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必过】

更新时间:2023-07-19 13: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当代文学

主讲 吕国安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绪论 20世纪中国文学

第二部分

上编:建国三十年一元化文学(1949——1978)

第三部分

下编:新时期多元化文学 (1978——今)

第一部分

绪论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50余年较长历史时期内发生、发展、消长、繁荣于整个中国的文学。

所以,中国当代文学理应包括香港、台湾、大陆三度空间(两岸三地)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是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学最近50余年发展演变的历史。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理论构建

1985年,三位学者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发表论文《论“20世纪中国文学”》;陈思和也发表《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 两篇论文前后呼应,第一次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新概念,并很快被学术界、理论界和评论界所接受。

这一概念的主旨在于强调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要整体把握和宏观把握。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审视角度的更新和发展,而且加重了现当代文学在研究领域里的份量。 这一概念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文学研究领域都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容

首先,20世纪中国文学是以现代汉语(白话文)来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情感和审美意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深刻包容了中华民族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真切的心理折射,而且也深刻体现了现代中国人所拥有的全部美好情操和文化积淀。

其次,20世纪中国文学深刻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感应到的时代变迁和从而激起的追求、奋斗和反思精神。而且还是一部知识分子可歌可泣的梦想史、奋斗史和血泪史。

再次,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总结以及它所产生的意义并非孤立的,它表明中国传统单一的价值体系——士大夫庙堂政治文化向包括民间文化等多元价值体系的转移。

所以,20世纪中国文学既融汇了具体作家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的具体遭遇和独特命运,又抽象地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继往开来的韧性和探索精神。

中国当代文学引言

桀骜不驯的文艺潮流,在人类历史时空中,以其汹涌磅礴的气势,永无止境地奔流着。它的轨迹和律动给我们描绘了一部绚丽多彩、形象生动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

从群星璀璨、作家辈出的中国现代文学,到多姿多彩、曲折复杂的中国当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这

90余年的文学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不经意间卷起的一束浪花,飞溅出的一滴水珠,但其中的跌宕起伏、悲情血泪却让人难以简单诉说。

一/中国当代文学与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由于北平被确定为未来的首都,所以大批作家从全国各地云集北京,并开始酝酿召开全国性文艺工作者会议。3月22日,“华北文协”和“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举行茶会”。郭沫若在茶会上提议:发起召开全国性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新的全国性文艺组织。这一提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

经过三个月的精心筹备,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表大会(以后统称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6月30日召开预备会议,7月2日——19日,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正式召开,共有824名正式代表和特邀代表参加了大会。

大会规格极高:毛泽东亲临大会并讲话;朱德代表中共中央致贺辞;周恩来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大会总主席郭沫若、副总主席茅盾、周扬也分别作了报告。

大会还听取了各方面代表团的专题报告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大会还产生了“全国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专门协会。

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不仅实现了自抗战以来被隔绝的“国统区”和“解放区”两支文艺大军的胜利会师。 而且,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终结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

更为重要的是,第一次文代会在总结解放区和国统区文艺运动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延安文艺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范畴体系

既然中国当代文学特指1949年至今整个中国的文学。那么中国当代文学理应包括大陆、台湾、香港这三度空间文学。

大陆文学是港台文学的母体,港台文学是大陆文学的分流。

大陆文学是沉郁深厚的中原文化的延续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果说潇洒灵动的台湾文学体现出中原文化向海洋延伸,显示了中西文化结合的话,那么,作为国际金融、商业中心的香港文学,为我们提供的则是中国文学如何适应世界现代潮流及其与西方文学和平共处,并汲取吸收其有益的营养和经验的最好范例。

(一)台湾雅文学

1/战斗文学(反共文学)(姜贵、潘人木)

2/乡愁文学(林海音、於梨华、聂华芩、陈映真、钟理和)

3/留学生文学(於梨华、丛甦、张系国)

4/现代派文学

(1)现代派诗歌

现代派诗社(纪弦、郑愁予、罗门、方思、商禽、季红、蓉子)

蓝星诗社 (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

创世纪诗社 (张默、洛夫、痖弦)

(2)现代派小说(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王文兴)

(一)台湾雅文学

5/台湾当代乡土文学 (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李乔、王拓、杨青矗)

6/台湾当代散文 (梁实秋、张秀亚、琦君、柏杨、许达然、三毛、 笠诗社、葡萄园诗社、龙族诗社、大地诗社、主流诗社、草根诗社等

席慕蓉等等)

7/多元化文学

(1)政治小说: 施明正《渴死者》 陈映真《山路》

王 拓《牛肚港的故事》 杨青矗《选举名册》

林双不《黄素小编》等

(2)女性文学

传统女性作家:朱秀楣、廖辉英、吕秀莲、李 昂等

新生代女性作家:廖蕾夫、王幼华、苏伟贞等

8/鬼才怪杰李敖

9/畅销作家琼瑶

(二)香港雅文学

1/第一代南迁作家(徐訏、唐人、李辉英、司马长风)

2/第一代本土作家(舒巷城、夏易、吕伦)

3/现实主义作家(刘以鬯、西西、诗人戴天、剧作家李援华)

4/写实主义作家 (徐速、海辛、金依、高旅、董千里、诗人何达、犁青等)

5/学院派作家 (梁锡华、也斯、小思、黄国彬、余光中)

6/新一代本土作家(张君默、钟晓阳、羁魂、彦火、吴煦兵)

余光中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得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得啊腊梅香

(二)香港雅文学

7/新一代南迁作家(东瑞、陶然、白洛、曾敏之、陈浩泉、陈 娟;诗人傅天虹、张诗剑、黄河浪) 8/言情小说 (亦舒、岑凯伦、严泌、依达、西茜凰、林燕妮)

9/科幻小说(卫斯理〈倪匡〉)

10/梁凤仪财经系列小说

11/奇情才女李碧华

(三)港台武侠小说 (成人童话)

1/武侠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并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

(1)发韧:上古神话、诸子百家散文及《史记》

(2)萌芽: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

(3)基础:唐传奇与宋元话本、拟话本

(4)温床:明清公案小说及言情侠义小说

2/民国旧派武侠小说

A/“南向北赵”——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 《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

