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奔-协商民主: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选择

更新时间:2023-06-03 23:1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 民主化的相关资料。

 2006年9月                 理论学刊                   Sep.2006第9期 总第151期              TheoryJournal               No.9Ser.No.151

协商民主: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选择

马 奔

(,  〔摘 要〕协商民主自提出以来,,对,但是它包含的理念对我,。  〔关键词〕;发展;选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6)09-0081-03

一、民主政治是一项未竞的事业

从全球范围的现状和趋势看,民主是获得统治合法性的通行证,是国际市场流通的货币,是一切体制的公分母

[1](P45)

境的事业。

二、协商民主的兴起

根据人民统治方式的不同,民主政治可分为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直接民主发端于古希腊雅典,此后,民主政治销声匿迹了2000余年,直到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建国和法国大革命以后,民主政治才重新复苏

[5](P27-28)

。在整个19世纪,议论一个国家

是否适合民主制度还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到了20世纪,这样提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根本不需要去判定一个国家是否适合民主制度,相反,每个国家都必然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变成适应民主制度的国家。在21世纪,目前还看不到比民主政治更完善的治理形

。十九世纪以来,经过“三波”

民主化的浪潮,民主政治最终获得统治性的地位。不过,这时的民主政治虽然和古希腊民主同样标榜“人民的统治”,但是“人民”和“统治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随着“人生而平等”理念的深入人心,对政治的参与逐渐扩及到所有成年人,而无性别、财富和种族之分。随着人口的增长,疆域的扩大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古希腊式的抽签或轮流等直接“统治方式”已不合时宜,被以“选举”为核心的间接“统治方式”所代替,代议民主逐渐成为民族国家的治理形式。尤其是熊彼德把民主定义为:“民主就是那种为做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以后

[6](P395-396)

态出现。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新的治理形态出现之前,也许真应了邱吉尔的那句话:民主政治是最糟糕的制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它更好的制度。可以说,民主政治仍然是所有现代国家权力的根,是一种普适性的价值。

民主政治虽然获得了普遍性的认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已经终结。“民主是一个程度的东西。今天,一些国家比另一些国家具有更多的民主。但是,如果任一高的民主标准被采用的话,那么,可能没有一个国家是非常民主的。”

[2](P154)

非民主国家面临着转型,新兴民主国家

,代议民主也被简称为选举民主。

面临着巩固,老资格民主国家面临着深化,民主政治仍然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程,而不是一项已经完成的事业。“任何一个国家,在理想的民主和现实的民主之间,鸿沟都实实在在地存在。”

[3](P35)

选举民主解决了在民族国家实施民主政治的困难,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发明。但是,本质上看,选举民主背离了古典民主的理想,因为它认为民众受知识和能力的制约,无法参与政治,并且把公民的冷漠视为美德和民主有效运作的前提

[7](P43)

如果真

如卢梭所言:从严格意义上讲,理想的民主政治从来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只有人变成了神,才能够用民主方式管理自己

[4](P88-90)

;从实践上

看,选举民主也越来越显现出弊端,阿伦特认为选举民主的“参与性”日益退化,并且由于官僚体系的扩张,人民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5](P217-220)

,那么,民主政治

不仅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程,而且还是一项永无止。面对选举民

81

中国 民主化的相关资料。

主的危机,学者重新思考古典民主的意义,主张用“更多的民主治疗民主的危机”,即用直接民主来治疗选举民主的弊端,于是以直接民主为诉求的参与式民主(participatorydemocracy)兴起了。

不可否认,现代民族国家,如果不容纳选举的成分,就很难厘清权力的授受关系和获得统治的合法性,民主政治只能通过选举来进行,但是除了选举之外,公民还应该尽可能地参加与自己相关的公共事务。以阿伦特、普特曼和巴伯为首的参与式民主理论家批评仅仅有“选举”的民主是“弱民主”(weakdemocracy),,,[8](P97)

使公民更加冷漠,。参

(strongdemocracy),主张与式民主是一种“”公民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行政决策和政府管理等公共

事务中。这种公民参与不仅仅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所

[9]

说的:人是政治动物的本质;还体现了密尔所说的:只有每个人能够习惯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时,它们才可免于被忽视;更体现了普特曼所说的:参与有助于公民性格的养成,民主能力的培养以及

[11]

民主技巧和程序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协商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接续了参与式民主对选举民主的批判。协商民主可以拆解为两部分:即协商与民主,民主意味着任何集体决策必须经过所有会受到影响的公民或其代表者参与而达成;协商则意味着决策的过程是以讨论的方式进行的,且参加讨论的公民或其代

[12](P8)

表者必须珍视理性与公正的价值。其实“协商民主或者说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公民之间的协商来进行集体决策的观念绝非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复兴,这种理念与实践几乎和民主的概念本身一样久

[12](P1)

远,都来自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只不过在现代民族国家,选举成为主要参与形式之后,协商的价值逐渐被冷落。协商民主在反省选举民主的基础上,认为公民的参与不应该局限于定期的投票和不定期的游行示威等方式,应该在信息公开透明的条件下,依据程序,自由而平等地对公共政策进行公开且充分的讨论,通过公共协商赋予决策的合法性,提升民主的品质。参与式民主和协商民主自提出以来,虽然不可能取代选举民主,但其所倡导的参与和协商的原则渗透到行政领域,对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促进了行政民主化的发展。这时,看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度,不仅要看其选举民主发展的程度,更要看其公民直接参与行政82

