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提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9 08: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GIS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中的技术优势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定义:组织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引导、控制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根据这个定义,城市规划管理包括三个阶段:规划的编制、规划的实施、实施后的监督。

目的:通过规划管理,使各种物质要素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发挥系统的最大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城市空间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达到城市未来的理想状态。

二、GIS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中的技术优势

1. 提供三维可视化分析及虚拟现实功能 2.管理海量空间数据的能力

3. 便于数据更新,保证数据的现势性

4. 独特的空间分析能力,能够对城市空间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定位、定形分析 (1)各种空间量算 可以对道路长度、地块面积进行精确量算 (2)缓冲区分析 如进行道路拆迁、生成卫生隔离带或防护带 (3)叠加分析 如对多种因素综合分析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4)网络分析 如最短路径分析、基于网络的设施服务范围分析。

(5)统计分析 统计人口密度,统计绿地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节 GIS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的应用概说

1. 城市规划信息的存储、管理和查询

GIS的优势就在于管理空间信息,而跟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信息当中,大部分都与空间位置有关。因此,利用GIS对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非常方便。 2. 进行各种专题分析

专题分析是就城市规划中的某个方面所进行的分析。

路网分析,如根据最短路径优化设计行车路线,计算道路通达性等。

绿地分析,结合遥感技术可以从影像上进行绿地的自动提取,利用GIS分析城市绿地的分布状况,

找出公园绿地的服务盲点,辅助公园绿地的规划与场地的选择。

人口分析,如对城市人口的分布重心、空间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各种选址分析,大到一个城市的选址,小到一个公交站点的选址,GIS的应用非常广,包括:新城选址、工业选址、商业选址、物流选址、居住区选址、大学园区选址、公益设施选址等 3. 辅助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

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采用经验方法,从感性角度,通过抓主要矛盾来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效率低、速度慢,考虑不全面,主观任意性大,难以定量;而城市规划管理领域有很多问题都要进行定量分析。

(1)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平衡,用地规划设计要参照用地规划平衡表

(2)综合考虑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如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人口净密度和人口毛密度。 (3)规划多方案的比较和模拟 (4)辅助制图

4. 建立城市规划管理自动报批系统

办理“一书两证”。

一书两证:为了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法》第30、31、32条规定了“一书两证”制度,“一书”指选址意见书,“两证”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书两证”是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取得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及其合法权益的法律凭证,是保证城市用地及建设按规划进行的法律手段。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思想概述

第一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 城市的形成

1 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劳动分工;新时代石器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 城市的形成

商业和手工业就从农业当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原来的居民点也有了分化,大部分的居民点还是以农业为主,另外有一些居民点这里的人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于是城市就出现了。

二 城市的概念

1 字源学的解释 中文(说文解字):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大禹的父亲鲧也说:“筑城以卫君”。可见城在我国主要是一种防御功能。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是交换东西的地方,主要是一种贸易功能。 英文:

英文里面有两个词都有“城市”的意思, urban(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感觉英文的解释还不如中文清楚。 2 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三、工业革命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城市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

从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蒸汽机的发明为生产提供了动力和人工能源,可以把生产集中起来,使人们摆脱了依赖风力、水力等天然能源的局面,生产集中的结果是带来空前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所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城市迅速发展,并且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工业化初期城市的扩张是圈层式的:首先在城市里面建工厂,然后在工厂的外围修建简陋的工人居住区,居住区附近有一些为居民生活服务店铺,如面包房、裁缝铺、杂货店,然后在居住区的外面又建工厂和住宅区,一层一层的向外扩张,这种圈层式的扩张形式是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

3城市类型多样化

西方古代只有城堡(防御功能、政治功能)和城市(主要是贸易功能)。 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城市:

工业城市,如英国的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 矿业城市,如德国鲁尔区的一些城市 交通枢纽城市 港口城市

