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文科)政治试题 -

更新时间:2024-05-06 08: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山市第一中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文科)政治试题

命题人:史 历 复核人:史 历

试卷一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6分)

1.1.2010年3月,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天气影响,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断流。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黄果树瀑布是一种文化,因为文化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B.黄果树瀑布不是文化,因为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现象

C.到黄果树瀑布进行观光旅游属于文化现象,因为黄果树瀑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D.到黄果树瀑布观光旅游不属于文化现象,因为黄果树瀑布是我国特有的现象 “飞天壮歌—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于2010年3月16日—31日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展出。回答2—3题。

2.本次展览通过图片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说明: ( ) A.只要参加展览就能学习先进精神 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载人航天精神只能通过图片展的形式展现 D.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这里的航天精神是: ( ) ①文化 ②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③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永恒不变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 2010年6月8日,我国约960万考生走出高考考场,场外约960万个家庭希望通过高考让“孩子”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份好工作。而美国人则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一味追求高学历。中美两国对待高考态度的差异表明:

( )

A.文化环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一定的文化环境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立和行为的选择 D.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5.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回答记者提问“关于两岸关系”时指出:“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

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这说明 (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持久的 B.文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 1 -

6.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辛勤劳动。志愿者通过参加世博会的服务和组织工作,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自身素质。这说明,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 ( )

①天生的,与生俱来的 ②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 ③通过接受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 ④通过参与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出来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海洋?未来的财富”;“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世博会的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这体现了 ( )

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世博会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羊是广州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仙羊赠穗的美丽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广州亚运会创作的吉祥物“满满”,便采用了“羊”和“穗”这个能给大家带来幸运的吉祥之物,羊手里握着谷穗将神话故事再次重现在人们面前。这表明 (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继承性 ②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

③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

2010年2月11日,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揭晓。回答9—10题。

9.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引起了人们精神的净化和升华,

有利于提升中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 )

A.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 B.为人民服务 C.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爱国主义精神

10.每一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晚会,都催人上进,给人以持久的力量。这说明: ( )

①优秀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③文化对每个人产生的影响都不尽相同 ④文化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军事题材、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陆续上映。《建国大业》、《风

声》等影视作品,颂扬的革命精神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这主要说明 ( )

A.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D.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2.“入乡随俗”表明了 ( ) 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B.优秀文化取代落后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不同的文化具有共同性

13.中国是一个民族节日非常丰富的国家,但不少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却热衷于过“洋节”,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淡漠了。如此下去带来的后果将是( )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 2 -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并实现其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B.能够使我国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C.中华文化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不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D.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4.2010年9月28日,庚寅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举行。儒学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和儒家文化传统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现在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精彩 ④民族文化高于世界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 )

①文华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任其漂流,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图书漂流 ( )

A. 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 B. 是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

C. 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D. 能够最大程度地跨越时空的局限传播文化 17.《天鹅湖》、《蝴蝶夫人》、《海盗》等一些国外名剧让许多中国观众一饱眼福和耳福。而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也越来越热。从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热播并获得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事例不胜枚举。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国文化

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 )

①文化交流与综合国力 ②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 ③文化传媒与文化发展 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 .昔日风光无限的“晕”字如今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雷”、“躲猫猫”、“七十码”、“楼脆脆”“中国价、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通过网络一夜走红。这说明 ( )

A .中华文化发展离不开网络的进步 B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C .网络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D .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19.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一诗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之所以深深地打动中国人的心,一个重要文化原因是 ( ) A.海峡两岸人民拥有共同的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民族心理 B.两岸都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 3 -

C.两岸人民一致反对“台独”分裂主张 D.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20.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包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和而不同”。这表明 ( ) A.中华文化因包容性而不断同化其他民族文化 B.传统文化一脉相传,一成不变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D.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先进的思想

文化的发展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传统文化一经产生对社会影响久远。回答21--22题。

21.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等都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 )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

22.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

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 ( )

①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④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2010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发布,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 ( )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③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④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重要功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

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说明 ( )

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25.“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所包含

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有 ( ) A.传统文化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被抛弃

www.k@s@5@u.com高考资源网

- 4 -

B.新的文化必然会战胜和取代传统文化

C.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推陈出新 D.不同时代的文化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26.漫画说明 ( )

A .中医药学不需要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B .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C .弘扬中医药学不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中医药学要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27.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 )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8.走向高度精神文明的人类社会应该建立“学习型社会”,应该成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 ( )

A.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B.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作用 C.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D.“活到老,学到老”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试卷二(将答案写在答案纸上)

非选择题(共4 道题,44分)

29.2010年3月28日—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河北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地,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宣传文化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进行调研。李长春强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原因。(10分)

- 5 -

30.材料一:下图是几届世博会会徽图

材料二: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主题为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中,美国馆主题为“拥抱挑战”,俄罗斯馆主题为“新俄罗斯:城市与人”;英国馆主题为“传承经典,铸就未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2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一现象。(8分)

31.2010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5周年的日子。西藏自治区45年来,政府遵循文

- 6 -

化发展的规律,尊重藏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出台了不少法规和规定,对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大力保护,使其重放光彩。今天,藏族文化的发展打破了封闭、停滞状态,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开放发展的态势,同时西藏文化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与封建农奴制相伴随的腐朽、落后的东西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逐步被抛弃,藏族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妥善保护和继承,并被赋予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时代内容,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弘扬和发展。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进步。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2分)

32.福建闽西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如龙岩采茶灯起源于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迄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龙岩采茶灯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龙岩新罗区组织万人表演了龙岩舞曲“采茶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瑰宝,推动了“采茶灯”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你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如何将古老而深厚的优秀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12分)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 7 -

唐山市第一中学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政治试题(文科)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8题,总计56分)

1. B 2. B 3. B 4. C 5. A 6. D 7. A 8. D 9. C 10. A 11. B 12. C 13. C 14. D 15. B 16. A 17. A 18. D 19. A 20. C 21. C 22. B 23. D 24. A 25. C 26. B 27. B 28. C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29.(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我国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分)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2分)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2分)

(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2分)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2分)(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亦可,但最多不超过6分)

30.⑴说明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分) ⑵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所以,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2分)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分)③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坚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分) 31.(1)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解放后西藏文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进步,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西藏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内涵被赋予时代内容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积极作用。(3分) (3)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西(3分)

(4)我们在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努力推进文化创新。材料中“藏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妥善保护和继承,并被赋予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时代内容,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弘扬和发展”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32.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分)

- 8 -

②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2分)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寻找优秀文化元素,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3分)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3分)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2分)

- 9 -

w.w.w.k.s.5.u.c.o.m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 1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ov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