赵焕亭《奇侠精忠传》《英雄走国记》;

(三)港台武侠小说 (成人童话)

B/旧派武侠小说“北派五大家”:

(1)“奇幻仙侠派”(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

(2)“社会反讽派”(白 羽《十二金钱镖》《武林争胜记》)

(3)“帮会技击派”(郑证因《鹰爪王》系列)

(4)“悲剧侠情派”(王度庐《鹤惊昆仑》《卧虎藏龙》)

(5)“奇情推理派”(朱贞木《罗刹夫人》《七杀碑》)

C/旧派武侠小说南派五大家:

(1)顾明道《侠骨恩仇记》《荒江女侠》《海上英雄》

(2)姚民哀《山东响马传》《盐枭残杀记》《龙驹走血记》

(3)陆士谔《清雍正朝八大侠传》《血滴子》《七剑三侠》

(4)何一峰《大破剑光阵》《白眉大侠》

(5)文公直《碧血丹心大侠传》

(三)港台武侠小说 (成人童话)

3/现代武侠小说三大家:

(1)武侠小说的代名词——金庸

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2)新派武侠小说集大成者(武林怪杰)——古龙

作品:《苍穹神剑》《大旗英雄传》《楚留香传奇》《绝代双娇》《多情剑客无情剑》

《流星·蝴蝶· 剑》《萧十一郎》《七种武器》 《陆小凤》 《白玉老虎》

《天涯明月刀》

(3)现代武侠小说始作俑者——梁羽生

作品:《龙虎斗京华》《七剑下天山》《大唐游侠传》 《白发魔女传》《云海玉弓缘》

《冰川天女传》《塞外奇侠传》《萍踪侠影》

附:温瑞安:《追杀》 《神州奇侠》 《四大名捕》 《血河车》

黄 易: “玄幻系列”《寻秦记》 《星际浪子》 《超级杀手》

“异侠系列” 《大唐双龙传》 《覆雨翻云》 《破碎虚空》 《风云传》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上编:

建国三十年一元化文学(1949——1978)

下编:

新时期多元化文学 (1978——今)

第二部分

建国三十年一元化文学

(1949—1978)

第一章 三十年文学概况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状况 (1949——1965)

第一/作家队伍情况

“十七年文学”中,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由以下两部分作家构成:

第一部分是建国以前就投身文学事业,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家 :

1/“国统区”作家:郭沫若、茅盾、巴 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张天翼、冰心、臧克家、叶圣陶、胡风、卞之琳、田汉、夏 衍、艾芜、李健吾、冯至、袁水拍等;

2/解放区作家:丁玪、艾青、何其芳、周立波、赵树理、孙 犁、田间、欧阳山、李季、柳青、贺敬之、刘白羽、马烽、西戎、胡可、柯仲平等;

第二部分作家出现于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成为“十七年文学”的骨干和中坚:

1/有革命斗争经历、有生活和艺术的体验和准备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

梁 斌、杜鹏程、杨沫、郭小川、闻捷、秦牧、峻青、王汶石、王愿坚、曲波、刘宾雁等;

2/一批崛起于建国前后的文学新人:

王蒙、李准、茹志鹃、邓友梅、林斤澜、高晓声、陆文夫、刘绍棠、公刘、李瑛、邵燕祥、白桦等等。 第二/文学发展基本脉络及与政治的密切关

1/1951年对孙瑜编导的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

2/1954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对俞平伯、胡适等人关于《红楼梦》研究方面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和斗争;

3/1955年对“丁陈反党集团”的批判;

4/1955年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

5/1957年开始的反右斗争;

6/1958——1960年,对资产阶级权威和修正主义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批判;

7/从1963年开始,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规模巨的批判运动。

第三/文学创作取得的成绩

诗歌创作: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将军三部曲》;

贺敬之《雷锋之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

闻 捷 《天山牧歌》;李季《玉门诗抄》;

李 瑛 《野战诗集》《献给火的年代》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以及严阵、梁上泉、张永枚 、顾工等人诗作。

小说创作:

(长篇)(戏称: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杜鹏程《保卫延安》 梁 斌《红旗谱》 吴 强《红日》

杨 沫《青春之歌》 柳 青《创业史》 周立波《山乡巨变》

曲 波《林海雪原》 赵树理《三里湾》; 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

欧阳山《一代风流》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高云览《小城春秋》 冯德英《苦菜花》 冯 志《敌后武工队》

刘 流《烈火金刚》 知 侠《铁道游击队》

孙 犁《铁木前传》《风云初起》 姚雪垠《李自成》;

陈登科《风雷》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浩然《艳阳天》

(短篇)

王蒙《组织部新来个青年人》;李准《李双双小传》;

茹志鹃《百合花》;

峻青《黎明的河边》;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散文创作:

杨 朔《东风第一枝》 刘白羽《红玛瑙集》 秦 牧《花城》

吴伯箫《北极星》 冰 心《樱花赞》 魏钢焰《船夫曲》

曹靖华《花》 陈残云《珠江岸边》袁 鹰《风帆》; 魏 巍

写);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特写)

戏剧创作:

老 舍《茶馆》《龙须沟》 曹 禺《明朗的天》《胆剑篇》

郭沫若《蔡文姬》 武则天》 田 汉《关汉卿》

胡 可《战斗里成长》

陈其通《万水千山》 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第二节 地上文学与地下文学(1966—1976) (通讯特 《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文革前的文学状况

1965年,尽管《人民日报》转载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名批判了陈翔鹤的历史小说《广陵散》《挽歌》;孟超新编《李慧娘》及电影《林家铺子》等作品,但文学艺术界仍然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

电影界:故事片(24部):《烈火中的永生》《年青的一代》《苦菜花》《舞台姐妹》等;

还有舞台艺术片《东方红》《椰林怒火》《上海之春》等;以及京剧《节振国》、歌剧《红梅岭》、锡剧《农家宝》、楚剧《双教子》等。

戏剧界:1965年各大区戏剧观摩演出或调演节目共327个。

小说界:

梁斌抓紧修改长篇小说《红旗谱》第三卷《烽烟图》;

李英儒已经完成长篇小说《还我河山》;

魏巍埋头创作长篇《东方》;

姚雪垠赶写《李自成》第二部;

峻青的第一部长篇《决战》基本完成,又赶写长篇《海啸》写作提纲。

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意识到1965年11月对吴晗的《海瑞罢官》的批判,已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三/文革中作家的境况

(三)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文学艺术家:

作 家:邓 拓、吴 晗、杨 朔、孙伏园、周作人、赵树理、

张恨水、废 名、陈翔鹤、肖也牧、饶孟侃、魏金枝、

李广田、蒋牧良 陈笑雨、黄谷柳、阿 垅、丽 尼、

罗广斌。

诗 人:闻 捷、郭小川、孟超、纳·赛音朝克图、张印泉、王老九。

文艺理论家:叶以群、邵荃麟、侯金镜、巴人(王任叔)。

翻译家:傅 雷

导 演:蔡楚生、郑君里、孙维世、马健翎、焦菊隐、应云卫。

演 员:马连良、尚小云、李少春、言慧珠、舒秀文、上官云珠、

严凤英。

剧作家:田 汉、海 默。

四/红卫兵文艺运动

红卫兵文艺的高潮:1967年夏—1968年秋;

红卫兵文艺运动的载体:

油印小报:如《中学文革报》《莱茵报》《井岗山》《东方红》

《新湘江评论》《北京公社》《指点江山》等;刊载大量诗歌、评论、散文等。

红卫兵诗歌:《写在火红的战旗上—红卫兵诗选》(诗集)共8编98首。包括:红太阳颂、红卫兵歌谣、在那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夺权风暴、长城颂歌、献给工人同志的诗、井冈山的道路、五洲风雷歌。 《红卫兵诗选》代表诗作:

《您胸前闪着红太阳的光辉》(佚名)

《放开我,妈妈》(吴克强)

《请松一松手—献给抗暴斗争中牺牲的战友》(吕凉)

散文诗《献给披荆斩棘的人》(佚名)。

政治幻想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佚名)

大型歌舞剧:《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井岗山之路》《抗大之歌》

五/“地下文艺沙龙”

▲ 李坚持“地下文艺沙龙”

▲ 黎 利“地下文艺沙龙”

▲ 赵一凡“地下文艺沙龙”

六/文革文学状况

文革戏剧 :

“革命样板戏”

京 剧:

《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

《奇袭白虎团》

芭蕾舞剧:

《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交响 音乐:

《沙家浜》

文革小说

公开出版:

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长篇小说)

集体创作:《虹南作战史》《牛田洋》《春潮急》

《飞雪迎春》《征途》

地下手抄本小说:

张 扬《第二次握手》

张宝瑞《一只绣花鞋》 《梅花档案》

《绿色尸体》 《阁楼鬼影》

佚 名《塔里的女人》 靳 凡《公开的情书》

赵振开《波动》 礼 平《晚霞消失的地方》

“黄色小说”:《曼娜回忆录》《少女的心》等

地下手抄本精品《第二次握手》

《第二次握手》是当时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地下手抄本小说中的精品。 “文革”期间“手抄本”文学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张扬(1944.5—)原籍河南,长于湖南。1963年开始创作《第二次握手》,1964年9月在湖南上山下乡,1975年1月因创作被捕,作品被打成“反党小说”,罪名是:“矛头直指无产阶级司令部”,“攻击中央文革”。被判了十年,直到1979年元月,才平反出狱。

张扬自从1963年开始创作《第二次握手》,以后十几年中多次重写。1970年稿造成全国大规模传抄,遇到“四人帮”的围剿。

《第二次握手》改编情况:

第一稿:短篇《浪花》(1963年春);

第二稿:长篇《香山叶正红》(1964年)(10万字)

第五稿:长篇《归来》(1969—1970年)

《第二次握手》这一书名为湖北宜昌树脂厂青年工人李谦在传抄中改名。

《第二次握手》主要故事情节:

青年男女苏冠兰、丁洁琼在海湾的一次风暴救助中相识、相爱,由于家庭反对、社会

动乱,两人被迫离散。二十多年后,丁洁琼作为著名核物理学家,从海外归来,为国效力。但她发现化学家苏冠兰却已和其干姐叶玉菡结婚。当悲伤的琼姐执意要离开北京去外地工作时,周总理赶到机场作说服工作。五年后,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第二次握手》以苏冠兰、丁洁琼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含蓄绵长,令读者洒泪神往。围绕两次握手,作品又设置了叶玉菡—贤惠执著的中国妇女和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形象,还有党的代表鲁宁、帝国主义传教士、特务查尔斯、以及核弹之父奥姆霍斯博士、英国皇家院士苏凤麟等形象。

《第二次握手》之所以吸引人,还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突破了三个重大主题:

1/对高级知识分子的热情歌颂和全面肯定;

2/讴歌了周总理;

3/歌颂了缠绵的爱情.

《一只绣花鞋》

文革中另一部较大影响的小说是张宝瑞的《一只绣花鞋》。

张宝瑞(1952—) 北京人,“老三届”毕业生。70年代初期在北京铁合金厂当炉前工。后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他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一只绣花鞋》。他的武侠系列小说《京都武林长卷》已在海外出版。武侠大师金庸、梁羽生、萧逸对他的武侠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此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你到底要什么?》、电影剧本《醉鬼张三》、电视连续剧《儿童城—中国独生子女启示录》、《神医朱丹溪》等剧本。

《一只绣花鞋》故事的产生和繁衍,有十几种手抄版本的小说辗转流传,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手抄本文学现象是中国文学史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一只绣花鞋》就是文革中流传较广的手抄本。小说由《梅花党系列故事》《绿色尸体》《武汉长江大桥的孕妇》《火葬厂的秘密》等故事组成,文革后,电影《雾都茫茫》,便取材于《一只绣花鞋》的精华部分。

