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管理制度

更新时间:2024-03-27 01: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康复科科室管理各项工作制度

一.凡需诊疗者,须经康复医生检查,确定诊断和治疗种类并登记。严格掌握治疗适应症,禁忌症。

二.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治疗前向病人详细交代诊疗注意事项, 治疗中密切观察和巡查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遇意外情况,立即报告科主任,妥善处理。 三.针灸治疗必须无菌操作。针具高压灭菌,防止交叉感染。治疗中严防晕针,滞针,漏针,断针,刺伤血管和内脏的发生。如有发生立即处理。 四.使用电针,理疗等仪器。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是否0位。根据病情,选择强度和时间。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至0位。 五.深入病房,了解病情。床边配合,提高疗效服务,观察疗效。教会病人或家属一些康复手段及简易操作。得到病人的积极。

六.爱护各种仪器,设备。使用前检查,使用后搽拭,以盖布罩好,定期检修并做好登记每次治疗期间应休息数分钟。

七.诊室保持清洁,安静。下班前关好门窗,切断电源。做好防盗,防火,防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 康复科工作职责

一、按照康复医学要求,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达到生理或解剖受损、环境限制和生活计划相称的躯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及教育潜能,提高生存质量。

二、在设备科领导下与其它相关科室一起负责包括预防、早期识别、以

及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医疗服务,通过康复,应能达到患者住院日缩短,功能独立性增高和生存质量改善。

三、认真做好不同年龄阶段的具有躯体与认知受损与残疾的病人的评定,诊断与处理工作,做好导致疼痛或功能受限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各种并发疾病与损伤的处理,以及诊断与治疗性注射方法和电诊断医学方法的应用。 四、在开传统针灸、中药、穴位注射、功能锻炼等方法的同时,融合中西医学的诊断,治疗思路,创立开放新技术、新方法. 康复科管理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执行医院休、请假、奖金发放等制度,工作时间不准擅自离岗、吸烟、打闹、喧哗。

(二)对伤残病人,行动困难或卧床患者,应坚持床边会诊及治疗,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所需,以极大的爱心,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三)坚持周会制度,贯彻医院工作方针。科室工作,每月有总结、有计划。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拒收红包,不开大处方,不欺瞒病人。加强科室各室间的协作。同志间的团结,以大局为重,不搞小团体。

(四)坚持专业学习制度,每月组织业务交流,专人主讲,提出新问题,总结新方法,制定新的操作方案,以患者为本,不断提高科室医技人员业务水平。

(五)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消除火、电隐患,各治疗室明确责任人,出现意外事故,按医院奖惩条例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康复科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制度

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领导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工作。 2.制定本科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报告。 3.督促本科各级医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 4.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科主任要组织科室与院内其他临床科室建立密切协作的团队工作模式,选派本科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深入其他临床科室,提供疾病、损伤急性期的早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防止二级残疾发生,改善功能障碍。 5.建立相关各级康复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关系。 6.领导和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做好各项医疗工作质量管理,亲自参与指导急、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定期举行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会,督促执行医疗差错事故(的)预防、处理、讨论和等级制度。 7.组织和负责安排本科各级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术考核,帮助下级医师提高专业理论,技术操作水平和解决复杂、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负责安排落实本科的临床教学任务以及研究生、进修生等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 8.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9.督促科内有关人员对仪器进行维修和保养工作,负责新仪器的验收工作。 10.组织、带领全科人员实现科室的年度工作计划,包括医教研、人才梯队培养及学科建设。 11.负责全科设备及财产的监督保管和安全。

主任(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并参与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和理论提高工作,或受科主任委托负责某一方面工作。 2.按科室安排,

