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

更新时间:2024-01-06 17: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代汉语(下)笔记

第五章 古书的注解 一、学习意义

㈠历代古注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研究古人思想、学习古汉语语言规律的重要参考数据。

㈡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注解的方法以及它的局限性,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㈢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同学都要走上文字工作岗位,在工作当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免不了要查阅古书加以解决,因此培养阅读古注的能力也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历代古注概述 ㈠汉代

⒈注解古书的时代始于汉代,因为语言的发展变化,先秦的一些典籍,如《诗经》、《尚书》、《左传》等,到了汉代已不能让人完全读懂,于是就有人为它们作注解,来帮助人们读懂古书。

⒉注解古书的范围主要限于儒家经典,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为儒家经典作注了。如东汉高诱的《战国策注》。 ⒊汉代著名的注解家

毛亨:西汉经学家,山东曲阜人,作《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鲁人申培《鲁诗》、齐人辕固《齐诗》、燕人韩婴《韩诗》、鲁人毛亨《毛诗》并称“诗四家”。 孔安国:西汉经学家,孔子后人,曲阜人,作《尚书传》、《古文孝经传》,多不传。 马融:东汉人,作《周易注》、《礼记注》、《论语注》等。 郑玄:东汉经学家,山东高密人,作《三礼注》、《毛诗笺》、《孟子传》。 赵岐:东汉人,作《孟子章句》。 王逸:东汉人,作《楚辞注》。 高诱:东汉人,作《战国策注》、《淮南子注》等。

因为汉代注解家距先秦比较近,他们对先秦典籍所记载的语言典故、社会生活、文物制度都比较了解,因而他们的注解有很高的可信度。 ㈡魏晋南北朝时期

⒈注解的形式出现了集解体等 何晏:三国魏人,作《论语集解》。 范宁:晋人,作《春秋谷梁传集解》。

⒉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三国魏人王弼的《老子注》、晋人郭象的《庄子注》、三国吴人韦昭的《国语注》等。 ㈢唐代

⒈到了唐代,汉代人的注解唐代人又看不懂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方法叫“疏”,或者叫“正义”,如唐代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就是疏解郑玄的《周礼注》和《仪礼注》。 正义:一般是政府组织编写,有官修性质 疏:私家写的注书 原则:疏不破注

⒉注解的范围继续扩大,唐人除了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外,还为其子书作注,如杨倞的《荀子注》、尹知章的《管子注》等,不仅如此,还为汉代以下的其他古书作笺注,如李善的《文选注》。

⒊《十三经注疏》,十三经为唐代的《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孔颖达)、《周礼疏》、《仪礼疏》(贾公彦)、《春秋公羊传疏》(徐彦)、《春秋谷梁传疏》(杨士勋),宋代的《论语》、《孝经》、《尔雅》(刑昺)、《孟子》(孙奭)。 ㈣宋代

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这时期的注解体现了与汉唐不一样的风格,常常是利用注解来发挥自己的哲学思想,宋代注解家影响最大的是朱熹《诗集注》、《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四书集注》影响巨大。 ㈤清代

⒈清代学者对文字、训诂、音韵要求严格,注解风格为之一变。 ⒉比较重视语言材料,立论重视证据,所作注解大多详尽可靠。 ⒊清代学者除为古书作注解以外,还做了许多古籍校勘工作,是因为古书经过历代传刻转抄,文字往往有错误。如清人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的《校勘记》。

校勘术语:讹、脱、衍、倒。校勘分为:分为本校、他校、理校、对校。 ⑴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文中多出来字的现象。 《诗经》:“泛彼柏舟,亦泛其流。”郑笺:“舟载渡物者??而与众物泛泛然俱流水中。”《校勘记》:“‘与’下衍‘众’字。”

⑵脱文:也叫脱字,简称脱。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诗经》:“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三、古注的术语 ㈠释义术语

⒈曰,为,谓之(叫做,称作)

