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夏天

更新时间:2023-10-08 22:14:01 阅读量: 哲理故事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8岁那年高考惨败,父亲看出我没希望了,让我跟着他去收购李子。

8月的天气很闷热,没有一丝风。我们在邻县乡下一个凉亭里忙得不可开交,我记账算钱,父亲和卡车司机把农家挑来的李子倒入袋里。倒的过程中,他们要眼疾手快地挑拣出那些熟烂或虫蛀的李子,然后过秤。我看见父亲古铜色的额头上有大颗大颗的汗珠,不断地跟着鲜红的李子一块儿掉落袋中。他没空伸手去擦。

18岁的夏天时近中午,父亲沮丧地说:“今天收得比往年少,可能赚不到钱了。”为了鼓励农家多去采摘,父亲咬牙抬了两次价,利润低,只能争取提升数量。父亲接着收李子,让我去前面小吃店买点吃的回来。

小吃店顾客稀少,我让老板弄3份炒饭。在等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同乡的勇叔也在这里。我过去跟他打招呼:“勇叔好,你也在这里呀!”勇叔很热情:“来这做客,你父亲呢,爷俩儿出来赚钱吧?”

我苦笑说:“不赔本就好了,都中午了,还不够半车。”

勇叔安慰我:“你父亲很会做生意,不会赔本的。”付账时,我把勇叔那份也付了,临走前对他说:“我爸就在前面凉亭,有空过去聊聊。”

我回去跟父亲提起勇叔,父亲说:“你做得对,能在这里碰见个同乡不容易。”

黄昏时,我们封袋装车,收的李子仅仅半车多一点。收拾工具要走人时,勇叔突然出现。他说:“谢谢你家阿正请客,有个亲戚邀我过来收购李子,听说你也在这儿,就过来看看。”

父亲说:“今年行情不好,今天才收了半车,运到潮汕去肯定赔本。”

勇叔叹息道:“我收的还不到半车呢,收购价又高,赔定了!”

父亲想了想说:“要知道你也来,就跟你合伙了。你叫车了没有,如果没叫,就拼一车载到潮汕去吧,省点运费。”

勇叔拍了一下大腿叫好:“我正想这么办呢!又不知道怎么开口。”

那晚,他们一起押车运到潮汕。省了一半路费,加上父亲熟识厂家行情,跟老板谈判,提了点进厂价,结果两人都小赚一笔。

从此父亲跟勇叔一直合伙。父亲讲诚信,农家比较信任;勇叔脑子活,知道变通,他们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后来父亲私底下跟我说:“那天听你提起勇叔,就知道他是在监视我们。我们一抬价,他们跟着抬更高,所以有些农家卖给勇叔了。好在你没察觉,能友好地帮他付饭钱,才有了合作的可能。”

8月底,对我上大学不抱希望的父亲突然让我回校复读。我原先以为这辈子就是子承父业,注定当个风吹日晒的收购小贩了。父亲说:“你得感谢勇叔。”

勇叔眼看都开学了,父亲还让我跟着他们到处跑,就指着我父亲的鼻子骂:“你不该为了眼前几个钱葬送孩子一辈子。阿正跟咱们不一样,他是个大气的人。那次他明知道我是监视你们的人,还帮我付饭钱。你要不送他去复读,我们就拆伙,我眼不见心不烦!”

父亲说完,看着我,笑了—下,对我说:“这段时间你受苦了,回校要认真复习,考个好大学。”勇叔说得没错,我知道他是监视我们的人。那天我在小吃店时,本想狠狠挖苦他一番,可是我看到他有着和父亲一样古铜色的额头,额上有一样的汗珠,我知道他们都是辛苦过活的人。也许多年后我也会有古铜色的额头,也会躲在角落里监视别人。于是我原谅了勇叔,就像提前体谅父亲和未来那个卑微的自己。

谁能想到峰回路转,勇叔跟父亲从同行冤家变成合作伙伴,赔本生意变成小有进账,连我以为今生无缘的读书生活也回来了。我很惜福,复读时特别刻苦,一年后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

18岁的那个夏天,因为我一念之间的改变,我的未来也随之兜转改变。人生路的逼仄与宽敞,有时真的就在于能否换位思考。

我有一段时间,终日焦虑。工作停滞不前,感情一片荒芜,我常常莫名其妙地沮丧,谁劝也没有用。后来认识一个妇科肿瘤大夫,他对我说:“你为什么不试试活在未来?”

