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作业1

更新时间:2023-12-24 12: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 姓

课程

课程

评阅

号 2013060700219 名 李忠扬 代码 110005 名称 影视鉴赏

教师 第 5 次任务 共 5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1

影视鉴赏作业五

以下是本单元的作业(其中第1、第2题为必做题,第3-10题任选2题)。

1.在看一部电影之前,写一两段话来描述一下你的预期。关于这部电影你已经了解了什么?这部电影的产地是哪个国家?它拍摄于哪个历史时期?导演是谁?这部电影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具体的角色有哪些?声效如何?这些预期是否使你有目的地寻求某些主题和故事类型?

2.就一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写一篇影评。注意从文学转换成电影表达中省略和添加了什么?电影在那些地方有效地运用了叙事的技巧?电影改编只是简单地重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元素,还是以某种“电影化”的手段中心诠释了意义和主题?

3.在一部影视作品中,针对电影表达的单一元素——比如构图、剪辑、拍摄运动方法或者音响等,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无论讨论那个方面,必须要先简单地描绘下电影里重要的例子,然后再评价。

4.挑选你熟悉的默片与有声片各一部,具体分析它们的对“声音”的处理方法,写出一篇以声音表达为主题的影评。

5.以苏联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中的蒙太奇剪辑方法为题,写一篇分析蒙太奇对主题表达方面影响的影评,并要求能够使用一种以上的描述性工具。

6.请使用叙事形式和风格的影视评论写作方法,写作一篇关于《公民凯恩》中场面调度使用技巧的评论。

7.请从类型电影评论的角度,概括西部片《关山飞渡》(又名《驿马车》)、《正午》、《与狼共舞》、《杀无赦》(又译为:豪情盖天/不可饶恕)中的叙事结构,并比较前后在主题发展上的变化,写作一篇影评。

8.从主题与原型的角度,写一篇关于动画片《狮子王》的评论。

9.运用形式取向的影评写作方法,写作一篇关于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作品《红高粱》的影评。

10.选取你熟悉的一名影视导演,对导演的创作特色进行评价。

2

完成日期: ? 1、答《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于1920年编导的一部被公认为世界电影艺术的

经典作品。演员:亚历山大·安东诺夫等 地区:俄罗斯 上映日期:1925年12月24日

影片是为纪念苏联1905年革命20周年而拍摄的,它主要写1905年革命期间,沙皇的黑海舰队中战舰波将金号水兵起义的事件。影片表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从剧作到镜头组接、表现,都采用了新闻摄影的纪实风格来处理,使影片像一部1905年革命历史的重新排演的实况记录;而在以纪实风格力求恢复历史真实面貌的同时,他又注意运用典型化的手法,不排除情节上的在历史真实基础上进行的某些虚构,以及对影片中一些场面、情节、细节的选择与加工。影片的结尾,波将金号胜利通过舰队。影片以这一明朗乐观的场面结束全剧,也体现了1905年革命的伟大形象。尽管事实上战舰在通过舰队后不久,便被沙皇扣押,起义领袖被抢杀,水兵被遣散,但影片却以胜利而告终,表示1905年革命是十月革命的预演,它首先作为客观历史上的胜利,载入史册。因此,这部影片的情节、场面、细节不仅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同时具有时代的典型意义,既是生动、具体的,又有高度的概括性。 首先,表现在影片中丰富、生动的视觉形象画面的出色表现和运用上。 爱森斯坦在编导这部影片时,很注意发挥电影视觉形象的特点,无论在情节的选择、环境与动作的设计或细节的运用上,都充分运用了丰富生动的视觉形象画面来表现。如这部影片原为阿卡疆诺娃编剧的,表现俄国1905年革命事件的《1905年》,而爱森斯坦只从这部几百页篇幅的剧本中抽出一页,即战舰波将金号起义的这一场戏,进行改编拍摄。由于这一部分中表现起义、搏斗、联欢、屠杀等场景都具有强烈的银幕动作性,舰队起义、敖德萨城的群众抗议活动,又富于独特的造型感,这就很容易产生银幕效果。影片中所展开的甲板上的戏和把烈士抬上岸的戏,也都场面气势大,造型感强,富于动作性。特别是影片中刻意安排的一系列含意深刻、极其感人的形象细节,更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个随舰军医用他的夹鼻眼镜细细审视了一番给水兵们吃的在肉上爬动的蛆以后,却强词夺理地硬说那不是蛆;后来,起义水兵把这个混账军医抛下海去,只剩下他的那副夹鼻眼镜还在缆绳上晃荡着,这一细节对反动军官那种蛮横可恶而又不堪一击的丑态,是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嘲讽。在“敖德萨阶梯”一场里,一个年轻的母亲中弹倒下,她的婴儿的摇篮车,由于失控而顺着阶梯颠颠簸簸地滑溜了下去。这时,那摇篮中无辜的婴儿悲惨的命运牵动着观众的心弦,而那些沙皇镇压军队却依然无情地踏着整齐的步伐,跨过一具具群众尸体,继续向人群开枪射击爱森斯坦在这里用十分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形象画面,就深刻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具有裂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特别是在这部无声的黑白片中,当影片表现到黑海水兵起义的时候,雄伟的波将金号战舰上高高升起了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那鲜红的色彩是爱森斯坦让人用手工在影片的拷贝上逐格涂上去的。这一鲜红色的红旗的细节在银幕上的出现,当影片首映时,即引起全场观众的起立欢呼,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其次,表现在影片的镜头组接——蒙太奇技巧的出色运用和成功的创造上。

