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更新时间:2024-01-03 08: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中学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农民外出务工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农村农民外出务工也

极为普遍,这已成为多数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改善贫穷面貌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预料,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民离乡进城务工的状况还将继续下去。由于各种原因,外出务工的农民不可,家中未成年的尚在读书的子女,只能留在农村,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好友代为照看,稍大一点的孩子,干脆让他们自己打点自己的生活,甚至还要照看年幼的弟妹。这些农村“留守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其教育和身心健康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联。

农村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1、 家庭教育问题颇多——收入低、居住环境差、父母素质低

从家庭经济情况看,务工人员普遍月收入是1500—2000,每个月要交房

租水电费等必要的支出开销,剩余收入有限,加上部分私营企业由于资金回笼原因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抚养一个孩子就不容易,而地方 “生不到男孩绝不罢休” 的陈旧腐朽观念的驱使,大部分打工者家庭都是两至三个孩子,生计艰难,家庭生存状况严重制约着务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条件。

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父母职业的低微,他们一般在工厂

是包装计件工、搬运工、操作机器成形工,也有卖菜的、卖早餐的、收废品的、清洁工等,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收入低。收入决定生活品质,他们租房大多是一家四五口人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民房里,而当地人一般每家至少住了五户以上的外来家庭,有多个孩子的嘈杂声音,有加工作坊机器轰鸣的声音,父母下班回家谈工作的声音,居住环境的庞杂很难让孩子安心复习上课所讲的内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

石”是由父母双手奠定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往往能造就一流的孩子。然而,务工子女家长素质低下,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良性成长。不少家长学历都只有小学初中文凭,尽管他们自己已经领悟到没有学识生存的不易,也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但见到刚毕业的大学生出来工资起点也他们差不多,便生出:成绩不好就给我出来打工的想法,粗暴地管教孩子,若再遇上老师喊家长更是将怨气怒火发到孩子身上。总之一句话,最好的教育契机却被家长无情的扼杀,由于自身素养、生存压力、子女众多,他们在教育方式上往往很不得当,呈现重养轻教、重成绩轻品德修养、重打骂管教轻沟通。

2、 学习基础较薄弱,行为习惯差,心理问题突出 务工子女有不少是小学在老家上中学再转到我校,他们在老家的课程和江

苏省不同,在当地上学时属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学习一般都不理想,加上地区差异对教育的重视度不同,刚上初一就和当地孩子有明显的差异。如语文的字词书写、普通话、作文水平、名著的阅读、成语的积累、诗词的涵养;英语差别更加明显,扬州很多学校小学一年纪有的幼儿园就开始英语教学,而务工子女既要花力气学新单词新句子又得补习之前小学落下的,时间上再不能保证充足,学习差距会越拉越大。

不仅如此,务工子女中大多学习习惯很差:作业拖拉或不能独立完成、课

外缺少预习和复习。本身基础就差,碰到一点难度就轻易放弃,更谈不上主动学

习了。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抱着一种漠然态度,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应有的控制能力,喜欢说脏话动拳头等。

由于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产生了一系

列心理问题的产生,如:孤独自卑、自闭寡言、放纵暴戾、偏激多疑等,这些都会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

3、 社会歧视,未来迷茫,缺少人生目标 当地人称来扬打工者为“侉子”,而来我校上学的务工子女自然被称为“侉

子家的孩子”。不少当地人花大力气出钱出关系,每天在上学交通上花费一个多小时也得将孩子拼命送到市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和侉子家孩子一起上学,怕受被带坏了”。可以想象那些务工子女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得遭受多少白眼,他们每天看到的是扬州的孩子在宽大的房间吹空调写作业,而自己和弟弟妹妹挤在一张小床上,能有个安静宽敞的学习场地都是奢望。

有人做过调查,称二十年前很多人“十年寒窗苦”但却可以跳出农门改变

命运,从此工作住房娶妻生子都不发愁,而现在这个“鲤鱼跳农门”的比例据说只有那时的5%。即使将来考上大学在高昂的学费面前也有要低头,即使毕业了进单位也得关系疏通,更何况学不如人未来也许还是一个为当地人打工的“小侉子”,所以不少孩子是缺少学习动机的,他们觉得未来的路很迷茫,自然在学业上不肯下苦工夫。

二、农村中学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对策研究

1、 国家、社会、学校应从观念上政策上重视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立国之本。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又言:“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如果社会对这部分学生不加重视,放任自由,将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和谐,能在学校通过教育缓和的问题远胜于等他们进入社会再去解决,民工子女的问题处理会走向两个极端,好了则为社会输送了有文化有素养的技工人才,反之则成为“废品”,增加违法犯罪的可能,影响高端人才留在国内发展,势必让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当然,我很欣喜地看到国家正在朝重视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上努力,媒体也在宣扬着教育公平的理念,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央电视台曾做过调查:进城务工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34%的人回答最担心子女就学问题,排在社会保障、就业岗位及社会歧视前面,稳居首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有视野的高度和工作的良知,既然我们无法选择生源优劣,很难成就精英教育,不如静下心来发现这群孩子的优点,捕捉他们的天真,合力将他们培养成“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改变观念,要清楚,教育的目的并不都是造就脑力劳动者,也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有人认为,似乎只有科学技术专家才是人才,这是片面的认识,我们国家是个庞大的体系,我们的国家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类人才;不仅需要高级人才也需要以体力为主的各类初中高级技工人才。我们要帮助这些很难在学习总分上得高分的孩子树立人生的方向,摒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但也要克服“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注意提高文化素质,拓宽文化视野,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

2、 构建信息平台,促进家校互动,帮助家庭教育的成长

鉴于务工人员的工作性质和条件受限,已经在很多市区中小区实行的网络专栏在他们当中很难推行,我们可以用“家校通”的形式定期的和家长联系,譬如平时的作业布置、收费情况、各项考试日程,表扬孩子在校表现等既增加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参与性,又让他们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成长。另外家长会可以一学期开一次,多了也不易聚全家长反而增加了

厌倦情绪,请专业人士做家长的教育工作,逐步让家长意识到一个文明和谐进取的家庭环境,能使家庭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家庭文化浓郁的家庭在他们的家庭可能很难创造,但至少热爱事业不说脏话,可以促进孩子的修身养性,帮助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对学校教育也是大有裨益的。

3、 宽严相济的校园管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① 树立严谨的校风校级,弱化校园管理中处分开除的力度

校风要有正气,管理要严格,校长和学校其他领导是最好的行为风气引导者。一个常规值班从不迟到的领导会让孩子看到你身上的坚韧品质,带给普通教师和学生的影响往往是超出想象的。学生最害怕的是三天两头大扫除,分散了学习精力淡化了学习重要性,因此做好各个班级的每天的卫生分工工作,每天安排人员查岗公式,给予表扬和通报,无须再多次不上课而去搞卫生。位于犯错误的孩子,我们首先得明确自己也会常犯错误,更何况是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学校不能动辄实行白榜通报的方式教育有错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在早操完后以事例的形式简单跟学生介绍并告知正确的处理方法。总之,首先要严谨的是以校长为首的教育工作者,学生耳濡目染会自然而强烈地感受到校风的严谨。

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的原则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最显而易见也最具影响力的是自己先好学,自己先遵章守纪。有的教师请学生写作文,他自己可能教学多年,连一篇完整的文章都没写过,到上职称了花钱买几篇论文。而同时我们在要求学生不能迟到不能早退,自己却在早读中途溜回家吃早饭,中午跑回家烧午饭了。这是很可怕的,很多教师不以为意觉得是生活所迫情有可原,的确教师也是要生活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no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