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各专业教授及其研究领域

更新时间:2023-03-10 10: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科、专业简介

中国哲学专业(010102)

本专业硕士点建于1993年,现已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在道教哲学与闽台民俗文化、朱子学(即朱熹及其弟子的新儒学传统)、佛教哲学、传统科技与中国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现有研究方向是:①中国宗教哲学;②中国科技哲学;③中国儒道哲学;④中国艺术哲学。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中国哲学专题研究(易学、道家与道教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经典研读(《周易》、《老子》、《庄子》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国美学专题研究;中国科技思想专题研究;中国宗教学研究;台湾宗教概说;文献学;儒家经学与宋明理学;道教经籍与思想研究;佛教哲学;中国道教史;中西宗教哲学专题讲座;道教文学史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詹石窗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道教与传统科技;儒道佛思想关系;

刘泽亮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佛教哲学与传统文化;

高令印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儒道哲学; 何乃川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儒道哲学;

盖建民教授,哲学博士,研究领域:道家道教哲学与古代科技;

许共城副教授,研究领域:艺术哲学与传统宗教; 王荣国副教授,研究领域:佛、道教与民间信仰。

·1·

外国哲学专业(010103)

本专业硕士点建于1985年,现已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康德黑格尔哲学、当代西方知识论、美国哲学、历史哲学等研究领域具有优势。研究方向:①当代西方知识论;②德国古典哲学;③美国哲学;④后现代哲学;⑤西方历史哲学。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康德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哲学(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当代知识论研究;西方历史哲学(从维柯到当代);后现代哲学思潮介绍;《纯粹理性批判》研读;《小逻辑》研读;普特南著作研读;《真理与方法》研读。

研究生指导教师:

陈嘉明教授,博士,研究领域:欧洲大陆哲学、当代西方知识论;

白锡能教授,研究领域:德国古典哲学; 陈亚军教授,博士,研究领域:美国哲学;

周建漳副教授,研究领域:西方历史哲学;后现代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010108)

本专业建于1978年,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现已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①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②科学、技术与社会;③科学哲学;④西方科学哲学史;⑤科学认识论。

·2·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自然辨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史、科技管理概论、科学认识论、科学社会学、科技法学、技术市场学、政策科学研究、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和科技预测与规划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陈嘉明教授,博士,研究领域;西方科学哲学;

徐梦秋教授,研究领域:科学认识论; 郭金彬教授,研究领域:科技史;

陈墀成教授,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与社会; 陈喜乐教授,研究领域:科技政策与管理。

政治经济学专业(020101)

本专业建于30年代,1950年在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主持下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新政治经济学与经济政策分析、《资本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产权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理论与政策分析等。

博士生主要课程有:

所有制、产权理论与社会主义产权关系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选择理论---经济政策的规范分析研究、高级宏微观经济学(二)、经济博弈论、英语、第二外语(法语或日语),还有一些选修课程。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微观经济学(Ⅰ)、高级计量经济学(Ⅰ)、新政治经济学(Ⅰ)、高级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资本论》研究,以及

·3·

数理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世界经济学、国际金融研究、国际经济学专题研究等选修课程。

博士生指导教师:

吴宣恭教授,研究领域:所有制、产权理论与社会主义产权关系研究;

胡培兆教授,研究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李文溥教授,研究领域:经济政策理论与政策分析。

硕士生指导教师:

赖小琼教授,研究领域:新政治经济学与经济政策分析;

林民书教授,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

刘连支副教授,研究领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杨继国副教授,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理论。

经济思想史专业(020102)

本专业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实践,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

博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实践、新政治经济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金融市场与投资研究、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等选修课。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高级微观经济学(Ⅰ)、高级宏观经济学

·4·

(Ⅰ)、高级计量经济学(Ⅰ)、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史研究、数理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国际商务专题、世界经济专题研究等选修课。

研究生指导教师:

罗郁聪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实践;

陈永志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赖小琼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新政治经济学与经济政策分析;

杨继国副教授,研究领域: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刘连支副教授,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西方经济学专业(020104)

