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苏教版音乐下册教案(新)整理版

更新时间:2023-11-28 15:49: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鼓乐传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唱:《敲起我的小木鼓》2、动:露一手:节奏听辩与表现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活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2、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羁大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能听辩出前十六和后十六节奏的不同,掌握歌曲中鼓的节奏。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木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 师生问好:2、明确本学期教学任务,提出新的希望。3、复习必唱歌曲:《国歌》——雄壮地、坚定地、进行曲风格。4、《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精神饱满地、有朝气地。

二、新授:1、学唱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2、听范唱: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佤族的鼓乐风情。3、再听:歌曲为单二段曲式,四二拍。分析:节奏多变,附点节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欢快并富有动感。衬词“羊买啊塞罗”的反复出现,增添了歌曲的民族特色。

三、精讲精练:1、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3、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4、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复习巩固歌曲《敲起我的小木鼓》。

六、板书设计:唱:《敲起我的小木鼓》 动:露一手:节奏听辩与表现

第一单元 鼓乐传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听:《滚核桃》 《非洲鼓魂》2、唱:继续唱歌曲《伊唷勒啦》3、动:以击鼓的方式表现特定的情景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活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2、学生在欣赏《滚核桃》、《非洲鼓魂》的过程中,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对文化的多样性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按节奏跺脚、击掌、身体的律动和歌唱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生问好:2、复习巩固歌曲:a.用“lu”哼唱歌曲旋律。b.唱歌谱两边。c.唱歌曲并在有关地方加上节奏用手敲击d.请一组同学以结束句的四小节为歌曲的前十六小节伴唱,感受“do,re,mi”三个音在歌曲中起的重要作用。e、结合录音范唱进行歌表演。

二、新授: 1、欣赏:苏南吹打乐《非洲鼓魂》——这是一首粗吹锣鼓曲,用大唢呐和全套大击乐器演奏,是苏南吹打乐队组合的一种。2、要求:a,听完说说你对乐曲情绪的感受。b,随着老师弹奏的主旋律,念一念下面的锣鼓节奏。(见书)3、学唱刚果民歌《伊唷勒啦》。

三、精讲精练: 1、听范唱,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风格。2、再听,学生轻声跟唱,反复模唱歌曲。3、再按教材中的节奏谱练习“跺脚、“击掌”然后反复跟录音模唱歌曲,边唱边按节奏跺脚、击掌。4、分组进行歌表演。5、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6、有感情地朗读歌词。7、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8、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复习巩固刚果民歌《伊唷勒啦》。

六、板书设计 听:《将军令》 《滚核桃》 唱:继续唱歌曲《伊唷勒啦》

动:以击鼓的方式表现特定的情景

第一单元 鼓乐传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唱:巩固歌曲演唱2、听:非洲民间音乐《非洲鼓魂》鼓乐《滚核桃》3、合唱《敲起我的小木鼓》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活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2、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羁大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感受与体验,对我国传统的“锣鼓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节奏感与动作的协调性得到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苏南吹打、粗吹、细吹、绛州鼓乐、威风锣鼓、非洲鼓。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 锣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歌表演:《敲起我的小木鼓》 《伊唷勒啦》 二、新授: 1、听:《非洲鼓魂》——鼓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语言般的节奏,为人们传递着不同信息。它通过变化丰富的节奏,表现出人们的喜怒哀乐。2、再听:《滚核桃》(鼓乐)——集中了“花鼓戏”的精华,表现秋收时节,在黄土高原的晋南一带农民摘回核桃,置于房顶凉晒的场面。表演时演员们的击鼓运用了檫、挑、敲、碰等“花鼓戏”。击奏法变化多变,听来情趣盎然,饶有风味,将农民欢庆丰收时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要求:说说演奏者运用了哪些击鼓方式来表现“滚核桃”的形象的。想一想,你还能用鼓表现出什么情景?试着做一做。3、听:《敲起我的小木鼓》——这是一首气势宏伟、振奋人心的歌曲。歌曲采用了有黄土高原风味的高亢音调,插入说唱音乐中常用的数板,使作品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神韵,又展示出当代中国人激情彭拜的精神风貌。要求:听完全曲,老师带着学生学一学“老河留下千面鼓,面面鼓里有传说,年年岁岁打下去,日子越打 越红火”这一段,跟着录音唱一唱,体会歌曲那振奋人心的气势。

