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更新时间:2023-08-11 05:27: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设计(论文)专用纸

毕 业 设 计(论文)

题 目:狮子山铜矿十一中段30万t/a开采设计 专 题:狮子山铜矿十一中段4m矿厚采矿方法设计 班 级:采矿工程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职 称:

教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设计(论文)专用纸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ion Design(thesis)

Topic:Shizi Copper eleven middle of 300,000 t / a mining design

Sub-topics:Shizi Copper ore mining eleven middle 4m designed

Gade: Mining Engineering 10 2 class Name: Advisor:

Professional Title: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Faculty of Land Resources Engineering

设计(论文)专用纸

摘 要

此次设计是根据在易门县狮子山铜矿实习期间获得的资料以及指导老师**老师所给的设计任务书编制的。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狮子山铜矿十一中段30万t每年开采设计,设计专题是十一中段所圈矿体4m厚矿体采矿方法设计。其它部分,如开拓、提升运输、通风等系统着重于系统的选择及设备的选型;设计过程中,设计专题部分为重点,占整个设计的30%左右。采矿方法比较时,结合目前国内外急倾斜薄矿体的采矿方法作技术经济比较,其中生产能力的验证是重要的一点。初选采矿方法有,浅孔留矿法、分层崩落法以及干式充填法。其中,选择浅孔留矿法和分层崩落法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最终,选出最佳的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采矿法,计算其采切工程量、回采作业、材料消耗等。最后,简述通风、提升、开拓、运输等系统。

关键词:矿体开采、采矿方法、浅孔留矿法、分层崩落等

设计(论文)专用纸

Abstract

The design is based on the book design internship during Yimen Shizi Copper obtain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teacher teacher Qing Li given establishment. The main content is designed Lion eleven middle 300,000 t of copper per year mining design, design project is the middle of the circle eleven 4m thick ore ore mining method design. Other parts, such as development, enhance transportation, ventilation and other systems focused on the choice of the selection system and equipment; design process, the design part of the thematic focus, accounting for about 30% of the entire design. Mining method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steeply inclined thin ore mining methods for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mparison of which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verif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oint. Primary mining method, shrinkage stoping method, hierarchical caving and dry filling method. Among them, the choice shrinkage stoping method and detaile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mparison sub-level caving method. In the end, choosing the best mining method for the shrinkage stoping mining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cut mining engineering, mining operations, material consumption. Finally, the brief ventilation, promo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Keywords: Ore mining, mining methods, shrinkage stoping method, hierarchical avalanche

设计(论文)专用纸

目录

摘 要 .......................................................................................................................... 3

Abstract .......................................................................................................................... 4 前 言 ........................................................................................................................... 1 第一章 绪论 ................................................................................................................. 3

第一节 设计任务 ............................................................................................... 3 第二节 设计任务书对设计要求 ....................................................................... 3 第三节 设计依据 ............................................................................................... 4 第四节 矿山基建简介 ....................................................................................... 5 第二章 矿区概述 ....................................................................................................... 6

第一节 矿区交通位置 ....................................................................................... 6 第二节 矿区经济概况 ....................................................................................... 7 第三节 气候条件 ............................................................................................... 7 第四节 其它 ....................................................................................................... 7 第三章 矿区地质 ......................................................................................................... 9

第一节 矿区地质概况 ....................................................................................... 9 第二节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17 第三节 水文地质 ............................................................................................. 19 第四节 矿床勘探和储量计算 ......................................................................... 22 第四章 矿床开拓 ....................................................................................................... 28

第一节 矿山现有开拓情况评述 ..................................................................... 28 第二节 矿山设计年产量的校核 ..................................................................... 29 第三节 矿山服务年限 ..................................................................................... 31 第四节 阶段高度的确定 ................................................................................. 32

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五节 开拓方法的选择 ................................................................................. 32 第六节 开拓井巷设计 ..................................................................................... 33 第七节 矿山井巷基建工程量和进度计划 ..................................................... 44 第五章 采矿方法 ....................................................................................................... 48

