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1冷热与温度-附知识点梳理(2)

更新时间:2023-04-08 11: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收集数据并描述热水变凉时温度下降的规律。描述什么是温度。

教学材料:

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很难靠近嘴,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在冒热气了,而且可以从容的喝了?激疑,使学生产生思考。

探索和调查试水温

1.学生分组实验。

2.请你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

4.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1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5.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测水温

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2.布置实验要求。

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3.再次提醒: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

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实验:

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1.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的,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热水、杯子、温度计。”

2.那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布置实验要求。

4.再次提醒:

A.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C.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D.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5.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记录上做下记载。建立温度的概念

形成温度的概念学会测量水温的技能

探究常温下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回顾和解释

1.教师请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你的实验结果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3.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呢?

4.借助教学光盘结合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学会分析并进行合理地解释,得出结论。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空气

1 、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 、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

1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3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4 、(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 ),冷空气会(下降↓ )。

5 、(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6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 、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

8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9 、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10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11 、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

12 、(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 、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

14 、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第二单元:冷热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 )、(华氏度)作单位。

2 、(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3 、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

4 、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5 、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1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6 、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7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8 、真空状态下,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9 、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再提起一次重盖。

10 、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

11 、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12 、(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3 、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14 、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

15 、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例如(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金属片)吸热和散热比纸板快。

16 、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沙漠地区温差大。

17 、同一种物质,(深色的)比浅色的吸热和散热(快)。

18 、(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19 、(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20 、(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21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

22 、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

23 、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

1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第三单元:声音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5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

6 、“伏罂而听” 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

7 、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8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9 、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鼓膜(将声波转为振动);耳蜗(将振动转为信号)。

10 、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1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耳廓收集声波后,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2 、(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

13 、(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14 、保护自己听力的方法:(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

15 、减少噪声的方法:(汽车上安消声器)、(公路两旁栽树)、(市区设置禁

鸣区)、(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

16 、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

1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17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

第四单元:饮食

1 、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2 、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3 、(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4 、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

5 、(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6 、肥胖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

7 、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是:(1)荤素搭配(2)粗细粮搭配(3)多种食物搭配(4)每天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5)和适量的水。

8 、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健康饮食的方法。

9 、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

10 、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

鱼、肉、蛋、豆、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

11 、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 米)长的消化系统。

12 、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13 、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所以倒立吃东西,食物会进到胃里。

14 、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一日三餐有规律)、(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用牙齿咬太硬的东西)等。

15 、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

1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16 、(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17 、(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18 、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

19 、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20 、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腊食品);(多吃绿色食品)等。

21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22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23 、人体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4 、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挑食。

25 、请你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当然要科学合理哟!

早餐:馒头和草莓酱、牛奶(或豆奶)、煮荷包蛋 1 个、酱黄瓜。水果:夏橙或白萝卜 1 个

中餐:荞麦大米饭、香菇菜心、糖醋带鱼、豆腐血旺丝瓜汤

晚餐:绿豆粥、白菜猪肉包子、虾皮冬瓜

早餐:苹果酱花卷、牛奶(或豆奶)、煮荷包蛋 1 个、炒泡豇豆。水果:香蕉(或黄瓜)1 支

中餐:二米饭(黑米、标米)、香菇黄花黑木耳肉片、红椒炒黄瓜、白萝卜海带排骨汤

晚餐:豆浆稀饭、葱花煎饼、菜椒芹菜肉丝

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

1 、(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 、铅笔上的 4B 、 2B 、 HB 、 2H 、 4H 标记是按(划痕颜色的深浅)排序的。比如 6B 字迹最黑、 6H 写出的字最不明显。

3 、(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1

小学科学教案苏教版

4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5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 4 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分成了 3 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6 、 1750 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属名)标志着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

7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如物体的轻重、软硬、厚薄、运动快慢等)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

8 、排序和分类都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wx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