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3-03-10 10: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题目: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报告人:*** 2013.11.30

1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

应用

一、选题缘由

生物概念是生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知识网络中充当“节点”的作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概念,是生物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选了50个重要概念,“作为学生学习的要点和构建生

①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特点就是“凸显和传递重要概念”。

此外,《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也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由此可见,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生物教师对生物概念的教学常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易理解的概念只做简单的介绍;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则硬塞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此后便开始做大量习题,并冠以“在练习中巩固概念”,结果事倍功半。其实,任何概念都有它的背景知识,有其形成过程。如果只是机械地“讲授——练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更与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本质的理解,让学生走出概念学习的困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奥苏贝尔在1960年提出“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概念,其最初目的是从外部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但自从他提出这一概念后,随着人类对“先行组织者”的深入研究,其内涵得到一定程度扩大。(1)梅耶发展了奥苏贝尔的思想,提出用具体形象化的模型作为“组织者”,他开创了对先行组织者批判发展的先河,(2)先行组织者的内涵、呈现形式甚至呈现顺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3)先行组织者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大学生也扩大到了中专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组织者从教育领域也扩大到了事业管理、军事培训等领域;(4)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深入,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时空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教育家乔伊斯在奥苏贝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①刘恩山.倡导主动探究学习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 基础教育课程.2012,(1):82-86

2

我通过查阅近十年国内外期刊和专著,发现相关内容的期刊595篇,专著4部。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有关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设计先行组织者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研究遍布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等领域。

目前关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研究的不足是:①大多以中学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主要集中于案例研究,一定程度上缺乏运用较为成熟的心理学理论研究指导具体教学;②较少关注生物教材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先行组织者的教学作用等。③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有关研究缺乏普遍性,许多

假设都没有得到完全证实。特别是很多研究都是采用大学生被试进行的,而没有使

用中小学生被试进行过实验研究。②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我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因此,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如何应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促进生物概念学习?对此,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①建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程序”;②根据“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撰写高中生物概念的教学设计案例;③开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验研究;④学生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评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建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程序”,并将此策略应用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践,通过实验修正和完善该应用程序,以便寻找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和途径,为教师概念教学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在理论上为我国生物教材编写和修订及生物课程改革提供启示。在实践方面可为教师在概念教学实践中提供实践指导和参考。

三、文献综述

(一)“先行组织者”的心理学理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SearlsE.F.Using advance organzers in the classroom.(report No.CS005768)Sarasota, FL:American reading conference,1980 ②

Arends RI.Learning to teach.[M]. New York :McGrawHill,1994

3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标准

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非实质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1)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的联系。(2)新旧知识的非任意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在人类学习范围内的与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而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则包括:(1)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影响有意义学习的主要认知变量

影响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三种变量:(1)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是否可以利用。如果可以利用这些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教材提供必要的固定点。(2)这些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点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观念的混淆,使新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这将影响到为新教材提供的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观念作出区别。

(二)先行组织者理论概述

①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7:165-166

4

1.先行组织者的定义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1960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种他们“认知结构中己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背景观念材料”①,“根据表述定义,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②”。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在教学中,“先行组织者”可以促使学习者在其已知的材料和需要学习的材料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从而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③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理查德·梅耶在其著作中将“先行组织者”定义为“在学习前所呈现的可以使学习者组织及解释新信息的一种讯息”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伊·莱弗朗索瓦兹则认为“先行组织者是在讲课之前给予学生的概念或观念,主要用于提供认知结构,为新的学习提供基础⑤”。 我国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也 对先行组织者有类似的理解。如将其理解为“意义接受学习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且通常在教学内容本身之前被介绍的材料”和“一套清晰和有组织的且以 学习者已熟悉的知识为基础而设计的产物。⑥”

2.先行组织者的特征和呈现方式

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与学者,如国外的奥苏贝尔、梅耶等和我国的沈生民等,均从不同维度对先行组织者的特征进行探讨,将他们的观点整合后发现,先行组织者主要具有如下六个特征:(1)一组简短的文字或图解的资料;(2)能把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3)由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背景观念及其相关术语组成;(4)在新学习材料之前引入;(5)概括水平高于新材料;(6)提供学习教材的内容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⑦

“组织者”可以用在一节新课开始之前学习呈现,作为导入性材料,也可以用在

Ausubel D. P.The use of advance organizers in the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meaningful verbal material.[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60,(51):267- 272 ②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7:171 ③

Ausubel D.P.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8,147-150

④⑤

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綦春霞.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霍秉坤,黄显华.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5,113 ⑦

邓峰,钱扬义,钟伟华等.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高中化学新教材先行组织者的设计与应用[J]. 课程·教材·教法,2006,(11):63-67.