第一节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48 第二节 矿山现用采矿方法评述 ..................................................................... 48 第三节 采矿方法选择 ..................................................................................... 51 第四节 浅孔留矿法详细技术经济分析 ......................................................... 54 第五节 分层崩落法详细技术经济分析 ......................................................... 68 第六节 浅孔留矿法矿石成本计算 ................................................................. 79 第七节 分层崩落法成矿石本计算 ................................................................. 80 第八节 采矿方法主要经济指标 ..................................................................... 81 第六章 矿井通风 ....................................................................................................... 83

第一节 矿山现有通风系统评述及矿井通风设计原始资料 ......................... 83 第二节 矿井通风设计原始资料 ..................................................................... 84 第三节 选择的通风系统方案 ......................................................................... 85 第四节 全矿总风量计算 ................................................................................. 86 第五节 风量分配与全矿总风阻的计算 ......................................................... 90 第六节 扇风机的选择和电动机功率的计算 ................................................. 92 第七章 矿山运输与提升 ........................................................................................... 95

第一节 矿山现有运输与提升系统评述 ......................................................... 95 第二节 运输和提升设计 ................................................................................. 96 第八章 设计矿山的技术经济指标 ......................................................................... 102 总结与体会 ............................................................................................................... 108

设计(论文)专用纸

致 谢 ..................................................................................................................... 110 参考文献 ................................................................................................................... 111 附录1浅孔留矿法 ................................................................................................... 112 附录2 分层崩落法 .................................................................................................. 113 附录3 ........................................................................................................................ 114

原文 ................................................................................................................... 114 译文 ................................................................................................................... 125

设计(论文)专用纸

前 言

一、设计目的和任务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次综合训练,是在学完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应用所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地解决金属矿床开采问题能力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解决金属矿床开采中有关的技术问题和编制金属矿床开采设计的初步能力。

毕业设计的内容包括:设计任务和依据、矿床地质、矿床开拓、采矿方法、井巷掘进、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运输、矿井提升和总图运输。设计重点是矿床开拓、采矿方法、井巷掘进和矿井通风,围绕这些内容中的某个内容,对采矿专业的学生设置专题部分,对专题要求做详细的技术论证和必要的技术经济比较。运输、提升和总图运输属一般部分,对这些部分的内容只着重系统和设备选型设计。

二、毕业设计的要求

(1)初步掌握有色金属矿床开采设计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对所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巩固和提高。

(2)学会分析、总结和正确运用设计资料,参考文献,产品目录以及有关设计的规章等等。

(3)在设计中领会和贯彻国家对矿山建设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方针,要用经济效益的观点来解决技术问题。

(4)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正确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矿床开采的有关技术问题可以不受矿山现有生产系统和设备的限制,可以独立做出决定。

(5)学生应根据知道教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按毕业设计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分章节按时完成。

(7)设计质量。专题部分必须作方案选择,其方案选择中应做详细的经济比较

设计(论文)专用纸

和技术论证。非专题部分只作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图纸的绘制必须符合工程要求,其中专题部分图纸的详细程度接近于施工图。非专题部分的图纸能准确地反映方案的全貌。

(8)说明书要打印,文字叙述应力求简练通顺。凡是计算部分,要求写出公式,代入数据写出结果。说明书在100页左右。

三、毕业设计时间分配

1.毕业设计总时间为十周-十二周。每周按五天计算,共50-60天。 2.专题部分设计时间占总时数的30-40%。

3.各章节时间分配,可根据设计矿山和专题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设计任务

本次设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毕业设计题目为:狮子山铜矿十一中段30万t/a开采设计。 专题:狮子山铜矿十一中段4m矿厚采矿方法设计。

设计内容包括:设计的基本原则,矿区概述;简述矿床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矿床类型、地质构造、矿体工业规模、矿石类型、矿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矿岩体稳固性条件等),矿山工作制度;简述矿床采矿方法,开拓系统及十一中段平面开拓系统,矿山通风系统,矿井提升运输系统,排水系统,动力系统等。

