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历年考研真题

更新时间:2024-03-07 07: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城市规划原理》历年真题

2009年考研原理试题

简答题(顺序不完全一致)

1北宋城市革命的表现形式 2欧斯曼巴黎改建的特点及其意义 3居住小区小学设置应考虑因素 4禁建区提出的根据

5城市中心区设计商业步行街的选址考虑哪些问题? 6居住小区是否可以户外路边停车并说明理由 7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邻里关系与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哪些相关?

9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依据的内容 10城镇体系规划中城市化水平预测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论述题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重点

2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进行功能分区的好坏

3依据《城乡规划法》分析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特征

2008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50分) 一、简答

1、解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及其含义。 2、评价国外战后新城建设的得失,可结合实例分析。

3、街坊式住宅区道路系统在结构上、功能上和景观上的特点。 4、居住区住宅建筑的朝向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5、计算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平均层数。 6、解释区域的系统性特点。

7、城乡统筹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和规划的意义。 8、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作用。 9、经济适用房的布局原则

10、城市中心区采用一条街式布局和购物中心式布局的空间效应。 二、论述

1、居住区公建配套的千人总指标、千人指标、分类指标和一般规模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一个浅丘岭地区的城市,规划人口规模为20万人,选择城市总体用地布局模式,并阐述布局主要原则。

3、结合《城乡规划法》,阐述我们城市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

2007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50分) 一:简述题(每题9分,每道题不超过200字) 1,划分居住区各种用地界线的一般规定是什么?

2,简述住宅区中机动车停车的各类布局方式及其特征。 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确定“禁建区”主要包括的哪些内容? 5,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规模的预测? 6,在城市总体布局时,风玫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7,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中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中心城区规划之间的关系。

8,简述区域空间发展中的点轴开发模式的特点。 9,简述北宋东京的改建规划和布局特点。

10,简述欧洲中世纪“如画城镇(Picturesque Town)”的具体表现,可用实例来分析。

二:论述题(每题20分,每道题不超过500字)

1,分析居住区规划的“均好性”要求对规划布局的影响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分析大城市总体布局中采用的环形放射状布局模式的特点并对其利弊进行分析。 3,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论述城市规划的思考要点。

2006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50分) 一、简答题:(9*10分)

1、居住区规划中为什么要对公共服务设施分级设置? 2、居住区规划中为何空间对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意义? 3、围合空间对居住区外围空间有何影响?

4、城市总体规划中,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使用性评定?

5、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6、汉长安城市建设的历程和规划布局特点? 7、体育中心规划应有哪些考虑?

8、图示巴西利亚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特点?

9、对芒福德“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用实例子说明城市规划中的区域分析? 二、论述题:(3*20分)

1、城市道路系统中外环路的作用?你对外环路对于控制城市蔓延的看法? 2、举自己熟悉的一个居住区规划实例,并用所学的住区规划原理进行分析? 3、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和策略

2005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50分)

一、简答题:(9*10分)

1、描述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

2、从体现城市土地经济价值的角度简述城市用地分布的特征。 3、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及保护对策。 4、《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继承,千古一贯”,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5、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6、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的主要观点。

7、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要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 8、住宅区规划中为什么要控制容积率与建筑密度。 9、住宅布局为什么要考虑建筑朝向和日照间距。 二、论述题:(3*20分)

1、试述城市交通政策导向(比如地面公共交通、大容量轨道交通政策及私人小汽车政策等)与城市布局结构与形态之间的关系。

2、城市规划为什么及如何对城市建成环境进行开发控制的。 3、住宅区规划中道路为什么要分级衔接和通而不畅。(可图示说明)

2004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50分) 一、 简答题(200字以内,9*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周p197)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周p19)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赵p215)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三p201)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注p23)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注p14)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三p201) 二、 论述题(500字以内,3*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三p237)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注p46)

2003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50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9*10分)

1、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周p207) 2、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三p107)

3、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注p79) 4、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注p35) 5、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注p6)

6、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赵p280) 7、隋唐长安规划要点(注p22) 8、城与廓的概念(三p14)

9、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3*20分)

1、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三p491)

2、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3、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三p579)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00分)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 (注p189)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4、都市区规划的基本概念 5、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

6、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

7、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注p64) 8、我国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存在的问题 9、城市设计与开发控制的关系。(三p577) (后5道题中有两题15分,余每题10分)

2001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00分) 一、简答:(6*10分)

1、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城市土地区位对于土地用途的影响。 3、《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 4、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征。(注p24) 5、城市历史保护与旧城更新改造的关系。(三p561) 6、中心地理论中市场原则支配下的中心地网络特征。(注p569) 二、论述:(2*20分)

1、你对城市设计概念的理解,谈谈在规划控制中如何运用城市设计的概念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小城镇发展的意义。

2000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00分) 一、专业名词解释:(8*3分,共24分)

1、城市化(三p9) 2、规划区 3、历史文化名城(注p180) 4、历史街区(注p180) 5、风玫瑰(三p73) 6、管线综合(三p350) 7、可达性(三p517) 8、需求管理

二、简述(第一题7分,其余各题5分,共22分)

1、绿地率和公共绿地比例这两个规划指标在居住区规划中各自的作用(周注p159、208)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内容和目的(注p64)

3、区位理论及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 4、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注p23) 三、论述(每题3*18分)

1、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对于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概念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意义(注p37、39) 3、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作用,你对城镇体系规划的现状的发展趋势的见解(注p97)

1999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100分) 一、专业名词解释:(10*3分,共30分)

1、住宅区(周p1) 2、社区(周p2) 3、城市结构(三p196) 4、城市形态(注p751) 5、区位 6、区划(zoning) (三p574) 7、区域规划(注p49) 8、土地开发(三p567) 9、城市开发(赵p289) 10、“一书两证” (三p580) 二、论述题:(7*10分,共70分)

1、城市土地使用分类及兼容控制的意义。(三p84) 2、城市设计的作用。(三p525)

3、列举并简析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要素。(周p207) 4、科析城市建设中市场导向的对立和统一。

5、我国分几批公布了多少个历史文化名城?(三p531)

6、我国宋与唐代相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注p22)

7、法国巴黎拿破仑第三和欧斯曼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注p26) (两点: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完整的理论系统)

同济大学一九九四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 名词释义(20分) 1、城市规划区 2、邻里单元 3、城市规模

4、土地级差

二、 试对一个国外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评述,并绘制总体规划简图。(30分) 三、 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进行评述。附简图。(25分) 四、 试论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以及与总体规划的关系。(25分)

同济大学一九九五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 名词释义(每个4分) 1、可持续发展 2、分区规划 3、商务中心

4、货物流通中心 5、城市居住用地

6、邻里单位

二、 简述题(每题12分)

1、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发展规模如何确定? 3、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4、编制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的目的是什么?