5

新课的进行之中,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在一节课中,“组织者”的多少与呈现的时间应据具体的课堂内容来定。①

3.先行组织者的分类

(1)根据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进行分类

根据组织者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的差异,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①陈述性组织者:如果学生对新知识完全陌生,教师可采用“陈述性组织者”策略,目的在于为新的知识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知识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学生事先学习了这个组织者之后,当学习具体的新材料时,认知结构中就有了可利用的“固定观念”。

②比较性组织者:用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学习,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如在讲“呼吸作用”时,由于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比较类似,学生容易弄混淆。所以在讲植物呼吸作用时,先把光合作用以图表的形式列出来,再以比较的方式逐渐把呼吸作用进行讲解,不仅形式容易接受, 而且也加强了学生对两个作用的全面理解。③

(2)根据先行组织者与学习内容的关系进行分类

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类属、总结和并列三种不同关系,先行组织

者又可以分成以下三类,即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

①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类属关系。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中,要让学生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可先设计“有机物小分子”为先行组织者,通过对其介绍和总结,让学生熟悉有机物小分子结构简式的表达形式以及一些基团(主要是氨基和羧基),之后教师再讲解氨基酸的结构简式。这里有机物小分子包括了氨基酸作为先行组织者,其包容性和抽象性程度均高于当前所学新内容(氨基酸),属于上位先行组

①②

高峰.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A]. //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7:171 ③

陶铜筑. 生物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J]. 贵州教育,2003,(6):33-34. ④

张年逢.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生物学,2012,(2):28-30.

6

织者。

②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的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的内容,两者存在总括关系。例如,教师在讲“基因突变”一节时,常常先向学生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分析其致病原因,进而引出基因突变,这其实就是下位组织者策略的应用。

③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内容,但二者之间又有某种关联,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的不是类属或总括关系,而称之为并列关系。根据这种关联的具体表现,又可分为“相似”、“相反”、“相关”三种情况,对应地,并列组织者也可再细分为“相似并列组织者”、“相反并列组织者”和“相关并列组织者”三种类型。例如,在讲“细胞分化”时,以“学业分化”为相似并列组织者;讲“光合作用”时,以“呼吸作用”作为“相反并列组织者”;在讲“有丝分裂”时,以“染色体知识”作为“相关并列组织者”。

(3) 根据先行组织者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研究者们根据先行组织者的表现形式对其进行了分类研究,现代的先行组织者

的形式丰富多样,这里仅介绍一些生物教学中常见的先行组织者的表现形式。

①文字资料:高中生物教材中在正文之外,穿插了许多相关的文字资料。如每节教材中的“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识链接”、“想象空间”、“科学家的故事”等小栏目。这些文字资料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习注意力、展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意义的作用。例如教学“能量之源——光合作用”中把该节教材中的“与社会的联系”作为先行组织者。

②图形:一些先行组织者可以用简洁的图形来表述。图形表述的先行组织者,既表达了作为先行组织者所要表达的上位陈述,而且用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进行编码和储存,使得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例如,“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先行组织者可以用图形表示。①

③模型:高中生物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调节模型)、数学模型(如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等。例如,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时,用数学模型——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坐标图作

朱益群. 生物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应用初探[J]. 科学教育,2000,(1):15-16.