三、品味感受:1、听范唱,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风格。2、再听,学生轻声跟唱,反复模唱歌曲。3、再按教材中的节奏谱练习反复跟录音模唱歌曲,边唱边按节奏跺脚、击掌。4、分组进行歌表演。5、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非洲民间音乐《非洲鼓魂》。2、熟悉鼓乐《滚核桃》。3、练习合唱《黄河留下威风鼓》。

六、板书设计 唱:巩固歌曲演唱听:非洲民间音乐《非洲鼓魂》鼓乐《滚核桃》

合唱:《黄河留下威风鼓》

教学反思:通过学唱歌曲、听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鼓乐和非洲鼓乐的风格差异。学生边唱边动(跺脚、击鼓等)课堂气氛热烈。

第二单元 碧野金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唱:《小黄鹂鸟》 2、 听:《在那东山顶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在那东山顶上》,让学生感受藏族音乐深长悠远的特点。2、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小黄鹂鸟》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了解、感受、体验藏族民歌与舞蹈的特点和基本知识,从而能够进一步热爱中华民族艺术。 教学过程:

播放音乐《走进西藏》学生进教室入座。 1、了解西藏的名胜

2、了解藏民歌,听赏《在那东山顶上》

3、学唱歌曲 (1)第一遍放录音范唱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这首歌曲的演唱顺序怎样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击课件)它的情绪是欢快、喜悦、自豪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同学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非常喜欢这首歌,下面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好吗? (2)学唱歌谱 a、教师弹奏全曲,学生用“lu”哼唱(提醒声音竖起来) b、分乐句跟老师唱谱,注意二四拍的强弱规律 c、重点学习10——13小节,引导学生体验站在高处放声高歌的感觉。 师一句句教唱,着重教七拍长音。用手势来表示七拍及下滑音。 (用游戏比赛来解决难点) 师评:同学们唱的都很好,如果长音再唱的连贯、流畅些就更好了! (3)第二遍放伴奏音乐,学生跟唱。 4、进一步感受歌曲 5、学习藏族舞蹈

1) 教师讲解动作要领,邀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集体学习踢踏舞基本动作。 2) 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衣服解下反穿当长袖 3) 学生分组练习,师巡回指导 4)听音乐学生集体踢踏舞表演

第二单元 碧野金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牧歌》 唱:《放牦牛的小卓玛》

教学目标: 1、通过《牧歌》的欣赏,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2、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3、能用活泼、欢乐地情绪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

教学难点:唱好歌曲中的装饰音和衬词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欣赏《牧歌》

二、演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

1、生初听歌曲。 2、师: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议一议。 3、师:这首歌曲中哪些地方让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我们听第二遍感受一下。 4、师小结:装饰音的独特用法加上特有的衬词使这首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同学们,你学过或听过的藏族歌曲,哪些也使用了类似的衬词和装饰音? 5、师小结:同学们,藏族歌曲的最大特点恰恰是这些特有的衬词和装饰音。下面就让我们来学唱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 6、出示乐谱,学唱歌曲。 a、用“LU”发音,跟琴模唱旋律 b、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了解“卓玛”是藏语美丽的意思,藏族人常把小女孩叫做“卓玛”。 c、跟范唱默唱自学,说说难点。 d、师带生逐一解决难点。 e、生完整跟琴唱。 f、男生唱,女生伴舞。(用上节课学过的藏族舞蹈动作。) 三、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蒙古族和藏族不同风格但都以放牧为主题的歌曲,这类歌曲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些并相互交流。

第二单元 碧野金 山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听:《美丽的哈纳斯湖》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及新疆歌舞,了解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 2、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能用新疆手鼓的典型节奏为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伴奏。 3、对交响音画这种器乐类型有初步的了解,对欣赏交响音乐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准确地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并体会到新疆音乐独有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课堂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律动 1、学生在维吾尔族民歌《娃哈哈》的歌曲声中,跟教师一起跳新疆舞蹈。 2、师生一起演唱歌曲《娃哈哈》。 3、教师用手鼓为学生的演唱伴奏。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跳舞,一组拍手。

