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更新时间:2023-03-08 06:31:1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 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 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1)动词宾语例 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 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三年》)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

子·鲁问》) 吾谁欺?欺天乎?

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如果动词前面是用副词作状语时,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要放在副词后面,动词前面。 (2)介词宾语例

乃入见,曰:何以战?( 《曹刿论战》 )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比较严格。 例外:《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2、“如何”、“何如”问题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在“如何”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因此,“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汇合在了一起。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赵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相似结构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 虽先生之辨,将奈之何哉?(《庄子·盗跖》) 3、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作状语的辨别 (1)注意动词谓语后面有无其他的宾语 ①皆曰:“安有此理?”(方腊起义) ②或向儒者日:“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侵畔) ③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④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类上) ⑤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⑥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⑦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朞年?(厉山之农侵畔) ⑧许子奚为不自织?(许行)

⑨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⑩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2)认清句中充当谓语的词语性质 ①太后问:“侍中何少?”(王子坊) ②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③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起义)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3)在“何??之有”的格式中,“何”字和名词一起构成偏正结构作动词“有”的宾语 ①对日:“姜氏何餍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②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晏婴论季氏)

(4)疑问代在句词中是充当状语、还是宾语,有时还得照顾习惯的说法 ①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日不然?”(郑

伯克段于鄢)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句就是句子里含有否定词的句子。

古代汉语常用的否定词:不、毋、未、莫、无、勿、弗、非、否 1、语法条件

a.句子是否定句 b.宾语是代词 父母之不我爱。( 《孟子·万章上》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2、常见句式 (1)“不”字句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乱世恶善,不此听也。(《荀子·乐论》) 余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褰裳》) (2)“未”字句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张衡传》) 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晋国之命,未是有也。(《左传·襄公十年》) (3)“毋”字句 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毋是剪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莫”字句 莫余毒也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许行》)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注意:带有否定副词“弗”、“勿”、“非”和动词“无”的否定句,一般没有前置的情况 例外: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韩非子·孤愤》) 3、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先秦已不严格 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 )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 汉代以后的仿古例: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 (三)宾语用代词“之”、“是”复指而前置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存在宾语前置现象。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 五侯九伯,汝实征之。(齐桓公伐楚)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汉书·霍光传)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辟不足使令于前与?(孟子·梁惠王) 1、定义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我们一般称之为“复指提宾”。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小雅·节南山》)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谚所谓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寡君其罪之恐,敢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康公我之自出。(《左传成公十三年》)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更法》) 比较: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代楚》)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同上) 2、“惟(唯)??是(之)??”形式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为政》)

注意:此格式的前置宾语若是代词则只能用“之”复指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也。(《左传·宣公三年》)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 3、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左传·宣公十六年》)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附录: “斯”、“焉”也可以用作复指代词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豳风·七月》 注意:

在古汉语中,还有一种貌似复指提宾的格式。 子曰:“德之不惰,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四)一般强调性宾语前置 1、动词的宾语前置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介词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 四、古汉表示动作行为数量的词序 (一)古今表示行为数量的差异 (二)基本类型

1、数词直接加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的方法)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2、数词作谓语表

示行为数量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仿古例:

臣常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 巡问:“吾于读书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五、定语后置

(一)数量定语后置 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春秋》)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二)修饰定语后置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列子·天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钴鉧潭西小丘记》) 六、介宾倒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定要前置。(略) (二)有复指代词“之”“是”作标志的句子,介词的宾语必定提前 叔仲昭伯曰:“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三)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作介词的宾语,往往提前 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史记·项羽本纪》) 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柳宗元《游黄山记》)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左传·僖公十五年》) 敝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 (四)介词“以”的宾语强调提前 蛹以为母,蛾以为父。(《荀子·赋·蚕》) 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荀子·议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天动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史记·项羽本纪》) 判断句

【背景知识】句子的分类

同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即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考察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按照谓语性质分类是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包括着眼于谓语的组织形式和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两种。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我们在从谓语性质上来考察句子的时候,还是采取了从语法意义上来分类的方法。即:我们在讲古汉语单句时,是把它分成了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这三类。 判断句是指名词性(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谓语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 提问:根据下面的语句说明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同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我们是中国人。/陈胜者,阳城人也。 他不是山东人。/楚虽大,非吾族也。