本专业主要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致力于宏观经济理论、宏观动态分析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等领域的研究。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高级微观经济学(Ⅰ)、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计量经济学(Ⅰ)、西方经济学流派研究、动态宏观经济理论、国际经济学、数理经济学、高级政治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Ⅰ)、制度经济学、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学、国际投资学、经济史研究、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邵宜航副教授,研究领域: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

·5·

动态分析;

郭其友副教授,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世界经济专业(一)(020105)

本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致力于国际经济关系,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以及国际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

博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世界经济前沿专题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与金融、发展经济学研究、亚太经济研究、高级宏观经济学(Ⅱ) 、高级微观经济学(Ⅱ)、以及欧洲经济与金融、南北经济关系研究、国际投资理论与政策、东南亚经济与金融等选修课。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国际经济学、国际投资研究、世界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微观经济学(Ⅰ)、高级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研究、国际商务研究、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史研究、数理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庄宗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投资理论与政策;

陈亚温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欧洲经济、国际金融;

廖少廉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亚太经济合作;

·6·

王勤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亚太经济与金融;

黄梅波教授,研究领域:国际金融、国际货币合作;

林季红教授,研究领域:欧盟经济; 龚敏副教授,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湛柏明副教授,研究领域:美国经济; 张开玫副教授,研究领域:日本经济。

世界经济专业(二)(020105)

本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致力于东南亚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及东南亚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以上研究均在南洋研究院中进行。该院(原“南洋研究所”)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设立的专门从事东南亚问题和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也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 博士生的主要课程有:

外语、发展经济学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研究;计量经济学等。

硕士生的主要课程有:

外语、发展经济学研究、世界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东南亚经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廖少廉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发展中国家经济、亚太经济;

王勤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东南亚经济、亚太经济。

·7·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主要课程:外语、科学社会主义、资本论、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电子商务、计量经济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学理论与方法、国际移民学、健康人口学、经济运行和投资分析、婚姻家庭经济学、世界人口、当代台湾人口、老龄人口学、日本人口与经济。

主要指导教师:

叶文振教授(美国犹他大学博士),研究领域: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婚姻家庭、妇女发展问题;

李明欢教授(丹麦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研究领域:国际移民、华侨华人;

王德文副教授(日本国立公共卫生研究院博士),研究领域:公共卫生、健康人口学;

郑启五副教授,研究领域:世界人口、台湾人口。

国民经济学专业(020201)

本专业前身为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博士生主要课程有:

第一外语、第二外语、高级微观经济学(二)、高级宏观经济学(二)、国民经济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现论与实践研究等。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高级微观经济学(一)、高级宏观经济学(一)、

·8·

高级计量经济学(一)、国民经济学、投资经济理论、项目投资决策理论、金融投资决策理论、经济运行与投资分析、公司理财、人力资源管理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林擎国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学专业(020202)

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

1、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学会运用区域经济学的方法论,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数量指标和实际问题。

2、对战后台湾经济发展进程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与综合的宏观分析,把握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运动规律。

3、认识、掌握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规律,探索实现两岸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模式和进一步密切两岸经济联系的可能途径。

研究生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有:

外语、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台湾经济、两岸经济关系、世界经济学、区域经济模型分析、台湾现代经济史、台湾财政金融、台湾农业经济、台湾经济法、台湾政治概论、近代台湾历史、应用统计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李非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台湾现代经济、两岸经济关系等。

邓利娟教授,研究领域:台湾经济、两岸经贸关系等。

·9·

财政学(含税收学)专业(020203)

本专业建于1950年。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在1987年就成为全国首批惟一的国家级财政学重点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财政理论与政策、比较财政研究、国际贸易与税收、税务理论与政策、投资理论与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研究生毕业后除了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外,在实际部门工作的主要单位有财税金融部门、审计部门、公司等。财政学专业毕业生人才荟萃。

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有:

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博弈论、高级计量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比较财政研究、财政与宏观调控、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国际税收研究、西方财政学说史、比较税收学、财税理论与实践、英语。 研究生指导教师:

邓子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与政策、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与政策、国际税收;

张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财政理论与政策、西方财政理论、比较财政研究;

杨斌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家税收理论与政策、国际税收、比较税制、公共经济;

