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更新时间:2023-03-10 18:28: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自: 计划处 发表人: admin 发布文号: 渝府发【2011】66号 审核人: 陈军 发布时间:

2011-09-07 浏览数:97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0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目 录

发 展 愿 景 一、形势与使命... (一)宏观形势.... (二)发展基础.... (三)主要问题.... (四)历史使命....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思路.... (三)总体目标.... 科 学 技 术

三、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加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 (四)打造两江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一)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二)强化基层科技服务....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 (四)助推“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五、推动科技惠及民生... (一)促进人口健康水平提高.... (二)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三)推进城乡生态与居住环境改善.... (四)加强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六、推进科技创新能离间设... (一)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二)推进科技研发基地建设.... (三)加强基础研究....

(四)促进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互动.... (五)加强产业园区科技支撑.... (六)加快科技成果孵化体系建设.... (七)发展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七、加快建设两大全球性产业基地... (一)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 (二)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中心....

八、做大做强10个重大产业集群... (一)通信设备产业集群.... (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四)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五)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七)新材料产业集群.... (八)风电装备产业集群.... (九)光源设备产业集群.... (十)仪器仪表产业集群.... 九、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一)“双核”——两大核心集聚区.... (二)“一环多点”配套支撑.... 体 制 机 制 创 新

十、强化政策法规大扶持... (一)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二)完善产业市场培育政策.... (三)加强政策法规研究.... (四)推进政策法规实施.... 十一、加强工作大统筹...

(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部门联动合作.... (二)加强科技系统资源统筹与共享.... 十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突破... (一)加强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二)健全科技评价体系....

(三)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四)促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五)创新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十三、强化金融大支撑... (一)优化股权投资.... (二)拓宽融资渠道....

(三)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十四、实施知识产权大战略... (一)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 (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 (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十五、扩大开放大合作... (一)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 (二)推动产业开放发展.... 规 划 实 施 保 障

十六、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协调推进.... (二)加强规划实施的实时监督与约束.... (三)加强规划实施进展的阶段评估.... (四)加强规划实施绩效的分类评价与激励....

重庆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夯实创新型城市建设基础,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制定本规划。

发 展 愿 景

一、形势与使命 (一)宏观形势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看:“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国走上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

从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国际金融危机催生重大科技变革,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积极抢占科技、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从重庆发展需求看:在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的进程中,全市迎来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建设成渝经济区等重大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发力、阔步前进的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革创新、内陆开放高地和“两型社会”建设,突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五个重庆”,缩小“三个差距”,将显著增加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 (二)发展基础

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GDP实现7894亿元,人均GDP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同时,现代产业高地快速崛起,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3%;新一代信息、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远超工业平均增速,部分领域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5年保持在全国第十二位,西部第二位。取得家蚕基因图谱、治疗性乙肝疫苗、超细电子级玻纤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血液净化系统、轨道交通转向架等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5年居全国第二位。建成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406家(国家级35家),技术市场交易额连续10年保持西部第一。

科技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基本形成。颁布实施《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地方性科技法规3件,以及科技领域的政府规章3件和其他规范性文件65件,其中多项科技创新政策属于全国首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维权援助、纠纷仲裁体系基本建立,创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取得重要进展,“投保贷补扶”一体化科技投融资框架基本形成。 (三)主要问题

科学技术发展仍然面临三大制约:一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统筹不够。创新链要素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科技资源配置重复、分散现象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硬轻软、重物轻人。二是科技评价体系不健全。科技活动评价标准有待细化,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有待完善,全社会创新活力未能充分释放。三是科技资源总量不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较少,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

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产业龙头企业较少、配套环节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关键核心技术较少;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支持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不完善。 (四)历史使命

融入经济主战场,促进创新驱动。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瞄准国家战略,建设创新高地。对接国家科技战略部署,以开阔的视野汇集国家和全球创新资源,以求真的态度推进自主创新,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有一席之地。

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发展瓶颈。加强顶层设计,加大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大幅提升创新绩效。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惠及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科教兴渝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切实推动科技与经济互融并进,尽快形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促进“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为建成创新型城市奠定决定性基础。 (二)发展思路

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源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与新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二者既各具特点,又相互促进,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关键力量。必须准确把握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结合,不断将科技创新的持续积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立地顶天、创新机制、突破重点”,全面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团队培养、研发基地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把两江新区建成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着力助推“两翼”万元增收。实施区县(自治县)、产业、民生科技支撑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3+1”示范工程,促进科技资源的统筹联动、共建共享和开放合作,力争在支撑产业发展、改善民生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坚持“放眼全球、科学规划,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开放引进、无