一、古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比较(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1、不用判断词“是”

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直接作谓语,靠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现代汉语不用“是”例:今天星期一。老王山东人。 2、句中常出现“者”、“也”

“者”是代词,用在主语后面,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并能舒缓语气;“也”是语气词,用在句尾,表达判断语气。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肯定形式 无“者”、“也”句(基本形式)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有“者”句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有“也”句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王,人君也。(《战国策·齐策四》) 有“者”、“也”句(完美形式)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否定形式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 今者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韩非子·五蠹》)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注意:“非”字虽然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是,这个“非”决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否定副词。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孟子·公孙丑》) 当是时,臣唯知韩信,非知陛下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关于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有四点值得注意

第一、在判断句中,有时候是对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事情进行判断,常用代词“是”、“此”来复指该事,使判断物件更加明白,有时也可不用。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受寡君,(是)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第二、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

者也。”(《论语·微子》)

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史记·鸿门宴》) 第三、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这种情况多见于主语是单音节词的判断句。 此非君子之言。(《孟子·万章上》) 第四、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而在谓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 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国语·鲁语》) 故吏者,民之木纲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总结:

A.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是”而是将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的语义关系判断。 B.现代汉语否定用“不”,古代汉语否定用“非”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

1、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和作用 “是”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是”与“此”的比较: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上) 2、“是”由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词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多指代的是前文的内容,当指代的内容减少时,其指代作用降低,判断作用增强,进而演变为判断词。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巫妪、弟子,是女子也。(《西门豹治邺》) 先秦时代,“是”不作判断词用 例外: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是”在汉代演变为判断词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是是帚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彗星图) 是是苦星。(同上) “是”作为判断词在两汉以后广泛使用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神灭论》) 仿古例: 夫殷周之不革

(变革)者,是(此)不得已也。(《封建论》) 然则变化无穷者,是地利也。(《读史方与纪要》) 是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信陵君救赵论》)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互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是常道也。(《尊经阁记)》

【判断词“是”的形成】

最初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1937年版),提出判断词“是”产生于六朝。1958年《汉语史稿》又提前到西汉末年。 是吾宝也。(《左传》)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劝学》)

马建忠、杨伯峻等提出先秦即有判断词“是”,并举《诗经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辔石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我们认为“是”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是中=中是=使之为中”“是骖=骖是=使之为骖”。

“是”作判断词:先秦——两汉——魏晋后 (萌芽) (渐多) (普遍) 3、“是”词性的鉴别 (1)“是”前面另有代词作主语 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史记·刺客列传》)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商君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2)“是”前面有副词修饰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神灭论) (3)“是”夹在两名词之间,句尾已无加强判断语气的“也”字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比较:

风伯,雨师、雷公,是群神也。(《论衡·祀义》) 佞人不毁人,如毁人,是谗人也。(《论衡·答佞》) 百姓宁集,风气调和,是亦瑞也。(《论衡·宣汉》)

提问:根据下面的语句说明古汉语中有没有专职的判断词。古汉语判断句中的“为、维 (惟)、乃、即”都是什么性质和作用。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 蚩尤惟始作乱。 是乃狼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四、“为”、“惟”、“乃”、“即”在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 1、为

是普通动词,表达“成为”、“作为”等含义。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夸父逐日》)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而使归其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借用来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的“是”,但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

仲由。”(《论语·微子》) 2、惟(维)

常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不是判断词,是语气词,加强语气。作用是引出谓语。多见于先秦。 我马维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陈述句用例: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 3、乃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胜起义》)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陈述句用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乃入见。《曹刿论战》

修饰判断词例: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4、即

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陈述句用例: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 修饰判断词例: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结论:文言语言中没有与现代汉语中的“是”相同 的作用单一而又十分典型的判断动词。 补充:在对有“乃、即、维(惟)”的句子进行翻 译时会含有“是”,但并不是这些副词或语 气词直接含有的意思而是通过句意判断而 添加的。

五、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关系: 主语与谓语所表示的事物相同 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劝学》) 主语包含在谓语所表示的事物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起义》) 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非判断的内容,就是“判断句的活用”。 1、表达比喻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达因果关系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疱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3、表达条件关系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轻肥》)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报任安书》) 例外:

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史记·叔孙通列传》)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梁惠王上》) 六、判断句的辨别

凡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一般总是判断句。 尔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战国策·秦策》)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左传·僖公十七年》) 粟者,民之所种。(《汉书·食货志》)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

被动表示法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 大叔出奔共。 马逸不能止。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蔓草犹不可除。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

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即不用任何特殊词语的被动句。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报任安书》 ) 饭吃了。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构成被动句式,古汉语还可以用 “于”、“为”、“见”等构成被动句式。 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郤克伤于矢。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从句子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成公二年》)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五蠹》)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管晏列传》 昌邑王贺嗣位,官属皆征入。(《龚遂传》 大楼建好了。 鸡杀了。 酒喝了。

A.谓语动词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B.谓语是及物动词,主语从表面看也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但是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也补不出宾语。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C.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事物自身的一部分,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又是对主语不利的,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补充:如何判断意念被动句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被动句式 (1)构成方式:

在动词后加“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于”字后是主动者。“于”和主动者构成介词词组出现在动词之后作句子的补语,且主动者必须出现。“于”译成“被”。 (2)格式:

被动者+V+于+主动者=被动者+被+主动者+V 兵破<于陈涉>。(《汉书·贾山列传》) (3)“于”的词性和作用:

“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

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

(4)古文中常用“于”字被动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5)“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的用法较多,是否引入主动者有时不好辨认。 孙嘉聘于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相刺》)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6)介词“乎”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相同,也可以引出施事者。 志乎古,必遗乎今。(《答李翊书》) 2、“为(w?i)”字被动句式 (1)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为”,“为”后可出现主动者,主动者后还可加“所”字。此时“为”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状语,但主动者可以不出现,“所”字也可以不出现。 (2)格式:

被动者+为+主动者+V

被动者+为+主动者+所+V =被动者+被+主动者+V 被动者+为+V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3)“为”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为”是助动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 主动者出现时,“为”是介词,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4)“所”的词性和作用:

“所”为助动词,表被动语态,帮助构成被动句。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史记·淮阴侯列传》)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令,若信者亦已为擒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 (5)战国末“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剪所戮者也。(《项羽本纪》) 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6)“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毛泽东)

(7)“为”字句消失的原因,也是“为”的用法较多,引入的是主动者还是对象,有时不好辨识。

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3、“见”字被动句式

(1)构成方式:在动词前加“见”,“见”后不能出现主动者。主动者如需出现,必须在动词后加“于”再加主动者。 (2)格式:

被动者+见+V=被动者+被+V

被动者+见+V+于+主动者=被动者+被+主动者+V 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 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 (3)“见”的词性和作用:助动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进学解》) (4)南北朝后,“见”字句发展出一种新用法。即句子的受事一般是“我”,但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是让主动者作主语,句子的含义是“对我怎么样”。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后汉书》)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5)“见”字被动句消失的原因,是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现代汉语中仅存“见笑”、“见谅”。 4、“被”字被动句式

(1)构成方式:在动词前加“被”,“被”后可以不出现主动者,也可以出现主动者。 (2)格式:

被动者+被+动词 被动者+被+主动者+动词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被收时表》) (3)“被”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被”是助动词,表示被动含义,作状语。 主动者出现时,“被”是介词,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4)“被”的本义是“寝衣也”,即被子,由此引申出“覆盖”之义,为动词。再引申为及物动词“蒙受”、“遭受”的意思,此意义成为后代被动句式的源头。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

商君书·慎法》)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三》) 先虚化为助动词,表示被动,但不能引入主动者。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子·五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如需主动者出现,要靠“于”字帮助。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进一步虚化为介词,直接引出主动者。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

一、古代汉语中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赐”、“与”、“予”、 “遗”、“贻”等可以带双宾语。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 表示给予的对象,远宾表示给予的内容。 公赐之食。(《郑伯克段于鄢》) 赐赵夙耿,赐毕万魏。(《史记·晋世家》) 文公与之处。(《许处》)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汤使遗之牛羊。(《孟子·滕文公下》) 贻我彤管。(《诗·邶风·静女》)

二、古代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的动词“语”、“告”、 “教”、“示”等可以带双宾语。它们所带的双宾语,近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对象,远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内容。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许行》) 于是乎我原以示之信。(《城偿濮之战》)