三、欣赏与感受 1、欣赏交响音画——《美丽的哈纳斯湖》 (1) 边听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边欣赏展现新疆风土人情的图片。 (2) 聆听《美丽的哈纳斯湖》的乐段及主题。 (3) 接着播放《美丽的哈纳斯湖》,学生静静地聆听,然后交流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情景,教师点评并小结。 (4) 请同学再次完整地欣赏乐曲,同时教师播放哈纳斯湖风光图片。 (5) 教师结合乐曲实例介绍交响音画。 2、演唱歌曲——《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1) 学生欣赏乐曲,并随着歌曲拍手或做简单的动作。 (2) 简介歌曲,说说歌词的内容。“小巴郎”在维吾尔族语中指儿童,“亚克西”的意思是好样的,有表扬、夸奖的意思。 (3) 出示《小巴郎,童年的太阳》乐谱,学唱歌曲。 (4) 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并找一找相同或相似的乐句,用相同颜色的彩笔在乐谱上画出来。再学唱歌曲。 (5) 分组通过歌唱、律动、打击乐器伴奏等形式表现《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3、观看舞蹈《天山欢歌》 (1) 介绍新疆歌舞:新疆各民族的舞蹈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流传至今,传播的媒介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情感的肢体语言。在新疆,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歌声、舞姿去判断他的民族,判断他所生活的地域。新疆歌舞品种多样,个性鲜明,千百年来在族群中自然传承,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风吹雨打,但它依然在民间顽强地生存着。(2) 请学生观看新疆歌舞代表作《天山欢歌》。 4、欣赏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由教师演唱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请几位学生为教师伴舞,其他的学生围成圆圈拍手,感受新疆歌舞热情奔放的特点。 四、教师总结

新疆是祖国的一块宝地,各少数民族的歌舞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相信通过这节课,各位同学已经对新疆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你们继续关注新疆,关注民族音乐。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听、表:《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管弦乐曲《牧歌》,《在那东山顶上》,让学生感受乐曲的

风格特点。 2、能听辨不同的主题,并能用蒙古族舞蹈动作来表现乐曲。 教学重点难点:听辨主题,感受乐曲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磁带

教学过程: 学生在蒙古族民歌《牧歌》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一、《牧歌》

1、生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速度等方面的变化,试着给乐曲分段。 2、生议一议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3、师小结: 乐曲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憨厚的性格,写出了他们迎接解放时的欢欣心情。第一段以缓慢和安静的旋律描绘出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象,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第二段的主题仍然采用第一段主题的素材,但加快了速度,使原来那段缓慢幽静的音乐,顷刻之间转为欢快热烈的载歌载舞的音流,表达了蒙古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 4、出示主题旋律并视唱 5、学生学习一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师生边唱边舞。 6、师弹奏书上另一旋律片段,生听 7、复听乐曲,要求 ①听辨刚才老师弹奏的旋律在哪部分出现,举手示意; ②在听到主题旋律时加上蒙古族舞蹈动作。 8、再听乐曲 学生分成二组,随着第一部分的音乐,分别在强拍上吹奏re和la。 二、《小巴郎,童年的太阳》 1、生听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2、师简介乐曲 3、熟悉两个主题,师弹奏生轻哼。 4、复听乐曲,听到不同主题用手势示意。 5、学习简单的集体舞动作。 师讲解两个主题不同的动作,生练一练。 6、再听乐曲,边听边跳集体舞。 三、小结下课

第三单元 弦之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听:《谐虐曲》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唱:《我和小提琴》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我和小提琴》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魅力。2、通过欣赏《谐虐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 教学重点难点:唱准弱起节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巩固上节课歌曲。

二、新授歌曲:1、听:《谐虐曲》2、要求:让学生跟着音乐轻声模唱。这种唱法的特点是:演唱开始时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了奇特的效果。3、再听:《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4、要求:说说歌曲中有哪些角色?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句?5、再听,学生可轻声哼唱6、学唱《我和小提琴》听范唱,歌曲中平稳的旋律使你感受到什么?歌曲中起伏较大的旋律表现出什么?7、再听,学生可哼唱旋律,再唱歌谱8、轻声学唱歌词,注意一音多字的演唱,听唱结合唱准歌曲。9、分组巩固歌曲的演唱。

三、练习巩固:1、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3、轻声跟唱,可分组练唱。4、一起学唱歌词。5、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歌曲。2、完成作业,在乐谱相似的地方画上记号。 六、板书设计:听:《谐虐曲》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唱:《我和小提琴》

第三单元 弦之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听:《谐虐曲》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唱:《我和小提琴》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我的小提琴》,唱准弱拍,掌握八三拍、八六拍得韵律感,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魅力。2、通过欣赏《爱尔兰风笛》作品,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欧洲各地的人文风情,建立多元的文化观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八三拍的韵律感,唱准弱起节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上节课的歌曲