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爱森斯坦对蒙太奇的运用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如片中那个“敖德萨阶梯”场面,历来被电影史家们称赞为创造电影时空和视觉节奏的典范。 影片中的“敖德萨阶梯”这场戏,主要表现的是当地群众热情支持波将金号舰上的水兵们的起义,他们纷纷前来声援,当通过敖德萨港的阶梯时,沙皇军警也赶到了,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血腥大屠杀。影片在拍摄这场戏表现敖德萨阶梯时,从来没有拍出敖德萨阶梯的全景,镜头反复出现群众从上往下奔走,以及沙皇军队从上到下的步伐和举枪射击、屠杀群众的场面,从而,使实际上并不是很高、很壮阔的敖德萨阶梯,通过蒙太奇的技巧的反复组接,扩大了空间。使人感到那阶梯又高又长,总也走不完似的;同时,通过蒙太奇镜头的反

3

复组接,还拉长了屠杀的时间,它比真实的时间也显得长得多。这就成功地创造了一个银幕上的“心理时空”。

影片中,这一后来为电影史家们所称道的运用“蒙太奇”手法来创造出来的“银幕时空”,具体表现和手法是:先用28个镜头表现声援水兵起义的群众——教授、工人、老人、孩子、断腿人??在奔走,以及混乱的群众场面,运动方向是从上到下;接着,混乱的场面转为沙俄军队整齐的、有节奏的步伐在行进,方向也是从上到下。其次,用63个镜头表现一个孩子被打死,她母亲悲痛万分,母亲抱着孩子突然改变方向,由下而上,一步步满腔悲愤地逼近开枪的士兵;接着是人群令人头晕目眩的巨浪般的向下奔跑;又再一次跳到孤单的母亲悲愤、庄重、缓慢的步伐在向上运动。再次,又用56个镜头,从上到下地表现沙俄军队的大屠杀:逃难的群众纷纷倒下;一个披黑肩的妇女推着婴儿车中弹;婴儿车独自失控顺阶梯向下跳跃??以上总共147个镜头,它以不同大小、不同角度的镜头,从混乱的运动到整齐的运动,从群众到士兵,从奔走的人群到跳跃的失控的摇车,通过这些错综的镜头的运动和组接,从而在观众心理上形成了仿佛这敖德萨阶梯无比宽广,有一种走不到尽头的雄伟壮阔的感觉。爱森斯坦在这里对镜头的出色的变换与组接,一方面,充分显示了电影时空的巨大自由性与表现力,显示了蒙太奇手法的巨大功能;同时,它也更好地突出了这场斗争的壮烈——这不尽的阶梯上人们的血流成河,正记录着沙俄军队的暴行和人民群众的伟大斗争!这也说明,爱森斯坦在这一场面中对镜头的蒙太奇处理、变形,乃是直接为影片的内容服务的,并通过它更有效地促使观众情绪的积累、推进,从而产生撼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此外,影片中还成功地运用蒙太奇的组接,进行比喻、象征,从而创造了新的寓意和思想,以无声的画面语言,激发观众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例如,当影片中表现波将金号士兵忍无可忍终于开炮举行起义时,爱森斯坦拍了三个石狮子的镜头,一个垂爪、一个仰首、一个起身站立的石狮雕像。这本来是三个不同形态各自分散的独立的静态的雕塑,而经过爱森斯坦的巧妙组接和处理,把三个镜头并列在连续的时间中,就成为由沉睡、到苏醒、再到奋起的石狮的形象,使观众感受到一只睡狮在炮声中惊起——猛狮已经觉醒开始怒吼!从而产生一种:人民在觉醒,人们起来反抗黑暗统治的联想。

所有这些方面,都表现了爱森斯坦在这部影片中对蒙太奇运用方面的出色创造。 2、答:张爱玲、李安不一样的《色戒》

时代是仓促的,不断在遗忘中成为过去;但张爱玲永远是“花来山里,影落池中”——她躲着时代,时代却自会与她交涉,记着她留予世间的点滴。从张爱玲的作品望过去,小说或散文,无论岁月烟尘掩蔽多久,终究还是不胫而走。她出于礼貌地躲着世界,世界却在为她热闹着。在读者眼中,张爱玲绝不仅仅是一个“苍凉的手势”。