格式:所释意义+曰,为,谓之+被释词

功能:释义,区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诗经》:“陟彼高冈。”毛传:“山脊曰冈。” 《论语》:“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诗经》:“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⒉谓(说的是,是说,是指) 格式:被释词+谓+所释意义

功能:用来说明被释词所指的范围或比喻、映像的事物。 《论语》:“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诗经》:“君子之车。”郑笺:“君子谓将率(帅)。” ⒊貌,之貌(??的样子)

格式:被释词,+动词,形容词+貌,之貌

功能: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论语》:“夫子莞尔而笑。”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楚辞》:“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⒋犹(等于说,相当于)

格式:被释词,+犹+所释意义+也

功能: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释本义。 《诗经》:“羔羊之革。”毛传:“革,犹皮也。”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章句》:“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㈡声训术语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声训。 之言,之为言

格式:被释词+之言,之为言+同音或近音词+也 功能:便于记忆,寻求同源词。 ㈢注音术语 ⒈读为,读曰

格式:假借字+读为,读曰+本字 功能:注音,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诗经》:“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 ⒉读若,读如

主要作用是注音,也可以用来说明假借字。 ⒊如字

是用来指明异读词(多音字)读音所用的术语。

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本义的读音叫做本音,其余的读音都是变读,“如”字告诉读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这个字要读本音。 《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经典释文》:“毛如字,郑呼报反。” 四、古注的种类

㈠传:主要指依据经文逐字逐句地解释,以阐明经义。

㈡注:取义于灌注的意思,文献经义艰深,必须加以注解而后明,这正如水道阻塞必灌注而通畅一样,所以“注”就是诠释的意思。 ㈢笺:表识的意思,“表”就是指前人的注书有不太清楚或比较隐晦的地方,通过注解把它将清楚;“识”指的是如果对前人注释有不同意见,则把新的意见记下来,以免和旧注相杂。这种注释不但对经典原文作出解释,有时还对原有注解予以订正和补充。

㈣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这种注解不是以解释词义为主,而是侧重于逐句逐章地阐发串讲大意。

㈤集解(集注,集传,集解):汇集众说而解之的意思,一部重要的古代典籍,为它作注解的通常不止一家,各家注解又各有所长,有人便把各家对一部书的注解按照一定程序汇编到一起,并对各家的见解加以评说,在评说当中,阐述自己的见解。 ㈥疏,正义: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㈦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音义往往以注音为主,以释义为辅。如唐人陆德明的《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

㈧补注:对前人的注解有所订正、补充的意思。如宋人洪元祖《楚辞补注》,清人王先谦《汉书补注》。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东汉王逸注:“朕,我也。”宋人洪元祖补注:“古者上下共之,至秦独为亲称,汉遂因之。” 五、古注的内容 ㈠解义

⒈解释字义(释词) 《荀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杨倞注:“能,善;绝,过。” ⒉串讲句意(串讲) 《诗经》:“自伯之东,首飞如蓬。”毛传:“妃人,夫不在,无容饰。” ㈡注音

㈢校勘文字 所谓校勘,就是对同一种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相互核对,比较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其错误。

校勘的内容:校订错字,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乙证错简。 ㈣释事

就是对人名、地名、史实、词语出处、典章制度、典故来源等内容进行说明与考证。 《诗经》:“之子于归,百两(辆)御之。”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㈤显示修辞或写作手法 《诗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毛传:“兴也。” ㈥评论

是注解者对正文所阐述的一段文字的看法和见解。 ㈦阐述语法 ㈧分析句读 六、古注的体例

即古注在古书中的编排体例。(影印版) 七、古注的局限

P683,总之,我们阅读古书,不应该完全撇开旧注,一空依傍;也不应该迷信旧注,被古人牵着鼻子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抹煞古人也不迷信古人,批判地吸收古书旧注中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第六章 古书的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标点 一、文言句读及其简史

