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流中

更新时间:2024-01-26 22: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急流中》教案

《在急流中》是西师版第十一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凡人小事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普通的景,写普通的人,将自己的深深感动融于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自然真实的感受,还启迪我们:在生活的急流中,我们也应像年轻母亲一样勇敢沉着。

这是我校今年语文教研第一次尝试的同课同构形式,我们六年级组三个老师执教同一课,我们在组长的带领下,选择本学科的教学内容,通过合作研讨,精心设计后,在学校大会议室上校级公开课,展示集体备课的成果。 教学目标:

1: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杜鹃”“火苗”在文中含义

2:引导体会“水之急流”年轻母亲的勇敢顽强,坚定镇静 3:结合生活实际,由“水之急流”体味“生活急流”,由“江中勇者”感悟”生活勇者”,揣摩作者所要揭示的哲理,从而接受深刻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水之急流”年轻母亲的勇敢顽强,坚定镇静 教学难点:

1:理解“杜鹃”“火苗”在文中含义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急流”的含义,自己怎么面对? 一:谈话导入

师:板书:急流

师:看到这个词,你立刻就会想到那些词?或诗?或怎样的画面?

生:(汹涌澎湃 奔腾咆哮 水流湍急 惊涛骇浪 巨浪滔天?? 生: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贝江就是这样的江。是她孕育了苗族儿女,今天让我们走近她,去目睹她的丰姿。齐读课题《在急流中》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贝江的气势,看看他那滚滚而来的场面吧。

二:感悟贝江“水流之急”。 看:课件展示贝江急流画面 师:看到画面,想说点什么? 生:江水湍急 汹涌

师:课文中是怎么样描写贝江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来读读。 出示第一段 :湍急的江水,在曲折的河道中卷着浪花,打着漩涡,一路翻腾着奔向远方。

你读出了什么?(江水之急)哪些词语体现了“急”字? 把这种感受送进去再读。

三:品读感悟,体会年轻母亲品质。

在急流汹涌的贝江里,河道曲折,浪花翻滚,居然出现了一只小竹筏,(出示课件)

师:你想说什么?生交流。

师:课文怎么说?(生找出小筏子的句子)

“急流汹涌的江面上,远远地出现了一只小筏子,就像一只小小的蜻蜓,落在水里拼命地挣扎着逆流而上。”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牵动你的心?

生: “小筏子”这个词牵动着我的心,因为在急流汹涌的江面

上划行太危险了。

师:会遇到什么危险?

生:险滩和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人掉进江里就没有命了。 师:是呀,读出你的感受吧。

生: “拼命挣扎”一词牵动着我的心。因为我担心小筏子支撑不住,那水流太汹涌了。

师:是呀,那小小的筏子怎么能经得起那么大的风浪呢?把环境的危险,你的担心,送进去,读读吧。

生读书,小筏子的危险没有读出,师范读后,又让该生读,有进步。

师:这么汹涌的江水,这样的一只小筏子,你敢坐吗? 师:是呀,太危险了!可是作者仔细一看。却看到驾驭筏子的却是一个女人,他会怎么想呢?文中没有描写,谁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说说?

师:那你认为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航行的应该是什么人? 生:身材魁梧的男人。有经验的老人……

师:是啊!太危险了!老师也担心呀。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让我们牵肠挂肚的女人,在急流汹涌的贝江上有什么表现吧?

师:请同学们默读3,4自然段,看谁最先帮他们揪出来。书上批注。(出示书中插图。)

“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划桨,驾驭着筏子,灵巧地避开险滩和礁石,在湍急多变的江水中曲折前行。

师:你读出了什么呢?从哪里看出?

生: 我“不停”感受到女人的坚持不懈,只有不停的划桨,竹筏才能不被急流冲走。

生:我从“灵巧”感受到妇女划桨技艺高超,她肯定经历了好多次了。

师:在急流中前行凭的是什么?(勇敢 镇定) 读

师:是啊,困难虽大,仍然通过自己的的努力曲折前行,是多么勇敢和镇定啊,

师:我们继续交流,描写她前行的句子。

“划竹筏的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神色镇定,平静的目光注视着前方。马上又将目光投向江面,双手奋力划桨,继续在急流中探寻安全的通道。”

读,她那平静的目光中包含着什么呢? 明知道有危险却继续前行,凭得是什么? 而这时襁褓里的小孩是什么样子的?

“我发现,襁褓中的孩子??居然一无所知。”

孩子安然酣睡,似乎早已习惯这种激流勇进,这种逆流而上,看着这样的母子,看着这样的场景,我们的心中涌动着一种发自心底的感动。感动于年轻母亲的坚强,感动于年轻母亲的镇定,感动于年轻母亲的奋进!下面让我们齐声朗读这句话,读出年轻母亲带给我们的这份感动和激励。(生读)

文章从开始到现在,作者一直在仔细观察,既没有心理描写,也没有语言描写,而在这一段中,作者向那位母亲挥了挥手,你能体会出什么?