同济大学一九九六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 2、中心商务区(CBD) 3、市域规划 4、道路红线 5、日照间距 二、 简述题

1、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2、城市土地经济研究对城市规划有何作用?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何要有“地块适宜性规定”? 4、居住小区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 5、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三、 综合分析题

试采用结构分析图和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分析某一位于城市边缘的居住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附规划总平面图)

同济大学一九九七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区 2、城市公共开发 3、城市居住区 4、日照间距系数 二、 简述题

1、城市远景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用地汇总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3、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内容。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概念、成果内容及其作用。 5、城市规划管理及其作用。 三、 论述题

1、试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中“两个根本转变”与城市规划实践的关系。 2、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主要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 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

(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

(1)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 (2)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 (3)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4)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5)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 田园城市的组织管理目标: (1)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建设规划;

(2)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制度; (3)社会作为公共设施建设的承担者;

(4)把私人资本的借贷利息限制在3%-4%范围之内; (5)公营(国有)或共营(集体)的企业的建立。

同济大学一九九八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 名词解释(1-5题3分,第6题5分) 1、绿地率

2、城市规划区 3、城市公共开发 4、逆城市化 5、配建水平 6、工业区位论

二、 简述题(每题10分)

1、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城市总体规划中近郊区规划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三、 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析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居住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和方法较以前有哪些变化,宜采用哪些具体的策略?1)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社会经济等影响因子。(土地与房产的市场化、社会分化——居住区分区异化2)概念变化的体现,居住区发展的新趋势(信息化、景观与交通、老龄化、需求标准结构、日益闲暇化、公建配套标准)3)居住区设计设计原则上的调整、项目设置上的弹性、公益与赢利性、政府与市场的结合、配建标准上的灵活、项目资金筹措上多渠道化,信息智能化的远期需求。(人口结构、经济运行方式)—笔者的个人分析

2、论述中心地学说(central place theory)的主要概念及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3、论述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结构模式。作一简图示意以有机疏解为目标的分区组团布局模式。

■《城市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历年真题

2008年同济大学——城市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试题(满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 1 停车视距 2 同站台换乘 3 面控制 4 期望线

5 视距三角形 6 交通需求管理 7 桥梁净空高度 8 9 10

二、填空题

1 公交线网密度要考虑那三方面的问题。

2 道路平曲线中,同向曲线相接,已知车速,求相连直线最短距离。 3 车速大于40km/h和车速小于40km/h的机动车道宽度。 4

三、改错题

1 一条道路上,车速越快,车流量越大。要提高道路车流量,需要拓宽道路。 2复曲线和平面交叉口改错

四、简答题

1 有一个五条道路相交的环形交叉口,请你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2 快速路的几种设计形式?快速路与常速路网相连,有哪几种情况?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配图说明。

3 一条河是六级航道,请说明在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

五、论述题

1 城市交通与用地规划的关系。就以下三种不同时期的城市交通导向,选择其中的两种,说明他们是如何处理交通与城市用地的关系。并阐述你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 1)现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2)新城市主义TOD模式 3)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2 论述对“交通一体化”的理解。

工程系统: 一、简答

1、城市技术性基础设施的内容 2、城市给水系统的布局形式

3、高压走廊(110kV以上)的布局原则 二、简述

1、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概念 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范畴

3、城市灾害分类以及所包含的灾种

三、两个道路断面(好像是16米和40米)的管线综合画图(包括管线间距和标高)和布局原则简述

复曲线和平面交叉口改错

2007年同济大学——城市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试题(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 城市道路与交通 一、名词解释(25分)

1.飞行区 2.快速路 3.交通时间 4.OD分布 5.交通需求管理 6.客运周转量 7.动力因素 8.服务水平 9.相位差 10.路肩 二、填充题(32分)

1.城市道路的主要功能有____,城市道路网结构的评价指标主要有____。

2.一条公交线路单程长度为12公里,公交车运送速度为18公里/小时,运营速度为15公里/小时,现配车32量,其发车间距 为____分钟。如公交车额定载客量为90人,线路最大方向客运周转量为20000人公里/小时,该方向满载系数为____。

3.平面交叉口竖向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地确定不同纵坡的相交道路在交叉口范围内的____及其相应部分的设计标高,

统一解决____________三方面在立面上的关系。

4.某城市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为了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在拓宽的基础上,考虑保证主干路的通畅,仅使该道路直行部分

下穿,这样的交叉口称作____交叉口,该交叉口的冲突点有____个。 三、简答题(15分)

1.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为什么需要尽量避免错位丁字交叉口?对于这样的交叉口应如何改造?

2.影响土路基刚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了避免破坏需要采取什么工程措施? 3.分析我国一些城市公交路线重复系数过大的原因及问题,其合理范围是多少? 四、论述题(28分)

1.大致是讲建设公交专用道对我国实行公交优先战略有何意义,以及应在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采取哪些措施?

2.大致是讲为什么我国一些城市自行车出行较多以及自行车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简答题(20分)

1.城市电网一般分几级,电压分别是多少?

2.城市共同沟中哪些管线不能与其他管线共沟设置? 3.城市防灾规划中有哪些是自然灾害? 4.资源性缺水城市可以采取哪些策略? 二、简述题(10分)

1.简述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中竖向规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三、分析题(20分)需做图

题干太长记不太清楚,大致是说有一小城市,现状人口10万,用地10平方公里,城市西面有条中河,南面有条区域性河流叫南河,

中河上游有一水库,水库建有水电站,水库堤坝为100年一遇洪水,中河没有防洪堤,南河防洪堤为10年一遇标准,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有

一个110千伏的变电站,有一水厂,有一液化气储气站和一个消防站,城市期末规划人口为20万人,用地规模为20平方公里,规划水厂要扩建一倍,新建一垃圾中转站、一污水处理站、一个110千伏的变电

站和两个消防站。图中有各设施的位置以及工业区、居住区的分布和风玫瑰。 问题

1.城市可能发生哪些灾害和环境污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分析现状和规划基础设施,指出其中设置的问题并做出合理的调整。

现状人口10万,用地10平方公里,城市西面有条中河,南面有条区域性河流叫南河, 中河上游有一水库,水库建有水电站,水库堤坝为100年一遇洪水,中河没有防洪堤,南河防洪堤为10年一遇标准,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有

一个110千伏的变电站,有一水厂,有一液化气储气站和一个消防站,城市期末规划人口为20万人,用地规模为20平方公里,规划水厂要扩建一倍,新建一垃圾中转站、一污水处理站、一个110千伏的变电

站和两个消防站。图中有各设施的位置以及工业区、居住区的分布和风玫瑰。 问题

1.城市可能发生哪些灾害和环境污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分析现状和规划基础设施,指出其中设置的问题并做出合理的调整。

2006年同济大学——城市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试题(满分150分)

基础设施(50分) 一、简答题:(5*6分)

1、火电厂规划的选址要点?

2、城市选择燃气体制应考虑的因素?

3、进行管网综合时,遇到矛盾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4、采用什么措施能够实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5、城市水资源和城市可利用水资源的区别 二、论述题:(2*10分)

1、城市排水体制有几类?各自有什么特点?