7

为先行组织者呈现出来,可轻松突破难点。

④概念图:概念图中的概念是按照层级结构展现、依次排列的,含义最广、最具概括性的概念在最上端。例如复习“光合作用”专题时,以概念图作为先行组织者,通过对概念图的解读将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来源、产物、形成条件和场所等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深刻理解了光合作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完善了认识结构。①

4.先行组织者策略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1)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先行组织者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兴趣和动机是与学习关系密切的非智力因素,而学生的学习是在兴趣和动机的支持下进行的。故应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能够看到学习内容和已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易于将学习内容同化于认知结构中去,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学生由于在先行组织者的帮助下认识到已学知识对学习任务的作用,因而也会对学习内容有一种期望,认为新知识的学习也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帮助,所以学习动机增强,有利于意义学习的顺利进行。

(2)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能减缓知识的遗忘。

采用组织者策略,学生易于将已有知识和学习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新内容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得新内容有了固着点,新内容较为稳定;同时在与新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原有的相关知识更为稳定;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多为和学习内容相关的原有知识的恰当组织,故先行组织者的利用过程也是旧知识的应用过程,是一次复习的过程,故原有的知识当然更加稳定、不易遗忘。 (3)有利于知识的提取、迁移

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如知识的稳定性、清晰性、可辨性、知识间结构的良好性,还有一些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策略等。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上述因素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利用先行组织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学习任务的思路和方法,如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当然

①②

李景林.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7):67-70. 木塔里甫,王鹏. 先行组织者策略及其机制分析[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5,(1):101-103.

8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梅耶等人对为学生学习科技材料设计先行组织者等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保持水平①。也有学者通过实验,验证了 “先行组织者”策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中差生的学习来说帮助更大,但保持效果不如优等生明显②。

5.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在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的指导下,乔伊斯(B.Joyce)等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分为三个阶段:

(1)呈现先行组织者。包括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呈现先行组织者和促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2)呈现学习的新材料。包括呈现学习材料,将学习材料按逻辑顺序组织组织起来,使其逻辑结构外显化,将学习材料和组织者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要遵循逐渐分化原则。根据逐渐分化原则,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3)加强认识,形成认知结构。包括促使综合协调,促进积极学习,启发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明确学科主题范围及新材料与现有认知结构的统一,引发使教材

③系统化的方法。综合协调原则要求学生对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奥苏

贝尔认为,所有导致整合协调的学习,同样也会导致学生现有知识的进一步分化。

魏建芳在“先行组织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中提到了先行组织者的化学模型策略、讲解叙述策略、设疑提问策略、生活体验策略、化学试验策略、图形图

④解策略及多媒体视频动画策略。杨广军在先行组织者的设计方法:美国典型高中物

理教材分析中也提出,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与更高级的层次上理解、设计与使用先行组织者,其形式可分为:问题解决式、总结式、框架图式、大纲式、评价式、流程图式、栏目式、口述式、图表式、图片式等先行组织者,他还提出了至于运用哪一种形式,还要看学习内容的形式,学习者的认知水平。⑤陶铜筑在“生物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中提出在生物教学中贯彻先行组织者的策略是:(1)联系已学知识,

吴小妹.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12):18-19. 李继超.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09,(8):641. ③

Joyce B,Weil.Models of teaching.Englewood,[M]. NJ:Prentice- Hall,1986, 81-82. ④

魏建方. “先行组织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化学教学,2005,(11):14-16. ⑤

杨广军. 先行组织者的设计方法:美国典型高中物理教材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5):96-98.

②①

9

加深理解记忆;(2)设置实验和练习,进行归纳总结;(3)设置与生活 实际问题有关的先行组织者;(4)设置趣事轶闻的先行组织者;(5)用类比方法进行教学;(6)

①知识的衔接与转折也应设置一定的引导。舒兴利在引导学生学习“血液为什么是流

动的组织”这一教学内容时,由于学生先前所掌握的“组织”、器官概念属于“上位组织者”,因此他运用了“逐步分化”的教学策略。②又如,高三复习染色体概念时,可将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等内容进行综合贯通。③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理论研究法 3.实验法 4.问卷调查法

五、研究思路与设计

1.建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程序”;

2.撰写符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3.进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下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验研究; 4.学生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评价; 5.修改并完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程序”。

六、研究内容

(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程序

通过对先行组织者的理论研究,根据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特点,我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运用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

1.课前

(1)设计教学目标

①确定三维目标;②分析“使能目标”;③陈述具体学习行为。 (2)分析学生起点行为

①确定课堂学习起点;

①②

陶铜筑. 生物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J]. 贵州教育,2003,(6):33-34.