二、新授歌曲:1、听:《爱尔兰风笛》——是一种民族乐器的名称。是凯尔特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尔兰风笛的皮囊的另一端连着一根细管,这根细管是像笛子一样有出气孔的,双手通过控制那根细管上的气孔改变音高。2、要求: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相关文化,再听赏曲例音响,交流听赏的感受,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再补充听赏其他用爱尔兰风笛演奏的作品。3、学唱:《我和小提琴》

听范唱,感受歌曲运用附点节奏带来的情绪变化。4、再听,学生哼唱旋律,再唱谱。5、学唱歌词,分段练唱,注意唱准弱起节拍。6、分三组进行表演唱。 三、巩固练唱:

1、唱一唱。再听歌曲《爱尔兰风笛》,学生轻声跟唱。再听歌曲《《我和小提琴》,感受旋律。2、再唱歌谱体会一下,然后唱歌词3、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歌曲《爱尔兰风笛》、《我和小提琴》等音乐。2、完成作业,记住唱词并有表情演唱。

六、板书设计:听:《爱尔兰风笛》 唱:《我和小提琴》

动:采集与分享

第三单元 弦之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听:《戏虐曲》 《水上音乐》2、唱:《土拨鼠》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土拨鼠》,唱准弱拍,掌握八三拍、八六拍得韵律感,感受欧洲民歌的风格,领略其独特魅力。2欣赏《《戏谑曲》,感受西洋管弦乐队中弦乐、木管乐和铜管乐、打击乐家族中主要乐器的音色及表现特点,并能听辩主要乐器的音色,能用简单的乐器和着《水上音乐》伴奏。大致了解作曲家巴赫、亨德尔、贝多分、门德尔松生平及代表作。 教学重点难点:唱准弱起节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上节课的歌曲

二、新授歌曲:1、听;《戏谑曲》——选自巴赫《管弦乐组曲》第二首第七曲。巴赫一生的作品浩如烟海,他本人比较喜欢这首《戏谑曲》。2、初听,要求学生说出主奏乐器的名称。再听乐曲,要求学生说出弦乐器在哪一音区演奏,乐曲采用了怎样的速度。3、《水上音乐》——又称《水乐》《船乐》,是一部管弦乐组曲,据说是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为新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乐”的美名。4、要求:学生在老师提示下听赏乐曲,对不同的片段,作出不同

的情绪反应,然后再交流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可跟着音乐踏步,感受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5、学唱:《土拨鼠》。听:学生一面熟悉歌曲,一面跟着音乐拍一拍。6、再听,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并说说共分几句7、学生唱谱,师生接龙演唱歌曲旋律。8、看谱,结合听觉印象,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分组练唱。9、加上力度记号,如何来表现歌曲,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选择。10、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评价。 三、巩固练唱:

1、唱一唱。再听歌曲《戏虐曲》 《水上音乐》,学生轻声跟唱。再听歌曲《土拨鼠》,感受旋律。2、再唱歌谱体会一下,然后唱歌词3、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歌曲《戏虐曲》、《水上音乐》、《土拨鼠》。2、掌握并熟练节奏。 六、板书设计: 听:《戏虐曲》 《水上音乐》

唱:《土拨鼠》

第四单元 欢腾的边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听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北京喜讯到边塞》唱《苏木地伟》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了解西南地区有趣的民族乐器2、学唱《苏木地伟》掌握变换拍子与顿音、休止符、延长音和倚音等知识点,并能用歌声表达乐曲情感。 教学重点:学唱《苏木地伟》

教学难点:准确掌握顿音、休止符、延长音和倚音的唱法。 教学准备:图、钢琴、竖笛 教学过程:

一、介绍西南地区的部分民族乐器1.出示图片、介绍木叶木叶即树叶、天然乐器在西南很多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木叶的历史悠久,也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并为电影配乐,可吹出近三个八度的音域,在白族,傣族木叶还用于白剧,傣剧中,木叶的音色和小锁呐相似,近似人声,清脆明亮,具有山乡风味。可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表现力丰富。2、 欣赏木叶独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边

听边观看优美的云南风光。谈谈在我们身边,除了木叶以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发出悦耳的音乐声。3、拓展谈谈西南地区还有哪些乐器:月琴、芦笙、巴乌、葫芦丝、口弦,分别听听这些乐器发出的音色。