三、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

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这种双宾语结构在理解和翻译上都非常值得注意。 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 。(《韩之战》)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在段于鄢》)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逍遥游》)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侍坐》) 四、古汉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城濮之战》)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左传·哀公十六年》) 代 词

一、关于代词

1、代词的虚实问题 王力《汉语语法纲要》:“另有一类词,如‘我、你、他、这、那、这么、这么着’等等,它们本身并不能表示实物或德行行为,然而它们却能替代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的用途。由此看来,它们本身是虚词,而它们所代替的却是实词。我们把它们称为代词,代词可认为半虚词。” 语法作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是实词。 词

汇意义:含义抽象,如“这”、“何”、“者”,是虚词。 2、古今代词分类的差异

古今都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古代还有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

二、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的特点: ?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1、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语法作用上的差异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 胡适《吾我》

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 魏晋以前,“吾”很少作宾语,但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是可以的。“我”则能够作宾语。 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此教我先威众耳。(《陈胜起义》) “予、余”的关系 上古同为余母鱼部字,假借来记录同一第一人称代词 。《尚书》多用“予”,《左传》多用“余”。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侍坐》) 予欲左右有民!(《尚书·皋陶谟》) 曰:“余病矣。”(《左传·鞌之战》) 《〈论语〉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的区别》古汉语研究 1993.4 “朕、台、卬”的消亡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誓》)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邶风·匏有苦叶》) 2、第二人称代词 “女(汝)、尔、若、而、乃”语法作用的差异 “女(汝)、尔、若”可作主、宾、定语;“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作主语,但决不能作宾语。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聊斋·促织》) 现代汉语中继承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我”

《春秋时代第一人称代词研究》语言研究 张玉金 2008.2 补充:

A.从使用环境看,“尔、女、汝”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平辈或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称呼,其它场合下称呼对方则是不敬的表现;“若”是一般的称呼;“而、乃”只表示单数。 B.“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国语·邵公弭谤》)予录乃勋,引登九列。 (《后汉书·宋弘传》) “女”与“汝”的关系 “女”泥母鱼部,“汝”日母鱼部。都是假借来记录第二人称的。先借“女”,又借“汝”。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国语·句践灭吴》) “而”与“乃”的关系 “而”日母之部,“乃”泥母之部。假借来记录同一个第二人称代词。故二字用法相同。 现代汉语中“你”的来源 《通雅》:“爾,又为尔。尔,又作你。俗书作你。” 大约唐代之后。“尔”增义符演变为“你”。 3、第三人称代

古汉语中没有专职的第三人称代词 重复名词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 省略主语

使子路反见之,〔 〕至, 〔 〕则行矣。(《论语·微子》) 借用指示代词 彼、其、之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闻其声。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 “彼、其、之”兼表第三人称时用法的差异 “彼”借用率不高,一般作主语。“其”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李陵既生降,推其家声。(《报任安书》) 爱共叔段,欲立之。(《郑伯克段于鄢》) 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 六朝时出现“伊”、“渠”: 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雅量》)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赵达传》) 唐代“他”演变为第三人称代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渔父词》) 4、古汉语人称复数表示法

古汉语人称代词无单复数之分,单数可表复数。 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加“侪、曹、属、辈、等”表人称复数。 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 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如彼等者,无足与计天下事。(《史记·黥布列传》) 现代汉语中“们”的产生

专表人称复数的词大约产生于唐宋时期。 他每都恃着口强。(《元曲·玉镜台》) 特遣我门来,你明日须早到。(《张协状元》) 你懑不敢领他,这件事干人命。(《清平山堂话本》) 5、古汉语的尊称和谦称

尊称和谦称都是名词,但起的是代词的作用。 谦称代替的是第一人称代词的作用。 尊称代替的是第二人称代词的作用。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是臣之大荣也。(《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 足下事皆成。(《陈胜起义》)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古代自称名是谦称,称人字是尊称。 文倦于事。(《战国策·齐策四》)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三、指示代词

