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更新时间:2023-12-01 06: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7、在家里也该是个好孩子

教学目标: 1、 2、 3、

认识10个字。理解不懂的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诗歌中的孩子在学校里和在家里表现不一样,懂得无论在哪里都表现好,

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 2、 3、 1、 2、 3、

板书课题。

为什么在题目中加一个“也”? 读课题。

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交流。 检查:

二、学习生字。

1、上下结构的字: 左右结构的字: 半包围结构的字: 2、比一比:梯( )涕( )啼( ) 扶( )肤( ) 稿( )搞( ) 三、读课文 1、 2、 3、 4、 5、

学生男女对读。

说一说: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

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小节是写这个小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哪些是写他在家里想一想他在学校和在家里分别是怎样的孩子? 那怎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的表现?

四、朗读指导。 五、写一写。 仿照课文再写几句。

18、做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2、 3、 4、 1、 2、

认识5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学习朗读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有感情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主人公讲文明的品质。

理解重点语句,学习朗读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体会主人公讲文明的品质,学会怎样做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光盘、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 1、 2、 1、 2、 3、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师讲故事。全班交流听到了什么? 组内读课文,自学生字:缓、词

自由读课文,思考:小男孩向老爷爷提了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交流,指导朗读第4节。

二、学文、明理

用“ ”划出有关句子。 (提示:读出不理解,疑问的语气)

4、完成填空:“要知道,小河不是??感谢。所以,您 。” 5、爷爷又是怎样回答的呢?组内读读爷爷的话,讨论: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6、交流:谁需要这个词? 爷爷想告诉我们什么?

师过渡:做一个文明人不仅要有礼貌,还有许多应遵守的准则,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2个故事。

7、出示题目,质疑:谁羞愧?为什么羞愧? 8、师生配合讲故事,其余思考问题。

9、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注意公共场所的卫生应该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不能因为“谁也看不见”,就忘记做人的原则。) 10、组内讨论并完成填空。

小姑娘莉达和澳莉娅到树林里去。走过一段( )的路,她们开始( )。饭后,一只夜莺( )。夜莺停止歌声后,奥

莉娅( ),而莉达则( )。我认为( )做得对,因为( )。 三、复习词语,指导写字:灌 四、说说你收集其他做人的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要学的9个生字中,“缓、醉、垃、圾”等字在前几册教材中曾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这课的识字教学,不能像以前一样,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否则将会损伤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学生完全可以凭着已经具备的识字方法和识字能力自主完成识字任务。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学生自由识字,不再需要教师的指导。相反,这时更需要教师加强指导,以提高识字效率。例如:在学生反馈小组学习情况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潺”的字形,右边三个“子”中,第二个“子”的一“横”改为“提”;“缓、醉、屑、垃、圾、莉、剩、撕、”等字可以用“换部首”、“去部首”等方法帮学生建立新旧联系;“潺、莉、撕、垃、圾”这几个字的部首表意,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是这些部首的,通过归类学习,既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又使学生了解形声字部首表意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1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 2、 3、

认识4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2、

师:同学们,你们家种过花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介绍

3、 4、 1、 (1) (2)

美丽的花一定为大家带来了美丽的享受。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揭题:1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齐读) 听课文录音,判断:

我曾在美国留学,多次对美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许多窗户连接在一起,汇成花

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课文讲了什么?

的海洋。 2、 3、

自由读课文,标小节号

组长带领下学习生字“梁、莞、暇、颇”

梁:木字底

菀:多音字 wǎn 形容微笑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 (1) (2)

学习第1节

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喜欢吗? 出示:爱美大概也算人的天性吧。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各抒己见——齐读 2、 (1)

这样做?

(2) (3) (4) (5)

3、 4、 (1) (2)

改变?

(3) (4)

交流

师:正是有了那些人美、心更美的人民,德国才变得更美。 讨论、交流

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也看别人的花。 读句子,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怎么想的?(有什么体会?) 小结: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你会得到更多。

齐读第1-3小节 学习第4小节

师范读第4小节

讨论:作者再次来到德国,为什么德国有了许多变化,但美丽并没有

学习第2、3小节

师:每个人都热爱、欣赏美好的事物,那么德国人是怎么做的呢? 自由读第2、3小节,用“ ”划出有关的句子。想想他们为什么

(5)

1、 2、 (1) (2)

3、 4、

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四、复习巩固,拓展练习 复习生字、词语 积累词语

读一读

任选1个或多个造句。

配乐有感情读全文

小结: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共同分享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出示: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0 宝镜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积累词语7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理解关键词句。

4.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绩才值得骄傲。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词句 [教学难点]

体会“我”为什么起先拿起宝镜轻轻抚摸,后来却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碎。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出示课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根据生回答,可归纳为:为什么称它宝镜?有了宝镜,“我”是怎样对待它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先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宇音(争取多读几遍)。 2.反馈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即将 传递 抢夺

(2)各种形式读词(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还可以提一提这些词中哪些字在写的时候有什么注意点。)

(3)“将”是多音宇,注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生字不—母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1,再读课文,读通句子。找到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用简洁的语句说说他们之间发生的 事。

(1)交流:他们之间发生的事。

(2)课文主要是通过主要人物之间的语言来展开故事的。 四、细读课文,明白事理。

1.同桌分角色读读人物间的对话,想想为什么要叫它宝镜?(1)找到文中的语句说

说,并读好语句。

我在镜子里看到老师正在出考试题:第一道、第二道??看得清清楚楚。 看到了吧,”她说,“有了宝镜,你将成为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 老婆婆见我又摇头,叹口气,说:“这也不要,那也不要。这两样东西总有人会要,特别是这面宝镜,孩子们抢都来不及哩!” (2)重点指导第三句: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关键代词:这、那、这两样东西分别指什么?