2、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城市系统工程规划应有哪些重点? 城市交通(100分) 一、名词解释:(7*4分)

1、停车视距 2、面控制 3、交通分布 4、公交线路重复系数 5、渠化交通 6、路抛制 7、城市道路等级结构 二、简答题:(前两个10分,后一个12分)

1、一条城市道路的车行速度很快,那是否能说明交通量一定大呢?给出理由。 2、画出一个环行交叉口的平面简图,并指出环行交叉口环道的最佳数量,说明为什么提高环道的数量对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作用不大? 3、画出一种道路外公交首末站的平面图 三、论述题:(2*20分)

1、一体化交通对于城市交通结构和居民出行有何战略意义,且提出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

2、\城市交通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问题\这一说法的评价。

2005年同济大学——城市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试题(满分150分)

基础设施(50分) 一、论述题(2*10分)

1、请简述城市能源系统的构成,以及各种设施的功能。

2、请分别简述资源型缺水城市和水质型缺水城市的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对策? 二、综合题

某城市规划期末城市人口为40万,规划建设用地40平方公里,规划期末城市用电量为20亿度(KVH)时,年最大小时用电量5500小时,人均综合用水量800L/人.日,电话覆盖率为40%,污水量占用水量的85%,试估算该城市规划期末的用电负荷、电话线量、用水量和污水产生量?并估算该城市110kv的变电所(每座容量为40mva,容载比为2)、电信局(每座终极交换机容量为10万门)、邮政局所及消防站的数量。

交通部分(100分)

三、名词解释(10*1.5分)

1、BRT 2、出行分布 3、飞行区 4、停车换乘(P+R) 5、公交线网网密度 6、会车视距 7、超高缓和段 8、交叉口的绿信比 9、面控制 10、道路的设计速度 四、填空(10*3分)

1、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间距一般为_______公里。 2、一辆车的额定小时生产率是_______的乘积。 2、岸线分配应遵循______的原则。

3、雷德朋路网模式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4、交通规划中通常通过_______四个步骤进行交通预测。 5、交通岛有哪三种_______。

6、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

7、在平面交叉口上引起交通矛盾和影响通行能力最甚的车流是_______,通常可采

用__、___ 、___等三种方法来改善。

8、为了对交叉口进行渠化交通,需要设交通岛,交通岛按功能分,可分为__、__、

__。

9、_____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总时间的比。

10、我国大中城市目前所采用的圆形中心岛直径一般多数为_____米,环行交叉口

主要优点有_____。 五、简答(4*5分)

1、简述城市道路网密度和道路间距的设置原则。 2、试分析交通控制系统对缓解城市拥挤的作用。

3、调查发现某条道路车辆运行速度很快,通过该条道路的交通是否也很大?请说明

理由。

4、试述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上主要区别。 六、论述(35分)

1、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以非机动化交通为主导的特征,鼓励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试从自行车和公交车出行时间构成分析自行车在未来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及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的策略。(20分)

2、某城市边缘有高速公路经过,需要在此设出入口,规划选定其位置如图所示,但高速公路和进出城市干道交叉口附近有三个象限均有质量较高的建筑,近期无法拆除,试绘制该高速公路和城市进出城干道的带有收费站的立体交叉口简图。(15分)

2004年同济大学——城市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试题(满分150分)

城市交通(100分) 一、填空(40分) 1、城市铁路客运站应布置在______________,编组站应布置在______________。 2、 某条公交线路长 公交车运营速度为 ,配置公交车 则其发车频率为______________。

3、 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段长为设计速度的______________。 4、无信号灯控制的十字交叉口冲突点为______________。

5、某城市60万人,则其应保有的公交车辆数为______________。

6、某城道路网为方格网,道路间距为250米,则其道路密度为______________。 7、 一条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______________,宽度为______________。 二 、概念(40分)

1、视距三角形 2、道路服务水平 3、交织 4、交织长度 5、回头曲线 6、交通渠化 7、城市道路等级结构 8、T O D 9、公交线路运载能力 三、简答及计算(20分)

1、某公交线路从城市中心到某居住区长度为9公里,站距为600米,平均候车时间为6分钟,公交车运送速度为18公里/小时,则从居住区到市中心的出行时间控制在什么范围内,如何提高公交线路的服务水平。

2、人们出行方式选择考虑的因素,如何在规划措施上促进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

市政题目(共50分)

五、常见工程管线有哪些?退让原则。

六、一个人口为6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怎么样确定?

七、消防站的服务面积,建筑内防火通道的净高和净宽,战时留城人口占总人口的多少?地震烈度如何确定。

八、我国常用燃气气源有那些,他们分别有哪些气源设施。 九、旧城的合流制可以如何改造

十、我国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类型以及解决方法

十一、一次送电网的电压等级,城市高压配电线路等级为多少,低压线路等级为多少?城网的变压层次有什么要求?

2003年同济大学——城市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试题(共150分)

城市交通(100分) 一 、概念(40分)

1、视距三角形 2、站点通过能力 3、期望线 4、道路服务水平 5、货流中心 6、合成纵坡 7、铁路编组站 8、交织 二、简答及计算(30分)

1、三块板断面的交叉口流线及冲突点图并简述改善措施(15分) 2、某城市道路计算行车速度50km/h,由于受地形限制,在某处需设转弯半径为500米的圆曲线,之后经一直线后,紧接需设另一相邻相反圆曲线,半径700米,则两圆曲线之间直线段长最小为多少(7分) 3、某立交匝道计算行车速度40km/h,,由于受周边建筑影响,匝道半径只能取65米,设横向力系数为0.18,则匝道所需设的超高最小为多少(8分)

三、城市交通是影响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请举出其中6个你所了解的重要问题并进行必要分析(30分))

市政题目(共50分) 1、通过利用那些参数可由城市用电量预测结果推算出城市各层次变电所的设施容量(5分)

2、通过利用那些参数可由城市平均热负荷预测结果推算城市热电厂规模(5分) 3、使用焦炉煤气,并采用中低压两极管网系统的城市燃气供应系统一般涉及到那几种燃气气源设施和输配设施(5分)

4、试写出暴雨公式中暴雨强度单位以及暴雨公式主要未知参数及单位(5分) 5、城市水资源包括那些种类的水(5分)

6、中等城市防河洪、海潮、防洪和防泥石流的标准为多少(5分) 7、提高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能力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分)

8、城市固体废气处理的目标是什么,主要的处理方法有哪些(5分) 9、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作用以及当前基础设施规划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0分)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试题(共100分)

1、公路与城市道路在横断面设计时有什么不同,如果山城道路横坡度>10%,横断面形式有哪几种类型,请图示。

2、如果一个大城市的二条相交道路的交通量都很大,请问在设计交叉口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可图示。

3、如图,有一条新规划的干道,一边是居民区,一边是工业区,且依次下穿一条现有的铁路,与一条交通主干道平面交叉,上跨一条沿河次干道和通航河道,问此条干道的平面和竖向断面线型规划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图略)

4、是有关某江南小镇的交通结构问题,主要从居住区等功能分区,人口就业岗位与交通的情况进行分析。(图略)

5、路网中的支路有什么作用,如支路较少会带来什么问题。 6、交通方式结构中提高公交比例有什么意义,采取什么措施能提高公交的吸引能力。 7、我国基础设施的定义,广义的有哪几类,狭义的是指哪些系统。 8、40万人口的城市防洪标准?防灾规划中的生命线系统包括什么? 9、如图对电厂的选址分析。(图略)

(以上9题4、6、9每题15分,8题5分,其余每题10分)

增长极(Growth Pole) 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

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 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

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土地保护 是指对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各类土地资源用途、范围(面积)、

布局,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办法、规章实行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管理与保护,确保各类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永续利用

国际劳动分工理论: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寻找满意的生产地,尤其是将一些常规的、技术含量低的生产过程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改变了以往只在这些国家进行原料生产或初级加工、而在发达国家进行最终产品生产的国际劳动分工格局。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历史问题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历史特点

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哩/小时。新城市主义把简朴自律和可居性强的特点注入其城市里,减少房屋周围的草地面积,停车场地面积控制到最小,并规定停车库不能露在沿街路面。这些社区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有许多维持这种简朴自律的魅力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新城市主义不仅只在外观上反射新传统主义城镇之光,在氛围上也极力给予体现。设计上以人和环境为本,力求营造一个生活便捷、步行为主、俭朴、自律、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怡人的社区,重创二战前极受小城镇青睐的社区牢固的联结纽带。通过巧妙布局各种社会、文化、宗教场所、商店、公交中心、学校和城镇行政机构,为居民提供聚居场所;四通八达的步行道,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和相关开支;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别具匠心的邻里特征和个性,避免景观像复制品似的到处出现。新城市主义成功地把多样性、社区感、俭朴性和人性尺度等传统价值标准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新城市主义特点