古代的书没有标点符号,作者一气写下,既不分段,也不断句,这种形式叫做白文,古人在读白文时,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停顿,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基本只起断句的作用,一开始的时候,语意已完,用レ(绝),表示一句话终止的符号,大约从宋代开始使用圆圈来代替レ,一句话未完,需要停顿,使用丶(主),《说文》:“レ,钩织也。丶,有所绝上而识之也。”我们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是五四以后逐渐推广开来的,“句读”只起断句作用,而无法表达各种语气,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断句,第二是弄清句子本身的语气。

二、句读训练的重要性 唐代李匡乂《资暇集》:“学问如何看点书。”

只有读懂文字,才能正确断句,如果不懂文字,就无法正确断句。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句读能力的训练,而且教育童蒙也是首先从句读抓起。《礼记》:“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离经,断句读也。”古人之学都把句读之学当作重要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我们今天学习句读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确断句是研究古籍的第一步,句读确切与否,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文意关系十分密切。

三、标点古书的原则和需求 ㈠字句必须能讲通 ㈡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所谓符合情理,指的是不但要和客观事物的情理相符,而且要和上下文所叙述的情理相符。 ㈢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四、古书标点的错误类型和原因 ㈠错误类型

⒈当断未断 ⒉不当断而误断 ⒊当属上而误属下 ⒋当属下而误属上 ⒌断句不误而标点有误

注意:有的句子不止一种错误类型。 ㈡错误原因 ⒈不明词义 《资治通鉴》:“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侱史》:“其年,(汪)革遁入行都,厢史执之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于市。” 《左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⒉不通语法 《史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⒊不知音韵

《历代诗话续篇》:“吴黄龙中,童谣云:‘行白者,君追汝,句骊马。’” ⒋不懂文化 《资治通鉴》:“癸丑,以光禄勋陈国袁滂为司徒。” 《资治通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⒌不识通假 ⒍不明事实

五、标点古文的步骤和方法 ㈠步骤

⒈通读全文,深入理解 ⒉着手断句,大致点断 ⒊确定标点,细加斟酌 ⒋审查复核,修正定案 ㈡方法

⒈细审文理、词义断句 ⒉利用首尾虚词断句

句首:夫,且夫,今夫,盖,惟 连词:苟,若,即

句尾:也,矣,焉,哉,乎,欤,耶,耳 ⒊利用声律韵脚断句 ⒋利用排偶句式断句 ⒌根据语法习惯断句

者??也,为??所,见??于,若??何,有??者,岂不??乎,何??之有 ⒍根据前人的注疏断句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

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

者,伪也。《朋党论》 第二节 文言文的翻译 一、翻译的作用

㈠古文今译是帮助人们读懂原文的有效途径

㈡古文今译是学习古汉语,提高古文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 ㈢古文今译是古文整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原则) ㈠信、达、雅

⒈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走样,不增减,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

⒉达:就是畅达,即要求译文要通畅明白,语言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⒊雅:就是译文要典雅优美,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信、达是基本要求,雅是译文追求的目标,是最高境界,但它是建立在信、达的基础之上的,译文不准确,再优美也无济于事,当然,仅仅做到准确通顺,如果不进一步要求主动优美,那么翻译出来的文字便会索然无味,就反映不出原文的风格神韵,所以三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

㈡如果做好信、达、雅

⒈前提:要有比较丰富扎实的古代汉语知识 ⒉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⒊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应尽可能对译 ⒋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⒌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㈢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两种方式) ⒈直译:直接按照原文词句意义、词序和句法结构来翻译,要求译文与原文逐词逐句相对应,译文与原文句法结构基本相当,这种翻译叫直译。

作用:能够真实反映原文思想内容,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从而比较容易地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论语》: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翻译:孔子说:“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去考察他的行为。” 《左传》:“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翻译:四年春,齐侯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蔡国。