1、近指代词——此、斯、兹、是 此皆古之良马也。(《荀子·性恶》)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兹游快且愧矣!(《游天都》) 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现代汉语近指代词“这”大约宋元时产生 “這”从辵,从言。本义为迎接。 《玉篇》:“這,迎也。” 我这里凭阑望。(《王粲登楼》) 直醉得来这搭儿里呕。(《李逵负荆》) 2、远指代词——彼、夫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 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 注意:“夫”的指示性比“彼”轻,后来演变成了发语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现代汉语远指代词“那”大约唐宋时产生 猗与那与!(《诗经·商颂·那》) 马瑞辰《通释》:“猗、那二字叠韵,皆美盛之貌。”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丑奴儿近》) 3、泛指代词——之(用作定语或宾语) 之子于归,远送於野。 (《诗经·邶风·燕燕》)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4、特指代词——其(用作定语)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西门豹治邺》)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史记·孙膑》) 5、充当谓语的指示代词——然、尔 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诗》) 6、特殊的指示代词——焉

常指代人物或处所,代表一个范围或方面;同时还具有语气词的作用,表示句尾的停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荀子·劝学》) “焉”的词义梳理 《说文》:“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段注:“今未审何鸟也。” 兼词“焉”

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 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③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滕文公》) 语气词“焉” ①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 代词“焉”

①草木无知,叩焉何益?(《中山狼传》) ②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三国志·蜀书 ·诸 葛亮传》)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疑问代词“焉”

①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助词“焉”

①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 焉。(《石钟山记》)

②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孟子·万章上》) 注意:“焉”的兼词与语气词之别

A.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句尾的“焉”为语气词。 ①南方有鸟焉。(《荀子·劝学》) ②殽有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或方面的名词、名词性词组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词。

①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主传》)

C.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的词或词组时,句尾的 “焉”为语气词。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

D.表示限制、感叹、祈使、推测、疑问语气的句子,句尾的“焉”为语气词。 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②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③君无尤焉!(《孟子·梁惠王上》 ④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 比较:诸

“诸”是人称代词“之”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襄公十五年》) 吾敢违诸乎?(《左传·昭公三年》)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 四、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孰”多用来指人,也用来指事物,一般用在选择问句中,并且不能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例外例: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孰与”问题: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较窄,一般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义。 [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 “胡(曷、奚)为”仍表达“为什么”的含义。 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例外例: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说明:

A.“盍”是“何不”的合音,在句中常作状语,相当于“为什么不”。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B.“盍”相当于“何”,而不是“何不”。 盍不出从乎?(《管子·戒篇》)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沛公安在?(《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 常用来表示反问,表达“为什么”、“怎么”义。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滑稽列传》) 余焉能战?(《左传·闵公二年》) 可用来问处所,表达“哪里”义。 王攻楚将恶出兵?(《史记·春申君列传》)

《秦至汉初疑问代词研究》 王华 硕论 华南师范大学

《试论中古汉语疑问代词宾语的句法位置》南京师范大学 2005.1 五、无定代词

指代的内容不固定的代词。古汉语中主要有“或”与“莫”。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1)表人,译作“有人、有的人、有些人” 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 (2)表物,译作“有的、有的东西”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 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3)表时间,译作“有时候、有时、偶尔”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含义是:没有谁、没有(什么)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 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注意:先秦时,只是偶尔用作否定副词,汉以后发展为表禁止的否定副词 小子何莫学乎诗。(《论语·阳货》)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 六、辅助性代词

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代词。主要有“者”和“所”。 (一)“者”与“所”的指代性分析

都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可理解为“??的人(或事物)”。“者”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主动者,即行为动作的发出者;“所”指代的是行为的对象,即行为动作的承受者。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寻声暗问弹者谁。(白居易《琵琶行》) 《“者”、“所”字结构的类型及“者”、“所”的指代作用》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85.1

(二)“者”的用法分析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或动词与形容词性词组)后构成 “者”字结构。称代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主体,是 名词性的,可充当名词能充当的一切成分。 送往者,迎来者。(《国语·越王勾践》) 大者王,小者侯。(《汉

书·高帝纪》)

与数词与时间词结合,指代一定的范围与种类。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史记·游侠列传》)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与名词结合,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试论“者”字的词性及“者”字结构的性质》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1985.1 (三)“所”的用法分析

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动作 行为的对象,是名词性的,可充当名词能充当的一切 成分。

