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吃饭不许讲话

更新时间:2023-03-13 19: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冰点】1999年9月13日 星期一 小朋友们,吃饭不许讲话哈佛大学教育学院 薛烨

自从七岁离开幼儿园,对幼儿园里孩子们的进餐要求没什么印象,惟有“吃饭不许讲话”倒还记忆犹新。那时,也没什么想法,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后来,在国内学习工作时,既没干过幼儿园老师,也没当过家长,只是对儿童感兴趣。在哈佛大学上学时要研究儿童了,才觉得非和儿童玩玩不可。于是就去幼儿园当老师。每天,帮着孩子们开饭、收桌子,挺喜欢他们吃饭那段时间,可以观察到不少东西。

今年六七月份,我有机会来到北京的几个幼儿园实习、观察、做研究,每天过得都很愉快。可能是因为有在美国当幼儿园老师的经验,有些原先习以为常的国内幼儿园常规就变得很新鲜。小朋友吃饭不许说话就是一例。

这是看起来道理简单、做起来不难的常规。道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习惯已从小班开始培养。可是,怎么许许多多美国幼儿园的孩子吃饭时,讲话受到鼓励,而我们同样年龄的孩子吃饭讲话要被限制?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讨论一下并提出建议,我们的幼儿园可以尝试一下让孩子们进餐时说些话。

让我先从自己在不同国家里当幼儿老师的观察说起。 波士顿的幼儿园

我工作过的那个幼儿园,设在一座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建的木楼房里。幼儿园只占房子的第一层,外边有个篱笆小院,院里有个小滑梯、简单的攀登架和沙坑。屋内进门是个窄厅,通向4个房间。每间房是一个年龄班。就硬件设施来讲,可能还不如北京3级3类幼儿园。其中,4岁班的孩子最大,称学前班,因为5岁的儿童就可以进入公立学校系统的准备班。 我在这个4岁班工作。班上有14个孩子,来源较复杂,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教职工和学生的孩子,也有附近住户的。班里有一个主要负责的女老师,我和另一个成年人辅助她。除了与孩子们一起学习游戏外,准备点心、组织午餐也是每日的主要活动。

上午孩子们吃点心前,我帮着主班老师分水果、切奶酪。然后,小朋友们围着小桌子一起吃。规矩和国内一些幼儿园的孩子午睡后的吃点心相差无几。 孩子们来到桌边,拿一块点心、水果或奶酪,边吃边玩。

中午,孩子们该吃午饭时,先洗手再去自己的小格子中取来午饭盒,坐在小桌子旁。孩子们的午饭都是由家里准备好了带来的,比起我们熟悉的中式午餐,可算是过于简单,不过营养也还周全。

午饭盒里有个小保温杯,里面常装果汁或牛奶。剩下的空间可装几个密封小塑料盒。家长给孩子准备的午餐,通常有火腿或牛肉三明治、胡萝卜或芹菜条、水果、甜饼干等。 午餐桌上的景象也是家长育儿用心的“展览会”。每个孩子的食品都不一样。除了上述一些主要的午餐内容外,还有葡萄干、核桃花生、酸奶、香蕉、桔子和水果沙拉。老师会替这些4岁的孩子打开盖得紧绷绷的塑料盒或帮着剥水果皮。有时,还要用刀把大块的三明治或奶酪切小。

当孩子们都眉开眼笑地吃起来时,老师也把自己带的午饭打开,和孩子们一起坐在小桌旁边吃边聊边帮孩子进餐。4岁的孩子很愿意告诉大家自己带了什么吃的东西,很少去与别的孩子比谁带的好,倒是常说自己的妈妈做的东西不好吃。 “我妈妈真傻,我才不爱吃这个长豆角呢!”

“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我最喜欢吃里面的火腿了。”

尽管孩子们的谈话不是天南地北,倒也不乏饭桌之外的话题。比如,孩子喜欢的儿童电视节目《忍者乌龟》,或是跟爸爸妈妈去哪儿玩了一通之类,东一句,西一嘴。孩子们边吃边聊,声音不高,颇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气氛。

一顿饭约40分钟或更长。先吃完的孩子把自己的餐具收好,把没吃完的东西放回午饭盒里盖好,自己提回到小格子里去,晚上带回家。个别孩子盖盒盖子有困难,老师会助他一臂之力。

说到这里,可能有一个问题,上述在波士顿幼儿园对4岁孩子午餐活动的观察在美国有没有代表性?应该说这样的日常午餐相当普遍。不仅波士顿一带的幼儿园如此,远在夏威夷的幼儿园也是这样的。

当然,美国没有统一的或州、市幼儿园大纲,有时园和园之间差别挺大,也有幼儿园老师给孩子准备午餐的,不过,都没有“吃饭不要讲话”的规定。在中国幼儿园做过观察的美国幼儿教育专家对孩子“进餐时不讲话”印象深刻。 “看谁还在说话呢?”