舒兴利.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促进生物有意义接受学习[J]. 中学生物学,2009,(7):10-11. ③

张先贵.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企业教育,2012,(14):65-66.

10

②设计先行组织者;步骤:布置预习作业:以即将学习的概念为主题,让学生绘制他们所知道的有关该概念的概念图。

2.课中

(1)启动:呈现先行组织者

检查学生所画概念图,重点讲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引出先行组织者。 (2)展开:呈现学习材料

呈现学习材料,将学习材料按逻辑顺序组织起来,使其逻辑结构外显化。 (3)结束:强化认知系统

构建先行组织者和新概念间的概念图法。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或完善自己的概念图。其中,请两名学生上讲台示范画图。此后,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小组评

3.课后

(1)教师自评教学效果;(2)修改完善教学设计;(3)利用概念图开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拟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 “减数分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进行教材分析,撰写符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要求的教学设计。

(三)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验研究

1.实验目的

检验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以

便寻找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和途径。

2.实验假设

应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和保持。

3.被试的选择

以宝鸡虢镇中学高一年级的两个理科普通班4班和5班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

11

班在总人数、平均年龄、性别以及初测成绩等方面都基本一致,确保其可比性强。

4.实验程序

(1)前测。以高一上学期生物期末成绩为基准,选取成绩无差异的4班和5班这两个班级进行实验研究。

(2)实验。在实验班中(如4班),严格按照教学设计步骤进行教学,同时突出“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对照班(5班)则按照原教材进行教学,并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两班保持原课时数且进度、练习、作业保持一致。

(3)即时测验和延时测验。实验后,为了检测不同教学模式的效果,随即进行了即时测验,侧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延时测验在实验结束后第三个星期进行。试题侧重于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记忆、分析、概括能力。

(4)数据收集。统计测验试卷学生成绩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样本的数据分析。

(四)学生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评价的问卷调查

1. 调查方法

(1)被试的选择:以实验班(4班)中的全体学生为被试。

(2)实验材料:自编“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下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效果的问卷。

(3)实验程序:在每次实验后,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实验班(4班)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放10分钟后,问卷全部被收回并进行统计分析。

七、预期目标

1.归纳“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程序”; 2.验证“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3.提出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注意事项。

八、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1. 2014年1月-2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 2. 2014年3月-7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实验研究; 3. 2014年8月-9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评价研究; 4. 2014 年10月-12月,撰写论文初稿;

12

5. 2015年1月-2月,论文修改及完善; 6. 2015年2月-4月,送审、进一步修改、定稿。

九、附录:

中学生生物概念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同学:

你好!本问卷是针对大家概念学习情况的一次调查,请仔细阅读每一个问题,根据你的切身感受和真实想法填写问卷。请注意:这不是考试,所选择的答案均无正确和错误之分,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研究并绝对保密,你不用担心会影响你的学习成绩或影响老师对你的看法!问卷的做答时间为10分钟。谢谢你的合作! 具体注意事项: ①请如实做答; ②请不要漏答题目; ③如有看不懂的地方,请提出,在场老师会及时解释。 姓名________ 性别________

高一下学期生物期末成绩:A. ≥80 B.79—60 C. ≤60 感谢您接受问卷调查。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与您实际情况最相符的一个选项,将其数字或字母标号打“√”号,或

其字母标号填入后面的括号内) 题号 1 题干 选项:从高到低(从多到少)分别以5、4、3、2、1表示 4 3 2 1 你对“学习新概念的时候呈现曾经学5 过的旧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 2 3 4 5 6 7 8 这种教学模式对你学习效果的影响 5 4 4 4 4 4 4 4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这种教学模式对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5 能力影响 旧知识的呈现使你对新概念的理解程5 度 你现在死记硬背生物概念、理论 5 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你也有意识5 地回忆和整理以前的学习知识 旧知识的呈现使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5 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对你的学习兴趣 5 13

9 10 这种教学方式对你的学习信心的影响 5 4 3 2 1 你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哪些有待改善的地方,请谈谈你的意见和建议。

十、参考文献

[1] 刘恩山. 倡导主动探究学习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说明[J] . 基础教育课程. 2012,1-2:82-86

[2] SearlsE. F. Using advancer organzers in the classroom. (report No. CS005768)Sarasota, FL:American reading conference,1980

[3] Arends RI. Learning to teach. [M] New York :McGrawHill,1994

[4] 高峰.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A] . //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

学术年会文集[C] . 2003:1.