二、学唱《苏木地伟》 1、听范唱,说说歌曲节奏有什么特点。(交换拍子)2、再听歌曲,注意交换拍子的乐句。(熟悉乐曲旋律)3、找出乐谱中出现了哪些装饰音,并练习。顿音:短促有力倚音:要唱得自然,圆润4、模唱主歌部分的旋律,注重延长音的唱法。5、副歌部分分声部练习,可用竖笛辅助教学。A、分声部用竖笛吹奏旋律B、填词唱,注意“歌”“唱”一字两音的唱法。C、双声部合作,可先用“LV”代替,再填词唱。6、整曲练习,注意乐曲的情绪。 三、。露一手:唱一唱,跳一跳1、观看一亮种少数民族的舞蹈片断。2、学跳一两个简单的动作。3、以小组为单位,围成圈,跟音乐边唱边跳。

第四单元 欢腾的边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北京喜讯到边塞》唱《什么结籽高又高》 教学目标:1、熟悉《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北京喜讯到边塞》的主旋律,能通过参与打击乐演奏,感受乐曲中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2、能唱《什么结籽高又高》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掌握顿音、休止符、延长音和倚音的唱法。 教学准备:打击乐器、钢琴、竖笛 教学过程:

一 节奏游戏1、采用师生合作、手脚并用的方式做节奏练习。 A : 2/4 × 0 | × 0 |2/4 0 × ×| 0 × ×| B: 2/4 × - | × - |2/4 0× 0× | 0× ×0 | 2、加入打击乐器伴奏。如圆舞板、铃鼓等

二、欣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1初听《什么结籽高又高》感受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2交流所搜集的有关瑶族的文化,由老师总结补充。3教师介绍乐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4分段欣赏前八小节:模仿长鼓节奏5整曲欣赏要求学生轻声哼唱主题一与主题二,再次感受乐曲情绪变化。 一、 竖笛练习1跟钢琴模唱旋律,熟悉乐谱。(注意“附点”与“后十六”节奏。)2学生自练前8小节,“SI”可用替换指法。3师生接龙学习9-12小节。如:556 164 交换角色练习。注意:后十六节奏可用“双吐”演奏。5、作业:最后十二

小节。 四、小结。

第四单元 欢腾的边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听 《北京喜讯到边寨》唱《苏木地伟》《什么结籽高又高》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了解长号、小号、双簧管、小提琴等乐器的音色。2、交流所解的傣家泼水节的文化,通过学习《快乐的泼水节》,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兴趣。 教学重点:学唱《苏木地伟》《什么结籽高又高》

教学难点:仔细聆听节奏,准确进入歌曲演唱,通过歌声表达泼水节喜庆的场面。 教学准备:了解泼水节相关知识,钢琴 电子琴 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1、用电子琴弹奏乐曲的几个主题,请学生听辨音色,为整曲欣赏做准备。引子 : 长号主题一: 黑管领奏主题二: 弦乐主题三: 小号2、初听乐曲,根据乐曲情绪为乐曲分段。3、分段欣赏,并说出所听到的乐器名称。4、再次感受歌曲情绪,加入打击乐自由伴奏,听完后为乐曲创编题目。5、教师总结并揭题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 二、学唱《苏木地伟》《什么结籽高又高》

1、分享所了解的有关泼水节的知识2、教师讲述关于泼水节的传说

3、学习歌曲A听范唱,感受歌曲的速度与情绪B再听范唱,边听边用手划旋律线。C跟钢琴模唱,特别注意一字多音的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D聆听老师用钢琴弹奏前奏,练习如何准确进入。E整曲连唱,可适当加入动作表演 三、小结

第五单元 动感拉丁舞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听:《美丽的塞林托》2、唱:《拉库卡拉查》3、动:完成旋律 教学目标:1、在歌唱、听赏、表演等音乐活动中,了解拉丁美洲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了解音乐风格差异的形成原因,感受其音乐文化多元、融合的特性。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墨西哥民间乐曲,八六拍,具有摇曳之动感。并能演唱热情奔放的墨西哥歌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巩固上节课歌曲。 二、新授歌曲:

1、听:《美丽的塞林托》——这首民间乐曲,八六拍,具有摇曳之动感,表现了明朗愉快的心情。切分节奏贯穿全曲,给人以活泼、俏皮、幽默之感。旋律进行多为级进式,乐句间的连接均为大跳音程,热烈而奔放。2、要求:听听、唱唱乐曲主旋律,体验乐曲的情绪,引导学生听出乐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借助歌词进一步了解器乐作品在塑造形象时常用的手法。3、学唱歌曲:《卡拉库拉查》 听范唱,使学生感受歌曲情绪活跃、欢快。具有舞蹈之动感。4、再听,学生可跟音乐律动,自由表演。5、轻声哼唱旋律,在哼唱歌谱。6、学唱歌词,注意反复跨越记号的运用。7、分组练唱。8、完成旋律。