今年夏天,我在北京的几个幼儿园观察幼儿进餐,注意到许多与上述经验不同之处。孩子的午餐都是园里厨房的出品。虽然各园做的午餐就孩子们喜好、色香味和营养的调配技巧等方面,“远近高低各不同”,但规格上别无二致:两菜一汤加米饭。各园都准备好消过毒的儿童餐具。各班老师去厨房端回大盆的饭菜分发给孩子。幼儿先去洗手,然后坐在桌边指定的位子上。有时饭前老师讲讲故事,幼儿说说歌谣,平静一下,接着就开饭。老师挨桌盛菜添饭,小朋友也很少挑拣。

从小班起,孩子们就开始被要求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即吃饭不讲话。 当然,这还要老师不断提醒:“看谁还在说话呢?” “快吃!牛牛,怎么还讲话?” 有时老师见孩子不自觉,也会发急:“还吃不吃了,淘淘,怎么还说呀?” “再说,你别吃了。”

老师说这些话,一是为孩子好,二是为贯彻制度。

其实,孩子之间的悄悄话常在幼儿园饭桌上进行。比如,一个女孩看见邻座男孩的排骨掉在桌上了,而邻座正埋头在碗里,她会悄声告诉他:“你的肉掉啦!” 有时,孩子们也说些饭后要干什么的悄悄话:“吃完了我去看《小蝌蚪找妈妈》。”“那我跟你一起看好吗?” 有个老师告诉我:“不知孩子相互之间怎么有那么多话,也不知他们相互说些什么。” 4岁到6岁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快,他们说话的乐趣,绝不亚于呀呀学语的婴幼儿。 孩子们吃饭时,老师常常忙个不停,先把每个孩子的碗盘里盛上饭菜。孩子吃起来后,要时时留神,看看较能吃的孩子是不是要添饭菜了;谁该加饭谁该喝汤了。吃鱼时,老师还得亲手剔鱼刺。有的园里班上人数多,从三十五到四十五人不等,老师盛饭菜的大勺子不停地在孩子的饭桌上翻飞。班上孩子少些的,如十五到二十五人的,老师往往侍立在旁,等着进行下一轮的服务。常提醒孩子们吃饭时应有的良好习惯。

老师不坐下来与孩子们一起进餐。只有一个幼儿园,我惊讶地见到老师与孩子同时吃饭的情景。但是,园长和老师都告诉我,这是新的尝试。的确,这种尝试很新,我见到有些老师,自己端着碗去另外的桌子上去用餐,而不能与小朋友们同桌分享愉快的时光。大概老师们从道理上和习惯上都不太适应这种做法。

孩子们不说话,光吃饭,不到五分钟,已有孩子添过一轮饭菜了,八分钟之后就要喝汤,十分钟时,已有孩子把自己用过的餐具放回桶里,擦了嘴,搬着小椅子到一边儿看书去了。这时,老师又该忙着拖地、擦桌子。班里岁数小些的或吃得慢的孩子可能还要喂饭。全班都吃完饭后,配班老师给厨房送碗;主班老师带这孩子做午睡前的准备。

毫无疑问,中、美两种文化中幼儿园午餐活动差别明显。我在北京幼儿园工作期间,很多人希望了解中、美幼儿园的差别,也希望学些教育方法上先进的东西。我曾建议,就午餐这件小事,或许我们可以做些尝试。比如,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进餐;给孩子们多些吃饭时间;

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吃边说说话。这个提议的主要理由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来考虑的。

当然,这绝不是说做能就做到的事。比如,前面说到的那个幼儿园要求老师与孩子一同就餐的例子,就能说明其难度。各地方的人都要吃饭,天经地义;可是如何吃,不同文化则大相径庭。应该看到,或在波士顿,或在北京,幼儿园进餐要求,各有其道理,即所谓的观念。国内大多数幼儿园,孩子吃饭不许讲话,这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也依循国内幼儿教育学的传统,还有别的原因。这在美国也相对如此。这里,我先说说一些美国的道理。 吃在美国的幼儿园

如同欧洲很多国家一样,美国的心理和社会工作者对儿童的研究在本世纪初已经开始。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持续的社会现象:不断对儿童思维和社会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反复把这些观察研究的结果引进教育实践。