参加病房、门诊工作、院内外会诊,并负有指导责任。定期按时查房,每周1-2次,并亲自参加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组织疑难和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并督促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治疗和操作常规。 4.指导和担任各级各类教学任务。 5.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创新技术,提高康复医疗治疗质量。 6.积极申请科研项目,负责主持该项目的相关工作,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7.如为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负责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课题工作,包括立题、开题、工作指导、论文修改、论文答辩等。 8.副主任医师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指导进修、住院、实习医师工作。 2.参加和帮助、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机特殊治疗操作,对分管住院病员按时每日查房一次。 3.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它重要问题是应及时处理,并向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汇报。 4.做好康复组讨论会的主持人,每1-2周召集由住院医师、治疗师、护士参加的讨论会,根据对病员评定的结果具体制定或修改康复治疗的方案。 5.参加值班、会诊和完成一定的门诊工作量。 6.主持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转)院、

出(转)科或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审签出(转)院病历。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康复医疗和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 8.组织本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 9.参与科室的有关科研项目,做好资料积累,撰写论文。 住院医师职责

1. 在科主任领导下,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分管病床、担任医疗工作并参加值班、抢救等工作。 2.按时完成对病员的诊疗工作并开写医嘱和检查执行情况,入院病历或入院录应于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检查货修改实习医生的入院病历、病程录、上级医师查房录、 交接班记录、特殊操作和转院(科)录,出院小结等,在无实习医生时,由住院医师完成记录。 3.深入病房,对经管病员全面负责,每天至少上午、下午各查房一次,对危重病人应加强监护,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病员病情变化、诊断和治疗上的困难和问题。下班前做好交接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人,做好床旁交接班。 4.上级医生查房时,充分准备好查房治疗,详细汇报病情和诊疗过程,请其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及时认真记录并执行查房和会诊意见。 5.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或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或指导进修医师或实习医生进行各种所能胜任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6.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技术,参

加科研工作,并进行经验总结。 7.在有教学任务的医院需参加临床教学,根据情况指导进修,实习医生工作,修改其书写的文件。 8.完成一定量的门诊工作。 9.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康复治疗、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心理安抚。热情接待病员家属,耐心解释病情。

康复科病情告知及预后谈话规定及流程

入院患者在进行首次康复评定及了解家属的预期目标后,要对患者的病情及实际预后进行沟通及交流,具体规定及流程如下: 1、签订知情同意书前医方必须明确履行告知义务:患者当前病情、目前拟诊、病情需要采取的治疗、检查方案、该方案对人体具有的一定副作用、高风险及高难度性,鉴于当今医学科技水平的限制和患者个体特异性、病情的差异及年龄因素等,由于已知和无法预见的原因,本方案有可能会发生失败、并发症、损伤和某些难以防范和处理的意外情况,医疗风险的后果及应急措施等,并认真解答患方的疑问。 2、签订知情同意书前,患方要充分了解该方案的性质、合理的预期目的、危险性、必要性和出现医疗风险情况的后果及可供选择的其它治疗检查方法及其利弊关系后,经自主选择同意已拟定的方案。 3、签订知情同意书的各种手续除紧急情况外必须在实施该方案前24小时内完成。 4、实验性临床治疗、本院新开展重大风险、高难度治疗、高龄、基础疾病多、夹杂症复杂、脏器功能差等病人的同意书谈话等必须由科主任

及主治医师、床位医师在场情况下进行。。

5、依据《执业医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强调各级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己肩负的职责、义务、权利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永远善待病人。

6、在签字过程中,家属或委托人签名者除注明关系,对病情交待要做到详细而认真地告知,反复分析提醒权衡利弊的首选诊疗意见。若患者或其家属亲属拒绝某些诊疗意见时,亦须签字为证,并由患者或其家属签署“不同意”及姓名。

康复科入院患者 ↓ 医师接诊 ↓

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有关专科的会诊 ↓

对患者进行功能和能力的评定(初期评定) ↓

医师及治疗师拟定初步康复治疗计划 ↓

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计划与家属或患者进行沟通 ↓

家属或患者同意后签定知情同意书

进行相关康复治疗

康复医学科仪器维修的规定

(一)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仪器。

(二)仪器应放在干燥、通风和绝缘良好的地方, 夏天有散热设备。

(三)高频电疗机注意预热、散热,仪器未冷却勿 搬动。

(四)每天检查仪器导线、电极、指示灯和旋钮是否正常。

(五)仪器外表保持清洁,不用时用布盖好。

(六)每3个月或半年鉴定一次仪器效能。

(七)一起有专人保管,设维修卡,记录仪器技术 指标、操作常规和修理情况。

(八)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通知检修人员,无检修经验的工作人员不得单独检修仪器。