1、 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大多数日常需求都在离家或者工作地点5~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 2、 连通性。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 3、 功能混合。商店、办公楼、公寓、住宅、娱乐、教育设施混合在一起,邻里、街道和建筑内部的功能混合。 4、 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使用期限、尺寸和价格不同的各类住宅集中在一起。 5、 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强调美学和人的舒适感,创造一种区域感。在社区内特别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和公共场所。通过人性化建筑结构和优雅的周边环境给人特别的精神享受。 6、 传统的邻里结构。可辨别的中心和边界。跨度限制在0.4~1.6公里。 7、 高密度。更多的建筑、住宅、商店和服务设施集中在一起,鼓励步行,促进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节约时间。 8、 精明的交通体系。高效铁路网将城镇连接在一起。适宜步行的设计理念鼓励人们步行或大量使用自行车等作为日常交通工具。 9、 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开发和运转对环境影响到最小程度。减少对有限土地资源和燃料的使用,多用当地产品。 10、 追求高生活质量。总的来说,以上各点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提高整个社区居民乃至整个人类社区的生活质量。

从整体上说,农民工进城对于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其自身所带的农村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从有利方面看主要有:

1.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当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商品的出口,使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代,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跻身世界十大外贸大国,并且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优势。

2.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许多城市居民在选择工作上“挑肥拣瘦”,对于有些工作甚至不屑一顾,如果不依赖外地的农民工,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都难以维持。而进城打工的农民一般为临时工、合同工,他们对工资的期望值不高,对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报酬、社会地位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考虑。他们有的从事一些城市居民不愿干的工作,例如:掏下水道、环保工人、建筑、搬运、家庭保姆等。这些农民工的到来,为当地的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拉动了商业、交通、邮电、金融业的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消费群体。随着人数的增加,他们对粮食、副食品以及日用消费品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多。据测算,大城市每增加10万名流动人口,每天需增加5万公斤蔬菜,10万千瓦时电力,2400万公斤水和730辆公共汽车。其中一些人从事地区之间的商品贩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平抑物价、活跃市场的作用。农民工每年季节性的外出集中在春耕生产、夏季双抢和春节前后,一年形成三个客运高峰期。另外,打工者经常与家人及朋友通过电话和通信联系,并把挣到的部分工资寄回家乡,这无形中促进了我国邮电、通讯和金融业的发展。 从消极方面看:

在繁荣的城市经济中,农民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对城市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由于农民工的进入,增加了城市工作寻求者的人数,在城市就业岗位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就业与城市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矛盾。

2.加重了城市交通负担。流动人口的增加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城市交通问题更为严峻,农民工在城市流动频率高,出行率高,出行量大,并且主要依赖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这使得交通拥挤、乘车困难的问题更为严重。通过对上海、广州、武汉、北京等城市的调查表明,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出行率一般在90%以上,并且80%左右的出行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其中,依靠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量占60%以上。据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武汉六大城市测算,工交车辆的平均速度每下降1公里/小时,相当于六大城市减少了1500辆公共汽车的运输能力。随着车速的下降,城市职工上下班候车、乘车时间延长,大城市职工上、下班乘、候车时间平均延长1小时左右,为此,每个职工一年要耗费相当于50个工作日的时间。

3.对城市的社会治安带来潜在的隐患。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违法犯罪率普遍上升,其重要特征就是流动人口作案率增加。一方面,很多不法分子混迹于“民工潮”的大军中,从事倒买倒卖、偷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由于他们采取种种不法手段诈取钱财,故容易引发打架斗殴的现象,有的甚至发展到了行凶抢劫、杀人越货的地步,这给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民工中也有一部分人以到大城市“淘金”为目的,但是,有些人素质较低,只知赚钱,法律观念淡薄,有些人心存侥幸,明知故犯,在大城市从事无证经营、哄抬物价、偷税漏税等非法牟利的活动。此外,进城农民工特别是外来女工的婚恋生活像经不起摔打的玻璃花,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近些年来,广州市妇联受理的包“二奶”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重婚案件呈上升态势,其中女方当事人90%以上是外来打工妹。更有甚者从

事卖淫嫖娼和吸毒、贩毒等丑恶活动。

4.增加了计划生育和城市环境管理的难度。关于农民工的生育问题也成为各地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难点。广东省目前育龄流动人口超过1800万,其计划外生育率达20%以上,其中不少是属于家庭式流动,有的甚至是专门为逃避计划生育才外出的。广州市海珠区在对全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检查中发现,没有领取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占检查人数的80%,而这些人员中又有80%属于外省来广东打工的民工。同时,大量民工居住集中的城乡结合地带和城市中心区,由于管理跟不上,常会出现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市容杂乱,人、畜发病率上升,传染病乘虚而入的现象。有些农民工把农村的一些陋习带到城市,如随地吐痰,乱丢乱扔,这不仅加剧了疾病的传播,而且对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品位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测算,大城市每增加10万名流动人口,每天会产生10万公斤垃圾,排放2300万公斤污水和污染物,据不完全统计,为解决流动人口所带来的上述环境问题,一个大型城市平均需要额外支出6000万元。

二、对策建议

为了有效疏导大量进城的农民工,提高正面效应,我们建议: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进城就业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措施既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国家要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维护农民与市民的平等,市场准入机会平等,公共用品共享共用。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

2.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劳动力质量提高。将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同时,注重对农民工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以促进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城市环境的美化和有序管理。 3.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当今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影响农民进城务工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一些地方已经制定了政策,采取了措施,实现城乡户籍统一管理,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非“国民待遇”现象。为此,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政府应取消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和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企业用工要打破户口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符合用工条件的农民,企业有权自主聘用,劳动保障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及时为其办理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手续,并实行一条龙服务。从而为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

4.建立农民工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大量农民工社会保障程度很低,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目前,应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主客观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不宜也不可能求大求全、齐头并进,而应坚持分类分层分阶段逐步推进的策略,依次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尤其是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失业和生育保险制度,积极而有效地逐步维护和实现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障权益。要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并通过职业福利和社区服务等方式建立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制度。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计算了20个国家的各部门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1 概念的由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9年世界银行在讨论当时的非洲问题时提出管治危机一词(Crisis in

Governance),随即就引起了巨大反响。管治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环境问题,随后被逐渐引入到处理国际、国家、城市、社区等各个层次的各种需要进行多种力量协调平衡的问题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治”频繁出现于联合国、多边和双边机构、学术团体及民间志愿组织的出版物上,内容几乎迅速涉及社会经济学科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一些国际性综合会议上探讨的中心议题①。在此背景下,W·勃兰特于1992年创立了“世界管治委员会”。 有学者(马尔库、蒂埃博等,1997),认为“Governance”一词可上溯至16世纪,原意是“控制”、“指导”或“操纵”,其概念与“Government”相近。但这是一种非主流的解释,或者说,“Gonernance”概念的出现正是对传统“Government”的反叛。杰索普(1997)在总结了国家与市场两种基本调节机制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的基础上,指出:管治的兴起,是对过去由国家作为绝对主体力量进行各种社会事物协调失败的事例做出的简单的周期性反应,特别是70年代中期起应付刚出现的大西洋福特主义危机的企图失败;而在更晚的时候则是对市场调节失败作出周期性的反应,特别是80年代初出现的“里根-萨切尔新自由主义”施行的终结。由于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经济新情况和与之相伴随的新问题: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势力的增长,生产方式的变革,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金融与财政市场的失控,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以及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非正式组织的成长及对政治参与的要求持续增长等等,这些问题再也不能简单的借助于纯粹“社会主义型”的上而下的国家计划或凭借单一“资本主义型”的市场中介的无为而治寻求解决了。尤其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臃肿而无所不包的政府管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急速变化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一种寻求计划与市场结合、集权与分权结合、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结合的“新社会治理观”在不断