根据狮子山铜矿十一中段开拓系统,设计矿体采矿方法。内容包括:矿体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国内外急倾斜薄矿体采矿方法综述,采矿方法初选(3~5个),详细分析狮子山铜矿十一中段开采采准系统布置、切割布置、回采工艺(落矿方式、爆破设计、采场通风方式、出矿方式、出矿设备选型计算、矿石贫化损失管理),采场地压控制,编制采掘进度计划、施工顺序,采矿方法成本计算与技术经济指标。结合采矿方法进行十一中段生产能力验证等。

第二节 设计任务书对设计要求

1、初步掌握有色金属矿床开采设计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巩固和提高。

2、学会分析、总结和正确运用设计资料,参考文献,产品目录以及有关设计的规章等等。

3、在设计中领会和贯彻国家对矿山建设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方针,要用经济效益

设计(论文)专用纸

的观点来解决技术问题。

4、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正确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矿床开采的有关技术问题可以不受矿山现有生产系统和设备的限制,可以独立作出决定。

5、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按毕业设计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分章节按时完成。

6、设计质量,专题部分必须作方案比较选择,其方案选择中应做详细的经济技术比较和论证。非专题部分只作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图纸的绘制必须符合工程要求,其中专题部分图纸的详细程度接近于施工图。非专题部分的图能准确的反映方案的全貌。

第三节 设计依据

本次设计的依据是根据我们在狮子山实习时参观和了解的狮子山的地质资料以及老师给我们下达的设计任务来编写的。狮子山铜矿的地质资料包括每个中段水平地质平面图,狮子山铜矿勘探地质报告,狮子山铜矿各中段实测平面图,狮子山铜矿的储量、品位报告,狮子山铜矿开拓及采矿方法报告等。

在设计过程中,参考的外部资料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7、《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8、《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四节 矿山基建简介

狮子山铜矿于1955年进行地质勘探, 1958年开始筹建,但因地质资料未落实,无法开展设计与施工。1960年开展第二次矿山设计,由于国家处在困难时期“缩短基建战线”而再次停止。1966年开展第三次矿山设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被迫停止。1970年由昆明有色冶金设计院进行第四次设计,1972年提交《易门铜矿狮子山采选厂初步设计》,设计采选能力1800t/d,分两期建设。一期开采范围为四中段至八中段,设计标高为1825-1585m水平,设计地质储量1212万t,品位0.92%,金属量11.14万t。二期开采范围为八中段至十三中段,设计标高1585-1335m水平,设计地质储量397万t,品位0.905%,金属量3.59万t。一期工程于1971年开工建设,1977年10月建成投产,建设总投资3362.48万元。二期工程于1985年开工建设,1991年建成投产,建设总投资993万元。

2004年由易门矿务局工程设计开发公司进行第五次矿山设计, 10月提交《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狮子山铜矿三期开采设计说明书》,设计开采范围为深部十四、十五中段,设计标高1335-1235m水平,设计地质储量矿量102.25万t,品位0.85%,金属量0.865万t。设计采用盲斜井串车提升方式,将十四、十五中段矿(废)石提升到十三中段,转入二期提升系统,斜井设计提升能力1100t/d。三期工程于2004年10月开工建设,2007年10月建成投产,建设总投资1500万元。

目前矿山生产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及加强生产管理,竖井提升能力达到2000~2200t/d。2005~2006年通过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磨矿工艺采用精确化装补球技术,提高了选矿处理能力,达到了2200t/d。现年产精矿含铜3500~4000t左右。

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二章 矿区概述

第一节 矿区交通位置

矿区位于易门县城336°的方向,地处易门、禄丰、双柏三县交界处,距易门县城51Km;往北17Km与安楚高速公路相接,距省会昆明市仅89 Km;距最近火车站成昆铁路禄丰站52 km,交通便利。(见图1-1)

图1-1 狮子山铜矿交通位置图

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二节 矿区经济概况

矿区地处云贵高原,位于绿汁江东岸,易门坝子北西部,属中山地貌。区内山脉多呈北西、南北走向,地形坡度一般在30~40°之间,山脊及山顶部位较平缓,一般10~20°。矿区地势总体呈鞍状,中间高东西两侧低, 最高点狮子山2103.632米,最低点六中段坑口1720米,相对高差最大达383米。