2007年年底,李安把《色,戒》搬上银幕,公映后引起轰动;探讨与论辩声不绝于耳,书店中霎时涌入色目繁多的评论性书籍,不能不引人注目。《色,戒》之一物,从张爱玲十几页的小说变为李安近三个小时的电影,个中人物与情节,氛围与场景,情感与思想,或多或少都有着文学艺术的沿革变化。它们各自有其独立的特点,又相映成趣,令人思索,令人咀嚼,在咀嚼中无尽地回味。

(一)残酷苍凉的冷隽

没有背景知识的读者初读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或许会觉得烦闷甚至艰涩费解:人物关系、性格的不清晰或情节的扑朔迷离,换句话说,不知道它到底在讲什么。感觉上故事情节本身显得毫无波澜,既无高潮亦无惊险激烈之处,若是粗枝大叶地读尤是如此。开头从麻将桌入手,以大量笔墨刻画王佳芝的面貌和衣着,又接着描写汪政府太太们的衣着打扮,接下去便是大量的麻将桌上的谈话,穿插进易先生的出场以及室内环境的描摹。在王佳芝和邝

4

裕民短暂的琢磨不透的对话后是王佳芝意识流一样的思绪缠绕。大量的隐而未出的情节和事件的原委在她的思想中交代出来。直到易先生的出现,意识还未停止,而这种意识更似王佳芝的想象或是幻想。一声“快走”和易先生的奔逃可看作是小说的高潮,而这些爱国学生的生命也结束在一种沉默的、无声的叙述中。小说最后以易先生在麻将桌的“喧笑声中”,“悄然走了出去”为结尾。

这样的小说让人觉得诡异而压抑;然而读了两三遍后,却体会出了它的不俗。其实它的情节很集中,因为集中,这篇小说的结构十分严谨,中间虽然夹杂着王佳芝的许多回忆,却是为了交代此次暗杀行动的背景。开始时强烈的灯光,麻将桌上一只只光芒四射的钻戒,暗示着一场爱与死亡的赌局。钻戒作为爱情的信物也是财富权势的象征。爱情、权势、财富是最容易打动人心、最容易引起幻觉的信物。上一段的表述也可以使读者体会到小说故意隐晦,旁敲侧击地把琐碎的细节放在故事的前景的叙事技巧。在细节的处理上,张爱玲是煞费苦心的,即所做的铺垫与伏笔是充分而到位的。以开头为例:

麻将桌上白天也开着强光灯,洗牌的时候一只只钻戒光芒四射。 开头就凸显了戒指的重要地位。后面易太太提到易先生不肯给她买戒指,而后来易先生又不惜重金为王佳芝买那六克拉的钻戒,这作为一个契机,让王佳芝觉得易先生是真的爱她的: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以至为了保全真的爱自己的人,葬送了自己和战友们的生命。在珠宝店买戒指时对易先生的描写,更加重了王佳芝这种选择的合理性:

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奇。

对汪政府太太没们所戴金链条和室内布置尤其是窗帘的描写,多少折射出汪政府女性整体生存状态的颓废和无聊的奢华,也反映出男性的扭曲人格和空虚感。

在这种大量的张爱玲式的细节描写中,在灵动平淡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细腻的或“针织粗呢的温暖感”,而是冷冷的微寒。从王佳芝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她的忐忑紧张和不确定:

今天不成功,以后也许不会再有机会了······ 今天要是不成功,可真不能再在易家住下去了,这些太太们在旁边虎视眈眈的······ 这太危险了。今天再不成功,再拖下去要给易太太知道了······

她不断地这样想着,但很多事情,比如怎样行动,战友们都在哪里,怎样安排,事后怎样解决等她却不知情:

有些话他们不告诉她她也不问。

仿佛她只是一个工具,一枚棋子,连筹码也算不上,为一个爱国学生组成的不明组织卖命——当真是卖命,至于她的死活,她生命的种种,无足轻重。她献出了自己的所有,换来的确是蔑视和轻浮。当初策划让她献出贞操的同学们想看妓女一样地嘲弄地看她,包括邝裕民在内。易先生更多的是将她当作一个确定自己存在的工具,某种程度上是玩物,他只有在摧残、虐待她的时候才能释放自己压抑的、畸形的变态心理郁积,才能暂时逃避开自己的变态人格,体会到自己人之为人的真实感,而非行尸走肉;但甚至在这些时候,他还是不能放松警惕,不信任感和恐惧感久久缠着他,梦魇一样。最后刺杀行动败露厚,易先生又显出了他“无毒不丈夫”的狠劲。中心人物王佳芝又是个热爱表演的演员,以至于入戏太深,分不清表演与现实人生。她扮演行刺的美人计成功了,舍不得离开舞台,易先生用一枚钻戒打动了她的心,她因此丧命。似乎在危险的行动中最危险的莫过于“爱”。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是面目可憎的,不仅小说人物互相之间没有同情心与爱可言(除了王佳芝对易先生的一点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外),读者也无法产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怜悯和理解。虽然张爱玲没有重笔交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w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