酝酿、磨合中逐渐形成。

斯托克认为,政府管治的时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寻找办法以减少政府消耗的资源和经费②。D·贝尔认为,国家对解决小问题则显过大,对解决大问题则显过小,而管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入大到国际关系、城市政治,小到公司、房地产、医疗机构等领域的。因此可以说,在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不定化的今天,在非正式组织力量不断壮大的情况下,管治是一种无可回避的主动选择。

2 城市与区域管治 编辑本段回目录

2.1 城市与区域规划

由于管治在某些情况下提供的具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因此在机构之间关系松懈或各自拥有自主运作权。彼此之间相互依赖而关系复杂,存在较大的空间与时间跨度,共同参加某些项目,而又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时,管治便成为一种特别有效而适宜的调节方式,如运用在技术创新、集体行动战略或公共政策等方面,当然还有我们熟知的城市与区域的规划及管理。

应该说,管治对城市与区域规划来讲并不完全是一个新的思想,从60年代Dvidoff的“倡导性规划理论(Advocacy Planning)”直到今天在规划领域中一再的提及的“公众参与”,实际上也都是针对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政策性、社会性而采取的一种管治思维。但如果说,以前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主要是出自于一种宣传口号或某些情况下无奈的选择,那么,今天管治却正成为城市与区域的规划及管理得以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并愈来愈成为一种明确的理念得以确立,因而越来越成为一种主动的过程和无法替代的工作方式。城市与区域管治是西方学术界,尤其是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管理学等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热点,并正在出现若干新兴学派。

城市与区域管治是一种地域空间管治的概念,它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综合包融在内的整体地域管治概念,既涉及中央元(AC)、又涉及地区元(LG)、也涉及非政府组织元(NGO)等多组织元的权力协调,其中政府、公司、社团、个人行为对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控制、分配、流通的影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空间资源的分配是协调各社会发展单元的相互利益的重要方式,因此,空间资源的分配(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空间规划与管理行动)一向是政府握有的为数不多而行之有效的调控社会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传统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理中所奉行的单一、纵向的空间资源控制方式已愈来愈难以付诸实施。必然需要系统而明确地引入“管治”的思维。

毫无疑问,以“空间资源管治”为核心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理是“广泛社会管治”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基本实现渠道之一。

2.2 城市与区域管治的体现

城市与区域空间管治的本质在于:(1)用“机构学派”的理论建立地域空间管理的框架,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益;(2)有效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与区域管理的作用,以提高空间规划的社会基础、科学基础和可实施基础。西方国家城市与区域空间管治的研究正处于发展之中。较之于传统,其研究内容主要表现为如下新理念:(1)探究全球经济背景下,各级政府所应扮演的角色,以争取发展策略的主动权;(2)研究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使非政府组织(NGO)在公共服务中担任更为重要的角色;(3)重新界定当地有关正式、非正式部门的权力和职能,以及相应产生的许多新权力中心的运作。 2.2.1 城市与区域规划法系

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城市与区域问题通过社会化、企业化的途径加以解决,要比通过行政化的途径更快、更有效一些。20世纪80年代,西方工业国家的议会和政府普遍处于右翼党派的控制之下,城市规划的权威性逐步受到削弱,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城市规划核心法地位的下降③。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状况有了改变,西方国家通过检讨由于弱化城市规划及将规划权力向下级组织分配的非集中化(Decentralization)而所造成的混乱与失误,而不得不思考重新建立更为合适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体系。 2.2.2 城市与区域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编制体系,实际上也在一定重要的层面上反映了规划权力在不同级政府之间、政府与非政府力量之间的分配。因而对市场力量占绝对作用主体的国家或地区,其规划编制体系往往表现为缺乏具有宏观法定意义的空间规划,而更推崇地方、社区小规模的行动规划,其规划一般更强调通过法规形式对社会普遍行为进行约束,如美国零散的规划编制工作及区划(Zoning)的实行。在政府力量占绝对作用主体的国家与地区,其规划编制体系一般较为健全而且表现为各层次之间的严格逻辑关系、强烈约束关系,其更为推崇空间形态规划的制约作用,如中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界于两者之间的是欧洲的规划编制体系,更强调权力分配的清晰,对不同的空间尺度的地域规划采用不同的制约强度标准,较好地体现了当今管治理念的特征。

2.2.3 城市与区域协调管理体系

当今世界区域、城市发展的总体态势可以概括为:区域发展的日趋城镇化,城镇发展的日渐区域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城镇日益呈现出群组化、网络化的演进特征,而其所在的区域亦表现出不同一般的演化过程。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加深及全球城市(Global City)、全球区域(Global Region)的生成,区域规划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得以盛行。但区别于从前简单的自上至下的“区域控制”,当今的区域规划更强调通过“规划”这一过程的进行,从而达成区域中各发展单元关于利益的共识,以使得国家、区域与地方在政策上趋于协调统一,争取更优越的内外发挥环境,如目前正在进行的多国参与的“欧洲空间展望规划”。 在区域规划过程,管治的理念与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由于区域发展过程日益复杂,规划逐步被要求采用新型的、具有前瞻性的和有限步骤的形式,利用面向发展过程的引导方式(信息、咨询、中介、合作、协作、倡导、共同出资、实施)以及采用更特殊的机构和组织管理,以适应这种过程化的管理模式。因此这种基于“管治”的新型城市与区域理念也被称为

“非正式规划”。

著名城市社会学家L·芒福德曾经指出:“如果区域发展想作的更好,就必须设立有法定资格的、有规划和投资权利的区域性权威机构”。西方国家的城镇往往是作为自治体而存在,各级地方行政机构都有很强的独立性。但是自本世纪初,欧美城市化高度发展,特大城市集聚区逐渐增多,城镇间以及城镇与其所在区域间许多问题需要共同解决,大都市发展地区内的各种区域/城市管治机制应运而生。这些为对付日益严重的城镇——区域问题而创立的管治机制及其建立的有关机构性质是不尽相同的,其中既有象III de France州那样带上了国家机关性质的,也有象大哥本哈根议会那样由组成自治体的间接代表组成的政府,或象法兰克福区域联合体那样由居民的直接代表组成的政府,还有象海牙的区域协议会那样通过组成自治体之间的协定设置的协议机关。由于国家、地区政体差别、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所面对具体问题的不同,国外区域/城市管治架构的方式与运行机制是多种多样的④。