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荀子·荣辱》)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 比较: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 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 《古代汉语“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比较分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9.5 “所??者”,等于“所”字结构。 所爱者,挠法活之。(《史记·酷吏列传》) “所以(从、由、与、为)”,指代介词的物件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所以 ”——工具、方式、手段、原因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三国志)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左传) “所从 ”——处所或时间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察今)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所由 ”——原因 是乱之所由作也。(荀子·正论) “所与 ”——有关联的人物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孙子兵法·虚实) “所为 ”——原因、目的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论以所为起大事。(史记·项羽本纪)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 注意:所+动词=所+介词+动词(+宾语)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懼,不知所出。(报任安书) 七、其它类型

1、旁指代词——他、它、佗、异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无它故焉。(《荀子·议兵》) 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2、逐指代词——每、各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今也每食不饱。(《诗经·秦风·权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万物各异理。(《韩非子·解老》)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再认识》 现代语文 2008.8 古代汉语常识 一、古人的姓、氏 (一)起源

姓氏的起源一般认为在母系社会。 1、从“姓”字的结构 《左传》:“蔡杀其大夫公孙姓。” 《释名》:“女生曰姓,谓子也。” 《说文》:“姓,人所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从生,生亦声。”

2、从原始的姓

炎帝姓姜,黄帝姓姬,均以“女”字作偏旁,反映了姓本源于母亲。 《吕氏春秋》:“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其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 古姓来源:

一是根据女性始祖受孕的原因而得姓。 如契母简狄因吞燕卵而生契,古商人姓子。 二是根据女性始祖生育时的地点而得姓。 《说文》:“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 (二)作用

别姓氏、别婚姻、别贵贱 《白虎通义》: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 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经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百姓”指百官贵族,奴隶和平民没有姓。 《尚书尧典》:克朋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左传》中的鉏麑、灵辄,《庄子》中的庖丁等均有名无姓。 战国以后,平民也有了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统称。 (三)姓和氏的关系

姓是旧的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是后来子孙繁衍,各个分支的特有称号。 《通鉴·外纪》:“姓者统其族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出。” 《左传》:“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孔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

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姬是周人的姓,姓姬的下面又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 一般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 顾炎武:“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春秋末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马王孙氏。 氏的变化因自立而变,自立氏号主要有四种情况: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解狐、羊舌 (2)以官名为氏:史墨、乐正克

(3)以祖先所居地为氏:西门豹、北郭骚、南宫适、百里奚 (4)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孔丘、庄蹻 补充: A.以次第排行为氏 B.以技艺为氏 C.以古姓命氏

D.因赐姓、避讳改姓氏 战国以后,人们

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以至于一般 平民都可以有姓了,直至现在。 顾炎武《日知录》:“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记》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女子的称号分为待嫁和出嫁两种情况:

(2)出嫁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A.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齐姜、晋姬、郑姬、秦嬴、国姜

B.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秦姬、芮姜

C.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赵姬、孔姬、棠姜

D.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武姜、穆姬、文嬴、文姜、昭姬、共姬 (1)为了“别婚姻”,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排行 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华 二、古人的名、字、号 (一)名和字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 吾懼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名二子说》 1、古人有名有字,名和字是分开的。为了区别

氏族内部成员,便产生了称谓个人的名。而字是由名演化来的,字的产生,最初与尊卑等级有关系。

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

同义、近义:屈原,名平;宰予,字子我;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文天祥,字宋瑞; 班固,字孟堅;周瑜,字公瑾

反义:曾点,字皙;许退,字进之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赵孟頫,字子昂

相关:孔丘,字仲尼 ;张飞,字翼德;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冉耕,字伯牛;司马耕,一名犁,字子牛 取自于古书名句成语: 曹操,字孟德 《荀子》“夫是之谓德操。” 赵云,字子龙 《周易》“云从龙,凤从虎。” 2、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鲁桓公时取名时应遵守的礼节 ——信、义、象、假、类 鲁公子友、周文王昌、孔丘、孔鲤、齐桓公太子名同

女子取字的方法是在姓前加上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在字后加上“母”或“女”,表示性别。最常见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

3、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常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有时加“父”或“甫”表示性别。用这种方法构成的男子字的全称共3个字。 伯禽、仲山、仲尼、叔向

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省去“父(甫)” 伯禽、仲尼

有时也可省去排行 禽父、尼父、羽父 4、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 子胥、子渊、子有、子牛、子夏

