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

更新时间:2023-04-16 05:2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选教育学习资源

湖北省黄石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阶段性检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

要求。

1. 下图是西周时期的制度。据此可知,

A.分封制与宗法制同时形成 B.天子和诸侯是主要适用对象

C.贵族争夺权位的斗争激烈 D.在宗法制度下等级制度森严

2.西汉初期,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对此,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 年), “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汉武帝这一措施

A.强化一了君主专制统治 B.消除了郡国并行制度

C.增强了郡国诸侯势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

3.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表明东汉

A.商品经济发展走向凋敝 B.重农抑商政策趋向加强

C.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 D.自然经济地位继续上升

4.唐制规定,“永业田皆传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后归还政府另行授受”。均田制推行后,很多农民受田实际上达不到应受额,而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这说明均田制的推行A.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B.放弃了平均主义分配

C. 具有不稳定性特征 D.解决一了土地兼并问题

5.据北宋毕仲衍《中书备对》所记,神宗熙宁年间杭州、明州和广州三市舶司所收乳香354 449斤,其中明州所收4739斤,杭州637 斤,而广州则有348 673 斤。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北宋时期

A.海外贸易管理较为松懈 B.海外贸易区域差异明显

- 1 -

精选教育学习资源

C.商业市镇促进海外贸易 D.区域贸易贩运规模巨大

6.下图源自张帆撰写《中国古代简史》目录体例。此体例的形成是因为中国古代

A.重农抑商政策连续执行 B.农业经济发展持续稳定

C.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农业经济发展领先世界

7.明代福建德化县及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冰莹如玉,白度胜过象牙等自然物品,欧洲人将德化白瓷誉为“象牙白”“中国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明代瓷器曾垄断世界市场 B.明代的制瓷技术享誉世界

C.制瓷业出现多项重大发明 D.民营制瓷技术已超过官营

8.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军机处

A.成为全国政事中枢 B.囊括内阁六部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各项制度趋于健全

9.某次战争结束后,马士(美)总结说:“中国人终于认识并接受了这一规律一一以前中国是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各种条件,而现在则是西方各国强把他们的意图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下表反映了

- 2 -

精选教育学习资源

A.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影响 B.自然经济走向解体过程的状况

C.中国棉花种植面积逐步缩小 D.中国手工棉织业遭受严重破坏

11. 1870年代和1880年代初创办的安徽池州煤矿、山东峄县煤矿和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等企业,都

是由私人资本集股设立的,却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期望为企业提供政治保护 B.缓和官府面临的资金困难

C.希望企业由商办转为官办 D.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12. 1890年代,《申报》刊文:“一衣服也,绸缎续罗非不华美,而偏欲以重价购洋绸。一饮撰也,

山珍海味非不鲜肥,而必欲以番菜为适口。甚且衣袜、眼镜、手巾、胰脂,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这表明当时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社会时尚 B.大众传媒支持社会时尚进步

C.西方生活方式成为都市主流 D.时尚性消费中洋货风气盛行

13. 抗战前期,中国政府在各种场合向世界指出,“每一国家谋世界之安全,即所以谋自国之安全,不

可不相与戮力,以至于保障和平,制裁侵略,傅东亚已发之战祸,终于遏止,而世界正在酝酿中之危机,亦予以消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中国政府

A.警示法西斯扩张即将开始 B.批评各国对日推行绥靖政策

C.呼吁各国关注中国的抗战 D.宣扬中国抗战维护世界和平

14. 有人在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中说:“政治必须彻底民主,此为国人一致之要求。纵国共双方存

有若干特殊问题,不妨事先商论,但所作成之解决方案,必须不与国人之公意相违。”此信

A.出现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表达了和平民主的愿望

C.试图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 D.推动国共矛盾走向缓和

15. 1951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以后又通过了一系列关于

农业合作化的决议。这些决议的实施有助于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3 -

精选教育学习资源

C.加快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 D.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经济结构

16. 改革开放时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新

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一报告表明A.政府还没有认清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B.政府妥善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D.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已经确立

17. 雅典城邦的城居者对于那些入城参加公民大会的“粗俗而无知”的乡下人总是怀有敌意,经常讥讽

和嘲笑这些乡下人。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城邦并不具有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 B.政治生活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C.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存在差异 D.城居者反对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

18. 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即位后,利用自己国王的地位培植亲信。1770年他启用诺思勋爵,组成

清一色的“国王之友”政府,辉格党被完全抛在一边。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

A.政党政治遭受打击 B.内阁制已遭到破坏

C.立宪政体出现危机 D.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19. 英国历史学家J.R.格林称:“正如英国自己的海上帝国声称它是北美洲的霸主和印度未来的霸主

那样,英国突然远远胜过那些由于其位置仅在一块大陆内、注定要在以后的世界历史中处于较低微的地位的国家。”据此可知,英国确立了

A.海上霸权 B.殖民霸权 C.工业霸权 D.商业霸权

20. 18世纪的前70年英国实际工资有所增长,1770 年以后实际收人出现下降的趋势,19世纪二三十

年代有缓慢增长,40年代发生停滞,50年代进人增长较快时期。英国实际工资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缓慢 B.人民曾付出生活水平下降的代价

C.贫富分化现象表现明显 D.人民并未享受到工业革命的成果

21. 下图源自1871年3月29日公社法令。该法令体现出巴黎公社的主要意图是

A.组织建立新型政权 B.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C.贯彻法律至上原则 D.捍卫公民基本权利

- 4 -

精选教育学习资源

22. 到1909年,美国的产业集中度要远远高于英国。德国统一之后,德国企业也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