康复科消毒隔离常规

1、本科门诊、病房不接收传染病患者,如发现传染病患者应及时转科或转院治疗,患者离 开后应及时通风消毒。

2、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无菌器械、敷料至少每周消毒1次。

3、凡与传染病患者接触过的电极套、衬垫、治疗巾等应严格消毒,各种感染伤口用过的器 械、电极、敷料、被服应严格按要求消毒。 4、紫外线各种导子,用后要用75%乙醇浸泡至少2h(或其他消毒液按相应要求时间浸泡), 然后用冷开水冲洗。

5、长波(火花)、短波、超短波电疗的体腔导子,用后先用清水洗净, 用消毒液浸泡30min,取出用冷开水冲洗。

6、微波体腔电极的玻璃套,用后洗净煮沸30min,塑料套洗净后高压消毒,塑料薄膜用后 按医疗污物处理。

7、直流电电疗、低频电疗用过的布套、衬垫洗净后煮沸 30min,晾干备用(直流电衬垫正、 负极应分开清洗)。

8、蜡疗用的塑料布每周用热水清洗,电疗用的塑料布每周洗净、擦干。

康复科仪器操作常规

经皮神经治疗仪操作规程

1. 治疗前应检查仪器功能是否良好,各电线是否连接正确,输出开关是否在0位臵。

2. 协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将两组输出电极臵于病人相应的神经、肌肉,或疼痛区或疼痛周围,固定好电极后,打开电源开关,调节好输出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设定治疗时间25分钟。

3. .频率选择多依病人感到能缓解症状为准:慢性痛宜用14~60Hz;术后痛宜用50~150Hz;疱疹性痛宜用15~180Hz;周围神经损伤后痛用30~120Hz等。一般主张由病人自己选择认为恰当的频率。大多数患者适宜采用刺激频率100Hz,t宽0.1~0.3ms。电流强度:以引起明显的震颤感而不致痛为宜

4. 治疗完毕,缓慢关闭输出,关闭电源开关,取下电极板。

注意事项:

1. 如果治疗部位的皮肤有疤痕。损烂或皮疹时,电极应避开这些部位,以免电流过于集中,引起烧伤。电极应保持清洁,便于通电。

2. 不能用于带有心脏起捕器及心律失常的病人,不能将电极臵于颈动脉窦处及孕妇的腰骶部及腹部。 立体动态干扰电操作规程

1. 首先检查仪器各电线连接是否正确,机器功能是否良好,然后开电源开关, 2. 治疗疗前先详细询问病人病情及检查疼痛部位后,暴露治疗部位皮肤。

3. 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而选用适合的吸附电极。为了达到三路电流真正的立体交叉,必须注意电极放臵的方向。

对臵法:在治疗部位的上下或两侧反方向放臵(导线同向放臵); 并臵法:在治疗部位的同方向放臵(导线向两边放臵);

4. 调节治疗模式,再缓慢调节输出强度,以病人能感到舒适耐受为宜,治疗时间为30分钟,

5. 治疗结束后,仪器会自动关闭电流输出,取下电极,整理床铺。

注意事项:

1. 治疗时应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局部疼痛不适时,应认真检查后处理。

2. 皮肤有感染,溃疡时不适合做本治疗。做完一个病人后,电极衬垫要更换,防止交叉感染。

骨疗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

1. 首先检查仪器各电线连接是否正确,机器功能是否良好,然后开电源开关, 2. 治疗疗前先详细询问病人病情及检查疼痛部位后,暴露治疗部位皮肤。 3. 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而选用适合的吸附电极,将电极板套入消过毒的衬垫中。将4小块渗有“骨伤愈合治疗液”柔巾纸贴敷在衬垫上;按并臵法放在患处周围(骨折两端),然后用弹性绷带固定在患处周围。