3 对管治的辨证评析 编辑本段回目录

3.1 并非万能的管治

但是管治并不是万能的,管治擅长于进行横向协调及协商规范,但却往往陋于通盘权衡。它根本性的短处在于它试图通过引进市场式的决策模式从而排斥通过政治来治理社会,存在着某些领域同常规政治分离的倾向。勒卡认为,管治概念的一个严重问题便是它无法考虑政治权力的特殊性。卡赞西吉尔则进一步说明,过份强调横向治理(管治)便减少了中央政府在主要问题上推行长期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能性。正如科林所说,一味地强调管治将可能导致决策脱离公众控制而使权力向特殊利益集团转移,那种不带政治的技术官僚的管治在短期内可以改进某些领域的政策实施,但从长期看,它不大能够解决目前所存在的社会及经济等“治理危机”。从操作层面上看,管治要排除中央集权的组织和控制思想,它主张的是多种组织、多个层次和决策当局共同作用的模式,但这些多层、多变动结构中的多个成份难以自发的连接起来;同样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的结果就能产生协调的计划,达到人类各种群体所希望的各种目标。

3.2 管治——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权衡

从本质上讲,管治概念的出现,实际上是反映了经济领域一直追求的“计划与市场的平衡”思想在社会领域的全面延伸和普遍化。因此管治不是传统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某一种政治经济体制才会遇到的问题,或某一体制擅长的专利,而必然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与行

动。从计划传统与市场传统两个方向共同走向管治,核心问题是如何作到最佳结合而不可偏废一方,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不能轻易放弃政府的权力。如果把全部权力都交给“管治”来处理,恐怕不仅是又进入一个时间、资源浪费的过程,更连社会平衡的基本价值观都难以保持,因为市场是不保护弱者的,而政府恰恰不能如此(这就是政府存在的基本价值之一)。区别于北美的自由主义传统,西欧近年来兴起的“第三条路线”,不能说不是一条经过多年检讨后方选择的道路和日益形成的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因此可以说,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理想的管治”,“理想的管治”未必就不是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悲哀模式”。或许我们将管治更多地理解为一种持续的社会治理方式改良的理念,将更为合适、更为稳妥。

一、明确长三角区域发展指导思想原则。长三角地区将逐步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加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规划强调,长三角地区应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

二、将长三角区域功能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三、确定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六带”,即强化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

四、提出城镇体系发展整体思路,重点优化沪宁、沪杭沿线城镇功能,加快沿江、沿(杭州)湾城镇发展,做大沿海和宁湖(湖州)杭沿线的城镇规模,逐步建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

五、明确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做大做强石化、钢铁、电子信息产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型产业。

六、重大基础设施协调与建设方面,规划将综合交通和能源作为两大重点,提出加快沪宁、沪杭、杭甬、沿长江、沿海和宁湖(湖州)杭6大重点交通通道建设,以及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同时提出了煤炭、油气、液化天然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七、提出区域内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对沪宁杭沿线,

采取最严格措施保护优质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对沿江(长江)、沿湾(杭州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对沿海和宁湖(湖州)杭线及其他沿路发展带,适度安排建设用地;对沿湖(太湖)地区则控制土地开发强度。

八、确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一类是引导性政策措施,如在区域内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另一类是协调性政策,主要是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经济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区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型地域

高速铁路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探讨

【摘 要】高速铁路极大地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才、信息、资本之间的流动,对振兴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催化和促进作用。但单纯的高铁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其影响主要是通过高铁站点及周边地区来完成。本文从区域经济、城市网络、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然后从交通价值和功能价值入手,指出高铁站点及周边地区在承担交通功能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与城市经济的互动。

【关键词】高速铁路;高速铁路站点;节点价值

1、高速铁路的定义、特征及发展现状 1.1 高速铁路的定义和特征

根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km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km以上的铁路系统。1964年正式通车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是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从东京起始,途经名古屋,京都等地终至(新)大阪,全长515.4km,运营速度高达210km/小时,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世界高速铁路新纪元的来。随后法国、意大利、德国纷纷修建高速铁路。高速铁路的建成,大力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促进了房地产、工业机械、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降低了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1.2 国内外高铁发展现状

高速铁路发展的第一次浪潮是在1964-1990年之间。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共同推动了这次建设浪潮。这一时期法国东南TGV线、大西洋TGV线,意大利罗马至佛罗伦萨线开通并投入使用。此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开始大规模修建国内或跨国高速铁路,逐步形成欧洲高速铁路网络。90年代至今,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建设高速铁路的高潮。高速铁路的建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逐渐得到更广层面的共识。高速铁路的建设被认为是节约能源、节约用地、减少环境污染、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200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建成,时速超过300km,是当时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速铁路。而2010年—2012年,中国将建成以北京为中心的8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网络。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并开通的高速铁路包括京津城际高铁、石太客运专线、温福、甬台温铁路、武广高铁、郑西高铁和福厦高铁。 2、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高速铁路良好的发展前景为许多设站城市提供了成功的发展机遇,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经济的转型。

2.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强地方实力

高速铁路对地方经济振兴的催化作用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高速铁路不仅是高新技术的集成,其独特的产业链条,紧密带动机械、冶金、建筑、橡胶、合成材料、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这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京沪铁路为例,开工当年完成投资552亿元,创造了中国铁路单一项目完成投资最高纪录。根据定额测算分析,完成这一规模的投资能够产生200多万吨钢材、1200多万吨水泥、10多万吨外加剂的需求,并为沿线地方和相关行业带来近60万个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高速铁路的建成,缩小了时空距离、增进了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加速了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物质资料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从而有助于沿线城市整体性的人口与产业的增长。从经济史的角度看,铁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日本为例,据统计,195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刚到240亿美元,只有美国的1/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69美元,只是美国的1/9。1964年建成高速铁路“新干线”之后,不仅在8年内收回全部3800亿日元投资,而且使日本经济结构整体转型。这一转型不仅使日本在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之后,依然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而且使日本人均国民收

入达到1560美元水平,成为一个超过英法德、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到1970年初,新干线使日本的人均收入比建新干线之前提高了近6倍。

2.2 强化城市等级体系,促进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

Pol(2002)在论及高速铁路的出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时提到,高速铁路的发展会强化现有的城市等级体系,并有助于促使城市网络的形成。以日本为例,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京滨、中京、阪神这三大城市群成为带动日本经济的火车头,1964年东海道新干线投入运营后,把京滨、中京、阪神城市群纳入“4小时经济圈”,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沿线的产业形成,还实现了原有工业布局的调整,以新干线、高速公路和现代通讯网络将大型工业基地与大城市相连,最终形成了以城市群经济为主体的健全的城市网络体系。(图1)

2.3转变地方发展思路,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高速铁路对对城市经济的增长体现在两个方面—催化和促进(Pol,2002)。从催化作用来看,与高铁网络相联系会吸引新的经济活动到城市中去,从而带来经济的增长。催化作用往往发生在经济欠发达或者正处于转型期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决策者期望通过与高速网络的连接激发本地区的经济潜力,并不遗余力地游说以获取更为全面而紧密的连接。

促进作用则往往出现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以确保其可达性与经济增长步调一致。

以法国里尔为例,里尔地区位于法国北部,受传统工业衰退的打击,加上缺少发展新兴工业的基础和动力,里尔地区面临日趋衰败的境况,迫切需要经济结构的转型。1986年,法国、德国、比利时和荷兰共同签署协议,建设欧洲北部高速铁路网络,里尔市主动出击,通过不断游说不仅使得高速铁路线路放弃原线路而通过北加莱海峡地区,并且将最终的选址牢牢锁定在里尔市中心。这样,里尔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伦敦、巴黎、布鲁塞尔三座城市通过高速铁路相连,直接接受这三个城市的经济活力辐射。里尔TGV与新旧车站、国际与国内、城际与城内交通网络的良好接驳,使其一跃成为欧洲可达性最好的城市,提成了里尔在欧洲的地位,成为工业城市转向工商服务业城市的典范。(图2)