㈡意译:就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整体的翻译,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表达出来,它并不是追求词句上的对等,而着重译文的内容。 哪些情况需要意译: ⒈词语有所不同

⒉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 ⒊句子结构有所不同 ⒋表达方法有所不同

另外,韵文一般需要意译,韵文除了内容,还有韵律、节奏等问题。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水鸟鸣和啁啾,双栖在黄河的绿色沙洲。窈窕贤淑的妙龄女子,是俊俏男子的好配偶。 《诗经》:“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驾着一叶柏木舟,漂漂荡荡水中流,思绪烦乱夜不眠,无限忧愁到心头,不是解愁少美酒,

外出散心任遨游。

直译和意译经常是交替使用的,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很少一种方法用到底。 四、文言文翻译的常见错误 ㈠因不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而误 《孟子》:“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进:在朝做官;退:免官在野。 ㈡因不了解复音词和词组的区别而误 《史记》:“今游侠,其行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过。” ㈢因不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而误 ㈣因不明修辞而误 ㈤因不懂文化而误

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 文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第七章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定义

修辞就是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和各种表现手法,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 二、修辞方式 ㈠引用

⒈什么是引用

古人在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时,常常援引前代典籍中的语句或历史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悟,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⒉引用的作用

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⑵可以以简驭繁,以较少的文字表达比较多的内容,使文章典雅含蓄 ⑶用众人熟悉的言语典故说明抽象的道理,便于理解 ⒊引用的类别

⑴从引用的内容看,分为引言、引事、引文

①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左传》:“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②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吕氏春秋》:“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③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孟子》:“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⑵从引用的形式分,分为明引和暗引

①明引:指明确指出引文的出处或事迹主体的姓名 《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②暗引:指不说明引文的出处,或不点明事迹主体的姓名,把引文融于文章之中,表面上看不出是在引用。这样做的原因,要么是所引的资料为许多人所熟悉不必点明,要么是为了使行文一贯而下,结构更加紧凑。 《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学今是而昨非。” 引用《论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和《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㈡譬喻

⒈什么叫譬喻

就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人们在表达思想的时候,通过联想的作用,以具体的事物来比方抽象的事物,以显而易知的事物来比方难以把握的事物,从而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形象,这种语言手段就是譬喻。现代叫做比喻。 ⒉作用

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潜显,化平淡为生动,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⒊分类

⑴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明喻的构成形式古今一致,但使用的喻词不同。古汉语常用的喻词:如、若、犹、似、譬如、譬若、譬犹 《诗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庄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国语》:“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⑵暗喻:本体、喻体出现,而喻词不出现 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巣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辛弃疾《念奴娇》:“归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迭。” 有时,古人也常用判断句式或用动词“为”、“是”、“作”等词来构成暗喻的表达方式。 《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 苏轼《卜操作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⑶借喻:本体、喻词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王安石《本末》:“澡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附:博喻指用不同类的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同一本体的修辞方法。其形象性、抒情性更强。 《老残游记》:“(白妞)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 ㈢代称

⒈什么叫代称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⒉代称和譬喻的区别

代称与譬喻不同,譬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是某事物;代称是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 ⒊分类

⑴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史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淮南子》:“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亩。”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⑵用泛称代特称 《马说》:“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⑶用特称代泛称 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史记》:“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 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⑷以部分代全体 《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汉书》:“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陶渊明《咏荆轲》:“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⑸以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 《楚辞》:“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报任安书》:“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史记》:“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⑹以原料代成品 《孟子》:“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矣。” 《孟子》:“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⑺以官名、地名代人 《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资治通鉴》:“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史记》:“白起为秦将,北坑马服。” 《文心雕龙》:“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 ⑻以处所、职业代人 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诗经》:“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⑼以数量代人或事物 《汉书》:“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⑽以人名代事物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㈣并提