活在未来因为职业的关系,他每天都要和这个世界上最绝望的妇女打交道。他说:“无论她们曾经是谁,一旦成为我的病人,就意味着不幸和灾难。假如不能活在未来,肿瘤患者很难度过漫长的治疗期,因为她们眼前的生活毫无快乐可言,每天都是痛苦和失望。当大多数患者知道治疗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都会痛不欲生,这个时候,我就劝她们尝试活在未来。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一年半年算得了什么?今天的生活不值得过,那就把未来想得好一点。所谓活在未来,就是活在希望之中。我常劝病人去想康复以后,最想做些什么。我对她们说,你们每天都要去想,又过了一天,离未来又近了一步;你们不要去想,这种倒霉的日子到底还要熬多久,因为你越这么想,你会越不耐烦,越绝望。”

我忽然有所感悟,一个人一辈子总会遇到各种事情,大多数的人都只善于“活在今天”。他们应当相信今天好明天就一定更好,如果“今天不好”,那么最好的避风港就是“未来世界”。

我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去大学进修了一门课程,那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学的课程;我住到学校的宿舍,把新买的公寓租出去,不仅没有了还贷压力,而且还有进项;我换了一个生活环境,结交了一群新的朋友。一年后,我获得一个心仪已久的职位。

有了规则,就按照规则做,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点儿迂腐

德国人相信规划,生活中,充满了规划。

规则的智慧德国的门把手,一律“一”横。在中国则五花八门,菱形的、球形的……因为“扭”力比“一”横的柄大,结果故障率高。“一”横柄,往下按,轻轻推,豁然洞开。用力小,损耗低,最符合工程经济学。“一”横柄,看着都省力、顺手。在德国,我没有见过其他时髦形状的把手。

德国人的门,至少是宾馆的门,都覆盖到门框外。门,厚厚的突出门框,看上去总以为虚掩着。门板大于门框,既可以阻断光源,又能够阻断声源,还能够阻断插片撬门,这样卧室里绝光、静音、安全。

德国的窗,都是往里开,而且上部开,这样上宽下窄,兜住所有的轻轻扬起的室内浊气、尘埃,被兜住而落于窗外。又不让落叶、落雨漏入室内。倘若侧开窗,雨是斜的,就会从侧面踢角球一样斜入。风,不管从哪个侧面飘,侧开窗的上面豁开的角度肯定会渗入。

德国的连锁店,起码是鞋店,同一品牌,同样的款式,在另外一家加盟店则没有,妻子很奇怪,我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消费者养成这样的消费共识:有分店,无分销,也就是中国乡村鸡毛店的促销警句:“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这样可以加速落单速度,减少挑选频率,随之也降低营业员的服务强度,更杜绝了加盟店之间暗让折扣、降价促销的可能,结果大家都有钱赚。

欧洲的广场,起源于城邦国家——希腊,既是交易又是集会、演说的公共场所,广场在希腊更赋予政治色彩。到了罗马,尤其“独尊”基督教之后,广场成为教堂的附属,总是敞开于教堂门前。到了欧洲,有教堂的地方未必有广场,那是小镇;有广场的地方一定有教堂,那一定是个大镇。这时的广场是农贸市场,喷水池就是挑菜脏了,就近洗手的地方。欧洲中世纪,广场是上海城隍庙、苏州观前街。

号称法兰克福南京路上的广场,却不在教堂门前,先是奇怪,后是揣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兰克福几乎化为废墟,所以那里的古建筑少,高楼多,这是座重新规划的城市。所以它的广场不再是教堂的附属物,体现出现代市政的理念。广场是人流、车流中转,更是商业聚合中心。那个广场是地铁出口,四周都是“豁”口,而不是只有十字路口,这样便于去每个方向抄近路,任何“豁”都不会堵车。每个“豁”口都有“包口”——岔路口弧形店铺,左右过路客都能一目了然的店铺,过去上海法租界的地段这样的商铺较多,这样的门面是“龙额上的珍珠”,在上海是“可遇不可求”,租金明显高于隔壁沿街店铺。站在法兰克福的广场,环顾椭圆四周,包口店铺尽收眼底,这样的店铺开角更阔、收视率更高,租金也更高。路口越多,包口越多,顾客越多,消费越多,政府税收就越高。

在德国,凡事都很合理,合理的背后就是规划,规划的结果是规则,有了规则,就按照规则做,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点儿迂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lc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