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一章(1-7节复习)

更新时间:2024-05-06 08: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八上第一章(1-7节复习)

一.水的电解

1.实验装置 注: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实验现象:1.电极上产生的现象:有气体产生 2.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变化:液面下降 3.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氢气和氧气的体 积比为2:1

4.验证两种的气体所采用的方法:直接点燃和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

5.出现的不同的现象:阴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蓝色火焰。阳极产生的气体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通电

结论: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水 →氢气+氧气 2.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二.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来源:学|科|网] 单位 常见单位:千克/立方米 克/立方厘米

一、密度知识的应用: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可以:

??mV??1.求物质的质量:m??V?m? 2.求物质的体积:V??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m3.鉴别物质:根据??计算结果,查密度表。?V? 4.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具体方法有三种:先假定物体是实心的,通过计算。

(1).如果m实?m物??(2).如果V实?V物?则物体是空心的。

?(3).如果?实??物?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既直观,又便于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V空=V物-V实 。 在用计算方法解决上述实际问题中,都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匹配。 三:水的压强

1.压力概念: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的表面 2.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公式:P=F/S (单位也要注意) 3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办法 4.生活中的实例

5.液体中的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液体内部处处有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P=ρgh 四:水的浮力

1.阿基米德定理(相关注意点:物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体积的区分)

F浮??液gV排

2.液体的浮沉条件及判定(物体是实心的)

F浮?G 物块上浮 (最终状态漂浮) ?液??物 F浮?G 物块下沉(最终沉入底部) ?液??物 F浮?G 物块悬浮 ?液??物

物块漂浮是上浮的最终状态,和悬浮一样是一种平衡状态。

当物块漂浮在液面上时,F浮

当物块沉入容器底部:

?G V排?V物

F浮?F支?G 物块受到的浮力是小于重力的

3.相关浮力的计算(受力分析)

4.特殊情况下物体不受浮力:比如桥墩,打入河床的木桩等等。 4.密度计(特点:刻度不均匀,上疏下密;上面读数小,下面读数大。)

典型例题

1.如图所示,一块0℃的冰放在盛有0℃的水的容器中。已知冰块与容器底部相接触并相互间有压力,则当

冰完全熔化为0℃的水后.容器中水面的位置将( )

A.上升;B.下降;C.保持不变; D.水面的升或降决定于冰和容器内水的体积。 2如图所示,重为6N的长方体浸没在水中,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4N,则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kg,密度为__________㎏/m (g取10N/kg)。

3、如图所示,将一个体积为1.0×10m、重6N的木块用细线系在底面积为400cm的圆柱形

容器的底部。当容器中倒入足够的水使木块被浸没时,求:(g=10N/kg)(1)木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 浮力(2)剪断细线后,木块处于静止时,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多大(3)木块露出水面处于静止后,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减小了多少

4.为了给立方体工件表面均匀地涂上某种油,需要用竖直向下的力F把漂浮在油面上的工件缓缓地压入油内,如图甲所示。工件的下底面与油面的距离为h,力F与h的大小关系如图乙所示。小科觉得图中CB的延长线BA段是没有意义的,老师告诉他,力F为负值时,表明它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反了。(1)分析

BC段:随着h的增大,工件所受的浮力大小将 ,油对工件下底面的压强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若A点的坐标为(-a,0),则a= 。从图像分析,a表示了工件一个物理量的值,这个量就是工件的 ;(3)求C点所对应状态下,工件所受的浮力及油对工件下底面的压强。(不考虑大气压强)

-33

2

3

四: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它们最大的共同点; 都是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和液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 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混合物) 五:物质的溶解

1.溶液和浊液的根本区别是溶液具有 性和 性。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涵义:在一定 下,在一定量的 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溶液。 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

(1) ; (2) ; (3) 。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质加溶质②蒸 ③降温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①加溶?????????????????????????? ①加溶剂②升温二、浓溶液和稀溶液

1.人们常把 的溶液称为浓溶液, 的溶液称为稀溶液。

2.溶液的浓和稀是溶质在溶液中含量的多少,它与温度的变化、溶剂量的多少无关,不受条件的限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则是指溶质的溶解是否达到最大程度,要受温度和溶剂量两个条件的制约。那么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间的关系如何呢?