中生有,创新模式、跨越提升,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以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发挥产业、科研、人才、政策等综合优势,着力增强综合创新能力,推动我市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新轨道,力争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将新一代信息产业打造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三大优势产业,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导产业。实施“2+10”产业链集群建设方案,建设笔记本电脑和离岸数据开发处理“2”个全球重要基地,培育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风电装备、光源设备、仪器仪表等“10”个重大产业集群。 (三)总体目标

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卓有成效,“五个重庆”建设科技支撑有力,科技资源集聚能力明显提升,以“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主要内涵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进入全国前八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8件,公民科学素养指数位居中西部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30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R&D人员全时当量超过10万人年,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超过300人,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基地超过800个,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4000件。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显著提高。新产品和专利产品产值超过10000亿元,技术交易总额超过1000亿元,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超过100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新增国际国内领先或首创的重大技术和产品100个,转化与推广重大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

——建成“2+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左右,成为全市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基本建成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中心。

科 学 技 术

三、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根据“2+10”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实施以打造主导产品和产业链(群)为标志的重大科技专项,开展重大科技应用示范,培育新的市场需求,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突破。把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任务,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突破新一代信息终端及配套、云计算、通信、物联网、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并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和优势、先导产业。

专栏1: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 1.新一代信息终端及配套关键技术 跟踪新一代信息终端设计、制造等前沿技术;开展新一代信息终端智能化、网络化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展轻量化材料、低功耗高可靠性低成本元器件、精密模具等配套关键技术研发。 2.云计算关键技术 开展应用软件、信息安全、云间协同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数据恢复、容灾备份、托管服务等技术体系;探索云计算服务模式,开展智能城市、数据外包、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云计算应用示范。 3.通信关键技术 开展TD基带芯片、下一代光通信、无线宽带通信、航空通信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路由交换设备等互联网设备,以及基站、中继设备、传输设备、接收设备、专用通信设备等无线通信设备。 4.物联网关键技术 突破新型传感器、核心芯片与协议栈软件、大规模组网与协同等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射频识别、通信模块与网关、中间件、智能信息处理等软硬件产品;在智能工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5.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 开展纳米工艺集成电路芯片设计、SoC(片上系统)设计及SIP(系统级封装)集成电路封测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高端集成电路设计平台,开发模拟集成电路、网络通信芯片、数字高清芯片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开展汽油机缸内直喷、高压共轨燃油喷射、废气涡轮增压、新型LNG发动机、轻型高速柴油机、轻量化和先进传动系等节能汽车技术攻关。研发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等关键技术;重点开发小型化、轻量化节能汽车,推动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微型增程式电动汽车、小型纯电动轿车、纯电快充公交客车及专用车等产品开发。 7.汽车电子关键技术 攻克汽车整车电子控制平台、汽车底盘与车身关键控制系统、车载智能仪表及智能信息终端、车联网、人车路协同与车载信息服务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和核心专利,推进相关技术和产品在整车平台上的应用示范。 8.节能环保装备关键技术 攻克燃煤电厂烟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开发烟气脱硝/脱汞和烟尘回收技术与装备。突破水污染监测、治理和污水厂污泥处置利用关键技术,重点开发水污染在线监测、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再生水回用、污泥脱水与资源化利用成套设备。攻克垃圾焚烧发电装备产业化技术,重点开发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及大型垃圾焚烧发电装备。 9.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与高铁零部件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轻轨、地铁、城际列车的电力牵引与制动、车厢等零部件关键技术;支持研发先进的综合监