三、练习巩固:1、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3、轻声跟唱,可分组练唱。4、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5、完成旋律,反复练习。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歌曲《美丽的塞林托》、拉库卡拉查》等音乐。2、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进行简单旋律的创作练习和变奏练习。 六、板书设计:听:《美丽的塞林托》 唱:《拉库卡拉查》

动:完成旋律

第五单元 动感拉丁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听:《安第斯排箫》 《钢鼓音乐》2、唱:《鸟儿多美丽》 教学目标:1、在歌唱、听赏、表演等音乐活动中,了解拉丁美洲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了解音乐风格差异的形成原因,感受其音乐文化多元、融合的特性。2、能对学唱的歌曲进行简单的曲试分析,找出歌曲节奏、旋律进行的规律,并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进行简单旋律的创作练习和变奏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乐曲听赏重点是聆听乐器音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上节课的歌曲

二、新授歌曲:

1、听:《安第斯排箫》——排箫是高原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演奏手法多样:有时用来演奏旋律,有时像低声吟唱,有时又像在模仿风声。2、听:《钢鼓音乐》——钢鼓是一种具有独特音色的打击乐器,它由与西方音价相同的十二个音所构成。然后它与一般乐器不同的是,它并非以音价顺次排列,而是依据音响原理而排列。3、要求:先听赏作品,让学生猜猜是什么乐器,然后再了解乐器的历史及其风格。4、学唱:《鸟儿多美丽》。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三拍子的韵律感,并可进行律动表演。5、再听,学生轻声哼唱旋律,唱歌曲两边。6、学唱高声部,分组练唱,再唱低声部,分组练唱。7、有条件的班级进行二声部合唱,结合录音范唱有感情地演唱歌曲。8、设计多种表演方案,在交流中相互评价。 三、巩固练唱:1、唱一唱。再听歌曲《安第斯排箫》、《钢鼓音乐》,学生轻声跟唱。再听歌曲《鸟儿多美丽》,感受旋律。2、再唱歌谱体会一下,然后唱歌词3、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歌曲《安第斯排箫》、《钢鼓音乐》、《鸟儿多美丽》等音乐。2、完成作业,记住唱词并有表情演唱。 六、板书设计:听:《安第斯排箫》 《钢鼓音乐》

唱:《鸟儿多美丽》

第五单元 动感拉丁舞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听:《感受拉丁舞》2、唱:《第一天去上学》

教学目标:1、在歌唱、听赏、表演等音乐活动中,了解拉丁美洲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了解音乐风格差异的形成原因,感受其音乐文化多元、融合的特性。2、能对学唱的歌曲进行简单的曲试分析,找出歌曲节奏、旋律进行的规律,并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进行简单旋律的创作练习和变奏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强拍弱位置演唱,一音多字,大跳音程的音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上节课的歌曲

二、新授歌曲:

1、听:《感受拉丁舞》探戈舞曲,《夏夜桑巴舞曲》欣赏。2、学唱歌曲:《第一天去上学》。听,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3、再听,让学生找出难的乐句,或自己最喜欢的乐句进行练唱。4、采用分句教 唱和整体教唱相结合的方式学唱歌曲,对歌曲中较难把握的节奏重点练唱。5、分组进行练唱歌曲。6、再引导学生通过视唱歌谱,学习分析旋律的构成,为我的创造练习中的创编旋律作铺垫和技法指导。 三、巩固练唱:

1、唱一唱。再听歌曲《感受拉丁舞》,学生轻声跟唱。再听歌曲《第一天去上学》,感受旋律。2、再唱歌谱体会一下,然后唱歌词3、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歌曲《感受拉丁舞》、《第一天去上学》。2、掌握并熟练节奏。 六、板书设计:听:《感受拉丁舞》唱:《第一天去上学》

教学后记:通过欣赏、歌曲的学唱,让学生感受到外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了解到了什么是动感拉舞、探戈舞、夏夜桑巴舞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第六单元 溯流探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听:《北风吹》 2、唱:《小白菜》