(作者对那位母亲深深的敬意。) 生读,师相机指导。

师:母亲拼命地往前划着,渐渐远去,可作者还是忍不住回头看 看,他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了那耀眼的红色在水烟迷蒙的江面上一闪一闪,像一簇不息的火苗。

师:这一句话和前面那句话相互照应?

“她背着一个红色的包裹,远远看去,像一朵随波逐流的红杜鹃。”

师:这两句前后呼应,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分别把这个比作了??

生:红杜鹃和火苗。

引导学生理解“红杜鹃” 学生无语。

师:红杜鹃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就像点地梅一样,开出红艳艳的花,她给人以一种没感,仅仅美吗?

生:我觉得还有一种坚强的意思。

师:(在战争影片中,“杜鹃”代表战争取得了胜利,大家都看过《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吧。战争取得胜利了,红军在山间的小路上雄赳赳、气昂昂地走着,满山开的都是映山红,这时传来了优美的歌曲《映山红》:老师唱——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里的映山红指的就是杜鹃。由于杜鹃花特别火红,特别旺盛,所以也就成为人们自强不息,生命力顽强的象征。咱们今天了解的这位母亲就像火红的杜鹃一样。)

师:那不息的火苗是什么?

生无语,师引导,有一首歌,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 生:那是勇敢,镇定的火苗。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火苗 生读。

师:这勇敢,镇定的火苗仅仅闪在江面上吗?

生:也闪在作者的心里面,闪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里面。 四:精读揣摩,拓展升华情感,感悟生活急流。

师:是呀,正是那火苗闪在了作者的心里面,所以多少年过去了,他依然不会忘记这一幕。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师:出示最后一句,“在喧嚣的人世里,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勇敢沉着地面对生活的急流呢?”请结合生活实际小组内讨论这句话的

意思。

生讨论,自由畅谈。

生活中的急流指什么?(困难,挫折失意、沮丧;各种挑战、诱惑、挫折。)

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哪些是生活中的急流?哪些人能勇敢沉着面对生活中的急流?

在生活的急流中你会怎么做?拿起你的笔,和老师一起写一些。 交流

在生活的急流中,我会奋勇拼搏,勇往直前。

在生活的急流中,我会坚定自己的信念,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不会退缩。

我不会像融化的雪水任由流淌,要像风雨中的的大树那样,搏击风雨,自强不息。

??

师:你认为谁写的最好,挑选出来,写在课题旁完成板书。 师:同学们,无论是文中的母亲,作者,老师,你们??在生活的急流中,我们都要勇敢,镇定地面对,我们要做生活中的强者!.

板书:

11 在急流中

急流 母亲:勇敢 镇定 乐观 热情??

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老师在教给学

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语文老师不容忽视的。在这节课,我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通过勾、画、读、写,(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写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如果不留足时间让学生去揣摩文字,理解文字,体会在文字背隐藏的饱含作者深情的情感,那学生的独特感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正因为这样,才有后面课上学生谈感受的滔滔不绝。

2.巧妙点拨,联系实际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理解“红杜鹃”和“火苗”的含义时,我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和我们这儿的杜鹃花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孩子理解它深刻含义。

3.重视了朗读训练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以这样说,朗读的好坏直接体现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4.通过抠词抠句,突破重难点,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在理解母亲的勇敢、镇定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到的?通过紧紧抠住“不停”“灵巧”“湍急多变”“曲折前行”“平静”“奋力划桨”等词,体会到年轻母亲的镇定、勇敢和沉着。这样不仅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了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5. 教学流程清晰。从“急流”一次谈话导入新课,一悟江水之急,二悟小竹筏之险,三悟母亲品质,四悟生活急流。

6.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在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学生把在阅读课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本课时,我在补充资料,深化主题之后,让学生写自己在生活的急流中,应该怎么做?好的写到黑板上,以教材为例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真实的扎扎实实的有争议的课。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如如何抠词抠句还不够。

对课文的表达方法没有融入到课文里。如对环境描写的铺垫作用的理解(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应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母亲的沉着、镇定和勇敢;

上课时没有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如在苏秦雪抓“灵巧”一词时,孩子说的多好呀,应该从这儿挖掘一下,年轻母亲多次遇到这样情况,那她的生活中会遇到哪些情况呢?

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在感悟江水之急时不要反复过问,从读中就能体会其急。

学生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体现不够,反映出部分学生的收获不多,对文本理解不深,讲解较空。这就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才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ys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