边形先放到毯的左上方。 4.取出剩下的3个黄色三角形,依引导线拼成1个正三角形。

5.将先前拼好的六边形中的黄色大三角形拿出,再将拼好的正三角形放入,则6片黄色等腰钝角三角形组成了1个大六边形。

6.取出2个小的绿色三角形,拼成1个梯形。 7.取出2个灰色三角形,拼成1个平行四边形。 8.请幼儿试试看,再依兴趣反复练习。 9.打乱所有图形,请幼儿自由组合构图。

10.工作结束之后,按顺序将各种图形摆放到盒里,送回原处。 构成三角形之小六边形 ◎准备

1.请幼儿取来地毯铺好。

2.引导幼儿到教具柜前,向幼儿介绍小六边形盒,将小六边形盒取来放到毯上。 3.教师坐在幼儿右侧。 ◎基本操作

配对练习——组成六边形

1.取出盒内三角形,按颜色分类摆放。

2.先取出6个灰色正三角形,按引导线组合成3个平行四边形。再将3个平行四边形组合成六边形。 3.取3个绿色正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可与灰色六边形上3个或下3个三角形替换使用(等值)。 4.将6个红色等腰钝角三角形拼成3个菱形,再拼成六边形,与灰色的六边形比对。 5.再将黄色大三角形

6.取出2个小的绿色三角形,拼成1个梯形。 7.取出2个灰色三角形,拼成1个平行四边形。 8.鼓励幼儿尝试。

9.工作完成后,按顺序将各种三角形放回盒内,盖上盒盖,请幼儿送回原处。

错误订正

1.以黑色控制线来订正 2.以视觉来订正。 延伸变化

配对的延伸——剪图形

准备材料:各种颜色、大小、形状的三角形图纸,幼儿用剪刀。 活动提示:

1.告诉幼儿:“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很多漂亮的三角形。我们要用这些图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菱形、六边形。”

注:在这个环节,教师可提示幼儿自己想一想,还可以拼出什么图形。 2.请幼儿每人选一张喜欢的三角形的图纸,用自己的剪刀,将三角形剪下来。 3.请幼儿自愿组合,把自己剪下来的三角形与其他小朋友的三角形放在一起。 4.合作拼图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六边形)。 5.请幼儿自由构图,拼出其他图形。

五、其他

二项式

适应年龄:3-5岁 准备材料:

二项式:一个木盒内装有由8个几何学立体所组合成的立方体——红色大的立方体1个,蓝色小的立方体1个,漆有红、黑两色的长方体3个,漆有蓝、黑两色的长方体3个。盒盖上表面以及侧面所漆颜色和盒内立体相应表面的颜色相同(可用做二项式(a+b)的代数教具。)

直接目的:培养幼儿识别三维空间的能力。 间接目的:

1.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为数学学习做准备。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专家提示 二项式与三项式同时兼有感觉教具及代数教育的特质,严格说并不是单纯的感觉教具,它们分 别包含下列的数学关系:

二项式:(a+b)2= a2 +3 a2 b+3 a b2+ b2 2

活动提示: ◎准备

1.请幼儿准备好地毯。

2.引导幼儿到教具柜前,向幼儿介绍教具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项式。”

3.示范盒子的拿法:一手扣住盒盖,另一手托住盒底,轻轻放在毯上,使盒盖上的红色四边形朝向左上角。

4.教师坐在幼儿的右侧。 ◎基本操作

配对练习——与盒盖配对后组合成立体

1.老师取下盒盖放在毯上(使盒盖正面向上),引导幼儿注意盒盖的图案和立体表面相同。 2.依次取出上下两层立体,分开放置在毯上,请幼儿说出每块立体的颜色及形状。

3.依照盒盖的提示组合立体,先摆下层再摆上层。摆放的时候注意使两块立体相连接面的颜色、大小一致:

(1)拿出红色的大立方体,放到盒盖图案的红色正方形上。 (2)顺次拿出下层其他立体,放在盒盖相应位置上。 (3)将立体放回盒内。 4.用同样方法放回上层立体。 5.比对盒盖图案,检验放法是否正确。 6.给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7.盖上盒盖,请幼儿将教具送回原处。 错误订正:依据盒盖图案订正。 延伸变化