这种社会性努力强调尊重儿童的智力、情感、个性的发展,以期把儿童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积极的社会成员。尤其是在幼儿园,怎样使幼儿的创造性、好奇心、探索精神、实验热情、想像力充分得以发展,这类议题和研究此起彼伏。从上世纪萌发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到今天的各种教育思潮;从为迎合中产阶级各种幼儿教育方法到为穷困家庭的儿童进行早期开发,各种尝试,八仙过海,都借助于儿童或发展心理方面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接受一个基本的儿童观,即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不同,但他们是积极创造的人们。与成年人一样,儿童的想法、愿望,需要得到尊重;任何教育安排应以他们为主体;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将来,更是为了现在———教育儿童的目的是使他们更乐于学习,更有益于儿童每日的生活,使他们更加有准备地参加成年人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这些基本想法使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生活安排,都从儿童在生活中学习着眼着手。午餐活动就体现了这些长期影响美国幼儿教育的思想因素。前面提到的老师与儿童共进午餐,有较长进餐时间,让孩子吃饭时有说有笑,都与上述因素有关。这里,我们可以考虑下面两方面。 首先,幼儿园不是为把幼儿与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完全隔离开而设置的,而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重要纽带。因此,幼儿园的活动从原则上讲,不应完全与家庭生活截然不同。在家里,孩子总是与成年人(父母)一起吃饭;在幼儿园饭桌上,成人的角色也很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保育,怕孩子噎着呛着、咬不动吃不着,而且更重要的是与孩子分享快乐的时光。在愉快的气氛中,孩子能轻松地进餐。这对孩子增进食欲,对老师深入了解孩子都有很大帮助。虽然幼儿园老师不能完全取代父母的角色,但是,作为与家长一样的成年人,老师与孩子们进餐时的亲密交流,应是孩子们家庭生活的延伸。

另外,饮食作为生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孩子与孩子、老师与孩子之间的交谈,有助于孩子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自然地学得很多常识,如识别各种饭菜的名称,味道,特点,特殊香味和颜色,学会进餐时的礼节。特别是老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

吃饭时的讨论,聊天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美国心理学的开拓者威廉姆·詹姆斯和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是兄弟。他们极富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都受益于童年时饭桌上的交谈和讨论。他们的父亲在用餐时常常提问,鼓励孩子们相互质疑、辩论。餐桌上的讨论往往影响了餐后的思考和探究。兄弟俩都认为这种进餐时受的教育是他们后来正规教育不能比的。后人评论其特点和气氛也是普通美国家庭常见的。

其实,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利用吃饭的时候讨论问题,接洽生意,联络感情,调解矛盾。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美国有,中国也有。并非只有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才会有这般远见卓识,刻意用心。 为什么用餐的时候人们喜欢说话聊天?

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和他的同事,热衷于对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活动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曾试图解释这个现象。他们跟踪了很多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研究他们的思维活动。研究人员为这些人配备了BP机。不定时地呼叫被跟踪的人们,让他们记录报告那个瞬间的念头。齐克森·默海和同事们发现平均每人约花40%不睡觉的时间想事、计划,吃东西。人们在饮食中情绪愉快,思维活跃,乐于接纳新想法,富于创造性联想。 这些特点当然不是成年人才有。幼儿对吃的东西的注意或许比成年人还要多。婴幼儿感知世界的主要器官是嘴,即使到四五岁,儿童仍然常常靠嘴去探索世界。食品在他们的生活中可能占的比重比成年人多很多。

进食活动本身也是智力活动。在幼儿园我们时不时能观察到,幼儿在吃碗里的米饭时,会在饭下边挖一个小洞,想象为藏东西的秘密处所。饭菜,糕点,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也能激发他们的联想。可以抓摸的食物能帮助孩子发展感觉器官的灵敏和协调,增强他们的好奇心。

孩子们不用等到18岁后,才发现自己进餐时候会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富于联想。想像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许多别的需要从小就培养的好习惯一样,可以利用进餐的机会从小就开始培养。假若人们希望孩子愉快地经历和分享这些有意思的、新奇的经验,那么,要孩子们吃饭不讲话,快快吃,就与人们一个世纪以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理解及相应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了。

因此,老师与孩子一起进餐,多一些就餐时间,鼓励孩子们边吃饭边交谈。这些在美国幼儿园里的普遍现象体现了一种教育儿童的价值观念。生活中的常规活动,比如午餐,也是幼儿智力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和过程。让儿童从生活中学习,老师的参与,也是帮助儿童从完全的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必要过渡。

