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更新时间:2024-05-03 05: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1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学????????????????????2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上)?????????????????????16

第一节 文献正文里的注疏??????????????????16 第二节 随文释义的注疏???????????????????18 第三节 注释的内容?????????????????????20 第三章 训诂体式(下)?????????????????????28 第一节 集合贮存型?????????????????????28

第二节 理论证实型?????????????????????33 第四章 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37

第一节 训诂的条例?????????????????????37 第二节 训诂的方式?????????????????????49 第三节 训诂的术语?????????????????????57 第五章 训诂方法????????????????????????62 第六章 训诂学的新领域?????????????????????81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81 第二节 俗语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86 第三节 俗语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90 第七章 训诂学的源流??????????????????????103

第一节 诂学的萌芽期——先秦????????????????103 第二节 训诂工作的兴盛期—两汉???????????????104 第三节 训诂学的沿袭时期——魏晋隋唐????????????107 第四节 宋代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110 第五节 训诂学趋向衰落期——元、明两代???????????113 第六节 训诂学新的高峰期——清代??????????????115 附: 训诂学练习题 ?????????????????????126

1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叫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说,它是由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个部分组成的。训诂学是传统语言文字学里研究语言思想内容的一个学科,它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主要是文献语言)的。

(一)学界一般认为,“训诂”一词,原作“诂训”,最早见于汉代的《毛诗故训传》。

(二)但据齐佩瑢《训诂学概论》考证,“故训”与“训诂”不同。“故训”是“先王之遗典”——本毛诗 “古训是式”郑《笺》。(毛《传》:“古,故。训,道。” 郑《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颜师古云:“今定本作故,以《诗》云.....‘古训是式’,毛《传》云‘古,故也’,则故训者,故昔典训,依故昔典训而为...........传。”段玉裁《说文注》亦云:“《毛诗》谓‘故训传’者,‘故训’犹故言也,谓.

取故言为传也。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故训”的“故”是故旧、古代之意,.....

“故训”是偏正结构。

(三)但洪诚《训诂学》以为“故训传”乃三字并列,为三种不同的训诂方式,“故”“训”皆名动同字,此书名中“故”“训”为动词。可参考。

从《尔雅》的《释诂》《释言》《释训》来看,“诂”“训”应是名词。据洪诚《训诂学》注云:“六朝到唐宋流传的《说文》本子不同。‘诂’字说解,陆德明《诗·大雅·抑篇》释文所据的本子作‘诂,故言也。’吕忱《字林》与陆本《说文》同。二徐本《说文》作‘诂,训故言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八引《说文》宋修《玉篇》释‘诂’字皆与二徐本《说文》同。”)

“训诂”一般理解为两个动词,又名“解诂”,简称“诂”。 (见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年,第1-6页)通行写作“训故”,如贾谊有《左氏传训故》。至西汉末年,逐渐改作“训诂”。对于“训诂”的定义,历代训诂学者分别作过解释。如: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训,说教也。”这里许慎对“诂”“训”两词是分别进行说解的。

(2)晋代郭璞在《尔雅·释诂》第一条的注文中说:“此(指训诂)所以释古

2

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3)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讲得最为详尽。他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孔氏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法则:

第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用今语释古语,用通语释方言。这就叫做“诂”。所谓“异言”,主要指以下两种类型。

1.因时间因素形成的“古今”异言。如:

(1)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尔雅。释天》)

(2)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 (3)《诗》“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毛《传》:“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祖庙既毁,教于宗室。”(礼俗制度不同)

(4)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打猎的特称)

(5)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祭祀的特称)

以上二例表明上古汉语多特称,而后世多用类名,这是词汇自身发发展所致,也需要训诂。

2.因地域(或曰“空间”)因素形成的“方俗”殊语。如: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fá,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方言》卷九) 箭,自关而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锹,关西曰箭。(《方言》卷九)

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方言》卷一)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年)举了“时地不同,语转生焉”的例子,认为“于、聿、遹、曰、越、言、爰、云、攸”等词为同根之语族:

(1)虚字“曰”为“于、爰”,“於”为“于、爰”。(《释诂》)

(2)遥为“迂、远”,缓为迂、爰;大为于、桓,芋(大叶实根)、扜(张弓使大)、訏、谖(大言),盱、目爰(大目),颙、願(大首),鼋(大鳖)、杬(大树)、烜(大火)等等。

3.因时地原因引起的字体差别,如异体字,用字的习惯则有假借字,这些都需要训诂。

3

第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与说明。从《尔雅·释训》的情况来看,它所解释的语言单位不限于词,还包括句、章、篇;说解范围也不限于语义,还包括句子结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分析。如《毛诗故训传》、赵岐《孟子章句》等较早的训诂著作,大多采用这种作法。齐佩瑢说“训”有“其体辞多说博,其旨阐微著隐,著眼在说解义理”的特点,“与训故之仅为推求古音古义者不同,统言无别而对称有异”。

近代训诂学家黄侃对“训诂”一语的说解,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涵义。他指出:“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黄侃先生对“训诂”的解释,已具有了词义系统的观点。

实际上,自从汉代,“训诂”二字已经成为“注解”的别名,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通俗的话解释难懂的话”,扫除古书中的文字障碍。 (二)什么叫“训诂学”

许多现代学者给“训诂学”下过定义,其中以陆宗达的说解最为精当。 (1)陆宗达先生认为,训诂学是以研究“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为核心,“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2)洪诚《训诂学》:训诂学的任务是解释语言。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和解释语言。

(3)许嘉璐在《未辍集》中归纳说:“训诂学是研究全面解释文献语言的方法、原则、规律的科学。”

王宁先生说:“传统训诂学是以研究古代文献语言的语义规律和训释方法为主要内容和任务的。” “但传统训诂学对语义规律和方法的探讨、总结往往夹杂在训诂材料之中”。如《说文》。

训诂范围的确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早期训诂学(从汉到明)。文字、音韵杂糅,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等也包含其中。

(2)晚期训诂学(清到近代)。训诂与文字、音韵分立,偏重研究语义,但语

4

法、修辞、逻辑、篇章等也包含其中。

(3)现代训诂学。研究范围确定在古代文献语的词汇而且偏重词义,探讨综合的应用法则。

(三)训诂学与文字学、音韵学的关系

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形音义的关系等,偏重于形;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偏重于音;而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传统学问,偏重于义。三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训诂学离不开文字学和音韵学,文字学和韵音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四)训诂学的作用 1.指导语文教学

(1)可指导正确理解古词语的含义。例如:

①《触龙说赵太后》 “少益耆食”“少益”为同义连用,即“稍稍”之意。..不能分释为“稍稍、更加”。

②古人作注,常用同义连用的双音节形式来解释单音节词,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对汉王说:“王必欲长王关中,无所事(韩)信。”这个“事”字,.学生一般理解为侍奉。但颜师古《汉书·韩信传》注引张晏云:“无事用信。”张..晏用“事用”释“事”,这就告诉我们“事”、“用”同义,“事”就是任用的意思。下文“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就证明了“事”即“用”的意思。《汉书·司马迁传》:“若望仆不相师,而流俗人之言。”颜师古注:“谓随俗人之言,而流移其志。”颜师古用“流移”释“流”,可知“流”在此是“移”(即改..变)的意思。《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何晏注云:“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何晏以“说怿”解释“说”,根据同义连用的形式就可以推知“说”、..“怿”同义,“高兴”的意思。又如《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郑玄注云:“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郑玄用“顾眷”释“顾”,..可知,“顾”、“眷”同义,就是“顾念”、“关顾”之意。《说文·革》:“革,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许慎用“革更”释“革”,即更改之意。这个方法,用处不..小。又如《诗·大雅·生民》:“其香始升,上帝居歆。”郑玄笺:“其馨香始上行,....上帝则安而歆饗之。” 知“饗”亦“歆”也,皆享受之义。《说文》:“歆,神食..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wm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