3、高速铁路对城市影响的作用机制

作为顺应经济发展需求、应对能源危机的产物,高速铁路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基础。首先是相对稠密的人口和密集的城市群,能够承受高速铁路的票价和多点停靠需要;其次是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基础,能够保证高速铁路的施工、运行与维修需要。从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和建设的情况来看,高速铁路的发展模式都是首先连接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沿线的城镇则或多或少地受到带动与辐射。 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不仅意味着铁路运输的复兴,也意味着高速铁路站点及其周边地区的改善与重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城市发展的鼓励与促进。然而,这并不是必然的情况,单纯的高速铁路的建设对城市经济的增长没有完全直接的带动作用。(Pol,2002)。如果希望高速铁路在城市发展中起到

积极作用,那必须使其与所服务地区的经济水平、产业类型发生关联(郑瑞山,2008)。因此,高速铁路站点及周边地区,不仅仅要实现必要的交通价值,也要承担一定的城市功能价值。

3.1高速铁路站点的交通价值和功能价值

关于交通枢纽的节点的定义,西方学者认为,节点的本质应当包括交通与基础设施的集中(concentration of transport and infrastructure)和城市功能的集中(concentration of urban functions)(Bertolini,1996,1999;Meijers,2000)。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的可达性会吸引商务、居住、工业等活动的集中,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多功能区会带来大量的交通需求,并且为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支持(Serlie,1998)。

节点价值(node value)与场所价值(place value)的定义及模型最先由Bertolini提出的,他认为,车站地区应该包括交通与基础设施的集中和城市功能的集中,比如围绕站点地区设置居住、就业等功能。

3.2在规划中实现高速铁路站点及周边地区交通价值与功能价值的整合 作为城市对外联系的窗口,高速铁路站点首先承担的是交通功能,提高高速铁路站点的可达性和通达性,使其更加方便地服务于更大范围,有助与最大限度地发挥高速铁路对城市的带动作用。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速铁路站点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开发功能,以其为载体灵活开发商业、旅游和居住等功能空间,形成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增值资金补偿投资的良性循环。 位于大阪北区的大阪火车总站不仅是大阪内外联系的交通枢纽,也是当地的经济中心。JR线、地铁线、阪神线、阪急线在这里交汇。3家铁路公司和城市地铁公司的8条轨道交通线可分别通往京都、神户、关西国际机场等地区,平均每天客流量达80万人以上,是日本关西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站。交通的便捷吸引了大量人流的集聚。围绕梅田车站积聚了大量的商务办公楼、商店和休闲场所,形成城市的经济中心。其它与高速铁路共生的商业项目,如百货商店、体育场馆、游乐公园、宾馆等都围绕在车站周围,既可以利用高速铁路的客流,又能够为高速铁路带来大量的客流。除此之外,高速铁路运营还特别注意以极优惠的方式吸引各类学校、医疗中心、邮局、图书馆等其他机构,因为它们不仅能够增加当地的房地产吸引力,还可以为铁路提供非高峰时间客流,使高速铁路各站成为沿途的社区中心。

4 对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4. 1 高速铁路建设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 1. 1 设施效益。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后带来一系列设施效益,包括设施使用者、设施提供者的效益和环境效益。使用者效益主要指既有旅行时间缩短、交通支出减少等带来的效益。设施提供者效益即高速铁路运营获得的利润。环境效益指噪声、氧化氮、氧化硫、飘尘、温室效应和交通事故减少等。

日本新干线建成以后,由于客运量增长,铁路效益大幅度提高。虽然新干线全长仅占全国营业里程的9% ,但年收入占全国铁路总收入的40%。据统计,从既有线改乘新干线高速列车,每年可节省旅行时间3亿h ,如按每个就业人员每小时创造的价值折算,总共达3800 亿日元。法国TGV 东南线经济利润率为15 % ,社会效

益收益率为30 % ,一条高速铁路的效益是一条6 车道高速公路的3 倍多。 从Tim Lynch 对佛罗里达州的高速铁路走廊的研究可以看出佛罗里达高速铁路使该区域高速公路每年减少42000万以上车km(vehicle kilometers) 的交通里程;减少89900万以上人km 的航空旅行;每年减少高速公路上的交通堵塞时间为160 万h 。另外,它还可以每年减少原油消耗6 100 万加仑, 减少污染量13.02万t 。

4. 1. 2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据调查日本新干线的建设带来了十分显著的直接经济收益和间接的效益。新干线的建设不仅带动了日本土木建筑、原材料、机械制造等有关产业的发展,更促进了人员流动,加速和扩大了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据调查,东海道新干线和山阳新干线,每年约有乘客2 亿人次,由此而产生的食宿、旅游等的消费支出约为5 万亿日元,增加就业50 万人。1975 年新干线从大阪进一步延伸到九州后,冈山、广岛、大分乃至福冈、熊本等沿线地带的工业布局迅速发生变化,汽车、机电、家用电器等加工产业和集成电路等尖端产业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钢铁、石化等产业,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通向仙台、岩手的东北新干线1982 年开始运行后,沿线城市的人口和企业分别增加30 %和45 % ,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增加。

佛罗里达州的高速铁路走廊( Tampa-Orlando-Mia-mi corridor) 的研究结果还显示高速铁路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科技水平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该铁路在规划和建设的8年以上时间里将创造78100个全职岗位以及2.8亿美元的工资收入;在接下来39 年以上的运营和再投资阶段创造174800全职岗位和6.04 亿美元工资收入;佛罗里达高铁有利于刺激该地区的新产业发展,例如激发经济发展和管理活动增加、吸引新行业和旅游者到该地区。

4. 2 高速铁路影响下沿线区域空间演变

4. 2. 1 高速铁路对区域空间演变的影响特征。高速铁路是一种交通方式的创新,它的建设意味着区域交通设施的改善。这种设施改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作用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受正反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 高速铁路与区域空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出复杂性。一些因素削弱了交通设施改善对区域发展影响力。区域间货物运输中高价值商品比例增加,高价值产品的价值构成中交通费用比例比低价值产品低很多。对现代产业来说,交通的服务质量已经代替交通费用成为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对行程安排机动性的要求提高,交通设施的改善对于提高服务业和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日益重要,它不但可以减少出行时间,提高出行速度,而且可以使行程安排更具机动性。工业产品结构中重量型工业产品比例下降、高技术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比例增加。这使工业选址越来越少考虑交通的区位因素。其区位选择更多与休闲、文化、环境等生活质量因素、政治环境以及与信息和专业化高层次的服务的距离等因素相关。另外一些是增强交通对区域影响作用的因素。全新的高速交通设施的建设如高速铁路系统等,可能创造新的区位优势,同时也对得不到新建网络服务的区域产生不利影响。

(2) 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影响效果还呈现出两面性。众多因素互相影响,其

结果是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比以往更加复杂了。在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程度上,以及在其影响区域发展的方向上都存在很多分歧。到底交通运输的改善导致区域的极化还是扩散,对此人们争论不休。从理论上来看,这两种影响都可能存在。例如,一条新建高速公路或高速铁路联系一个边缘地区和一个中心地区,可以使边缘地区的生产者更容易接近产品的市场所在地———大城市,但是中心地区拥有较之更有优势的产品,竞争的结果是,边缘地区产品的市场没有扩大,而是进一步受到中心地区的同类产品市场的排挤。

4. 2. 2 高速铁路影响下区域空间演变的一些趋势。

高速铁路建设给沿线地带的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提升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区域原有的产业发展特征改变或形成新的产业带。