工作区内有山后、下村、中村、狮子山等自然村,行政区划隶属木冲、狮子山等村民委员会。当地村民以从事农牧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水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

第三节 气候条件

工作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5.9℃,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5℃,雨季集中在6~9月。矿区西部大凹子的老张箐沟往北与狮子山箐沟汇合后,向西流入川街河,再往西注入矿区西侧的绿汁江。

第四节 其它

矿区地震情况根据易门铜矿1956年6月第一期地质报告中提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对易门县地震烈度意见:“易门宜作8度考虑。又1981年11月云南省地震研究所对昆明及其相邻地区的地震资料简编所记截:1755年1月27日发生的地震震中在易门县境内经度102.2度,纬度24.7度,地震烈度8度,震级6级。所以,对狮子山的地震也以上述估计来分析。

狮子山铜矿于1954年发现,截止到2009年底,云南省有色地质三一三队在狮子山铜矿先后开展了3次不同程度的地质勘探工作,累计探获(332+333+334)工业矿体+低品位矿体(深部)资源矿石量2952.12万吨,金属215351吨,品位0.72%。截止2013年底,保有资源/储量可生产服务14年。

设计(论文)专用纸

根据狮子山铜矿床探明资源情况,狮子山铜矿建设已经历了4个阶段,1970年基建、1985年采矿盲竖井建设、2004年采矿盲斜井建设、2010年深部采矿盲竖井建设。狮子山铜矿采矿许可证矿权面积0.7324平方公里,核定生产规模56.10万吨/年。自1977年10月矿山投产以来到2005年矿山采选工艺技术改造,生产规模74.25万吨/年。

狮子山铜矿分为矿机关、生产单位和辅助生产单位三大类,共18个机构。其中矿机关有12个职能部门,生产单位有5个,辅助生产单位有2个。

现有从业人员664人,其中经营管理人员52人,工程技术人员136人,生产操作人员439人(其中基本生产人员253人,辅助生产人员186人),其它人员37人。

根据矿山现有生产能力和作业流程以及四期采矿工程设计生产能力,本设计劳动定员数本着“满足生产,尊重现状”的原则,在现有从业人员中合理调节,不需要新增人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西方及欧洲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国际矿产品市场前景看好,有色金属国际市场期货交易一路狂升。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的拉动,铅锌消费量开始大幅度增长。国际矿产品市场的大好局面,给中国国内矿产资源全面开发与发展带来生机,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伴随国际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将保持上升趋势。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齐全,但人均占有量低,铅、锌虽属优势矿种,但其需求在逐年上长。铅探明资源量仅能保证2010年国民经济要求,自1993年以来我国铅锌生产出口一直保持上升势头。 在我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各种矿类作为鼓励勘查开发的矿产资源,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三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矿区地质概况

一、矿区地质

易门矿区,位于康滇地轴南部西侧,北起禄丰,南到峨腊厂,西起绿汁江,东至易门,南北长70Km ,东西宽30Km,面积达2100Km2。矿区以北是罗次矿区,以南为元江矿区,东部为昆明凹陷带,沉积了从震旦纪、古生到中生代一整套地层,西部绿汁江断层以西,为楚雄地堑,基底为大红山群或元谋群地层,上部为中生代红层所覆盖。矿区范围内,昆阳群地层出露占90%以上,仅局部为中生代红层所复盖。

矿区属于高原上之高山河谷地带,位于绿汁江河谷以东,海拔1600~2100米,相对高差一般400~500米,属中高山,区内山脉多呈北西、南北走向,地形坡度一般在30~50°,山脊及山顶部位较平缓,一般10~20°,矿区地势总体呈鞍状,中间高东西两侧低, 最高点狮子山2103.632米,最低点六中段坑口1720米,相对高差最大达383米。

二、地层系统

矿区内出露的昆阳群地层,可分七个组,总厚达10000M以上,是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建造与炭酸盐建造,各组地层的基本特征自上而下分述于下:

绿汁江组,厚1184~2260M。上部为凤山段厚到中厚层青灰色白云岩、薄层灰岩,其中青灰色硅条白云岩含迭层石。下部为狮山段紫色层,紫色层之上为狮山含矿泥砂质白云岩,是本区主要含矿层之一。紫色层之下与峨腊厂组为沉积间断或断层接触。

鹅头厂组,厚1713M。主要由一套灰、深灰到灰绿色板岩组成,中下部夹白云岩与砂质条带,顶部有一层薄层灰岩。与落雪组为整合关系。

设计(论文)专用纸

落雪组,厚20~228米。下部为灰白色白云岩和泥砂质白云岩,上部为青灰色白云岩,是本区主要含矿层之一,与因民组为整合过渡。

因民组,厚400~834M。下部为紫灰色砂板岩互层,上部为紫灰色砂质白云岩板岩互层,狮子山砂岩矿分布于砂板岩互层的砂岩中,与美党组为断层接触。

美党组,厚2752M。以深灰色板岩为主,下部为砂板岩,北部板岩中在小街一带出露灰岩或白云岩一层。与大龙口组为整合过渡。

大龙口组,厚2353M。分布于矿区东部,由一套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中上部含迭层石。在下伏地层在老吾一带可见过渡关系。

黑山头组,本区出露不全,厚度大于700M。分布于本区最东部,由一套板岩与砂板岩互层组成,在老吾一带与大龙口接触处出现一套火山岩系。

狮子山矿床,岩浆活动种类比较简单,仅有辉绿岩脉分布在狮子山背斜核部、两翼及顶端,常沿NE向纵断层,SN向横断层及层间破碎带贯入,呈岩墙状和岩柱状,颜色较深,呈灰黑带绿色。矿物成份为辉石、斜长石、黑云母及少量角闪石。此种脉岩与围岩界线有时清楚,有时不够清楚,在侵入于颜色较浅较纯的白云岩中时,界线比较清楚,暗色脉岩周边部可见到数十公分至1米左右的退色蚀变带和白云岩重结晶的粗晶体,在侵入于颜色较深的岩层中时,界线就不甚清楚。与围岩发生交代置换和变质作用后,似乎呈渐变过渡状态。岩脉中常有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局部岩脉的边部有黄铜矿化,品位低,达不到工作品位。此种岩脉的生成时期,未做具体工作,根据易门矿区其他地方三迭系底部见到此类岩脉的砾石及狮子山矿床本身岩脉的分布与该背斜的共生关系,推定此脉岩生成时代应属晋宁期产物。

三、地质构造

狮子山矿区受区域性东西向断裂构造挤压作用和小江口-米茂断裂构造、老红山-白岩子断裂构造挤压错动影响,矿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易门断陷盆地内受东西向挤压作用力的影响,形成南北向构造体系,褶曲断裂十分发育。断裂主要由绿

设计(论文)专用纸

汁江大断裂和汤郎—易门大断裂组成。两断裂北延至四川,长达100千米以上,是川滇南北向构造体系几大断层之一,也是本区主要的骨干构造。次一级构造,按方向可分为南北、北北东、北北西与东西向四组。南北向构造,分布于绿汁江大断层东侧,由一组紧密的背向斜与逆断层组成,是绿汁江大断裂伴生构造;北北东向构造由数量众多的褶皱组与压性纵断层组成;北北西构造由一组压扭性断层组成;东西向构造主要分布于易门矿区南部,由走向延伸较短的断层和褶皱组成。

在狮子山背斜倾伏端,形成次一级的,一系列背向斜与断层,构成狮子山矿床成矿十分有利的场所。次一级的背向斜,主要的由三个向斜与四个背斜组成 ,该背向斜组,均向北东倾伏,倾伏角与大背斜一致,为80~90°。在次一级背向斜的转折点附近,有一系列微型褶绉,一般大小在10cm~100 cm之间,有时为1cm以下,即在1米的范围内多达几十个。这些褶绉构造与配套的裂隙、节理是成矿的有利场所。