如果我们也从这些角度来观察国内幼儿园里对孩子的进餐要求,我们会发现许多要求与在美国所观察到的相去甚远。但是这些差别有其道理。我们仍要看进餐的三方面:老师的参与、儿童边吃边交谈和就餐时间的长短。不过,我们先从传统文化和当代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说起。

吃在国内幼儿园

在国内,幼儿园的生活与家庭里的完全分开。不仅老师,而且很多家长也认为,孩子去幼儿园是过集体生活的;集体生活对孩子的要求与在家不能一样。然而许多家长、老师和幼儿教育专家都认为吃饭的良好习惯(吃饭不讲话)在园里园外应当一样。他们认为说笑是呛食的罪魁祸首,因为说笑行为会引起孩子吃饭注意力不集中。有幼教专著提醒家长,幼儿吃饭不专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时就会发生呛食现象”。近年出版的幼儿教育学也规定,“进餐时不允许幼儿说话打闹”。当然允许孩子说:“老师我吃完了”。或者“我还要米饭”。

这些当代幼儿教育的告诫规定,也许与传统的饮食要求不谋而合。春秋时的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地道的儒家传统美德。南宋的朱熹批注这句时提到,肺出气,才出声,进食时不喘气,边吃边出声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

这些道理确实很重要。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别的文化中做法的了解和我们日常的观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是否美国的幼儿呼吸和咽食的能力比中国幼儿天生就强?孔子的话指君子而言,可见成年人呛食也令人操心。许许多多中国的学前儿童随父母去美国,在那里的幼儿园,他们吞咽呼吸也似乎都“入乡随俗”了。有人说,“是吃的东西不同。我们吃米饭,容易呛着;人家吞面包,充其量只会噎着”。

我观察的六个北京幼儿园确实中午饭都以米饭为主。一个老师告诉我,“多用米饭是个措施,孩子好咽,不会噎着。”当然,呛着的危险也就增加了。我们为什么要冒这个险呢?问题这么提出来,任何解答都显得不能自圆其说。

不少人类学者遇到这样的问题常常把它们归结为文化差别,即文化特质的不同。简单地说,文化特质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约定俗成,包括饮食信念、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前面提到本世纪以来西方研究儿童的运动此起彼伏,影响了人们对孩子的认识,特别是对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展关系的认识。可是,我看到的几本国内幼儿教育手册和专著,都尚未把幼儿心理智力的发展与其生理健康需要联系起来讨论。一般儿童饮食仅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属幼儿保健教育的范畴。而儿童的智力发展则属另外的篇章,专门的课程活动。

国内幼儿教师的教育和保育实践主要受着双重观念的影响:现有的教育学的认识和传统观念。两者均能从对孩子的午餐要求上体现出来。

今年夏天,带着30年前幼儿园“吃饭不许说话”的记忆,我先后观察了6个北京的幼儿园。的确,这条原则仍随处可见。而且孩子们也都能基本上按要求做到安静用餐,不讲话。虽然,很难判断孩子们是否都在专心致志地进食,因为东张西望或悄悄交谈也是常事。但是他们吃饭的速度相当快,大多数孩子能在10到20分钟之内吃完午饭。这个速度也给幼儿教育研究提出一个问题:这么快的速度对幼儿健康是否合适。

此外,这种速度从另一方面值得重视。因为在幼儿园管理中,“吃饭不讲话”远远不是仅为儿童健康着想的常规措施,还是许多幼儿园协调幼儿生活习惯、老师的职责和伙房工作的实际手段。前面已经描述了老师在幼儿进餐时的高效率工作,这点,幼儿教育学中没有提,也没有提幼儿养成良好进餐习惯,要配合伙房工作;但这些幼儿园的实践往往不言而喻。 有老师跟我说,“孩子们早些吃完,赶紧把脏碗给伙房送回去,叫人家师傅们早点干完活,早点回家休息。”在一个幼儿园观察时,我注意到当班老师往厨房送碗很及时;偶有送得不及时的,赶到厨房便是闭门羹。

由此看来,国内许多幼儿园对幼儿“吃饭不许讲话”的规定从幼儿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是保健措施;从传统观念来审视是好的品德;而从幼儿园内部管理来看是工作人员作息安排的要求。同时也可看到,许多比较富有的家庭,或不太富余,但愿为孩子教育投大资的家庭,把孩子送到收费高的民办幼儿园和出类拔萃的幼儿园,期望孩子习得绘画、钢琴、歌舞、英语等技能,将来能成个事。却不认为创造性、想象力和丰富表达力的培养,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