文革诗歌

公开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公开发表的诗歌,都是些政治宣言或被图解的政治口号。当时宣传刊物上流行的是颂神诗、表态诗、战斗诗和请罪诗。其中有几首应当提及:

杜连义、常汇合写的《庐山颂》,张永枚创作的长诗《西沙之战》,

北京大学工农兵学员集体创作的《理想之歌》。

特点:格调高昂,语言华丽,而且充满空洞的说教和虚假的抒情。

地下手抄诗歌:

穆旦(查良铮):《智慧之歌》《演出》《冥想》《友谊》

郭路生(食指):《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命运》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李 锐《龙胆紫集》 郭小林《誓言》《大雁》

“白洋淀诗群”:根子(岳重)、多多(栗士征)、芒克(姜世伟)、林莽(张建中)

根子(岳重):《三月与末日》《白洋淀》《桔红色的雾》《深渊上的桥》

多多(栗士征): 《回忆与思考》《致太阳》;长诗《感情的时间》

芒克(姜世伟):《致渔家兄弟》《天空》《路上的月亮》《我是风》

这些诗都是地下流传的诗歌,不能公开发表。

“天安门诗歌运动”(四五运动)

《天安门诗抄》:

天安门诗歌是爱与憎的交响乐

(《人民和总理心连心 》)

天安门诗歌以悲壮为其基本格调

(《扬眉剑出鞘》)

天安门诗歌显示了人民群众斗争的智慧

(《向总理请示》)

第二章 诗 歌

第一节 建国三十年诗歌发展概说

第一乐章:颂歌(歌颂党、领袖、新中国、新生活)

郭沫若《新华颂》 艾青《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目》冯至《我的感谢》;柯仲平《我们的快马》;田间《天安门》 朱子奇《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王莘《歌唱祖国》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张永枚《骑马挎枪走天下》。

第二乐章:颂歌(歌颂经济建设)

李 季《玉门诗抄》《生活之歌》 田间《马头琴之歌》

闻 捷《天山牧歌》以及阮章竞、冯 至、戈壁舟、张志民、邵燕祥、顾工、 梁上泉、严阵、傅仇、雁翼、公刘、白桦等诗人的诗作。

第三乐章:颂歌(歌颂友谊、爱情、山川景物、国际题材、现实精神)

艾 青《大西洋》《南美洲的旅行》《养花人》《礁石》流沙河《草木篇》 邵燕祥《贾桂香》 穆旦《葬歌》 公刘《迟开的蔷薇》《禽兽篇》

公 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第四乐章:颂歌 (“大跃进诗歌”,歌颂虚假、浮夸生活)

《我来了》《一粒谷穗不算长》《社会主义大天堂》

第五乐章:颂歌(长篇叙事诗)

闻 捷《复仇的火焰》 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李 季《杨高传》 王致远《胡桃坡》

第六乐章:颂歌

(一类:抒情诗;另一类:政治抒情诗 )

抒 情 诗: 严 阵《江南曲》

政治抒情诗: 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林区三唱》《昆仑行》

张万舒《黄山松》 戚积广《加热炉之歌》 张志民《擂台》

第七乐章:颂歌(纵情欢呼粉碎“四人帮”及缅怀歌颂老一辈革命家)

贺敬之《中国的十月》赵朴初《故宫惊梦》刘 征《揭丑四咏》

以及池北偶、黄永玉等人的政治讽刺诗

李 瑛《一月的哀思》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石 祥《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第二节 闻 捷

组 诗:《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畔》《水兵的心》

《果子沟山谣》《撒在十字路口的传单》

诗 集:《天山牧歌》 《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生活赞歌》

叙事长诗:《东风摧动黄河浪》《复仇的火焰》

艺术特色:

1/闻捷的抒情诗善于深入内心世界,对感情(爱情)进行深入细致的表现和揭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民族风情十分突出;

2/闻捷的长诗规模巨大,矛盾线索复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 结构完整;

3/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抒情性也为长诗增添了艺术魅力。

第三节 李 瑛

诗 集:《野战诗集》《战场上的节日》《早晨》《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友谊的花束》《静静的哨所》《花的原野》《献给火的年代》《枣林村集》《红花满山》《北疆红似火》《站起来的人民》《难忘的一九七六》《早春》《在燃烧的战场》《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南海》《春的笑容》《红柳集》《李瑛诗选》《李瑛抒情诗选》

艺术特色:

1/李瑛诗歌感情细腻真挚,想象丰富绮丽,构思精巧细致,语言清新华美;

2/常常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墨的笔法,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

3/诗作追求美、发现美、挖掘美、表现美、歌唱美。

第四节 贺敬之

诗歌创作分两类:

抒情短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

《又回南泥湾》等;

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歌》

《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 《中国的十月》

《八一之歌》等; 艺术特色:

1/善于及时捕捉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命题,有强列的政治化倾向 ;

2/格调高昂奔放,气势磅礴,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贺诗既有民歌风味,又有对外国诗歌的借鉴和汲取。

第五节 郭小川

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

《鹏程万里》《两都颂》《将军三部曲》

《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月下集》《郭小川诗选》

郭诗创作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1955——1956年,入门阶段;

二、1957——1960年,探索提高阶段;

三、60年代前期,成熟阶段;

四、1966年“文革开始以后”,高峰阶段。

代表作:《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思想艺术特点:

1/郭诗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

2/激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 ;

3/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的探索(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阶梯诗体)。

第三章 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一节 建国30年散文与报告文学发展概述

散文古已有之并取得巨大成就,其中如诸子百家、汉赋、唐宋八大家是为古代散文集大成者。而现代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笔法灵活、情文并茂的文学形式。以迅速反映生活为其特长,故有“文学的轻骑兵”之说。

50年代颂歌散文:

林 韦《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 杨 刚《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魏 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集体创作:《朝鲜通讯报告选》《志愿军英雄传》《志愿军一日》

反映工业战线 : 杨 朔《石油城》 靳 以《到佛子岭去》

北 桥《我怎能不唱歌》 华 山《大戈壁之歌》 李若冰《陕北札记》

碧 野《新疆在欢呼》杨朔《滇池边上的报春花》方纪《歌声和笛声》

陈 窗《海南岛散记》

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集:《祖国在前进》 《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文艺性散文第一次浪潮: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 许钦文《鉴湖风景如画》