控系统、通讯与信号设备、轨道梁、道岔、安全门与屏蔽门、轨道施工装备等。研发高速列车减速传动装置、转向架关键零部件等新产品。 10.新材料关键技术 在化工新材料、轻合金、能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重点开发聚氨酯材料制备、聚碳酸酯连续聚合、甲醇制烯烃、己二腈合成、镁合金薄板冲压、铝带高精冷轧、动力电池新材料制备及集成封装等一批关键技术。 11.新能源装备及零部件关键技术 突破风电机组抗恶劣环境的高可靠性设计、新型地面发电机组设计等技术,重点研发全功率变流高速永磁发电机及近海5MW高速永磁风力发电机组、兆瓦级立轴发电机组、3.5—6MW风电齿轮箱、大功率风电机组叶片等。重点研发太阳能新型柔性光伏电池、薄膜非晶硅电池、聚光光伏发电装备、太阳跟踪装置等关键装备及零部件。 12.新型医疗器械关键技术 开展快速光电信号转换、高速医学信息处理、多通道人机交互、智能检测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医疗器械开发上的集成应用攻关,重点发展血液净化、聚焦超声治疗系统、手术机器人等中高端医疗设备,数字式X光机、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基层普及型医疗器械,以及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失眠治疗仪等家用医疗器械。 13.新药创制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药物分子设计与功能评价、功能性药用高分子合成、高通量筛选、靶向递药、天然产物衍生物、药效组分提取分离、生物发酵、药用辅料等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以及基因重组、大规模抗体制备与分离等生物技术药物关键技术。 14.智能仪器仪表关键技术 重点应用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和网络等技术,开发高精度工业传感器。研发高精度、高稳定性、智能化的工业在线分析仪表和高可靠性执行机构及调节阀;优化系统控制、工业通信网络和安全管理技术,开发现场总线分散型控制系统;研发用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功能的在线检测仪器和系统。 15.航空航天关键技术与装备 围绕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开展旋翼/固定翼飞机外型设计、发动机、齿轮箱、旋翼、液压系统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与服务,支持开发卫星测控、遥感信息传输、陀螺惯性导航、运载火箭大锻环及铝锂合金板、固体润滑材料等技术与产品。 到2015年,推动100项重大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开展100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获取发明专利授权2000件以上。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国家和我市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以重大专项培育新兴产业的机制。瞄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战略部署,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探索完善中央地方联合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新模式;依托两江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永微电园等重点园区,积极引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在渝产业化。按照“2+10”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首台套重大产品,促进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开展重大科技应用示范。瞄准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实施重大科技应用示范工程。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中,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市场机制还未能发挥有效作用的重大产品和技术,积极推动产品运营各环节的有效整合,以政策合力培育市场,引导产业聚集,延长配套产业链,建立“标志性成果—市场培育—产业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体系。

专栏2:产业科技应用示范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 大力推进汽车轻量化、小型化;开展中度及重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微型面包车、纯电动轿车和快充纯电动公交大巴等新型汽车示范应用;建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系统;到2015年,建立1—3条混合动力及纯电动公交示范线路,推广应用10个以上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 2.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在3C电子产品和交通装备中的应用示范 围绕3C电子产品(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和交通装备的发展需要,开展镁合金、铝合金、电子级玻璃纤维及制品、高强钢、特种合金等材料及产品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重点实现笔记本壳体、电路基板等20种3C产品和车体结构、覆盖件、仪表盘、车座等30—50种交通装备零部件产品的应用示范。 3.LED应用示范 重点研发新型封装、专用驱动及控制电路等关键技术,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宝石晶体衬底、大功率LED、显示屏等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示范,完善LED产品标准、检测平台和人才培训等技术服务体系。到2015年,在隧道、景观照明、市政道路、医疗卫生、室内照明等领域中推广应用示范LED灯具50万盏。 4.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 在基层医疗机构重点应用示范移动式X光机等诊断设备、血液净化等治疗设备和光子治疗仪等康复理疗设备。到2015年,应用示范医疗器械产品1000台(套)以上,建立示范医疗单位60—80家。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创新基金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作用,依托产业园区开展产业集群试点,实施“星级”企业培育计划,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前期培育;实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成长路线图计划、科技金融促进等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优做强。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突出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技术发展导向,在机电装备、化工及冶金等基础和传统产业领域,以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制造与再制造、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科技、标准、流程产业同步发展示范,推动技术标准创制和流程创新。到2015年,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国内外知名产品,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建立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工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重点产业能耗和排放显著降低,产业技术体系更加完善。

专栏3:产业核心共性技术攻关与应用 机电装备领域:重点开展CAD/CAE/CAM等数字化设计制造,PLM/ERP一体化信息管理、产品轻量化、产品智能化、高效加工节能等共性技术攻关与应用。重点攻克车辆NVH与舒适性可靠性、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关键技术,内河豪华邮轮电力推进、减振降噪等关键技术,高参数大型机械装备、智能电网关键设备、大型模具等关键技术。 化工领域:研发氢氰酸衍生产品、二苯基甲烷二异氢酸酯及其衍生物、高品质煤/气化工材料等新产品;重点攻克高效离子活化催化、低酸碱水解过程强化、新型化工节能设备、化工清洁化生产、能源系统综合利用等共性技术。 冶金领域:重点攻克连铸连轧、短流程冶炼工艺、快速冷轧、低品位矿高效冶炼、冶金废渣二次成矿与分离、高速挤压轧制、锰钡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 专栏4:优势产业“百千名品”工程 围绕汽车摩托车、机电装备、化工、冶金及船舶等优势产业,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实施“百千名品”工程,通过共性技术推广与产品开发相结合、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培育和提升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能力强、品牌效应显著的产品。到2015年,获取发明专利授权2000件以上,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100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1000个。