新的思考和实践 在经济发展缓慢、儿童将来谋生方式选择性小的社会,儿童的成长需要大人强化性规定。比方,爷爷是种地的,孙子吃奶时,大人就知道他长大也得种地,所有与种地有关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手把手地教,不用过多思考爷爷的习惯技能是否将来不适用。 但是,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当迅速,父母已不能预料自己的幼儿过20年会有什么样的前程。就业的选择增多,人才市场的复杂多变,都要求下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要从幼儿时就培养,让他们的心智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使用和发展。

从国内幼儿园吃饭的规矩上看,儿童的心智发展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说明从理论到实践,我们有待探讨研究那些深刻影响幼儿心智发展的日常的时机、条件、理念和其他社会因素。从幼儿教育,到学校教育,到职业培训,到市场人才开发,专门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活跃思维、乐于创新、善于适应新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环境的下一代。

作为家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政策制定人员,我们是否觉得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力和社会适应性只有通过专门的课程,教法或管理方式才能培养呢?

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可塑性强,但是对儿童的创造性就顾及不多了,没有觉得他们进餐是一个可以很好利用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孩子吃饭就是为了长身体”,谁不这么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幼儿园里,有些幼儿教师开始不这么认为了。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个北京幼儿园,至少在制度上,开始要求老师同孩子一起进餐。这可能反映了一些

幼儿教育工作者为适应时代变化,对自己想法、做法做的调整。随着幼儿园逐步走向市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许多老师在国内的教育体系里似乎有她们独特的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空间,也敢于尝试。最近《幼儿教育》杂志报道,无锡市一家幼儿园,大胆在其小、中、大班尝试,每两周一次的自助餐活动。报道说,该园“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及交往能力的需要出发”而进行了这项改革。“幼儿自选食品、自选座位,进食时允许幼儿轻声交谈。老师尊重幼儿的选择,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进餐环境”。虽然,这种尝试还不是每日的,也可能非常不容易,比如,自助餐食品种类多时可达二十六种,但是,这个实践本身也显示了多种可能性:传统观念和长久的教育学原则可以改变;进餐活动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对他们进行社会化的教育;孩子可以成为进餐活动的中心,进餐的时间可以延长,伙房的制度可以随之改变;自然而然地,一个不可忽视的改变是幼儿进餐时可以讲话。

幼儿园孩子进餐时可不可以说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或健康教育问题。注意到美国和中国幼儿园孩子进餐活动的差别,可以为我们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重新考虑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幼儿园进餐原则。这个原则是更多体现了我们的传统观念,还是更多出自于我们的教育科学?是根据我们幼儿园成年人工作的需要,还是有利于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不同文化中幼儿园的进餐活动都各有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道理。这些道理远远超出仅为儿童身体健康着想的范围。虽然,对孩子进餐的要求只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但是,许多学龄前教育手段,特别是幼儿园的日常具体活动,应得到多角度地探讨、研究和尝试。幼儿园小朋友们“吃饭不许讲话”的原则,或许可以在教育工作者反复摸索和实践中得到改变。

幼儿教育工作者为适应时代变化,对自己想法、做法做的调整。随着幼儿园逐步走向市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许多老师在国内的教育体系里似乎有她们独特的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空间,也敢于尝试。最近《幼儿教育》杂志报道,无锡市一家幼儿园,大胆在其小、中、大班尝试,每两周一次的自助餐活动。报道说,该园“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及交往能力的需要出发”而进行了这项改革。“幼儿自选食品、自选座位,进食时允许幼儿轻声交谈。老师尊重幼儿的选择,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进餐环境”。虽然,这种尝试还不是每日的,也可能非常不容易,比如,自助餐食品种类多时可达二十六种,但是,这个实践本身也显示了多种可能性:传统观念和长久的教育学原则可以改变;进餐活动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对他们进行社会化的教育;孩子可以成为进餐活动的中心,进餐的时间可以延长,伙房的制度可以随之改变;自然而然地,一个不可忽视的改变是幼儿进餐时可以讲话。

幼儿园孩子进餐时可不可以说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或健康教育问题。注意到美国和中国幼儿园孩子进餐活动的差别,可以为我们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重新考虑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幼儿园进餐原则。这个原则是更多体现了我们的传统观念,还是更多出自于我们的教育科学?是根据我们幼儿园成年人工作的需要,还是有利于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不同文化中幼儿园的进餐活动都各有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道理。这些道理远远超出仅为儿童身体健康着想的范围。虽然,对孩子进餐的要求只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但是,许多学龄前教育手段,特别是幼儿园的日常具体活动,应得到多角度地探讨、研究和尝试。幼儿园小朋友们“吃饭不许讲话”的原则,或许可以在教育工作者反复摸索和实践中得到改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h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