老舍《养花》 巴 金《秋夜》

周立波《茶》 杨朔《香山红叶》

秦牧《社稷坛抒情》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丰子恺《庐山真面》 魏 巍《我的老师》

冰 心《小桔灯》 碧 野《天山景物记》

茅 盾《斯德哥尔摩杂记》沈从文《天安门前》

菡 子《小牛秧子》 何 为《第二次考试》

60年代散文创作十分活跃,在三方面取得成就 :

1/报告文学:

郭超人《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郭 光《英雄列车》《中国青年报》

集体采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魏刚焰《红桃是怎么开的》

甄为民《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穆青等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徐

巴 金 茹志鹃《手》

2/杂文:

邓 拓《燕山夜话》 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夏衍、 孟超的杂文及唐弢的杂文集《长短集》

3/文艺性散文第二次浪潮:

杨 朔《茶花赋》《荔枝蜜》《雪浪花》

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瑙》《平民小札》

秦 牧《土地》《花城》《古战场春晓》 冰 心《樱花赞》

巴 金《从镰仓带回来的照片》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

魏刚焰《船夫曲》 方纪《挥手之间》 严 阵《牡丹园记》

黄秋耘《中秋节的晚餐》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翦伯赞《内蒙访古》 艾 煊《碧螺春讯》 李广田《花潮》峻青《秋色赋》

曹靖华《忆当年,穿著细事且莫等闲看》 周立波《韶山的节日》等等

文革十年散文:

通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

《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

粉碎“四人帮”后,散文创作复苏:

毛岸青、邵华《我爱韶山的红杜鹃》 巴金《望着总理的遗像》

冰心《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莫文骅《少奇同志给我一匹马》

刘白羽《巍巍太行》巴金 《怀念萧珊》楼适夷《痛悼傅雷》 迟《祁连山下》

张志民《忆萧三》 丁一岚《忆邓拓》、丁宁《幽兰诗魂》

报告文学迅速崛起:

徐 迟《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大雁情》《美丽的眼睛》

柯岩《船长》理由《中年颂》《扬眉剑出鞘》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穆青等人《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第二节 文艺性散文

一/刘白羽豪放散文

抗日战争期间 :

短篇小说集:《五台山》 《龙烟村纪事》《幸福》

通讯报告集:《延安生活》《游击中间》《血泪相连》《世界新面貌》

解放战争期间:

通讯报告集:《为祖国而战》《火光照耀着沈阳》

短篇小说集:《早晨六点钟》中篇小说 :《火光在前》

新中国建立后:

通讯报告集:《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对和平宣誓》《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

散文集:《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海天集》《刘白羽小说选》《刘白羽散文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代表作品:《日出》《红玛瑙》《长江三日》《樱花漫记》

抒情小品:《平明小札》《冬日草》 等

刘白羽散文艺术特色:

1/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以揭示生活理想和人生哲理;

2/具有一种汪洋恣肆、酣畅淋漓、潇洒自如的粗犷美、豪放美;

3/语言绚丽、突出文采、营造气氛。

二/杨朔诗化散文

建国以前的创作:

《帕米尔高原的流脉》(短篇)《红石山》《北线》《望南山》(中篇)《北黑线》(短篇集)

建国以后的创作:

通讯特写集:《鸭绿江南北》《万古长青》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长篇小说:《洗兵马》

散 文 集:《铁骑兵》《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代表作品:

《香山红叶》《蓬莱仙境》《海市》《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泰山极顶》等

杨朔散文艺术特色:

1/善于从平凡景物中营造意境,寄寓深邃的情思,创造诗意。

2/特别注意文章布局的精巧和转弯艺术的运用。

3/精心设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准确表现事物细微的差异。

三、秦牧知识散文

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

《秦牧散文选》《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晴窗晨笔》

《语林采英》《秋林红果》等。

文艺随笔:《艺海拾贝》。

《长河浪花集》《秦牧散文选》代表了秦牧散文的最高成就。

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1/观察细致、分析精辟、见解独到是秦牧知识散文的一大特色。

2/知识丰富、联想奇特、比喻生动是秦牧散文的又一特色。

3/多彩的语言、多样的修辞手法是秦牧散文的第三个特色。

其它还有吴伯箫、曹靖华、巴金、冰心、菡子等散文家。

第三节 与时代同步的报告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时代的新纪元,报告文学在时代的感召下,也开始了新的生命旅程。 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极大地引发了报告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他们迅速打点行装,奔赴前线,在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的战场上,在白雪拥抱着的三千里江山上,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

巴金两度赴朝,创作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坚强战士》《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

黄钢也多次入朝,代表作有《最后胜利的预告》《在杨根思牺牲的地方》朝鲜——晨曦清亮的国家》等。 菡子创作了《从上甘岭来》《和黄继光班相处的日子里》等。

刘白羽《对和平的宣誓》、杨朔《平常的人》、华山《清川江畔》陆柱国《中华男儿》、白艾《鹰》、丁晓光《飞虎山上的五昼夜》等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一、魏巍的朝鲜战争通讯

魏巍(1920—)河南郑州人。抗日战争爆发时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随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早期诗歌《黎明风景》

解放战争时期又陆续发表《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白窑子战斗之歌》等诗歌。第一本诗集《两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三赴朝鲜前线,通讯特写:《朝鲜人》《火与火》《战斗在汉江南岸》《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火线春节夜》《战士和祖国》《谁是最可爱的人》《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勇士镇守在东方》《写在凯歌声里》《依依惜别的深情》,成为建国初期报告文学(通讯特写)最重要最优秀的作品。

建国后还创作了散文集《春天漫笔》《幸福的花儿为勇士而开》;

报告文学集:《人民战争花最红》;

剧 本:《打击侵略者》(与宋之的、丁毅合作)

《红色的风暴》(与钱小惠合作,

中篇小说:《长风怒吼》

长篇小说:《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地球上的红飘带》等。

魏巍通讯特写的突出特点:

1/以极度浓缩的场景和人物的特写来挖掘作品内在情思;

2/以抒情性的议论推动作品的情节展开并深化思想。

3/壮美的诗意格调。

二、“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和倡导,打消了作家的思想顾虑和心理禁忌,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活力。苏联特写作家奥维契金提出的“干预生活”的创作主张这时也传到了中国,他的代表作《区里的日常生活》、《在一次会议上》得到评介。

“干预生活”的报告文学作品: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耿 简《爬在旗杆上的人》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在桥梁工地上》:

人物:桥梁队队长罗立正、青年技术员曾刚

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表现社会主义新生的力量与官僚主义保守主义作斗争的故事。

《本报内部消息》:

人物《新光日报》总编辑陈立栋、青年记者黄佳英

在50年代,像罗立正、陈立栋这样的形象是真实可信的。而曾刚、黄佳英这样的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第四节 杂文

杂文在我国源远流长。当代杂文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代杂文的优良传统。1956年,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杂文质量的逐渐提高,杂文创作也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老一代杂文作家有夏衍、巴人(王任叔)、徐懋庸等。

这时最著名最值得关注的是“马铁丁”杂文和“三家村”杂文。

一、“马铁丁”杂文

“马铁丁”原指陈笑雨(司马龙)、郭小川(丁云)、张铁夫三人早年在武汉《长江日报》开辟杂文专栏发表“思想杂谈”时用的笔名。但解放后三人都先后来到北京,三人的合作也就正式结束了 《青春》《文如其人》《厚积而薄发》《文思泉涌》《过支去和未来》

《永远不会到顶》等都是陈笑雨优秀之作。

二、“三家村”杂文

1961年,邓拓(马南邨)、吴晗、廖沫沙(繁星)三人联合在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哨》上开辟了一个杂文专栏,取名为《三家村札记》当时的署名为吴南星,

邓拓,曾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任《前线》主编。作品:《生命的三分之一》《堵塞不如开导》《三种诸葛亮》;

吴晗,专攻明史的著名历史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59年创作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也因此而蒙受千古奇冤。作品:《赵括与马谡》《况钟与周忱》《文天祥的骨气》《神仙会与百家争鸣》;

廖沫沙,曾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中央统战部部长。作品:《群众路线的敲门砖》《志欲大而心欲小》《从“无数”到“有数”》。

第四章 小说

第一节 建国30年小说创作发展概述

建国三十年小说创作是现实主义一元化的小说创作。

新中国成立之初,作家们面对新的生活、新的时代,无论是来自解放区还是国统区的作家,都有一个熟悉生活、理解生活的过程。青年作家则有一个提高成长的过程。因而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当时的文学创作以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较多,其中马烽的短篇小说《结婚》影响最大。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农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批作家开始新人新事,新生活、新面貌。加之文坛新人的出现,如:李准、王汶石、茹志鹃、王愿坚、峻青等,给小说创作带来了较大起色。

特别是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艺界受到极大鼓舞,对小说创作起了有益的作用。同时,苏联特写作家奥维契金的“干预生活”创作主张也传到我国,大家争相学习和接受这种写法,很快,文坛上出现了一批真实深刻反映现实矛盾的作品: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李易《办公厅主任》 李准《灰色的帆篷》

何又化《沉默》 陆文夫《平原颂歌》 南丁《科长》荔青《马端的堕落》

林斤澜《家信》 耿龙祥《入党》 李国文《改选》等等。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一批以描写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的小说:

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邓友梅《在悬崖上》李威伦《爱情》

丰村《美丽》阿 章《寒夜别离》高晓声《不幸》刘绍棠《西苑草》等。

1957年文艺界反右斗争扩大化,使现实主义小说创作遭受巨大的挫折和打击。直接的恶果:

1/剥夺了一大批有才华、有思想的作家的创作权利。如:王蒙、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李国文、陆文夫、高晓声、方之、张弦、张贤亮、白桦等。

2/影响了一些作家的创作心态。作家们人人自危、表现得特别谨小慎微,即使象赵树理、孙犁这样卓有成效的老作家都不例外。

3/助长了文艺评论界和创作中“左倾”思潮,定下了条条框框束缚了作家的个性,直接影响了作家独特风格的形成。

1958年,在“大跃进”的社会气氛下,文艺强调写理想、写明天,远离现实基础,违反经济规律,背离了科学真理,“大跃进民歌”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给文学带来负面影响。但尽管这样,仍有一些作家通过深入生活生活,观察社会,创作出有胆识、有远风卓识、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品,如:

赵树理《锻炼锻炼》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茹志鹃《百合花》 高缨《达吉和他的父亲》等。可惜的是,这样的作品为数太少。

二/李准《李双双小传》

李准(1928—)河南人,蒙古族作家。

小说集:《不能走那条路》《买马》《野姑娘》《农忙的五月》《夜走骆驼岭》《李双双小传》《芦花放白的时候》《新村老人》《车轮的辙印》

长篇小说: 《李自成》 《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电影文学剧本:《老兵新传》《小康人家》《李双双》《李自成》《牧马人》《壮歌行》《大河奔流》《高山下的花环》

《李双双小传》

李双双(热爱劳动、乐观开朗;嫉恶如仇、敢于斗争)

孙喜旺(善良、憨厚、淳朴;旧思想、旧意识较重)

艺术手法:

1/运用对比手法,使双双和喜旺的性格鲜明对照;

2/凸现张扬个性,使作品极富欢快诙谐的喜剧色彩。

三/茹志鹃《百合花》

茹志鹃(1925—)曾用名阿如、初旭。上海人。

文革前作品:短篇小说:《何栋梁和金凤》《百合花》《春暖时节》《如愿》《三走严庄》《静静的产院》《关大妈》《澄河边上》 《同志之间》 《新当选的团支书》《高高的白杨树》《里程》等文革后作品 :短篇小说:《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儿女情》等

《百合花》

人物:通讯员、新媳妇、我。

通讯员(憨厚朴实、天真纯洁;腼腆羞涩、热爱生活)