并加强了市场集中度。相比之下,英国的大企业则非常少见,而小型的家庭企业仍是英国最主要的企业形式。所述状况

A.预示着大企业时代即将到来 B.说明美德经济已超过英国

C.使英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D.表明英国家庭企业较发达

23.下表概述了1917 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更迭状况。临时政府的不断更迭

A.促使两个政权并存局面逐步结束 B.说明临时政府的政治经验不足

C.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健全发展 D.表明临时政府并不具有合法性

24.二战后在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据此可知,当时的两极格局中

A.冷战重心地区变更频繁 B.美苏两国敌对意识淡化

C.冷战出现持续缓和态势 D.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变化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题,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至道三年(997)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称为监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 5 -

精选教育学习资源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其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北宋地方行政管理相比,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禁令: “仍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申: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禁止民间用外国香料外国货物,禁令称:“沿海之人往往私下前往诸番国,贸易香料货物,引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今后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将置之重法。”明成祖朱棣刚刚登上皇位,就对派往日本、

东南亚、印度的使节说:“太祖高皇帝时,诸番国遣使来朝,一皆遇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干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听。尔其谕之,使明知朕意。”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材料二 16 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秋序当时名副其实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中国贸易”造成的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以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16世纪到17世纪中叶的晚明,美洲生产白银30000 吨,日本生产白银8000 吨,两者合计38000 吨。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约为7000吨到10000吨。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年推行的经济体制及其实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贸易”的后果及其原因。(7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由史蒂文森设计的“火箭号”机车作动力牵引,时速达到29英里。此后,“铁路时代”迅速到来,英国议会不断批准铁路修筑计划和成立铁路公司。19世纪中叶,铁路已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其密集程度甚至在20世纪末尚未被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赶上!

铁路改变了英国的交通运输,这不仅体现在成百倍增加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行速度上,也不仅体现在把全国交织成一张铁路网、从而把各地区不分远近连成一体上。……所有这些变化都不是铁路单独创造的,但铁路确实引起了某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 6 -

精选教育学习资源

材料二 1874 年,在上海的英美商人未经中国政府同意,擅自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并于1876年建成通车,正式对外营业。后经交涉,由清朝政府耗资285000两白银买下拆毁。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朝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继唐胥铁路建成后,1887年3月,刘铭传上奏清廷,要求在台湾建造铁路,并强调兴办铁路是振兴台湾经济的关键所在。是年5月,他得到清廷允许后,即开始在台湾兴建铁路。同年7月,台北至基隆段铁路正式动工,并于1891年竣工通车。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铁路时代”到来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政府对待铁路建设态度上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3分)

材料一《南京条约》以后,江、浙的丝茶,外人直接到江、浙去买,并不经过广州。五口之中,上海日盛一日,而广州则日形衰落。

一一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852年,广州一位叫做米契尔的英国官员报告了中国的情况:“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齐去梳棉、纺纱和织布”, “这个国家十分之九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布到最细的紫花布都有”, “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

他不无沮丧地说:“我们工厂主只要稍稍思索一下这种制度的令人赞叹的节俭性,以及它与农民其他活路的可以说是巧妙的穿插配合,那么就会一目了然,就较粗的织造品而论,他们是没有任何希望与之竞争的。”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集》第2卷材料三曼彻斯特最初是个富庶的村落,17世纪出现棉纺织业,人口开始增加。18世纪上半期曼彻斯特方圆已达10~15平方英里,有工厂、有市场……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1786年,人们仅看到了一个烟囱,即阿科莱特纱厂的烟囱,15年后,曼彻斯特有50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

1820年,曼彻斯特占英国棉纺织生产量的四分之一,1835年,曼彻斯特聚集了棉纺织工业80%的工厂工人,1840年聚集了85%的工厂工人。1790年曼彻斯特有5万居民,1801年有7.5万,1831年增长到18.2万,1871年达35.1万人。

一一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l)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鸦片战争后初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的发展变化及其变化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英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3分)

- 7 -

精选教育学习资源

1-10:DDACB CBABB 11-20:ADCBB DCCBB 21-24:ACBD

25.(1)措施:派知州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4分)影响:抑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2)特点:推行地方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4分)

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4分)

26.(1)体制:“海禁朝贡”体制。(2分)

实质:将国内的君臣关系与政治统治照搬到周边诸国;与周边诸国的经济关系服务于政治关系,确立朝贡关系下的礼仪秩序。(4分)

(2)后果:中国和世界经济联系加强,晚明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2分)

原因:地理大发现后经济全球化开始;(1分)明初“海禁朝贡”体制不合时宜,政府被迫开放海禁;(2分)明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江南商业经济趋向繁荣。(2分)

27.(1)影响: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英国社会的时间、空间概念与思维模式;促使英国政府职能得到扩张,日益发挥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职能。(6分)

(2)变化:由排斥铁路建设到积极兴办铁路。(2分)

原因:西方工业化潮流的刺激;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洋务派与地方督抚的大力支持;解决洋务运动所需的交通与能源问题;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地方开发的需要。(答对4点得4分)

28.(1)开埠通商,一方面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小农经济顽强抵制西方工业品;广州区域经济中心地位衰落,上海崛起。(4分)

(2)变化:曼彻斯特从传统棉纺织业发展成为英国近代棉纺织T业中心;(2分)村落发展成为工业

城市;(1分)工业革命后工厂和工人数量激增、人口增幅加快。(2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分)

(3)简评:中英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确立了世界经

济体系的主导地位;中国则由排斥到被动卷入世界经济体系,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3分,其他答案言之合理也可)

- 8 -

精选教育学习资源

- 9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zs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