邓力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际财税、国际经济贸易与宏观经济;

雷根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税收理论与政策、国际税收、财政理论与政策。

·10·

金融学专业(020204)

本专业创建于1928年,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点。主要研究方向有: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国际金融理论与管理、金融制度与金融监管。

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有: 高级微观经济学(一)、高级宏观经济学(二)、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学、银行管理学、公司财务理论与方法、投资学、金融工程、金融中介理论、金融制度与金融监管、保险理论与政策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张亦春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货币银行理论与政策、金融市场与投资;

江曙霞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金融制度与金融监管;

朱孟楠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台港澳东南亚金融;

邱崇明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金融理论与宏观调控;

郑鸣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

陈国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公司金融和金融机构;

李晓峰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际金融、国际投资。

·11·

产业经济学专业(020205)

本专业1986年获硕士授予权,现有产业经济、市场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三个研究方向。2000年获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授权,开始招收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市场理论与产业政策。 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有:

博士生:产业经济学、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企业与市场理论、中国产业政策等。

硕士生: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现代物流学、网络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企业发展战略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陈甬军教授,研究领域:市场经济理论、转轨经济学、产业政策;

陈明森教授,研究领域:企业理论、产业结构与组织;

陈其林教授,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徐华教授,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现代物流理论; 胡刚副教授,研究领域:工业经济、企业战略; 杨美景副教授,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市场营销; 林枫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产业发展史。

国际贸易学专业(020206)

国际贸易系创办于1947年,1981年开始招收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准招收博士生。现设有国际贸易学、服务贸易学两个博士点和国际贸易学、

·12·

服务贸易学两个硕士点。国际贸易学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改革与发展;国际贸易与相关学科问题研究(国际金融、投资与税收等);国际商务管理与市场营销;国别与地区贸易发展研究(澳大利亚、亚太地区等)。 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有: 高级微观经济学(一)、高级宏观经济学(一)、高级计量经济学(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与制度研究、数理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国际贸易专题研究、国际商务管理研究、商务交易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研究、国际金融与投资研究、国别与地区贸易研究、经济与贸易前沿理论专题等课程。 研究生指导教师:

邓力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际贸易与税收,WTO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研究;

黄建忠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服务贸易研究,国际贸易与金融研究;

马元柱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理论及政策;

黄维梁教授,研究领域:国际商务管理与市场营销,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卢荣忠教授,研究领域: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何其帼副教授,研究领域:国际商务管理与市场营销,国际经贸法律与组织制度研究;

陈焰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国际商务研究,服务贸易研究;

龚晓华副教授,研究领域:国际商务研究;

郑甘澍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国际金融与投资,WTO研究;

·13·

张明志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应用国际贸易学;

张定忠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应用国际贸易学;

陈涛博士,研究领域:国际贸易与税收,国际经济学;

胡朝霞博士,研究领域:计量经济学,应用国际贸易学。

劳动经济学专业(020207)

劳动经济学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经济学研究领域,该专业拥有博士、硕士点。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培养熟练掌握现代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的的复合型人才。主要面向劳动与社会保障、人事管理、财税、企业及公共部门,可以从事这些领域的实际工作,也可从事相关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等。

研究生的主要课程:

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社会保障学、数理经济学、薪酬管理、产业组织理论、劳动关系与劳动仲裁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吴碧英教授等

·14·

统计学专业(020208)

本专业创建于1950年,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经教育部评定的国家重点学科点。

博士生主要课程有:

第一外语、第二外语、国民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国民大核算理论与应用研究、高级微观经济学(二)、高级宏观经济学(二)、金融工程中的统计方法研究、国民经济统计分析与研究、统计推断与误差分析 (各门课对于本方向为学位课,对于其它方向为选修课)。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国民经济统计与分析、统计理论与方法、现代统计分析方法、高级微观经济学(一)、高级宏观经济学(一)、高级计量经济学(一)、抽样技术、数理经济学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黄良文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统计理论与方法,投资理论研究;

曾五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高鸿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统计决策理论和方法;

杨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国民经济核算。

数量经济学专业(020209)