新媳妇(美丽娴静、淳朴善良、勤劳能干、品格高尚)

艺术特点:

1/善于小处着眼,用典型的细节塑造人物;

2/笔调舒缓、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富有节奏感;

3/以细腻而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刻划人物。

第三节 长篇小说

一/赵树理《三里湾》及“山药蛋派”(“山西派”)

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人。

解放前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中篇)《李家庄的变迁》(长篇);

解放后作品:短篇:《登记》《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

短篇集:《下乡集》《赵树理选集》长篇:《灵泉洞》此外,还有鼓词、梆子剧、评书、小调、快板书等多种曲 艺作品。

长篇小说《三里湾》

《三里湾》通过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故事情节,描写了王金生(党支部书记)、范登高(村长)、马多寿(胡涂涂)、袁天成四个家庭在扩社过程中的矛盾和变化,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

1/刻划人物时,特别讲究精炼传神的白描手法;

2/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健康幽默的情趣);

3/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一个文学流派——

“山药蛋派”(“山西派”)

赵树理的创作影响了周围一大批作家,如马烽、西戎、孙谦、胡正、韩文洲及后来的成一、张石山、潘保安等。他们自觉地向赵树理学习,有着相近的政治观、文艺观和创作风格,形成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山药蛋派”,或称“山西派”。

“山药蛋派”五虎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

二/孙 犁《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

孙犁 (1923—)原名孙树勋。河北人。

解放前作品:小说:短篇:《荷花淀》

解放后作品:小说:长篇:《风云初起》中篇:《村歌》《铁木前传》

论文集《文学短论》

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记事》《孙犁文集》《孙犁散文集》等。

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创作于1956年,所谓“铁木”是写铁匠和木匠的故事。

它深刻概括了五十年代处农村生活风貌,揭示出只有铲除旧习惯、旧意识,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生活。

艺术表现形式:

笔力深邃而雄健,小说情节波澜起伏;

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洗练、朴素。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二个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白洋淀派”)

一批50年代走文坛的京、津、冀地区的作家,他们推崇孙犁、师承孙犁,而且得到孙犁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于是形成一个以孙犁为核心的文学团体,被文坛称之为“荷花淀派”(“白洋淀派”)”。 此派主要成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淮舟等等。

三/乡土风俗画——

《山乡巨变》《创业史》

(一)《山乡巨变》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人。周立波是一位跨越现代和当代文学的作家。

作品:建国前: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46年)

建国后: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山乡巨变》

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张满贞》《盖满爹》《艾嫂子》 《卜春秀》

短篇小说集《铁门里》《禾场上》

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分正续篇,分别于1958年和1960年出版。小说以1955—1956年中国农村合作化高潮为背景,通过湖南一个偏僻山村 从建立初级社到发展为高级社的全过程,概括了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基本面貌。小说描绘了合作化运动中农村日常生活的真实画卷,从人们的相互关系、家庭矛盾、内心斗争、爱情纠葛,展现了这场变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复杂性。

人物:

《山乡巨变》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性格鲜明的人物。全部都是普通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形象。有旧式农民盛佑亭、陈先晋、菊咬筋、秋丝瓜等,也塑造了正面人物邓秀梅、刘雨生、李月辉等形象。 邓秀梅:(团县委副书记)邓秀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热爱劳动、热爱群众。她善于作群众工作、有敏锐的观察力。处处替群众着想,关心群众生活。

刘雨生:(清溪乡合作社社长)素质较高,立场坚定。作品通过他与副社长的工作矛盾,突出他作为共产党员的原则立场和斗争精神;通过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表现他朴实谦逊、公道能干的品格;又通过他与纯朴多情的盛佳秀的爱情描写,显示出他对爱情的执著坚韧和纯朴的内心美德。

盛佑亭(“亭面糊”) 这是一个个性鲜明、性格复杂、充满矛盾、具有幽默性格的喜剧性农民形象。作品淋漓尽致地突出他那喋喋不休的谈吐和天真的可爱又荒唐的可笑的举止行为,常常使人发出忍俊不禁的微笑。

艺术特色:

1/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2/语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创业史》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人。1952年,在柳青的一再要求之下,有关部门终于批准柳青回乡的要求。柳青携全家从首都北京迁回家乡,全家搬到皇甫村安家落户。亲自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过程。同时也孕育了《创业史》。

建国前作品:短篇集《地雷》长篇小说《种谷记》

建国后作品:长篇小说《铜墙铁壁》《创业史》

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中篇小说《狠透铁》(《咬透铁锹》)

长篇小说《创业史》巨大的艺术成就

《创业史》标志着柳青艺术创作的最高峰。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产生重大影响。

《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

第一部写互助组

第二部写合作社(初级社),

第三部写农业合作化动的高潮;

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直至人民公社建立。但因种种原因,作家并未能完成这一宏大计划,但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它一直被人们誉为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作品。

1/《创业史》描写了一个深刻而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

作品取材于1953年的陕北农村,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这一典型环境的描写和对各类人物的精心塑造,力图真实而深刻地展示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初期五亿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艰难历程。

2/《创业史》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典型形象

作品主人公梁生宝最为突出,是一个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平凡而高尚、勤踏实而富有理想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集普通农民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于一身。 听党的话,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梁生宝思想性格的核心。

旧社会,梁生宝讨饭当长工,受尽折磨,是共产党解放了他,是党的教育使他明白了个人“自发”是没有出路的。

他继承了老一代农民的忠实厚道,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

他眼光远大、积极公道、善于思考、脚踏实地。

“活跃贷款”失败后,带领16名农民进山砍竹子、运扫帚,解决了困难户度荒问题和互助组的肥料款问题;到郭县县城买稻种,吃冷馍,睡票房,省下每一分钱好买足够的稻种等。充分体现出胸怀开阔、克己奉公、无私正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

梁三老汉也是具有极高艺术概括性的典型形象。他的苦难遭遇反映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命运。三次创业三次失败,土改时分得了十亩稻田,他惊喜异常,“干瘪的身体里仿佛注入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剂”,梦想用拼命的劳动真正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一个像郭世富那样“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 作品揭示出梁三老汉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具有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忠厚耿直的传统品德;另一方面狭隘自私、顽固守旧的保守性,构成他的双重特点。

