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4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17 09: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练习四(P746)

一 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

注释就叫做“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

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

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卽《十三经注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

十三类。

二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粗的词或词组: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且,副词,将要。

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词:者,辅助性代词,“??原因”。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

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 解词:队,“坠”的本字,动词,坠落。 是,指示代词,这。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nài

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蠧》)

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

解词:是以,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货,名词,财物。 事,动词,从事、用。

6.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 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词:之,动词,到、往。 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

三 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 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 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 是时,晏子侍前。 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 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 景公手下

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 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

肢解养马人。

公曰:“以属狱。”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 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 晏子说:

“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

公曰:“可。” 景公说:“可以。” 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 晏子数落道:“你的

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

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 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

这是第二条;

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你让君王

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

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 你让君

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

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叹息说:“您

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jué

2. 《淮南子·人间训》

何谓有罪而益信 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

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

麑母随之而啼。 母鹿跟着秦西叫唤。

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 孟孙归,求麑安在。 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秦西巴回答说:“小鹿

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

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孟孙氏很生气,把秦

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 左右的人说:“秦

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

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

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

3.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

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假如这里有

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

曰:“使齐人傅之。” 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说:“一个

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卽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

引而置之庄岳之闲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要是把他领到

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卽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如果在王宫中的人,

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

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如果在王宫中的人,

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4.《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

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

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

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

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 夫卽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 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 枉于法,则免于相。 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

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

卽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

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孙仪懂得依靠

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92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