(三)加强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

加强工业设计服务、现代物流服务、软件服务外包、制造业服务等技术攻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强网络和信息技术攻关,促进数字家庭、移动生活服务、空间位置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业、科技信息与知识服务、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培育研发服务新业态,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到2015年,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服务机构和企业,现代服务业类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比例达到30%以上,建成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专栏5:现代物流技术与多式联运示范 依托两路寸滩、西永等现代物流基地,研究我市集水、空、公、铁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体系框架、标准和技术规范,突破供应链全程服务等关键技术,开发自动化数字仓储、智能货物装载等装备,搭建西部港口物流枢纽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和运作模式,实施GPS、RFID、多式联运、全程可视化及实时跟踪等现代物流应用示范。到2015年,实现服务半径500公里,服务企业500家,综合物流服务效率提高30%。

(四)打造两江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

积极推动科技资源向两江新区集聚,加快完善高端化、专业化、系统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把两江新区建成以科技“大机构大平台”集聚为特征的科技创新示范区,成为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2015年,科技资源(包括国家级和市级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度达到50%以上。

建设科技研发机构集聚高地。围绕两江新区“一心四带”战略空间布局,积极建设国家级研发基地,引进国家级大院大所和跨国公司技术研发机构。重点建设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长安集团汽车研发总部等大型研发机构。鼓励我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联合共建或与市外、国外知名研究机构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

专栏6: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组建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和三峡环境工程研究所,重点开展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绿色智能技术、三峡库区环境防治技术及装备研发与应用。到2015年,建设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建设工程化研发、试验示范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心15—20个,建立硕士、博士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5—10个,人员总体规模达1000人以上,累计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专栏7: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新材料基地) 重点建设IT、新材料等五大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平台,仪表、非标装备等五大工程化中试基地,镁合金、光机电仪等五大产业化示范园区,检测、评估与交易等五大服务体系。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到2015年,各类人才超过3500人,国家和市级研究平台达到10个,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含新材料基地),服务和助推我市主导产业年产值增长达到1000亿元以上。新材料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实现产值60亿元以

上,成为我国最大的镁深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和西部最大的半导体照明产业示范基地。

建设科技投融资机构集聚高地。引进创投、银行、证券、信托、中介等机构入驻,成立科技保险和保险经纪专营机构,打造科技金融集团,强化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创投服务功能,拓展科技融资租赁、科技小额贷款业务,为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检测、专利信息服务、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软件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中国西部科技成果转化协作网、中国西部专利信息服务中心。

专栏8:两江新区世纪创新创业城 重点围绕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国内外先进实用技术,高端研发平台、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到2015年,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区,重点建设专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各10个,引进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建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专栏9:中国西部专利信息服务中心 依托重庆摩托车(汽车)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建设集数据加工、信息检索、深度分析、应用推广、专利交易、司法鉴定、专利培育等功能于一体,资源丰富、团队一流、国际同步、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枢纽平台,提供专利分析、战略研究、交易转化等服务。到2015年,累计为企业提供专利分析、预警等深度服务项目600项以上,为企业减少研发费用、规避侵权损失和新增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

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布局,积极打造产业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吸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落户两江新区,推动两江新区产业高端高质化、集约绿色化。到2015年,在云计算及数据处理、电子信息、节能与

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物流、轨道交通、直升机及航空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专栏10: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城 在两江新区建设国际水平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总部,国内先进的测试评价中心、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全国最大的汽车主题文化公园。到2015年,聚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50家以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200亿元,建成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专栏11:两江生物医药产业园 重点依托两江新区,建设新药研发、医疗电子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生物医药孵化器、中试基地等产业化服务平台,以及科技金融、检测认证等中介服务平台,支撑原料药、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和医疗器械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培育年产值过亿元的生物医药大品种30—40个,引进全球生物医药100强企业5—8家,年产值达200亿元,建成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以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农业竞争力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和“两翼”农户万元增收。

(一)加强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重点支持畜禽、粮油、蔬菜、柑橘等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中小型农田作业机械和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减灾防灾、脆弱生态修复等技术攻关;加强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农业物联网、大宗农畜产品冷链保鲜、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两型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节水农业等领域的技术集成与应用;搭建农作物育种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种质创新、区试示范和规模化制种育苗三大技术体系与示范基地。