断裂构造,主要集中于狮子山背斜的倾伏端,按性质可分三组:即NE向纵断层组;NW向横断层组与背斜顶端软硬岩石之间的层间破碎带。

NE向纵断层组,主要的有FL1、FL3、FL4、三个断层。FL1断层,位于第一个背斜与第一个向斜之间,(注:背向斜编号是由NW向SE顺序进行,以下同)。断层走向N40°E,倾向SE,倾角75°,断层NW盘向NE推,SE盘向SW移,错距达100M。沿断层贯入辉绿岩脉,宽2~10M,辉绿岩中,局部有铜矿化作用,是成矿前断层。FL3断层,位于第三个向斜的核部,即落雪白云岩与,峨头厂板岩的接触线上,走向N50E,倾向SE,倾角70~80°,是一个层间破碎带,受断层影响,板岩破碎成角砾状与压碎泥,沿破碎带矿体明显增富,是一个成矿前断层。FL4断层,位于第三个向斜与第四个背斜之间,走向N50E,倾向SE,倾角70~80°,断层上盘向NE错,下盘向SE移,错距达600M,是该区最大的断层,沿断层与大致平行断层有几条辉绿岩脉贯入,在断层带两侧矿化明显富集(如五中段)。该断层对狮子山主矿体(即①号矿体)与峨头厂底部(即③④号矿体)矿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设计(论文)专用纸

NW向横断层组,主要的有:分布于主矿体的有F3、F5、F7;分布于杉老岭的有F14~F16;分布于大凹子的有F1、F2、F13。断层走向N30~50°W,向NE或SN倾斜,均属水平位移,错距不大,在10~40M之间。除在背斜端点的F3、F5、两断层为反时针错动外,其他均为顺时针扭动。而与成矿关系,没有见到直接富集矿体的证据,相反表现为错断矿体为特征。

与背斜顶端软硬岩石之间的层间破碎带,主要有F4、F6。其中F4断层,位于3号背斜顶端落雪白云岩与鹅头厂板岩接触线,属背斜形成时的层间滑动,沿该断层破碎带,矿体富集,是成矿有利场所。F6断层,位于4号背斜顶端落雪白云岩与鹅头厂板岩接触线与F4号断层相似,也对矿体起富集作用。但该断层在后期有NW向横断层顺时针扭动的迭加,错断FL4断层,错距达20M。

狮子山矿床构造的初步分析:该区矿床构造与区域地质构造一样,主要的构造活动可分两期:早期晋宁运动时期,由NW与SE挤压力作用的结果,形成NE向复式紧密扇形背斜,与平行背斜轴的NE向压性断层(即FL1 FL3 FL4),在背斜形成过程中,于背斜顶端软硬岩石之间,产生层间破碎带(F4、F6)与张性断裂(F3、F5),在背斜的两翼形成一系列扭性断层(F6、F7、F1、F2、F13F14、F15、F16),这些构造对成矿起了重要的富集作用。晋宁期以后,到燕山时,本区受米茂NNW向大断层的影响,使狮子山背斜轴向,由原始的20°E转向N50~60°E。同时使SE段上升,NE段下降,形成现在的,向NE陡倾伏的背斜。并形成NW向(主要是迭加)横断层组,错断了矿体,是成矿后构造。

狮子山矿床赋存于北北东向构造组的狮子山背斜的轴部,见图3-1

设计(论文)专用纸

3-1 矿床赋存图

四、矿床成因类型、数量、形态、空间分布等特性

狮子山铜矿为一中型规模铜矿床,矿体支数众多,规模大小不一,经过三次勘探

设计(论文)专用纸

探明大小矿体126支,图4-1。矿体分布于褶皱NW翼鞍部、翼部和核部,其中分布于鞍部矿体主要为硅质白云岩型①号铜矿体(主矿体)和其上盘④号铜矿体位及碳质板岩型板岩铜矿体;翼部的矿体主要为泥硅质白云岩型⑧号铜矿体(飘带矿);核部为砂岩型⑨、⑩号铜矿体,矿体走向均为NE向,倾向SE,倾角65°~88°。

地表到深部,矿体支数少,矿体趋于完整,主要是板岩矿体、①号铜矿体(主矿体)和其上盘④号铜矿体位及碳质板岩型板岩铜矿体及⑧号铜矿体(飘带矿)。其矿体特征如下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ge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