(1)浓溶液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是不饱和溶液;

(2)对于同一种溶质和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一、溶解性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大小叫溶解性。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一般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可见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 和 的性质决定的。例如,食盐容易溶解在 中,而不易溶解在汽油中;而油脂容易溶解在 中,而不易溶解在 中。

二、溶解度——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方法

1.固体溶解度的涵义。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克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 。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就表示在 时, 水中最多(即达到 状态)能溶解食盐 。

2.对固体溶解度涵义理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强调在一定的温度下,因为 变化对溶解度大小有一定影响;(2)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量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涵义中以 作为标准;(3)因为每一种溶质,在一定量溶剂里达到饱和和不饱和状态时溶解溶质的量是不同的,所以应规定 状态; (4)这里指的质量用 作单位,与溶剂单位一致。 3.溶解性等级的划分。

(1)溶解性等级的划分依据: 。(2)等级的划分。 溶解性等级 溶解度 举例 易溶 食盐 硝酸钾 可溶 氯酸钾 微溶 氢氧化钙 难溶 碳酸钙 (3)溶解性等级的划分是相对的。

三、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以硝酸钾为例)

1.提出探究的问题: 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等) 2.建立假设: 温度可能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等) 。 3.设计实验:

(1)在室温下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2)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现象: 硝酸钾又溶解了 ,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3)将上述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现象: 有较多的硝酸钾固体析出 。4.得出结论: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5.合作交流。 四、溶解度曲线

1.通过实验测出物质在各个不同温度的溶解度,运用数学方法可以绘制出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表示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曲线上每个点表示某温度下某溶质的 ;

(2)溶解度曲线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 数值; (3)曲线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 数值; (4)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 变化影响大小的情况;

(5)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 下两种物质的 相等;

(6)曲线上每个点所配制的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 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 溶液。

2.从p.35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 ;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 ;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 例题:

6.根据图所示的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

(1)当温度高于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2)P点表示 ;

(3)A、B、C的溶解度为B>A>C的温度范围是 ;(4)Q点表示t2℃时在 克水中已溶解A物质 克,此时的溶液是A物质的 溶液。 二、根据溶解度的计算

1.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要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溶液一定要是 的。

2.由于在饱和溶液中,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比是确定的,因此溶解度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

m质m剂=

m质S或

100克m液=

S100克?S

例题:

例4]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现有20℃时100克氯化钠溶液,其中已溶解氯化钠20克,问此溶液是否饱和?如果不饱和,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其成为20℃时的饱和溶液?

一、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的意义

1.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研究中, 很多情况都需要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如:(1)我们人体胃中的胃酸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人得胃病;(2)医院用的生理盐水、消毒用的酒精;(3)农业上施肥、配农药等。这些情况如果只知道溶液的浓稀是不够的,需要知道溶液浓稀的程度,即需要对溶液

的组成进行定量具体的表示。

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溶液中 。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1.涵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 质量与 质量的比值。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m质m液=

m质m质?m剂

(1)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一个比值, 单位;(2)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小数或 表示;(3)公式的变换形式:m质= 。 三、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固体溶解度的比较。

(1)固体的溶解度是在 ,100克溶剂中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它有单位,单位是 。大小主要由 决定,与外界 等条件有关,与溶质、溶剂的多少 ,溶液一定要 。

(2)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在整个溶液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无单位,大小由溶质、溶剂的多少决定,与溶质、溶剂的性质 ,与外界温度等条件 ,溶液不一定 。2.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P%)与溶解度(S)的关系:

, 一、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1.溶液稀释就是往浓溶液中加溶剂变成稀溶液的过程。

2.溶液稀释问题的特点是: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保持不变,即: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3.由于液体称量比较麻烦而用量筒量取体积比较方便,所以计算时有时会牵涉到溶液的体积,这时要通过 来进行计算(公式为 )。

4.由于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所以两种不同液体混合溶解时,体积不能简单相加。(混合后体积 混合前两种液体之和) 二、有关溶液浓缩问题的计算

溶液的浓缩问题思考方法可以与稀释问题一样来考虑。 三、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

1.实验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 2.配制50克1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工业生产上,有时要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来清洗钢材。把50千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水多少千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ov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