小说成功地表现出梁三老汉怎样从对互助组的怀疑、苦恼和反对,转变为对互助组的支持、依赖和自豪这一复杂艰难的心灵历程。

“蛤蟆滩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性格也极具个性:

郭振山是1949年入党的老党员,但他口是心非,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因此逐渐走上与梁生宝为代表的互助合作化道路的对立面。

郭世福是蛤蟆滩“不识字的农业专家”,官渠岸边首户富裕中农,他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是个发家狂。

姚士杰是阴险狡猾的反动富农,怀着对共产党、对新社会的刻骨仇恨,暗中进行破坏和捣乱,他诡计多端、应变自如。形势有利时,骄横不可一世,形势不利时,又气极败坏。

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宏大壮阔。2/艺术描写细腻多姿。3/抒情议论精辟深沉。

四、革命风云录——

杜鹏程《保卫延安》曲 波《林海雪原》吴 强《红日》

梁 斌《红旗谱》 欧阳山《一代风流》(《三家巷》)

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

革命英雄传奇是我国四五十年代小说创作出现的新品种,如《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较有影响的革命英雄的传奇作品。曲波的《林海雪原》是革命英雄传奇集大成作品。

曲波(1923—2002)原名曲清涛,山东人。

作品有: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山呼海啸》《桥隆飚》。《林海雪原》并被译成俄、英、日、越、瑞典、挪威、蒙古、阿拉伯等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影响。

小说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描写了错综复杂、惊险奇特的剿匪斗争故事,表现出我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一支由36人组成的小分队指战员在人迹罕至的东北林海雪原,同数倍于自己的凶残狡诈的国民党残匪艰苦战斗,最后全歼顽匪的传奇故事。小说高度赞誉了小分队的勇敢机智和过人的胆识,以神出鬼没的奇袭、智取而引人入胜。包括奇袭奶头山,消灭许大马棒;智取威虎山,消灭座山雕;火烧大锅盔,消灭马希山和侯殿坤三大故事。

小说的传奇性:

首先,表现在对英雄人物传奇式的描写上。作品塑造了杨子荣、少剑波、栾超家、刘勋苍、孙达得、白茹等英雄人物;

杨子荣这一形象的塑造是神来之笔。杨子荣的形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具特色、不可多得的传奇形象。

少剑波是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他英俊洒脱、多谋善断、富于理性、才智过人。作品重点突出他如何神机妙算地用兵,如何出奇制胜地歼敌。

其他人物如跨谷飞涧的栾超家,力大无穷的刘勋苍,耐力过人的孙达得和忠于职守、热情开朗的白茹等英雄人物都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其次,小说的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也体现出鲜明的传奇特点。东北深山老林特有的林海雪原、结冰的酷寒、穿山风、暴风雪、奶头山、鹰嘴石、河神庙、威虎山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均笼罩在一种特有的神秘、朦胧的情韵和令人神往的意境之中。

再次,注重小说传奇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结合。题材、情节、人物、环境无一不传达出传奇的艺术光芒。达到“突破险中险,历经难上难,发挥智上智,战胜魔中魔”的境界。

五、知识分子革命化的“苦难历程”——

《青春之歌》

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湖南湘阴人。

创作:短篇小说:《红红的山丹花》《房客》《我的医生》

中篇小说:《苇塘记事》

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

《英华之歌》及《东方欲晓》。

内容:《青春之歌》历史地、真实地记载了“9.18”事变到“12.9”运动这一时期爱国学生运动以及知识分子的斗争业绩、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感的演变过程。作品通过主人公林道静追求革命的曲折经历,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知识分子革命化的苦难历程,歌颂了壮美的青春。

人物形象:《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和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1/林道静

林道静是30年代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化为无产阶级战士的典型。林道静既是“官僚地主的女儿,也是佃农的女儿”。形成她孤僻、倔强、执拗的性格;她不甘受辱,却又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她愤世嫉俗,却又无能为力。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倔强的性格,使林道静迫切地渴求“独立生活”。正当一切破灭,走投无路之际,她遇到了党,从此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标,在火热的斗争中锤炼自己。展示出壮美的青春。

2/共产党员、革命知识分子卢嘉川、江华、林红;

3/经不起革命考验、自甘堕落的知识青年余永泽、戴愉、白莉苹;

4/在时代感召下逐级渐觉醒和奋起前进的形象:许宁、王晓燕父女、李槐英等。

艺术成就:

1/以异常丰富的情节和色彩斑斓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30年代知识分子的群像,以林道静为中心,辐射各类人物;

2/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展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

六、英雄的赞歌——《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七、工商业改造——《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八、长篇历史画卷—— 《李自成》(姚雪垠)

附:1977——1978年的小说

1/短篇小说

刘心武《班主任》张 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卢新华《伤痕》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

张弦《记忆》等;

2/长篇小说

魏巍《东方》

第五章 戏剧

第一节 建国三十年戏剧概说

戏剧是综合性概念,包括话剧、戏曲歌剧等。建国初期,当小说创作徘徊不前时,话剧创作却走在了前面:

一/话剧创作:

老舍的《龙须沟》 集体创作的《红旗歌》

杜印、刘相如、胡零的《在新事物的面前》 胡可的《战斗的青春》。

1953—1957年,话剧创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1956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推动话剧创作的繁荣。其中:

大胆揭露农村现实矛盾:海默《洞箫横吹》;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革命历史题材和志愿军战斗风貌: 陈其通《万水千山》胡 可《战线南移》宋之的《保卫和平》沈西蒙《杨根思》 黄 悌《钢铁运输线》等;

生活剧:汪铖《在康布尔草原上》曹禺《明朗的天》任德耀《马兰花》(童话剧)岳野《同甘共苦》等; 独幕剧也受到重视:孙芋《妇女代表》崔德英《刘莲英》何求《新局长到来之前》;

喜剧和讽刺剧:艾明之《幸福》赵寻《人约黄昏后》老舍《西望长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k7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