(1) 交通经济带的发展特征凸现。从日本的高速铁路建设历史看,基于东海道新干线的成功,日本运输部和国有铁路公司决定将新干线向日本西部延伸。1967年开始着手修建连接大阪和福冈的山阳新干线,1975 年全线开通。这样,又将在京滨、中京、阪神、北九州4 大工商业地带连接起来的静冈、冈山、广岛等 县兴建新的工业地带,形成沿太平洋伸展的所谓“太平洋工业带”,从而实现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2) 全国性高速铁路网络的形成有助于减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一个国家或者大范围的区域往往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等原因形成不均衡的区域发展 特征,使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另一些相对比较发达。全国性高速铁路网络或跨区域的高速铁路可以使不同区域的核心城市连接更加紧密,从而促进经济交流、产业扩散以及人员和技术的交流,为落后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以“太平洋工业带”为中心的地区得到巨大发展,而其他地区却相对滞后,经济上出现了地区差。于是,为谋求均衡开发,消除经济上的地区差,日本于1970年制定了《全国新干线铁路扩建法》,并据此确定了总长约为6000km的新干线铁路建设基本计划。1971年东北新干线和上越新干线动工,1982年东北新干线和上越新干线先后通车,形成伸向东北和日本海地区的高速铁路线。由于新干线的建设,使原先集中于关东地区的产业活动向中部地区、近畿地区扩散,为日本国土均衡发展作出了贡献。

(3) 区域发展的集聚与扩散趋势并存。有高速铁路运营的城市一般处于区域的核心或者节点位置,是因为它们经济基础雄厚,客流量大,城际交流密切,能够达到高速铁路建设的基本要求。高速铁路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城市在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网络的中心地位,从而在区际联系加强的过程中将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次级节点城市和小城市抛在一边。最终结果是“核心”、“边缘”的城市差异更为突出。欧洲的一些地区在高速铁路的影响下显示出新的空间发展趋势。具有高速交通网络服务和完善基础设施的大都市体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产业和经济发展不断向这些大都市集聚。对日本新干线的一项研究也同时表明新干线网络对经济活动和人口在空间上的作用不是驱散而是集中。

策应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初步思考

○农发行盐城市分行 叶重洋

6月10日,国务院第68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意味着江苏省的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江苏沿海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陆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1964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760元。江苏沿海区位优势明显,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南接长三角,北连环渤海湾,西通中西部腹地,东临黄海,傲视东北亚,因此加快江苏沿海开发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盐城地处江苏沿海中部,有5个沿海县(市),海岸线长达692万公里,国土面积1.7万平方公里,耕地1200万亩,滩涂583万亩(并且每年还以近2万亩的速度淤长),全市人口810万,有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盐城由于政策、历史、交通等因素,在以往的沿海开发中未能脱颖而出,成为经济发展的“洼地”和后发达地区。但盐城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经济回旋余地大,后发优势明显,随着江苏沿海开发的全面展开,必将给革命老区——盐城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是盐城地区唯一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全力呼应国家发展战略是农发行本质属性。2004年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以后,农发行逐步从收购型银行向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转轨,业务范围拓展到整个涉农领域。《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重点是港口群的建设、沿海的滩涂开发和利用、以及新能源建设、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环保产业、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都是农发行目前和今后业务发展的重点,农发行全力参与和介入盐城沿海开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加快体制机制的转换步伐,适应沿海开发战略的需要。

江苏沿海开发由于国家政策引导扶持和区位优势的特点,必将迎来大量外部投资,同样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的舞台。由于当前农发行受体制机制和业务范围的限制,竞争力与其他银行相比处于明显弱势,而江苏沿海开发又有很多领域,特别是在沿海滩涂的开发和利用领域,需要农发行介入支持。因此,农发行必须抓住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机遇,按照国务院的改革方向和要求,加快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建设步伐。

(一)加快面向市场的体制转化步伐。农发行是国家政策约束和指导下的服务“三农”和国家战略的银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和健全,农村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发行也面临着宏观定位和法律定位的问题。只有面向市场,从银行的本质属性出发来理顺农发行体制,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农发行在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加快增强内部经营机制活力。一是积极推进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账核算管理办法,激活内生发展动力;二是扩权减负,提高二级分行经营管理实体的平台作用,最大限度的下放授信权和审批权,简化不必要的流程和各类报表;三是创新业务品种,扩大抵押品、质押品范围,提高政策性信贷资金的覆盖范围和社会的收益程度;四是加快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引进培养各类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各类人员能形成

内外流动、上下流动和左右流动。

(三)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盐城农发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因素目前还有5亿元的不良贷款,在农发行系统还属于不良贷款较高的二级分行,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为积极投身江苏沿海的发展卸包袱。 二、紧密对接规划实施细节,把握农发行金融支持重点

(一)突出支持沿海滩涂开发利用,为国家增加后备土地资源。到2020年左右江苏沿海滩涂开发预计要达到270万亩,其中盐城占60%以上,滩涂开发利用是盐城沿海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在农发行信贷支持策略上,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滩涂开发利用项目,要集中资金全力投入,对省以下的项目,积极探索海域权抵押和其他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主动介入。一是要全力支持滩涂围垦项目,既要重视围垦项目建设的支持,认真总结我行前期支持滩涂围垦项目经验,尽快制定滩涂围垦项目贷款营销、调查、审查、审批、发放各阶段工作流程,积极协调上级行简化信贷审批手续,提高办贷效率,同时又要密切对接政府滩涂开发规划,抢抓机遇提早介入支持滩涂开发的前期工程,对滩涂围垦前期勘察、测量等基础工程先期介入提供资金支持,抢占市场先机,赢得营销主动权。二是要加大滩涂资源农业利用的支持力度,根据规划要求,农业用地要占滩涂开发面积60%以上,而滩涂土壤资源的推盐和改良是农业开发利用的基础,农发行在支持围垦基础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密切跟踪围垦后滩涂土地利用规划,积极为中低产田改造、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开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加大滩涂开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围绕滩涂围垦区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支持围垦区路桥建设、供水设施、电力网络、绿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农发行支持滩涂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力争使我行成为支持滩涂开发项目的“批发式银行”。

(二)全力支持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沿海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是整个沿海开发的基础和支撑。农发行作为本地区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应当发挥政策性资金的引导和示范功能,率先对沿海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支持,探索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建立银团贷款支持模式,必要时可作为银团贷款牵头行和代理行,引入商业性金融资金加大对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港口建设是沿海开发的重中之重,农发行要加大港口建设参与度,特别关注港口防波堤、出海航道疏浚、港内道路交通、拦门沙整治、供水供电以及电信网络等基础建设工程融资需求。二是加大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高速公路港口连接线、临海高等级公路、临海重要城镇和临港工业集中区供水管网、电力通信设施、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等建设项目,根据港口建设定位适时支持港区仓储设施和物流园区建设。三是加大沿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以保障沿海开发淡水资源供给和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为重点,大力支持沿海供水工程、海堤及沿海挡潮港闸外移和沿海平原水库建设,近期重点关注响水陈家港工业集中区供水设施建设项目。

(三)加大现代高效农业投入,优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一是积极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主题,积极支持沿海地区农村路网、电网、水电网、信息网、农村能源和环境设施建设;结合滩涂开发加大沿海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农业生产基地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重点支持盐城华东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支持企业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重点扶持特色高效农业。探索“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促进农民与市场有效连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kp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