本专业于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5·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高级计量经济学(一)、高级微观经济学(一)、高级宏观经济学(一)、经济博弈论、数理经济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曾五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钱争鸣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信息系统;

赵丽霞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管理学与运筹学; 朱平辉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数理经济学、管理数量方法。

资产评估专业(020221)

资产评估博士、硕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是财政部中评协的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与境内外的评估研究机构和规模较大的评估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该博士、硕士点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掌握该学科坚实理论基础,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并能在资产评估,国有资产管理等专门技术上做出成就的应用经济学高级人才。目前,该学科(专业)设立研究方向主要有: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税务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等。

研究生的主要课程:

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博弈论、高级计量经济学、资产评估学原理、资产管理研究、不动产评估研究、税基评估研究、财务管理研究、企业重组与价值评估、英语。

·16·

研究生指导教师:纪益成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国际税收研究。

公共经济学专业(020222)

公共经济学专业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培养公共经济和公共管理方向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拥有博士、硕士点。本专业强调现代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涉及的领域包括公共支出管理、税务管理、公共预算管理、非营利性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制(公共规制、政府定价、反垄断)等

研究生的主要课程:

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博弈论、高级计量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公共经济学、比较财政研究、高级税收学、财政管理研究、比较税法研究、英语。

研究生指导教师:

杨斌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国家税收理论与政策、国际税收、比较税制、公共经济。

陈工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财政理论与政策、公共经济与管理。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030103)

本专业200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从事宪法学原理、行政诉讼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宪法学原理、比较宪法学、中国行政法、行政诉讼实务。

·17·

硕士生主要课程:

宪法学原理,比较宪法研究,宪法学说史,中国行政法研究,比较行政法研究,法理学专题,立法法研究,行政组织法研究,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人权法研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特别行政区法研究,法学研究方法。 硕士生指导教师:

朱福惠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学原理、人权法、中国行政法、行政组织法等;

李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学理论、法哲学与法理学、人权法、特别行政区法等。

刑法学专业(030104)

本专业200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从事中国刑法、外国刑法和港澳台刑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犯罪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刑法、比较刑法、犯罪学。

硕士生主要课程:

法学研究方法、中国刑法总论、中国刑法分论、比较刑法、中国刑法史、国际和区际刑法研究、港澳台刑法研究、犯罪学、中国刑事诉讼法研究、外国刑事诉讼法研究、刑事证据法研究、刑事司法制度研究等。

硕士生指导教师:

陈立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刑法和比较刑法; 陈晓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刑法和犯罪学; 周东平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学和中国刑法史;

李兰英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刑法和刑事诉讼

·18·

法。

民商法学专业(030105)

本专业创建于20年代,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有:民法、商法、台湾民商法。 硕士生主要课程:

法哲学、民法研究、商法研究、民事诉讼法研究、婚姻家庭和继承法研究、知识产权法研究、台湾民商法研究、法学研究方法等专业学位课和必修课,以及民法史、国际私法研究、经济法研究、国际投资法研究、国际贸易法研究、香港经贸法研究、国际税法研究、当代经济学理论等选修课。 硕士生指导教师:

柳经纬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民商法;

徐国栋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民商法、罗马法; 蒋月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婚姻家庭和继承法; 何丽新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海商法、保险法; 丁丽瑛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知识产权法。

诉讼法学专业(030106)

本专业1999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从事民事诉讼法及刑事诉讼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证据法。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法哲学、法学研究方法、证据法研究、民事诉讼法研究、民法研究、刑法研究、刑事诉讼法研究等专

·19·

业学位课和必修课,以及商法研究、经济法研究、仲裁法研究、强制执行法研究、破产法研究、司法制度研究、国家赔偿法研究、国际私法研究、外国民商法研究等选修课。

硕士生指导教师:

齐树洁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民事诉讼法、司法改革;

张榕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证据法。

经济法学专业(030107)

本专业199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从事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研究方向:金融法、财政税收法、竞争法、宏观经济调控法。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法理学、法学研究方法、当代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法研究、金融法研究、财税法研究等专业学位课和必修课,以及法律的经济学分析、竞争法研究、证券法研究、工业产权法研究、环境与资源法研究、比较税法、经济法理论专题等选修课。 硕士生指导教师:

朱崇实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经济法基础理论、金融法、涉外经济法等;

卢炯星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经济法基础理论、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涉外经济法、外商投资法等。

国际法学专业(030109)

·20·

本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现为国家重点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法理学、国际投资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以及国际经贸条约、国际商事争端解决、香港法等。 博士生学位课程:

外语、国际法理论研究、国际法专题研究 主要选修课程为:国际法学术讲座 硕士生主要课程:

国际经济法理论、国际公法研究、国际私法研究、法学研究方法、法理学等专业学位课,以及国际贸易法研究、国际货币金融法研究、国际商事仲裁法研究、国际投资法研究、国际税法研究、国际海事法研究、国际海洋法研究、国际环境法研究、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民法研究、商法研究、经济法研究等选修课。 博士生指导教师:

陈安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经济法理学、国际投资法及国际商事争端解决;

曾华群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投资法、国际经贸条约及香港法;

廖益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税法及台湾经济法;

徐崇利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投资法、国际经贸条约及国际私法;

李国安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货币金融法及国际服务贸易法。

政治学理论专业(一)(030201)

本专业199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为:

·21·

政治哲学、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新政治经济学。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前沿、政治哲学、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新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政策科学研究、比较政治学、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国际政治、西方政治思想研究。

研究生指导教师:

陈振明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当代西方政治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

陈炳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学说、政治哲学;

徐辉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

朱仁显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

黄新华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新政治经济学;

罗思东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政治;

余章宝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学理论;

王云萍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

政治学理论专业(二)(030201)

本专业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亚太国际关系、移民与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以上研究均在南洋研究院中进行。该院(原“南洋研究所”)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设立的专门

·22·

从事东南亚问题和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也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

研究生主要课程有:国际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亚太国际关系专题研究、移民与国际安全研究、华侨华人研究、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国际政治经济学。

研究生指导教师:

庄国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亚太国际关系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研究。

国际关系专业(030207)

本专业200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亚太国际关系、东南亚政治、国际组织等方面的研究,以上研究均在南洋研究院中进行。该院(原“南洋研究所”)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设立的专门从事东南亚问题和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也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亚太国际关系历史与现状;移民与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理论与方法;国际关系学研究;南北关系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英语;国际组织以及南海主权与国际法等课程。

社会学专业(030301)

·23·

本专业建于2001年,主要研究方向: ①政治社会学;

②人口社会学;③移民社会学;④环境社会学;⑤社会政策。

硕士主要课程有:政治社会学、社会政策研究、移

民社会学专著选读、人口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定量分析、社会学定性分析、经济社会学、移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社会政策实践、婚姻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实践。

研究生指导教师:

胡荣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

叶文振教授(美国犹他大学博士),研究领域:人口社会学;

李明欢教授(丹麦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研究领域:移民社会学;

张友琴教授,研究领域:社会政策;

周志家副教授: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领域:环境社会学;

徐延辉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政策;

朱冬亮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童敏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戴小力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民族学专业(030401)

本专业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有:文化人类学、区域文化与族群关系。

·24·

硕士生的主要课程有:

外语、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当代人类学思潮、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东南少数民族研究、东南汉人研究、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郭志超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东南民族、人类学调查方法、汉族民系比较;

石奕龙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东南民族、人类学理论方法、汉人社区文化;

彭兆荣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当代人类学思潮、区域文化与族群、比较神话学、客家社会文化;

李明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华侨华人社会文化、海外移民、侨乡社会文化;

邓晓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人类文化语言学、客家文化与方言、东南民族历史与语言。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030404)

本专业2001年恢复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有:1.中国东南民族史;2.中国南方民族关系史;3.百越民族与南洋民族。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当代人类学思潮、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南方民族关系史、东南土著与南岛语族、东南汉族民系与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与族群关系。

研究生指导教师:

郭志超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东南民族史、南方民族关系史;

·25·

石奕龙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东南民族史、人类学理论方法;

彭兆荣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当代人类学思潮、区域文化与族群关系;