配对的延伸——找出同颜色、大小的立体 准备材料:二项式,地毯。 活动提示:

1.将立体一一取出,散放于地毯上。 2.请幼儿找出同颜色、大小的立体摆在一起。 3.引导幼儿比较立体间的不同。 配对的延伸——无盒盖提示的归位 准备材料:二项式,地毯。 活动提示:

1.将立体一一取出随意散放在地毯上。

2.请幼儿不参照盒盖提示,比较颜色(相交面颜色一致)、大小后将立体重新组合后放回盒内。 3.给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三项式

适应年龄:3.5-5岁 准备材料:

三项式:一个木盒内装有由27个几何立体所组合成的立方体——表面漆有红色、蓝色、黄色、黑色的长方体24个,红、蓝、黄立方体3个。盒盖上表面以及侧面所漆颜色和盒内立体相应表面的颜色相同(可用做三项式(a+b+c)的代数教具。)

直接目的:培养幼儿正确识别三维立体的能力。 间接目的:

1.为学习几何做好准备。 2.培养手眼协调能力。 3.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提示: ◎准备

1.请幼儿取来地毯并铺好。

2.向幼儿介绍教具名称:“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三项式。”

3.请幼儿将教具盒取出放在毯上,使盒盖上红色四边形朝向左上角。 4.教师坐在幼儿的右侧。 ◎基本操作

配对练习——与盒盖配对后组合成立体

1.取下盒盖放在毯上(使盒盖正面向上),引导幼儿注意盒盖的图案和立体表面相同,可做纵切、横切面给幼儿看,每一面的排列方式相同。

2.三项式共有3层,一层层地取下,分别放在毯上。 3.第一层放在最远处,第二层稍近,第三层放在最近处。

4.与二项式的摆放方式相同,由最下层开始,与盒盖比对后,将立体摆放回盒中。 5.与盒盖核对后送回。

错误订正:依据盒盖图案订正。 延伸变化

配对的延伸——找出同颜色、大小的立体 与“二项式”同。

配对的延伸——没有盒盖提示的归位 准备材料:三项式,地毯。 活动提示:

1.下层先堆砌好作为基础准备,将上层、中层的立方体混合散放在地毯上。请幼儿不看盒盖提示将中层和上层摆好。

2.将三层混放后不看提示归位。 3.给幼儿反复练习的机会。

3

第二节 触觉教育

培养幼儿敏锐的触觉能力

触觉是使人类与外部接触的一种感觉。触觉给了新生儿

亚里士多德曾阐述到,不光是我们干活的时候,就是休闲的时候,我们也偏爱视觉,而不太喜爱运用其他感官。其原因是,视觉让我们看清了各种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视觉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起很大的作用,对成人来说,外界事物有60%-80%是通过眼睛来认识的。对于幼儿来说,它的作用更大。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是在胎儿中晚期,4-5个月的胎儿即已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当的生理基础。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视觉基本过程。因此视觉的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就可以开始了。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年代,运用视觉的通讯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发生在我们星球上(甚至包括太空)任何一个地方的事情都可以通过卫星传送的图像很快地为人所见。为此,对幼儿进行视觉教育,可以使他们将来面对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不至于手忙脚乱。视觉教育的总目标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属性、颜色和用途的辨别、认同和区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蒙台梭利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具。

触觉板

适应年龄:2.5—4岁 准备材料: 1.触觉板: 第1组:

(1)长条形木板,左半侧为粗糙的砂纸面,右半侧为木质的光滑面。 (2)将相同粗糙程度的砂纸剪成条状,从左到右间隔排列。 (3)分别将5种不同粗细程度的砂纸栽成条状,从左到右间隔排列。

第2组:木盒2个,分别装有5对(分装在两盒)不同粗细程度的砂纸木板。 2.教师自制字卡:光滑、粗糙。 3.水杯、毛巾等洗手用具。

直接目的:培养幼儿通过触觉来辨别光滑与粗糙的能力。 间接目的:

1.锻炼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 2.为学习书写做间接准备。 3.语言词汇的掌握。 活动提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w1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