5、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名加词为字的现象。到了唐代,多在一字名上加词而成二字名,还有名和字相同的习惯,也有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辈分关系。

侯景,字万景;苏绰,字令绰;郭子仪,字子仪;田承嗣,字承嗣;孟浩然,字浩然 6、与“字”无关的小字

司马相如,小字犬子;南宋刘裕,小字寄奴;曹操小字阿瞒;刘禅小字阿斗 7、上古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

孟明视、白乞丙、叔梁纥、孔父嘉、季友、正考父,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徐幹伟长、应瑒德琏,刘桢公干 8、直称其名

A.自称姓名或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B.用于作传或介绍: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C.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不幸师孟,拘恶于前。”

上古尊对卑或卑自称时称名;对于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求,尔何如?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号 1、别号

古代名人除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名和字已由尊辈代取,别号则是成人以后,出名以后,由 自己取的。对人称号也是表示尊敬。 ?别号可以是三个字或三个字以上:

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号青莲居士;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也可以是两个字:

王安石,字介甫,别号半山;陆游,别号放翁;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 ?有时一个人也可以取几个别号:

汤显祖,号海若,又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 2、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按寓意分为:

a.褒义:文、桓、穆、成、武、昭、景、惠、忠、明、献、元、平、康、宣 b.贬义:灵、厉、炀、荒、幽 c.同情:哀、怀、悼 d.褒贬参杂:玄 补充:

A.帝王谥号由礼官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B.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但也有用两三个字的。周平王,楚考烈王、赵孝诚王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文成侯、文终侯、忠武侯、文忠侯 C.公谥和私谥

D.称谥号也是一种表示尊敬的办法,有些人的谥号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称为别名了

,如昭明太子、陶靖节

E.谥号有时不符合事实,甚至是完全虚伪的。秦桧,“忠献”,改谥“缪醜” 3、庙号 4、年号 (三)避讳

凡是遇到和君主、尊者的名字相同的字,用改字或缺笔的方法来回避。

避国君和孔子等圣贤的名字,叫国讳或公讳;避祖先和尊长的名字,叫家讳或私讳。 “政月”改为“正月” “秀才”改为“茂才” “丘”字写起来或缺一笔成“ ”,或写作“某”,或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休”。 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1、改字

唐太宗名世民,凡有“世”的都改为“代”,凡用“民”的都改为“人”。 2、缺笔

孔 丘:丘→?? 趙匡胤:胤→ 玄 燁:燁→??

3、空字

《说文解字》中“秀”、“庄”等字下都空着,不作分析,标上“上讳”二字。 (四)其他称谓 1、称斋名:杨诚斋 2、称籍贯:孟襄阳 3、称郡望:韩昌黎 4、称官名:孙讨虏 5、称爵名:和硕豫亲王 6、称官名:贾长沙;陶彭泽 一、简述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最大的是三公九卿制 和三省六部制。秦始皇统一后,设三公九卿。 汉初延用秦制,后汉由尚书台(即台阁)执掌中枢大权。魏文帝时,设中书省。秦汉以前没有形成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尚书台)下设六部。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后废尚书省,归并中书。南北朝又设门下省,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 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 二、地方官制 1、二千石

?汉代郡守的别称。

《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云:“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有时也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泛称。 2、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 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体制类似中央。 3、知府

地方政权中的府一级,始于唐代,其长官称为尹。宋代命令朝臣充任府的长官,称为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开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数州、县,为一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清代相沿。欧阳修曾任此职。 《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知府。” 三、官职任迁

任职授官:征、辟、荐、举、任、授、除、拜、封 追加死者:赠

升官:由低升高为擢、升;升较高职曰晋、进,在原有基础上加职叫加;迁、陟 降职贬官:解、贬、谪、左迁、放、窜、出宰 免官:罢、

黜、免、夺、革、褫 调动:补、改、调、徙、转

辞官:告老、解官、请老、乞身、乞骸骨、移病、致仕 兼任、代理官职:假、假、领、判、权、摄、署、守、行 重点:九州(526页)、

固定称谓(关、山、江、河、岭)、 别称(534页)