[5]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7:171 [6] 陶铜筑. 生物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J] . 贵州教育,2003,(6):33-34.

[7] 张年逢.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 . 中学生物学,2012,(2):28-30.

[8] Ausubel D. P. The use of advance organizers in the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meaningful verbal material.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60,(51):267- 272

[9] Ausubel D. P.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M] .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8,147-150

[10]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11] 綦春霞. 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改革[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12] 霍秉坤,黄显华. 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1:105,113

[13] 邓峰,钱扬义,钟伟华等.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高中化学新教材先行组织者的设

14

计与应用[J] . 课程?教材?教法,2006,(11):63-67.

[14] 朱益群. 生物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应用初探[J] . 科学教育,2000,(1):15-16 [15] 李景林.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J] .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

教学),2012,(7):67-70.

[16] 木塔里甫,王鹏. 先行组织者策略及其机制分析[J] . 伊犁师范学院学

报,2005,(1):101-103.

[17] 吴小妹.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 教学月刊(小学

版),2004,(12):18-19.

[18] 李继超. 浅谈“先行组织者”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 中国校外教

育,2009,(8):641.

[19] Joyce B,Weil. Models of teaching. [M] . Englewood,NJ:Prentice-Hall,1986, 81-82. [20] 魏建方. “先行组织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 化学教

学,2005,(11):14-16.

[21] 杨广军. 先行组织者的设计方法:美国典型高中物理教材分析[J] . 当代教育论

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5):96-98.

[22] 陶铜筑. 生物教学中的“先行组织者”[J] . 贵州教育,2003,(6):33-34.

[23] 舒兴利.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促进生物有意义接受学习[J] . 中学生物

学,2009,(7):10-11.

[24] 张先贵.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 现代企业教

育,2012,(14):65-66.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 . 人民教育,2001

(9).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 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2.

[28] 张迎春,汪忠. 生物学教学论[M] .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0:196-199.

[29] 李高峰.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 .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

限公司,2012:40.

[30] 赵占良. 强化概念教学、提高教材适用性——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教材(2012

15

年版)简析[J] . 课程·教材·教法,2012,(8):40-45.

[31] Abimbola, Isaac Olakanmi. Misconceptions &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Science

Textbooks: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Filters[J] .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1996,58,(1):14-19. [32] Joyce B,Weil. Models of teaching. Englewood,NJ:Prentice- Hall,1986, 81-82. [33] 张颖之,刘恩山. 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

概念的转变[J] . 教育学报,2010,(1):57-61.

[34] 张爱卿,刘华山,刘玲玲.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验

研究[J] .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2):28-32.

[35] 陈承声. 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阐述“氧化还原”概念[J] . 化学教

学,2003,(4):12-15.

[36] 赵占良. 生物学教学强化知识间逻辑联系的意义和策略[J] . 生物学通

报,2009,(9):28-31.

[37] 胡秀威. 一种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研究——先行组织者模式[J] . 教育理论与实

践,1999,(3):45-47.

[38] 宋文评. 运用先行组织者化解化学教学难点[J] . 中学化学教学参

考,2008,(4):19-20.

[39] 祖国霞.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综合英语课中的应用[J] . 中国校外教

育,2009,(S3):615-616.

[40] 吴晗清,张晨敏. 化学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层次探析[J] . 化学教

育,2013,(6):42-44.

[41] 季娴. 概念图应用于“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 . 中学生物

学,2008,(10):9-10.

[42] 周建秋. 先行组织者:一项指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J] . 现代中小学教

育,2012,(5):43-44.

[43] 金顺香.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先行组织者的设计[J] .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

育),2009,(3):27-28,31.

[44] 姜雪平.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 教育理论与实

践,2012,(11):61-62.

[45] 薛晓嫘. 有效备课的基本要素[J]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6

版),2013,(4):105-109.

[46] 赵占良. 关于生物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说明[J] . 生物学通报,2002,(6):34-35. [47] 赵占良. 关于生物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几个问题[J] . 生物学通报,2001,(6):29-31.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nx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