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更新时间:2023-03-13 10: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摘要】 传统的学生评价是一种功利性评价,由此造成评价内容片面,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损伤学生心理健康,忽视动态过程性的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得不到保障。随着新课的全面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是个性的、发展性的、多元化的,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智力、技能、品德等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评价,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评价.

【关键词】 发展性 综合性 身心健康 评价

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产生。我认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因此,给学生制定预期的目标,既要有利于让教师进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又要有助于教师及时向学生提供本身发展迫切需要的“营养”。而此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一、评价内容的个性化

综合素质评价目标体系的建立使评价指标明朗化了,但这只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由于不同年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要求,即使是相同年龄段的每个学生在相同领域发展依然存在水平差异,因此,评价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还要关注学生年龄段的差异和同年龄段内不同学

生的个体差异,要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预留一定空间。于是,还必须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解,按照低、中、高螺旋上升的原则科学拟订出不同年段的评价内容,具体实施中还要特别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兼顾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起点,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分块评价标准下通过“协商”拟定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即使是同一条内容,也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水平要求,以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发展。如:”按时完成作业,学会自我检查”这一指标, a同学目标允许是“坚持仔细检查、争取一周作业全对”,b同学目标允许是“学会自我检查、争取连续三次全对”;又如“积极举手发言”这一指标,a同学可能目标是“争取每天发言”,b同学可能目标是“争取每节课发言”。总之,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允许其以不同的发展速度,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在评价中的最近发展需求和发展的现实条件,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提高。 二、评价标准的具体化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内容涵盖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涉及到一些具体领域,如“道德品质”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物、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诸方面。显然,这只是给我们划定了一个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即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基本范围,然而要通过评价将这些丰富的发展内容转换为学生的个体素质,还必须构建具体的评价目标体系作导向。

我们可以将“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两方面合并为“品德习惯”,这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体系可从品德习惯、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五个纬度来建构,这五个纬度又可根据其涉及领域分为若干要素,每个要素应再列举出若干关键表现,如:低年段的“诚实守信”,可将其具体描述为:不说谎话,有错就改;认真完成作业,不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尽量让评价指标显性化,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逐项评定,就能避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引领教师全面关注学生日常发展状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评价与日常行为表现联系起来。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于是,班主任不应该拥有唯一的评判权,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都应该成为整个评价中的多元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评价应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

主体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如生活方式中的“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就应由家长为评价主体,而“乐于交流”中的“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能和小伙伴说心里话”则由同伴为评价主体。 四、评价实施的动态化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涵盖了多项具体内容,如果把诸多评价内容的实施集中于某一固定时间,显然不太现实,既繁琐也不科学。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些内容采取各取所需、分解达标的方式进行评价。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自评的基础上梳理出阶段发展总目标,再根据阶段发展总目标拟订出达标计划来逐项达标。只不过应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对于已达到的素质发展目标有可能因反复成为新的目标,这样,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与学科素质评价一样,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阶段性达标认定和终结性考查认定结合起来,要注重收集反映学生阶段性达标成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也就是说,综合素质评价不再只是期末时的一个环节,它必须贯穿于学生整个发展过程,从学期初的初评定目标,到阶段小目标的确立与评价、学期中的成长足迹展示、学期末的最终形成等级,要定期给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的空间,时刻激励学生自省、自律,避免学生只着眼阶段达标的短期效应现象,更立足于学生的长足发展,确保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个较大工程,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摸索、反思和改进,愿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能成为学生

健康成长的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tf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