原来的一些大城市,既有工业、也有商业和金融贸易,于是就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

4城市用地类型和功能布局复杂化

古代的城市主要是居住用地、集贸市场、教堂广场、道路。 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内部的产业门类迅速增加,因此它的用地类型比封建社会的城市复杂的多,出现了大面积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火车、汽车、轮船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又需要建立车站、码头和港口,造成城市用地类型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的复杂化。 5城市生活环境恶化

工业对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等城市环境问题。

第二节 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理论思想

一、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1 军事防御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卫民”,保卫劳动果实。 2 阶级的分化与对立

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居住在不同的位置:

曹魏时期的首都邺城,有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为两部分:北面是贵族专用,南面是一般居住区;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皇帝的宫城,宫城南边为政府办公机构、各个部委衙门和御林

军的驻军处,这些官府衙门有一个皇城和东南西三面一般的居住里坊隔开

古埃及的卡洪城,也是有一道墙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是贵族,只有十个大院,西面是贫民,250

多个小屋,非常拥挤。

3 政治制度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我国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郡县制,各个城市的中心是宫殿和各级官府衙门,是一种政权统治;西方封建社会是神权统治,城市的中心往往是教堂。

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布局严整;欧洲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因而都城规模一般较小,直至十七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较大发展。 4 经济制度

中国和欧洲古代的土地所有制不一样,中国在封建社会是地主制,地主可以离开农村住在城市;欧洲是领主制,领主一般住在自己的领地或庄园里面。所以中国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周礼·考工记》,皇权至上的理念,突出的是儒家礼法和等级思想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2)《管子·度地篇》,自然至上的理念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义“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3)堪舆学,又叫风水术,一种综合了自然、经济、军事、美学等各个方面的环境选择理论,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其基本原则。

三、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欧洲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奴隶社会又可以分为古希腊和古罗马两个时期,封建社会又可以分为漫长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1 古希腊时期

城市建设也体现了这种民主的城邦精神,市中心不是宫殿,而是市民的集会场所,如广场、市场、神庙和露天剧场。典型案例:米列都城 2 古罗马时代

帝国制,体现的是集权和专制思想。如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是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营寨城,城市的中心有帝王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宣扬帝王功绩的一个工具,另外城市里面还有很多供奴隶主享受的公共浴池和斗兽场。 3 中世纪的欧洲

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战争比较频繁,出现了一些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在城堡的外围还有一些自发形成的城市,城堡主要是军事防御功能和政治功能,城市是经济贸易功能,在城市里面教会的势力很强大,所以很多城市都以教堂为中心,体现了神权统治的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

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科学技术和艺术迅速发展,中世纪教会的神权统治逐渐衰落,在古典主义

思潮又开始复苏,一些城市又进行改建,修建了很多具有古典风格的道路和广场,比如像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四、古代规划理念的启示

1 “因天材,就地利” 2 “择中而立” 3 美学思想 4 综合思想

第三节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思想

城市规划的现代理论思想是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一、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一般定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用S形曲线来表示。

初期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城市化的速度缓慢,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整个农业社会的5000年当中,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由10%增加到30%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中期阶段:当城市人口增加到30%以后,城市化速度开始加快,曲线变得很陡,斜率很大,只需要几十年时间就可以达到60%。我国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

稳定阶段:当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后,城市化水平就进入稳定阶段,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转化为城市人口,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提高,工业也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所以很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现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都在70%以上,英国在19世纪末就已经进入稳定期了。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思想

1.线形城市理论

西班牙学者索里亚·马塔(S.Y.Mata)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块状布局模式,1882年提出了线形城市理论(也称为带形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应由一条大运量、高速、宽阔的大道或轨道交通干线作为脊椎,在其两侧布置营造城市,要限制城市宽度而能无限延长其长度,这种模式可以使居民最易接近自然,最方便铺设供水供电管线,他甚至想象可以形成由西班牙到俄罗斯横跨全欧的巨型带状城市。 案例:我国的兰州市,东西延伸50km。 2.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Howard)通过对一些城市的调查,写了一本书《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ty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