固定称谓:关-函谷关、山-崤山、江-长江、河-黄河

别称:广陵-扬州、钱塘-杭州、姑苏-苏州、锦官城-成都、维扬-扬州 一、帝号/王位纪年法

谥号:鲁隐公元年、汉武帝八年 庙号:唐太宗三年、清圣祖四十年 年号:万历六年、康熙二十四年

年号是指历朝帝王纪在位之年所立的名号。

自西汉武帝刘彻开始,使用年号纪年,定为“建元”。以后帝王都用年号,一个帝王在位 时也往往要改元。 二、星岁纪年法

1、岁星(即木星)纪年法: 2、太岁(假想星球)纪年法: 岁在大火

摄提贞於孟陬——摄提格即太岁在寅 三、干支纪年法

天干——1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12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将年份的个位数与天干的编号数相对应,一查便知天干 2、将年份数除以12,所得余数即是相对应的地支

3、出现个位数为零结尾的年份:天干的序码数规定为“10”,地支的序码数则用已知年份数除以12,所得余数查知。 4、能被12整除的年份:天干则由已知年份的个位数序号查,而地支的序码号则规定为“12” 4 5 6 7 8 9 10 1 2 3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四、特殊称谓

晦——每月最后一天 朔——每月最早一天 望——每月十五 胐——每月初三 初吉——朔日至初七八 既生魄——初八至十五六 既望——十五六

既死魄(霸)——十五六至晦 古书的注解 古人注和今人注 古书的注释: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 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 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但解放后的较多)。 古注对阅读古书的作用

▲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古注对阅读古书的作用 《曹刿论战》:“牺牲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 《辞源》(修订本)有“增加;超越;侵凌;施于、安放;担任”五个义项。《辞海》(修订本)列八个义项,比《辞源》多了“算法之一;戴上;施及”三个义项。 杜注:“祝辞不敢以小为大

,以恶为美。” 《说文》:“加,语相譄加也。” 段注:“譄下曰‘加也’,诬下曰‘加也’,此云‘语相譄加’,知譄、诬、加三字同义矣。”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经·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琵琶行) 《中国古代作品选》:“一声声都还有哀怨的情思。” 张华《励志诗》:“古士思秋。” 李善注:“思,悲也。”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施从良人。(《孟子》)《历代文选》:“施延,及,作‘跟踪’解。” 3、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坟》) 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赵岐《孟子章句》:施者,邪施(同迤)而行,不欲使良人觉也。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郑伯大恶也。”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2、注释的兴盛——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a.内部因素:语言变化产生解释的需要。(客观因素) b.外部因素:统治者的提倡。(人为因素) c.文化因素:今古文之争。(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

《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4)注释体式:章句、传注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学者 (3)注释体式: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1)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 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引之《经义述闻》 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汉书补注》 王念孙《读书杂志》、《广雅疏证》 孙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问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戴震《方言疏证》 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三、古注的体式类型 (一)传注体

这一类注释的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称呼。共同特点是都将古代文献中字词名物的诠释作为主要内容。 1、诂、训

?孔颖达《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

?其实,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训”。 2、传

?传述的意思。 《说文》:“传,遽也。”段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颜师古注《汉书》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后代成为一般的注释名称。 3、笺

?表识的意思。《说文》:“笺,表識书也。” ?始于郑玄《毛诗笺》。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后代的“笺注”只是“注解”的意思。 4、注

?注释的通称。《说文》:“注,灌也。”

?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 (二)义疏体

?疏通其义的意思,是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载,定名曰正,故在唐代又 称作正义,也称作疏。”

?特点: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證发经注,但有时不免繁琐冗长。 《十三经注疏》

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 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 即《十三经注疏》。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粱传》:晋范甯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三)章句体

“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有的指出中心思想,这就叫章句。 东汉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四)集解体

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实为传注类。 何晏《论语集解》、朱熹《孟子集注》、《诗集传》, 郭庆藩《庄子集释》 (五)补注体

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

洪兴祖《楚辞补注》、王先谦《汉书补注》、 焦循《论语补疏》 (六)音义体

音义是一种注音兼释义的著作,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證、音隐、音释等名称。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是代表作。

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 四、古注的体例

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

陆德明音义:唐陆德明在其《经典释文》中关于《诗经》字词读音释义的解释。 五、古注的常用术语

学习古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 《汉书·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谓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能用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k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