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下9.《小蓝裙的故事》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13 03: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课《小蓝裙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6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借助批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大的进步往往是由很小的改变开始的道理,并善于从生活中去感受、发现美。

情感与态度: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复述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 绘声绘色讲故事。

三、教学准备:故事图片、生字卡纸。 四、教学过程

1)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曾听过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读一个故事。师板书完课题,生齐读。 2.看到了这个题目,你们会有哪些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借助旁批看看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自己读书就能解决,再看看我们在读中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 2)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精读理解,绘声绘色讲故事

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脏兮兮”“协调”“焕然一新”等词语的意思,以及问题:“街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小姑娘的蓝裙子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变化呢?”

2.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去找出问题的答案。 3.学生汇报自己的体会。

4.都是小结: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因为大家的一认识:与美的事物不协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要求自己与美的事物协调一致的话,我们就能创造美,我们的本身就是美了。 5.教方法指导学生讲故事。

⑴指导学生抓住三“不协调”和三“不对劲”来记住这个故事。 ⑵指导学生在讲故事时注意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做到绘声绘色 ⑶学生小组内讲故事,互相评议,比一比谁讲得好。 ⑷自愿者讲给全班听。 6.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4)拓展延伸、与文本对话

1.讨论:如果你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看到此景都会怎么想?怎么做?最想说些什么?

2.老师为什么送小女孩一件小蓝裙?她可能有怎样的想法?

5)创编课本剧

1.熟读课文:体会人物的表现。

2.组织小组的同学讨论:怎样才能把课本剧表演好?

(1)划分角色:根据故事他们在生活中还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可通过口头语言、形体语言等表现故事情节。

(2)艺术创编:想象他们在生活中还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可通过口头语言、形体语言等表现故事情节。 (3)组织小组同学自主排练课本剧。

3.分组表演课本剧,体现语文活动的特点,而不是单纯的表演。 6)板书设计

9.《小蓝裙的故事》

老师送小蓝裙——小姑娘变成“小公主” 改变往 母女收拾屋子——家里焕然一新 往从小 爸爸整理庭院——房屋整洁亮丽 的地方

邻居行动起来——街道整齐清洁 开始 7)布置作业

1. 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 朗读课文。 3.比一比,再组词。

唤( ) 两( ) 冻( ) 焕( ) 俩( ) 栋( ) 4.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我不小心把手划破了。

手被我不小心划破了。

⑴老师亲自把一件礼物送给了小女孩。 ⑵我和妈妈把家里收拾得焕然一新。

5.在日记本上写一写这个小镇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6.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完成了《小蓝裙的故事》一课的教学。审视自己的这堂课,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得到了老师奖励的小蓝裙,小蓝裙给家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使这个小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

反思本节课,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继续发扬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关注三年级的训练重点,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阅读与写作,阅读是吸收,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输出,是阅读的运用。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新课伊始,回顾完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再一次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走进课文划分段落,从哪到哪是起因,起因是什么?到哪又是经过,经过怎样?到哪又是结果,结果如何?明确叙事文的写法,为课下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ne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