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湛江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20 01: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年湛江市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4-05-06 13:02:08)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挟制/狡黠 芳菲/绯闻 伺候/伺机而动 B.庇护/譬如 醇正/敦厚 模具/模棱两可 C.刹那/诧异 苛刻/呵斥 纤绳/纤细如发 D.诘责/矍铄 抚慰/妩媚 似乎/似是而非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这个由不同科研单位借调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成员各有所长,形成互补;更重要的是大家殊途同归,齐心协力。经过短短几周的磨合,研发团队很快就形成了默契和合力。由于业余时间都特别喜欢下围棋,年近花甲的秦工程师和不到30岁的海归刘博士还成了忘年交。

A.各有所长 B.殊途同归 C.磨合 D.忘年交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截止2月13日,由甄子丹、郭富城等明星主演的电影《大闹天宫》内地票房已经达到8.7亿,预计最高票房必定超过10亿。 B.教育部部长袁仁贵表示,今后的高考录取要以统一考试科目成绩为基础,同时参考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 C.湖南卫视热播节目《我是歌手》第十期中,备受关注的韩磊、邓紫棋四冠之争,邓紫棋凭借一首《falling》再次回到榜首,成为唯一的夺得四次冠军的歌手。 D.阅读状况,既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振兴阅读,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来保障和促进民族阅读。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意象,即心象,是诗化了的感

觉。 , , 。在诗歌创作中,它既不是单纯的外在描摹,也不是直抒胸臆的感情喷发,而是因情造景,寓意于象的单体

形象。意象在诗中的运用, , , ,并从而增强诗的内蕴张力。

①它是诗人在某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 ②具有具体的坚实的质感 ③它暗示着诗人的内心图景 ④便于诗人获得心灵创造的自由

⑤更好地抒发他复杂、流动、多变的生命体验 ⑥有利于打破生活原型的束缚和局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⑥④⑤ C.③①②④⑤⑥ D.③②①⑥④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避汉祖讳,遂以字称。上交身长七尺,黑色,美风仪,善谈论,素刚正,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 后唐同光中,尝诣中山干王都。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上交不得志,乃南游洛阳,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以上交为虞部员外郎,充六军诸卫推官。从荣素豪迈,不遵礼法,好昵群小。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历泾、秦二镇州节度判官。从荣及祸,僚属皆坐斥。上交由是知名。 晋初,废翰林学士,以上交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尝上言:?伏睹长兴中诏书:‘州县官在任详谳刑狱、昭雪人命者,不限岁月赴选,随给优牒,庶绝欺罔,以存激劝。’诏止言州县,未该内外职司。乞自今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诏从之。俄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阿避。

周广顺初,拜礼部侍郎。会将试贡士,上交申明条制,颇为精密,擢扈载甲科,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时称得士。转户部侍郎。明年再知举,谤议纷然。时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贬商州司马,朝议以为太重,会峻贬乃止,但坐所取士李观、侯璨赋落韵事,改太子詹事。 显德初,迁宾客。二年,拜吏部侍郎,多请告不朝,时出游别墅。世宗因问陶穀曰:?上交岂衰老乎??穀对曰:?上交昔知贡举,放鬻市家子李观及第,受所献名园,多植花卉,优游自适。?世宗怒,乃免其官。

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尤好吟咏,有集二十卷,张昭为序。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毁訾上交 毁:诋毁 B.僚属皆坐斥 坐:受牵连 C.明年再知举 知:掌管,主持 D.多植花卉,优游自适 适:去,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避汉祖讳,遂以字称 庶绝欺罔,以存激劝 B. 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 王忍为此 C. 乃南游洛阳 乃免其官

D. 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 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B.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C.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D.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上交是涿州范阳人。本名是远,他风度仪表俊美,善于谈论写文章,为人刚正但又很自负。 B.后唐时,赵上交曾经到洛阳投奔秦王,但秦王听不进他的谏言而听信门下小人的谗言,把他逐出幕府。 C.后周广顺初年,赵上交担任礼部侍郎,负责朝廷科举考试,他订明了有关条例,使科举能公正进行。 D.赵上交担任吏部侍郎时,由于年老体衰而经常告假不上朝,加上又被同僚陶穀诬陷,因此被世宗免了官。 9.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3分)

②乞自今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赵上交 “刚正”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怀 (元)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注】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宋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本诗为寓居异乡时做。

(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3分)

(2)简要分析诗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2)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陶渊明《归园田居》)

(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 _。(苏轼《定风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古代隐逸文化与文学的自然情结

陈邵明

自先秦以来,隐逸行为不断为不同时代封建文人士大夫所效法,逐渐由一种个体行为发展为颇具传承性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风景。隐逸不仅表明每个生命个体对人生价值的抉择,同时也渗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背景、哲学观念、行为方式及审美趣味。

隐逸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也不乏对各层面文化的吸收,然其最重要的根旨在于对老庄哲学的实践。老子的自守自重的重生观、自然无为朴拙真率的审美追求,庄子所标举的自由精神,迎合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隐逸心理,并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一种深藏于心的内驱力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走向。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隐逸文化为古代文学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转换了文学视野,开拓了文学创作的崭新领域。而另一方面,古代封建政体种种弊端的严酷性,使封建文人士大夫他们深感在这无法自主的时代里,兼济天下的路不但艰难,而且也很危险,而这些人,处在封建时代的知识群,所谓士大夫阶层,或是附合当权者,明哲保身,或是鄙视俗世,超然物外,特立独行,把自然作为虚托自我的对象。寄情自然,投身自然,把自然当作观照自身的对象物,隐逸主体与自然的这种亲近和谐的关系,为发现和表达自然美提供了前提条件。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在隐逸文人中,陶渊明和谢灵运堪称集大成者。一个是?隐逸文人之宗?,一个被誉为?见游山水诗以康乐为最。?他们的作品集中体现了隐逸文人的审美追求。沈德潜《古诗源》评道,?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陶渊明这种真的隐逸文人观照自然、审视自然美独具匠心的崭新视角,把文学的审美视野伸展到世俗作家无可企及的地方,也达到了此前山水田园诗难以企及的高度。 真,构成了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与真情投入,使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世俗人生中无法体察到的。在陶渊明诗中,荒墟草屋、乡村田园、桑麻豆苗、榆柳桃李及乡村民间淳朴和谐的气氛构成了最平凡又最真切的自然景致。陶诗将山水田园中触动心扉的情景事意融为一体,以真为主线贯穿其中,对于审美客体客观的表现,形象准确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与真实风貌。其实,隐逸文人创作时遵循的这种 ?真?的核心,就是一种脱落世故、超然物外的审美主体本色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0b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