又称并提分承、合叙、合说,就是把本来应该分开叙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事物,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糅合在一个句子里加以表达,适度巧妙的使用,有利于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使用不当,就会以辞害义。 《韩非子》:“近古之时,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墨子》:“东西至日所出入。” 《晋书》:“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 《左传》:“跋涉山川。” 《论衡》:“耳目所闻见,不过十里。”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并提的格式:⑴ABCD=ACBD ⑵ABCD=ADCB 《汉书》:“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 《后汉书》:“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无不感悦。” 《左传》:“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㈤互文

⒈什么叫互文

贾公彦《仪礼义疏》:“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互文一般指的是在上下相对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句子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下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下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上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两者相互补充,互相包含,合而见义。这就叫互文,又叫互文见义、互见、互辞、互言、互体、互备。 ⒉互文的表达功能

⑴表意含蓄,文辞简洁,能够以少胜多,增加语言的容量,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⑵可以求得句式上的整齐对称、音律的和谐 《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⑶可以避免行文重复 ⒊互文的分类

⑴当句互文(本句互文):指同一个句子中前后相关的词语彼此映衬呼应。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周容《芋老人传》:“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

⑵对句互文:即上句的某个字词与下句某个字词的意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枚乘《七发》:“越女侍前,齐姬奉后。” 《汉乐府》:“战城南,死郭北,野死葬,鸟可食。”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乐府诗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⑶同义词互文:又称同义互文,目的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 ㈥夸饰

⒈什么叫夸饰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缩小等方面的描述,这就叫夸饰,即夸张。 ⒉夸饰的分类

⑴扩大型:把某一事物故意往大处、高处、远处、强处、重处、多处说。 《战国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汉书》:“北方有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⑵缩小型:把普通事物故意往小处、矮处、近处、弱处、轻处、少处说。 《孟子》:“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

⑶超前型: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 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㈦倒置

由于对仗、平仄、押韵等要求而故意使一些词序颠倒,这就叫倒置,又叫变序或错位,多见于辞赋、骈体文当中。 江淹《别赋》:“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醉翁亭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文选》:“未尝不心遨目想,移晷忘倦。”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六月中西湖,风光毕竟不与四时同) ㈧委婉

⒈什么叫委婉

说话时不直接说出本意,而用曲折含蓄的话暗示出来,这叫温婉,又叫婉曲或婉转。 ⒉分类 ⑴避粗俗 《三国志》:“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更衣:上厕所 ⑵避忌讳 《孟子》:“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得造朝。”采薪之忧:性命之忧 《魏书》:“复使圣躬违和,万国所悬。” ⑶避冒犯

主要是臣对君,晚辈对长辈 段成式《西阳杂俎》:“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卖者仗六十,言鲤为李也。”

陆游《老学庵笔记》:“由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棒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岛依例放火三日。’” ⑷外交辞令 ㈨省略

⒈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在不损害文意的情况下,句中省却了某些应有的成分。 ⒉几种情况 ⑴省略主语

⑵省略宾语和兼语 ⑶省略述语 ⑷“曰”字省略 ㈩对偶

⒈什么是对偶

指说话写文章时将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对的词语并列排在一起所形成的语句。 ⒉对偶的类型

⑴从句子类型上分:单句对,复句对,句中对

①单句对: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都是单句,这是对偶辞格使用最普遍的类型。 《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

《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②复句对

组成对偶的句子是复句 《荀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句中对(当句对)

即一句话中部分词或词组对偶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⑵从形式要求上分:严对,宽对

①严对: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应,平仄相对,用字不重复。 鲍照《登太雷岸与妹书》:“吞吐百川,写泻万壑。”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②宽对:不要求平仄协调,用字也允许重复,古诗文宽对多严对少。 ⑶从表达内容上分: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要求上下句,内容相近,互为补充映衬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春来江水绿如蓝。” ②反对:要求上下句内容相反或相对 《商君书》:“愚者睹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③串对:又叫流水对、连对,要求上下句字面相对而内容相承,往往有条件、因果、假设、递进、承接等关系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㈩㈠双关 ⒈什么叫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意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 ⒉双关的种类 ⑴谐音双关