专栏12:动植物良种创新与应用 围绕水稻、蔬菜、柑橘、家蚕、生猪等农业优势领域,突破抗性和品质改良中的分子设计和细胞工程等关键技术,显著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和水平。收集、鉴定、保存动植物资源10万份,建立最大的南方山地种质资源库;培育适应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的高值化新品种30个以上,部分品种(南方粳稻、菜用玉米、黄籽油菜、家蚕、晚熟柑橘等)产量、抗性品质指标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主要农作物自有品种覆盖率达到40%,良种覆盖率达到97%,实现品种完全更新换代一次。 专栏13:小型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与应用 围绕丘陵山区耕作、水稻育秧与插秧及收获、山地果园机械、农副产品干燥等领域,凸显农机农艺融合及轻简化种植模式特色,突破机构拓扑、零件与结构失效、系统动态性能匹配及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劳动强度小、振动噪音低、能耗低、适应性强和可靠性高的小型农机装备,设计制造水平国内领先。形成五大类15种新型实用产品,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型农机制造基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以上。

(二)强化基层科技服务

实施“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和农村信息化工程,支持创建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校县(院县)科技合作平台,引导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下乡入园进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农民专业组织为依托、农业专家大院为中介、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专栏14:“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 每年选派“十百千”科技特派员,采取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服务的方式,深入农村服务“十百千”产业,重点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科技咨询与培训服务、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等。到2015年,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6000名以上,新建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示范基地20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0个、科技专家大院50个,新培育龙头企业100家,带动10000户以上的示范户实现万元增收。 专栏15: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开展农业农村信息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异构资源整合、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建成具有500台服务器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云服务平台,整合、新建有效信息500万条,为基层政府、涉农企业、种养大户等提供“一键式”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到2015年,服务涉农企业500家,覆盖300万农户,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指数提高8%,成为西部农业农村信息化云服务中心。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

优先支持有利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绿色社区发展、农村新能源开发、农村供水与用水安全保障、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村镇污染物处理、废弃物处理等农村康居工程技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乡镇生活污水低能耗治理技术研究,推进“十镇百村”污水治理科技示范。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示范村镇。

专栏16:集中型沼气新技术示范 突破混合原料发酵、沼气净化浓缩罐装、沼液沼渣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发恒温发酵、沼气除杂、沼液贮运等关键设备,实施气—热—电—肥联产、多原料恒温发酵、集中供气与分散收集-梯级供气等农村新能源应用示范。到2015年,建成示范工程20处以上,沼气利用率100%,沼渣、沼液利用率95%以上。

(四)助推“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重点攻克“两翼”优势特色农业品种更新换代、地方种质资源提纯繁育、规范化种养、林下环境保育等关键技术,引进和转化一批重大先进实用成果。优先支持柑橘、薯类、蔬菜、魔芋、茶叶、家禽和草食牲畜等农产品深加工及其副产物高质化利用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开展林下特色生态种养殖模式构建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启动科技助农创业试点,每年扶持科技创业专业户1000个以上。

专栏17:农副产品加工与物流示范 开展气调冷藏、快速发酵、非热杀菌、智能化包装等关键技术与自动化生产线的集成应用示范,开发新型微生物发酵剂、生物保鲜剂、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等。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的模式,促进优质蔬菜、肉类、柑橘、粮油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在大型卖场实施冷链物流示范。到2015年,建立应用示范点20个以上。 专栏18:农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示范 重点支持主要农作物大面积丰产高效轻简栽培、畜禽规模化健康安全养殖、信息化精准作业与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农畜产品溯源等技术集成与示范;创制安全环保新型兽药、制剂、肥料、生物饲料添加剂、抗体生物制品;研发工程化种养殖、生产过程信息采集与远程共享系统装备。到2015年,研制新产品(装备)20个,形成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标准10个,在优势种养区县(自治县)建立现代种养殖技术示范基地20个,建立生产线5—8条。

五、推动科技惠及民生

围绕“五个重庆”建设中的民生科技问题,在人口健康、公共安全、资源环境、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示范。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一)促进人口健康水平提高

优先支持重大疾病、新发传染病、常见多发病、职业病防治技术研究,研发先进可靠的基层适宜防治技术和健康产品,推广应用一批常见多发病、职业病防治技术;开展医疗器械功能仿生治疗设计、自动控制等技术研究,研发并推广一批应用于分子诊断、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优生优育等方面的产品,提高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康复等能力;开展区域数字化诊疗、急救与创伤救治等技术研究与示范,实施医疗科技示范工程,构建城乡一体化综合医疗科技服务体系,助推“健康重庆”建设。

专栏19:医疗科技攻关与应用示范 依托大型综合医院,开展分子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面向基层医院,开展基层适宜医疗技术和常见慢性病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远程医疗、医疗信息交换共享、个人隐私保护及数据安全等数字化医疗信息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医疗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到2015年,建立分子诊断应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3x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