邓晓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人类文化语言学、东南民族与南岛语族;

蓝达居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海洋历史人文、东南民族史。

高等教育学专业(040106)

本专业创于1978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机构;1984年批准为高等教育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批准为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潘懋元教授为博士生导师。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高等教育学重点学科点。1996年,以厦门大学高教所为依托的高等教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又于2002年再次连续成为国家\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000年1月以厦门大学高教所为依托,重组成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并于2000年9月5日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之一。继1988年第一次入选后,厦门大学高教所高等教育学学科于2002年再次连续入选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3年10月,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设立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主要研究方向有:高等学校教育理论与教学理论、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生心理、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学、台湾与东南亚高等教育。

博士生主要课程有:

·26·

第一外国语、第二外国语、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史、西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等选修课程。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高等教育学、青年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及中外高教史、高等教育评估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西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等选修课程。

研究生指导教师:

潘懋元教授,名誉博士,博导,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理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刘海峰教授,博士,博导,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理论、中国高等教育史、考试研究;

邬大光教授,博士,博导,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理论、西方高等教育思想;

谢作栩教授,博士,博导,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社会学。

文艺学专业(050101)

本专业199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领域为:美学基本理论、美学史以及当代美学问题;文艺作品的传播史、传播规律与传播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生成语境及发展规律、概念内涵及逻辑体系等;文学艺术起源、文学艺术本质、文学艺术形态、文学艺术分类、文学艺术规律等。 博士生主要课程有:

英语、美学专题研究、数码媒体与文艺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思潮、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等学位课程,还有文学与文化现代性研究、德国古典美学原著精读、文学原理研究等选修课程。

·27·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英语、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专题、文艺心理学、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等学位课程。还有现代西方文论导读、新诗美学、文艺传播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中国文化转型等选修课程。 研究生指导教师:

杨春时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文学基本理论、美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中国文化思想史;

黄鸣奋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文艺心理学、文艺传播学、中国古代文论,目前侧重于电子艺术学; 俞兆平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马克思主义美学、诗歌美学和港台文学;

易中天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文学艺术原理。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招生。它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具有扎实的现代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专业基础,对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有较全面的把握,对应用语言学的某一具体学科有较深的了解,能独立进行开展科学研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学习期间至少正式发表学术论文一篇。 现有三个研究方向:

1. 应用词汇学。有苏新春教授负责。主要从事有

关汉语词汇的理论、应用与规范,及辞书理论与辞书编纂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在内的现代汉语通用词语语料库及大容量的真正文本语料库,词汇计量统计研究为其重要特色。目前正在从事国家语委课题“现

·28·

代汉语通用词语词量与分级”、“《现代汉语词典》语料库”研究。 2. 计算语言学方向。由李堂秋教授负责。主要从

事英汉语言的机器翻译及语言智能处理方面的研究。本方向长期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课题及省部级课题,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意识的理论模型及其机器再现” 与“基于知道逻辑的网上自动选择翻译方法研究”。其特色是以对形式语言理论、编译理论、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理解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中文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建成了基于中间语言的机器翻译通用开发平台,在网络化分布式高速机器翻译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3. 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由蓝小玲教授负责。主要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厦门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特别是对东南亚的华文教育有深入研究,至今已培养了三千多名外国留学生和上万名中文函授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国家汉办“汉语网络教学”、厦门大学“对外汉语远程教学系统研制”等课题。

该专业的学位课有:汉语词汇学、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汉英对比语言学。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开设的必修课有:当代语言学理论及应用、西方语义学、辞书学概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人工智能原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语言学。另外还有10多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培养方式:根据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要求,系统地完成进行有关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要多采用研讨的方式,把系统讲授与学术讨

·29·

论和读书报告交流,把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核方式为:开卷或闭卷考试、论文撰写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是,能独立选题并有效地处理语料,开展有新意的科学研究。在学期间至少写作两篇可供发表的科研论文,其中至少要求一篇正式发表。

教学实践:缺乏一年以上高校教龄的研究生,必须参加本专业教学活动,试讲一门相关本科课程的若干章节,由导师和教研室加以考评。结合撰写学位论文进行相关的科研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按本学科的研究方向选择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选题应当着眼于学科前沿。对所解决的问题应作系统深入的分析,要有新的见解。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050103)