教学目标:1、在欣赏歌剧《北风吹》演唱河北民歌《小白菜》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民歌特点。找出经音乐家加工后的音乐作品在音调上与民歌的异同,了解中国歌剧音乐、钢琴独奏作品等与民歌、戏曲等之间密切的联系。2、了解外国音乐作品中运用当地优秀。3、能在聆听、演奏作品以及识读乐谱的过程中,发现曲调中的民间音乐素材,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辩别,找出旋律异同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民歌的特点,感受民族风情,并有感情地演唱民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巩固上节课歌曲。4、复习民歌的特点: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

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特点是用朴实洗炼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多种体裁和形式,主要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调和多声部歌曲。

二、新授歌曲:1、学唱河北民歌《小白菜》。2、听:先感知歌曲《小白菜》、《北风吹》《青羊传》的旋律特点,再找出歌剧作品中的相似旋律。3、唱一唱。再听歌曲《北风吹》,学生轻声跟唱。再听歌曲《小白菜》,感受旋律的忧伤、凄凉的。4、再唱歌谱体会一下,然后唱歌词

三、精讲精练:1、用”lu”哼唱歌曲旋律,难点重点范唱。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3、轻声跟唱第一段歌词,可分组练唱。4、一起学唱第二段歌词。5、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歌曲《北风吹》、河北民歌《小白菜》等音乐。2、完成作业,在乐谱相似的地方画上记号。 六、板书设计:听:《北风吹》 唱:《小白菜》

第六单元 溯流探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听:《向阳花》2、唱:《李玉莲调》《夜歌》

教学目标1、在欣赏歌剧钢琴独奏曲《向阳花》、苏北民歌《李玉莲调》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民歌特点。找出经音乐家加工后的音乐作品在音调上与民歌的异同,了解中国歌剧音乐、钢琴独奏作品等与民歌、戏曲等之间密切的联系。2、通过听赏对比和演唱俄罗斯民歌《夜歌》,了解外国音乐作品中运用当地优秀。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旋律的特点来判断是哪个地域的民歌,了解三种不同的变换拍子,以整体艇长发学唱歌曲让学生喝着旋律的流动体会那种思乡与离愁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上节课的歌曲

二、新授歌曲:1、听歌曲《李玉莲调》的录音,让学生观察找出旋律的骨干音及进行特点。再听,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分组练唱。2、听唱歌曲《夜歌》

了解歌曲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拍子:四四拍、四五拍、四三拍。频繁的拍子变换,使歌曲更具摇曳、动荡的感觉。3、老师带领学生朗诵歌词,然后以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让学生和着旋律的流动体会那种思乡与离愁。分组巩固练唱。 4、听《向阳花》——钢琴独奏 找出与歌曲《李玉莲调》相似的旋律,再听,启发学生发现与感受其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的微妙变化。感受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三、巩固练唱:1、唱一唱。再听歌曲《向阳花》,学生轻声跟唱。再听歌曲《李玉莲调》《夜歌》,感受旋律。2、再唱歌谱体会一下,然后唱歌词3、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歌曲《向阳花》《李玉莲调》《夜歌》等音乐。2、完成作业,在乐谱相似的地方画上记号。

六、板书设计:听:《向阳花》唱:《李玉莲调》《夜歌》

第六单元 溯流探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听:《小白菜》2、唱:《青羊传》

教学目标:1、在欣赏歌剧小提琴协奏曲《小白菜》、《夜歌》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民歌特点。找出经音乐家加工后的音乐作品在音调上与民歌的异同,了解中国歌剧音乐、钢琴独奏作品等与民歌、戏曲等之间密切的联系3、民歌进行创作的情景。

教学重点难点:弱起节奏、一音多字的演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上节课的歌曲

二、新授歌曲:1、听:《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从远古始终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音乐情景逐步展开的线索。最后化蝶的描写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与理想。2、在聆听主题时,学生可轻声哼唱,着重感受旋律富有起伏性的特点,感受乐句之间的衔接及语句的特点。3、哼唱主题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委婉、清丽的特色,相像音乐旋律的变化与动人故事情节发展之间的联系。4、学唱歌曲《苏格兰的蓝铃

花》。听范唱:感受苏格兰民歌的清丽流畅,语气轻柔婉转,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5、再听,学生可轻声哼唱,重点练唱一音多字的演唱。6、分组练唱,互相点评。

三、巩固练唱:1、唱一唱。再听歌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轻声跟唱。再听歌曲《苏格兰的蓝铃花》,感受旋律。2、再唱歌谱体会一下,然后唱歌词3、分组练唱,结合录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歌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苏格兰的蓝铃花》。2、掌握并熟练节奏。