[10]

的程度。

三、选举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困境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新发展是在选举民主走向极端的情况下重新寻求直接民主的形式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具体到我国,如何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呢?是不是要照搬西方的模式?答案是否定的。西方的民主不仅仅是一套可以模仿的制度安排;它还、社会和经济之中,,民主很难被模仿

](P6)

、文化传统,建立比较适合自己的民。因此,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种种选择中,应该考虑到其可行性。在传统理论和现实政治、经济的强大压力下,任何企图以反体制的途径来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都是不允许的。结合国情,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选择就是逐步推行直接选举民主,选举的实质是进行权力的委托,通过选举来理清权力的授受关系,获得执政的合法性。我国选举民主本质上不同于西方的多党竞争性选举,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可控的范围内进行的。选举民主发展的策略是优先发展基层选举民主,逐步推进地方选举民主,最后实施国家选举民主。这种选择已经随着基层民主的自治而展开,并且取得巨大成绩。但也不可否认,选举民主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面临着困境。

第一,选举民主本身的局限性对国家的统一造成威胁。选举民主本身包含着“先分裂、再结合”的逻辑。“先分裂”意味着首先对全体公民进行区分,这是候选人竞争选票的必然结果。“后结合”意味着当选举结束时,分裂的全体公民再度成为一体,结合为忠诚的国民。“先分裂”容易,“再结合”难,尤其是“先分裂”过程涉及到国家认同、族群分野和宗教冲突时,再结合就更难。北爱尔兰和中国台湾就

[14]

是典型的例子。我们有什么方法保证依靠本地选举获得执政合法性的西藏、新疆等省份还紧密团结在中央政府周围?毕竟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治乱循环的教训,没有成功联邦制的经验。这种民主的成本是否过于昂贵?我们是应该为民主的发展而庆贺,还是为国家的分裂而悲哀呢?选举民主的风险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二,缺乏公民意识和民主素养的选举,很容易导致民粹主义的产生。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公民的素质和民主素养决定着选举的品质。以中国台湾为例,公民意识和民主素养的缺

中国 民主化的相关资料。

失,为民进党制造族群冲突创造了条件,为民粹主义

[15]

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惟有不愿意被腐化和利用的公民,才会有不敢进行腐化和利用的政治人物,公民意识和民主素养的缺失使民主政治非常容易地异化为民粹主义。

第三,对选举的崇拜将会带来民主政治的庸俗化。不可否认,现代民主政治是以选举为基础,但是,如果仅仅把民主简化为选举,选举简化为选票,选票简化为多数决定,那么民主政治就会被简化为投票的统计学,这种民主政治的简约主义将会导致民主的异化,在拼选举的情况下,于民主的价值意义,,,但是在现代国家,任何政治制度,无论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如果不容纳选举的成分,就很难获得统治的合法性。因此,我们不应反对自下而上的选举民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选择,但是如果选举民主遇到困境,还有没有其他的途径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呢?

四、协商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选择没有完美的直接民主,也没有完美的选举民主,民主的理想模式应该是直接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也离不开直接民主和选举民主两种形式。在选举民主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协商民主所包含的理念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协商民主符合中国以“治理为重”的儒家传统。协商民主实质上是“治道民主”,它不问权力的来源和国家层面的基本政治问题,而是更关注具体行政过程中的“为民”程度。虽然儒家本身并没有创造出民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价值观与民主制度不相容,儒家强调的“民为邦本”、“治重于政”等思想为协商民主提供了良好的本土资源,与协商民主的基本精神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第二,协商民主符合我国非竞争性的民主体制。协商民主是“治道民主”,肯定政府的权威与合法性,将协商的重点转向行政领域,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这是在当前选举民主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提升公共政策合法性,改善民主治理质量和改善党群关系的新的思考点。

第三,协商民主与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相契合。以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为例。“民主恳谈会”起源于原有制度的缺陷,因为制度的限

制,群众很少有机会参与公共决策,不仅造成了群众

与领导干部的隔阂,而且群众一旦对政策不满意,往往以上访等激烈的方式表达意见。作为一种新的民主形式,“民主恳谈会”具有大众性、平等性、多元

[16]

性、决策性和身份不受限制性等特点,与协商民主的理念相契合。

第四,协商民主有助于我国公民民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民主能力,民主意识与。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协商的,了解他人立场、公共利益和所负的责任,认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我国公民意识和民主能力的缺乏主要是因为公民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协商民主恰恰为培养我国公民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提供了途径。

参考文献:

[1][日]加藤节.政治与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英]安东尼 阿伯拉斯特.民主[M].长春:吉林人民出

版社,2005.

[3][美]罗伯特 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6][美]约瑟夫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彭怀恩.精英民主理论评介[M].台北:正中书局,1983.[8]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M].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10][英]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CarolePateman.

ParticipationandDemocraticTheory

[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0.[12]JonElster.Ed.“Introduction”[A].InDeliberativeDe2

mocracy[C].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13][美]霍华德 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许国贤.民主的政治成本[J].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

2005,(6).

[15]林毓生.论台湾民主发展的形式、实质与前景[J].二十

一世纪,2002,(12).

[16]郎友兴.商议式民主与中国的地方经验:浙江省温岭市

的“民主恳谈会”[J].浙江社会科学,2005,(1).作者简介:马奔(1976— ),男,山东单县人,山东大学政治

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宋协娜

8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kn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