本专业1979年起招收硕士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汉语语音史、汉语研究与教学、汉语词汇学、文学语言、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文化语言学。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与语文教育。 博士生主要课程有:

第一外语、第二外语、汉语方言学、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理论、现当代文学语言研究、文学语言理论研究、古代文学语言研究、汉语词汇专题研究、近代汉语专题研究、现代汉语专题研究、中国文化语言学等课程。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30·

外语、汉语研究方法论、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汉语文字学、汉语训诂学、古汉语研究等课程。 研究生指导教师:

李如龙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汉语方言、汉语音韵、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等; 李国正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古代汉语、文学语言;

苏新春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汉语词汇学;

叶宝奎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近代汉语、语言学理论;

林寒生教授,博士,研究领域:汉语方言、汉语音韵;

刘镇发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音韵学、语音史、社会方言学;

金美副教授,研究领域: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曾良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近代汉语、俗字研究;

钱奠香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汉语方言、语文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050105)

本专业1979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现有研究方向:先唐文学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元明清文学与文论。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31·

外语、文学史专题研究、古代文论专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古代小说理论研究、隋及初盛唐文学专题研究、中晚唐与宋代文学专题研究、唐五代宋史研究、唐代作家与诗人群体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史专题、《文选》导读、六朝诗论,先唐文学变迁研究,以及小说目录学、历史文献资料研读、戏曲与曲论、近代文学、隋唐五代文论及文学思想、六朝山水诗研究、版本目录校勘、中国古代文学要籍介绍、论文写作及实践等选修课程。 硕士生指导教师:

吴在庆教授,研究领域:隋唐五代与宋代文学; 郑尚宪教授,研究领域:元明清戏曲与小说; 王玫教授,研究领域:先唐文学;

胡旭副教授,研究领域:先唐文学; 王承丹副教授,研究领域:元明清文学; 刘荣平副教授,研究领域:宋代文学; 钱建状讲师,研究领域:宋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一)(050106)

本专业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代文学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女性文学研究、中国现代诗潮研究。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五四时期文学研究、左联时期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问题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思潮研究、中西现代小说比较;中国现当代女性小说写作史、中国现当代女性文本研究、东南亚文化与华人社会、东南亚国别华文文学史,中国现代诗歌流派、中国现

·32·

代文学史论、90年代文学思潮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史料学、文艺美学以及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选修课程。

研究生指导教师:

朱水涌教授,研究领域: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中西文学比较;

林丹娅教授,研究领域:现当代女性文学;

郑楚、高波、李晓红、郭惠芬副教授,研究领域: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现代作家作品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二)(050106)

本专业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领域:①台湾文学史研究(包括传统诗文和新文学);②台湾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和评论;③台湾文学思潮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评论等主要文类创作的研究;④海峡两岸文学关系研究。

硕士生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有: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五四新文学、台湾文学及其研究概要、台湾文学经典作家研究、台湾文学思潮流派、台湾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化、台湾文学研究学术史、台湾文学热点问题研究、女性文学、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中西小说比较。 研究生指导教师:

朱双一教授,研究领域:台湾文学,世界华文文学;

徐学副教授,研究领域:台湾文学,世界华文文学。

·33·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050201)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历史悠久,是厦门大学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1961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1993年建立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已招收硕士研究生294人、博士研究生36人。

1.博士生的研究方向有:美国小说史、英汉文化语言学、英语语言学。 博士生指导教师:

杨仁敬教授,研究领域:美国小说史、英美文学; 杨信彰教授,研究领域:英语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

博士生主要课程有:美国文学史、美国文学研究方法论、世界文学精华、欧洲文论、美国文论、莎士比亚选读、美国黑人小说、博士论文写作技巧、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语言文化专题研究、语言学专著选读、语言学专题研究等。 2.硕士生的研究方向有:英美文学、英汉语言文化与口笔译、双语与双语词典编纂、语言学。 硕士生指导教师:

杨仁敬教授,研究领域:美国小说史、英美文学; 杨信彰教授,研究领域: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