六、板书设计:听:《小白菜》2、唱:《青羊传》

教学后记:通过歌曲的学唱,使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中外民歌,通过比较演唱,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歌艺术的了解,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代代相传。

第七单元 彼岸新潮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白兰鸽》 听:《密西西比河》、《捷瑞克之役》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密西西比河》、《捷瑞克之役》,了解黑人历史和美国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2、歌曲演唱时能表现诙谐、乐观的情绪。 教学重点:歌曲中附点的演唱 教具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欣赏

1、初听歌曲《密西西比河》,讨论:从这首黑人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2、请学生介绍有关美国黑人的知识。3、教师介绍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以及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4、复听歌曲,让学生说说对歌曲的速度、音色、节奏、旋律有什么特别的感受。5、初听歌曲《捷瑞克之役》,无伴奏合唱中“静中有动,动中有序”的特点。6、复听歌曲,从歌曲的节奏入手,感受歌曲所表现的人们团结而紧张的情绪,体会歌曲强烈的动感、默契的声部配合以及强弱变化的处理效果。

三、歌曲教学 1、听范唱录音,从歌曲奔放、跳跃的旋律中体验歌曲诙谐、乐观的情绪。2、听教师弹奏旋律,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4、自学歌词并上台演唱,其他同学作出评价。5、集体演唱。6、介绍歌曲7、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结束课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蓝色探戈》、《蓝色狂想曲》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蓝色探戈》、《蓝色狂想曲》,感受布鲁斯、爵士乐特有的韵律和节奏特色,了解蓝调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感受布鲁斯、爵士乐特有的韵律和节奏特色。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介绍“爵士乐”1.请学生讲解搜集的有关爵士乐的资料。2、教师介绍“爵士乐”的起源以及相关的知识。 三、欣赏

(一)、《蓝色探戈》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探戈的文化知识。 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3、介绍乐曲 4、复听乐曲,感受探戈特有的节奏。 (二)、《蓝色狂想曲》

1、初听乐曲,听辨钢琴与管弦乐队配合的音响特色,感受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结合的效果。2、引导学生看谱分析旋律,了解爵士音乐的旋律以及节奏的特征,了解降III级音、降VII级音在形成乐曲风格中所起的作用,并尝试比较著名黑人音调中的两句旋律,说一说它们有何不同。 3、复听乐曲,聆听演奏乐器的音色,了解爵士乐队经常使用的乐器。 四、课堂小结,结束课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红河谷》 2、动:我的创造

教学目标 1、用优美、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感伤缠绵的情愫。2、通过旋律组合练习,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旋律发展的规律,强化对节拍、力度的理性认

识。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旋律组合

1、请学生分别演唱四句旋律。2、请学生重新组合旋律。 3、加上拍号、力度记号唱一唱。 三、歌曲教学

1、导入新课2、听范唱录音,感伤歌曲优美的旋律。3、跟琴学唱歌谱,注意弱起乐句的强弱对比。4、启发学生分析歌曲舒缓偏慢的速度、行进平缓的旋律走向、工整简单的乐段结构等特点,要求演唱时恰当地表现出歌曲感伤缠绵的情愫。5、根据歌谱自学歌词。6、请学生演唱,检验自学效果。7、集体演唱。 8、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对歌曲做不同的强弱变化处理。 9、有感情地演唱。

四、课堂小结,结束课业。

第八单元 歌声与微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听;《梦幻之风》2、唱:《歌声与微笑》

教学目标:1、学生积极参与演唱、欣赏、创编等音乐活动,体验生活在阳光灿烂的祖国怀抱里是多么的快乐和美好,体味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2、用明亮、饱满的声音演唱本单元的歌曲,掌握“顿音”的演唱方法,体会歌曲活泼、热情、生气勃勃的情绪,表达自己快乐童年的幸福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歌曲中的顿音记号,切分节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教学磁带、乐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3、复习巩固上节课歌曲。 二、新授歌曲:1、听歌曲:《梦幻之风》,让学生感受歌曲中快乐的气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在童年的歌声中,我们漫漫张大了。那你们还记得自己小时侯的样子吗?请你说说小时侯的一件趣事。2、再听歌曲,这是一首欢快、活泼、高兴的。3、学生轻声哼唱旋律,加上歌词学唱,分组练4、加上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w1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