②读句理解“抢”,读好句子。

③出示2—5小节,读句理解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读好三句句子:指名读、齐读 (4)分组读对话、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3.“我”是怎样对待这面宝镜的?快速读课文找到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了一阵,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得粉碎。

(2)学习生字:掉、砸 特别注意摔的书写。 (3)读好句子指名读、齐读

4.读句质疑:为什么“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了一阵”?后来又为什么“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得粉碎”?

(1)出示填空:我拿起宝镜,轻轻地抚摸了一阵,想 于是,往地上狠狠地一摔,将它砸得粉碎。

(2)小组读文讨论(能完成填空其实就已经把前面的问题回答好了,所以在

小组讨论时,特别要注意让学生把想后面的填空完成好。) (3)思考后,集体交流 四、小结课文

1.齐读全文体会,注意读好对话

2.听记: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面包,吃起来才香甜。

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学目标: 认知: 1、 2、 1、

认识本课5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能力: 情感:

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东西是快乐的。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读通课文。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东西是快乐的。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了解高尔基相关资料。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1、 2、 3、 二、 1、

看图了解,揭示课题

出示:高尔基(图)这位就是前苏联的著名作家高尔基(出示)他的优通过预习,你对高尔基有什么了解?(交流)

出示课文第一节,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听课文录音。

秀作品有《海燕》自传体三部曲等。

2、 三、 (一)

1、 2、

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学习课文,感悟道理

学习第二、三节。

指名2人分节读。纠正“”的读音。

师:高尔基的儿子来到爸爸身边后做了什么?

过渡:儿子的努力给人们带来了 什么?

引读第3节。

(二)

1、 2、 3、

第四节 师范读第四节。

出示: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学习生字:姹 嫣 书空练习

4、比赛朗读,试背诵。

(三)

1、 2、 3、

第五节——第九节

师过渡: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小组讨论:高尔基为什么高兴? 出示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

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 交流 姹紫嫣红的含义。

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自由读、指名读、分节合作读。

讨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样的说法你同意吗?说说自己的看法。 4、 四、 1、 2、 3、

教学反思: 一、选择

英国作家斯笛芬生曾说:“文学是‘裁剪的艺术’。”其实细细想来,教学也不正是一种裁剪的艺术吗?教师在认真备课后往往觉得自己所想到的内容样样都好,尤其是苦费心机得来的,要把它一笔勾销,实在觉得不舍。所以在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割爱就成了一大难事。

就拿本文来说,可说的还真不少。如:高尔基的生平简介、父子情深、生

扩展说话:什么事对你来说最快乐? 课后积累

开心词典、认读词语。

语海冲浪、朗读课文中重点句子。 抄写生字、词。

字教学、优美语句的积累等等。于是,我先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即:帮助学生理解“给”与“拿”的辨证关系。在几经选择之后,发现高尔基的生平简介与课文的教学重点关联不大,因此就将其无情地删除。另外,表达父子情深的内容无需单独讲授,可以贯穿于教学重点、难点之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了这种筛选,备课的思路也就变得清晰起来。这就和用兵打仗时要占领要塞,击破主力的道理是一样的。 二、安排

选择之后的第二件要事就是安排,这时不仅要安排好教学的先后顺序,还要轻重分明,最主要的是需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本文的教学主线是帮助学生理解“给予”,因而课文的导入直接就将这个思考带给了学生。在初读了课文之后,我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与他们一块儿解读“给予”,通过细致地学习,学生们知道了“给予”是辛苦的,但却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接着在学习了高尔基的书信后,我让他们畅所欲言,领悟“给予”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道理。最后让学生体验习作,实践“给予”,把生活中的这方面感受写下来,真正地认识“给予”。整堂课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22.歌声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触、绝、隐、罩、妇、抹、脆、聚、增、添”等10个生字;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并积累“触礁、筋疲力尽、绝望、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并记忆“绝、妇、抹、增、添”。

2、能借助拼音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3、知道在面临危难时勇气和信心往往能带来奇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本课关键词语;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刚才老师听到了你们优美的歌声,平时你们听到过怎么样的歌声? (指名回答)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歌声”

3、板书课题:22、歌声(齐读课题)

4、课文中的歌声又是一种怎样的歌声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地读读课文。 说明:“歌声”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词语,通过说说“( )的歌声”让学生回忆以前曾积累过的词组,适时帮助学生进行旧知的复习巩固。另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学生会读得更专注,思维也会更积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准确,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注意适当停顿 (3)想一想:课文中告诉我们的是怎样的歌声? 2、接龙朗读课文,正音 3、难读词句正音

(1)词语:聚集、隐隐约约、笼罩、清脆、增添(自由读、小老师带读、) (2)句子: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 ①自由读,指名、齐读 ;②学习生字:触;理解:触礁

4、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突然,船身猛烈地晃动起来,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跳水啊!”“扑通,扑通??”人们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马金纳就是其中的一个。 说明:本环节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课文中平翘舌音的生字新词较多,把这些词先罗列出来对学生进行正音,以及对于学生较易读错的句子强化指导,都有助于学生把文本读正确。恰到好处地创设课文情境,引着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故事中人物的绝望,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上的基础。 5、出示第一小节: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

6、出示句子: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指名读、齐读) 7、理解:“筋疲力尽”和“绝望”。

(1)“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句子里哪里看出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 (2)出示多媒体创设情境,思考:同学们,这时的马金纳心里会怎么想? 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马金纳心想:

。 (3)学习理解:绝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ff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