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使一字关涉两词。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读曲歌》:“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 ⑵语意双关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比谐音双关更常用。 《子夜歌》:“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 《虬髯客传》:“俄而文皇到来,精采惊人,长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座生风,道士一见惨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输矣。’” ㈩㈡反语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反辞等。 ㈩㈢排比 ㈩㈣顶真

又叫顶针、连珠、蝉联,指句段之间,邻接的词语,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的修辞方式。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矣。”

㈩㈤析字 《后汉书》:“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董卓 皮日休《欲知圣人姓》:“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黄巢 第八章

第一节 古今语音的异同

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代汉语的语音也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别。 一、语音的异同

一个汉字的读音是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的,古今语音的不同,就体现在声韵调三个方面。 ㈠韵母方面古今不同 ㈡古今声母方面不同 双声联绵词

㈢古今声调方面不同

平上去入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平分阴阳(清阴浊阳),古上入今上(全浊古上声变去声),去声不变,入派三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平 上 去 入

二、叶音说

是用临时改变字的读音以求押韵和谐的做法,到宋代朱熹发展到了极致,这是一种缺乏历史观点的学说,应该受到批判 第二节 音韵学概说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简单地说,指字音,即汉语中所包含的所有声母、韵母和声调。 音韵学:就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声韵调三要素组成的系统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和古今对应关系的学问。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部分,又称为历史语音学。 二、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分期的标准:各阶段的语音特点或语音现象的时代标志,一般来说,语音史作如下划分: ㈠先秦两汉时期(公元3世纪以前) 以《诗经》、《楚辞》用韵以及《说文》谐声字反映的音系为代表,传统称为古音,今天称为上古音。

㈡魏晋南北朝至宋(公元4-12世纪) 以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和唐诗用韵所反映的音系为代表,传统称为今音,今天称为中古音。 ㈢元明清(公元13-19世纪)

以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元代北曲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称为近代音,又叫近古音,又叫北音。

㈣20世纪以后,五四以后

以北京语音系统为代表,称为现代音。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各个时期还有交叉和过度。

对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的研究,音韵学分别叫古音学、今音学和北音学。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㈠字音的分析

汉语音节的构成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独立部分。声母指音节中元音前头的那部分,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音义的音高变化。声母又包括辅音声母和零声母,韵母又可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韵头又叫介音,韵腹又叫主要元音,韵尾又叫收尾音。声调又有调类、调值两个方面。 ㈡声的基本概念 ⒈声纽

又称音纽、声类、字母,简称为纽母。这些都是传统音韵学对声母的称呼,最早提到声纽的是唐代的孙愐的《唐韵》。古汉语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字母,现代语音学上的字母是用拉丁字母表示的音素,而古代的声母是用汉字表示的,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声母的代表字,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字就叫字母。 ⒉三十六字母(守温字母)

唐末僧人守温借鉴梵文的拼读原理,对汉字的音读进行了认真全面的研究,最早创立了三十字母,后经宋人的增改,称为三十六个,成为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声母系统,代表字是随意的,一经使用,得到公认,就沿用下来。 ⒊五音和七音

这是古代音韵学家按发音部位对声母所作的分类

五音:唇舌齿牙喉,最早见于南朝梁顾野王《玉篇·五音声论》,到了宋代,增为七音,在五音基础上,增加了半舌、半齿。最早提到七音的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⒋清浊

即清音和浊音,按照发音方法,古人又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叫浊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叫清音。后来再根据气流的强弱和浊化的程度,古人又把清音、浊音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㈢韵的基本概念