詹树魁教授,研究领域:英美文学、文学叙述学; 李美华教授,研究领域:英美文学; 张礼龙副教授,研究领域:英美文学; 骆世平副教授,研究领域:英语词典编纂;

雷天放副教授,研究领域:英汉语言文化与口笔译;

纪玉华副教授,研究领域:语言学、英汉文化语

·34·

言学;

傅似逸副教授,研究领域:语言学;

吴建平副教授,研究领域:英汉语言文化与口笔译、英语词典编纂;

庄鸿山副教授,研究领域:英汉语言文化与口笔译;

张秀明副教授,研究领域:语言学;

陈菁副教授,研究领域:英汉语言文化与口笔译;

杨士焯副教授,研究领域:英汉语言文化与口笔译。

陈燕副教授,研究领域:英汉语言文化、双语词典编纂;

张龙海副教授,研究领域:英美文学。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英语阅读与写作、英汉语言文化与翻译、文化语义学、英语语言史、语言学概论、英语文体学、英美诗歌选读、英国小说选读、现代美国小说名著、英美文学批评、19世纪美国小说、交替传译、视译、同声传译、文化与翻译、话语与翻译、英语词典学概论、英美词书研究、双语词典编纂研究、英语成语与成语词典编纂研究、词典学专著选读、语用学与话语分析、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英汉语音对比研究、系统功能语法等。

法语语言文学专业(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于2003年9月份开始正式招生,指导教师6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设有三个研究方向:01.跨文化研究,02.口笔译理论与实践,03.应用语言学,现有9个在校硕士生。 硕士生指导教师:

·35·

当代台湾政治概论、当代台湾经济概论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林仁川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闽台文化史、两岸关系史、台湾早期历史等;

邓孔昭教授,研究领域:明郑史、清代台湾史; 李祖基教授,研究领域:清代台湾史、近代台湾史;

周翔鹤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台湾经济史、清代台湾史。

陈小冲副教授,研究领域:日据台湾史、闽台关系史。

中国古代史专业(060106)

本专业开创于20年代,1981年获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明清断代史,以及中国家族社会史、中国民间宗教史、中国民间社会生活史、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等研究方向。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史学方法论、专门史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断代史研究、区域文明史研究、史学名著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简牍研究、文化史研究、中国古代史料学等选修课程。

博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中国史理论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研究、明清史研究、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等,以及中国史料目录学、明清档案文学资料导读,社会调查实践课等选修课程。 研究生指导教师:

杨国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明清史、

·46·

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

马良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魏晋隋唐史;

施伟青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秦汉史、清代历史人物施琅;

刘钊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先秦两汉出土文书,古文字学;

杨友庭教授,研究领域:先秦史、隋唐史、中国政治制度史;

颜章炮教授,研究领域:明清史、道教史;

侯真平副教授,研究领域: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黄道周。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060107)

本学科专业开创于20年代,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研究方向:近现代社会经济史,近现代社会文化史、台湾地方史。硕士研究方向:现代史,社会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海关史。

本学科专业注重开拓性的研究,注重档案资料和民间文献资料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寻求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与突破。它以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变迁以及区域历史的研究为重点,在近代中国海关史、闽台区域社会经济史、近代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华南地区社会文化、近代社会思潮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学术优势。 硕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史学方法论,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

·47·

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晚清海关史、民国海关史、中国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中华民国史研究等。 博士生主要课程有:

外语、世界体系理论与中国现代化、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网络理论与区域经济、中国现代化理论、中国近现代文化变迁论、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社区研究与社会调查、近现代台湾社会与文化、近现代台湾经济等。 研究生指导教师:

戴一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区域社会经济史、中国海关史、华商组织与网络等;

郑振满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近现化社会文化变迁,地方行政与社区发展,仪式地方文化与国家认同;

林仁川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台湾史、两岸关系史、明清史;

黄顺力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中国海洋人文社会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传统心态与近代社会转型;

郑剑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

连心豪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海关史、闽台关系史;

王荣国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文代史、佛教史、近代思想史;

张侃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现代经济史,客家研究,中共党史。

·4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nx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