⒈韵母、韵、韵部、韵目、小韵、韵摄、韵类 韵目:在一个音节里声母之后的部分。

韵:包括韵腹和韵尾,韵的范围更大,一个韵包含好几个韵目。 韵部:把所有同韵的字汇集成一个部类就叫做韵部。

韵目:韵书里韵部的标目,是同一个韵部里选出的代表字。

选出韵目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排列和称说,代表字是任意的,但一经使用,便不能随意变更。 小韵:韵书中把同一韵部中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就成了小韵,同一小韵的字,声韵调完全相同。

韵摄:不管韵头和声调的不同,把韵腹相近、韵尾相同的韵归并成大类,叫韵摄。

韵类:连系韵书中,反切下字得出的分类叫韵类,韵类要求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 小韵<韵类<韵目<韵<韵摄 ⒉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

是音韵学家根据韵尾的不同性质所分出的韵的大类。 ⑴阴声韵: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首尾的韵

⑵阳声韵:带鼻音韵尾的韵是阳声韵 [-n]、[-?]、[-m] ⑶入声韵:以塞音[-p](b)、[-t](d)、[-k](g) ⒊两呼四等、洪细音

两呼:呼是等韵学术语,它是根据韵头或韵腹发音时唇形的不同对韵目所作的分类,在中古阶段,分成两呼:开口呼和合口呼。

合口呼:凡韵头是[u]或以[u]作主要元音的叫合口呼。 开口呼:凡韵头不是[u]或以[u]作主要元音的叫开口呼。

四等:等韵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音韵学家根据韵母有无韵头[i]和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前后、开口度的大小,将韵目作了等以及洪、细音的分别。 分等有两个标准 ⒈介音[i]的有无

无[i]介音的肯定是一等字或二等字 有[i]介音的肯定是三等字或四等字

⒉开口度大小、舌位的高低、前后以及主要元音的洪细

一等韵:韵母中没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大(洪)和舌位较后 二等韵:韵母中没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开口度次大(洪)和舌位较前 三等韵:韵母中带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开口度较小(细)和舌位在前 四等韵:韵母中带有[i]介音,而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小(细)和舌位最前 ㈣调的基本概念

⒈四声:汉语四种声调的总称。古汉语指平上去入四声,中古时期,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是确定无疑的,至于上古时期,汉语声调是否也同中古时期一样为四个,尚存争论。近古声调已知有阴阳上去四个,但入声字的有无及演变尚有争议。 ⒉平仄、舒促

平仄:平声指中古的平声,仄声指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中阴声和阳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

舒促:即舒声和促声,又称舒调和促调,促声指读音短促的音节,即入声字。舒声指读音舒缓的音节,包括平上去三声。 第三节 上古语音系统 一、上古声母系统

㈠上古声母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对上古音系的研究中,上古声母的研究开展地比较晚,从清代开始。成就远不及上古韵部那么大,主要元音是可供研究的材料缺乏。迄今研究上古声母主要利用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和先秦文献中的声训异文、通假,还有各种注音和现代方音,由于异文、声训等材料是零散的,难以从中得出严密的声母系统。所以音韵学家们多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采用合并省简的方法研究上古声母。

同谐声偏旁的形声字的声母与偏旁的声母是相同或相近的。 异文:指古书中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 声训: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诗经》:“邦畿千里”《释名》:“邦,封也。”古无轻唇音。 中古以后,轻唇、重唇分开。 ㈡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概况

清代学者钱大昕最先研究,其后有章炳麟、黄侃、曾运干等。从清代到现代,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期间得出的重要学说有: ⒈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十架斋养心录》:“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古读封如帮,古文妃与配同。”还有负如背,附如部,佛如弼,逢如蓬,文如门。 三十六字母中,非敷奉微四母在上古时是归在相应的重唇音帮滂并明里面的,上古没有轻唇音,它们是唐宋时期才从重唇音里分化出来的。 声符:方、分

异文:匍匐=扶服(伏)

注音:鄙,方美切;篇,方连切;标,甫遥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ag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