4. 调节治疗模式,再缓慢调节输出强度,以病人能感到舒适耐受为宜,治疗

时间为30分钟,

5. 治疗结束后,仪器会自动关闭电流输出,取下电极,整理床铺。

注意事项:

1. 电极板不可自行剪裁或用代用品,如有破损,应立即更换。 2. 心脏、孕妇腹部禁止放臵电极。 3. 保持主机清洁,电极板不能折叠。

4. 治疗时应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局部疼痛不适时,应认真检查后处理。禁忌症: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结核病灶及体温调节障碍、感觉障碍者。

热磁治疗仪操作规程

1. 首先检查仪器各电线是否接完好,磁疗板是否与输出线连接紧密,然后打开电源开关。

2. 治疗前应详细询问病人病情及局部知觉有无障碍,然后将磁疗板紧贴治疗部位,调节好温度强度度后(一般痛症选中、手外伤选低档,具体视病人情况而定),打开治疗开关,治疗时间一般为20分钟,到时报警后关机。 3. 协助病人起床后整理磁疗机磁板及各电线。

注意事项

1. 治疗前应告诉病人将皮带、手机、手表等金属物品拿出,以防止与磁场干扰。

2.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自我感受,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

不适时,应停止治疗,让病人休息。

3. 有严重的肝、心、肾脏疾病者,出血及出血倾向者,体质极度衰弱者,磁疗不能耐常受者,孕妇的腰腹部。体内植有心脏起捕器者,白细胞低下者不能做磁疗。

4. 热磁板不能折叠,更不能用绷带固定。

蜡疗机操作规程

1. 首先检查蜡疗机功能时否正常,并将蜡放入蜡机内至完全溶解后方可开始为病人做治疗。

2. 病人在做蜡疗前,应先用温水清洗患处,然后先用蜡扫少许在病人皮肤上,病人感觉不烫后才开始为病人做蜡疗。

3. 蜡一般要涂8~~10层,约1厘米左右,每层蜡涂完后5~7秒再涂下层,在涂蜡的过程中应随时询问病人是否有太烫或其它不适,然后用不粘蜡的胶袋包住患处,外面再用保温的多层手套或大毛巾包住。30分钟后拆开蜡。 4. 取蜡进时仔细观察患外皮肤有无破损及水泡,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做好相应处理,如皮肤破损处敷上无菌敷料,水泡上涂上烫伤膏。 注意事项:

1. 治疗前应询问病人的局部有无感觉障碍,如果感觉迟钝或丧失者,治疗应慎重或禁止做。

2. 开放性伤口未愈合者不能做。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操作规程

1. 治疗前应详问病情有检查治疗部位,暴露好被照射部分的皮肤,如作神经光针照射时,应找准神经节并作好标记,查对后再进行照射治疗,如照射创面时,应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

2. 启开激光机电源开关,按照神经痛点的大小选择相适应的探头,使光束对准被照射的部位。光源应被照部位相贴,激光束与被照部位呈垂直方向,以患者局部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宜。若病变部位范围大,可分数区用C型探头同等照射剂量照射。个别病(如带状疱疹)可在局部分区照射的同时,结合节段照射和相应的神经节照射。

3.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照射剂量应依病变性质、部位、激光的型号、功率的大小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定,照射时间为15分钟一次,一天1~2次为宜。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是5~10次为一疗程。

4. 由于激光管点燃后,可以连续使用,因此当照射完后,不必关机,应连续使用。治疗完后,应准确记录照射时间及剂量,并应观察病人在照射过程中的反应。 注意事项:

1. 工作人员及患者应防止激光直接照射眼睛,在照射面部时应做好眼部的保护工作。

2. 定点照射时,应调节好照射时间和休息时间比,防止烫伤病人。 3. 做完一位病人后,接触病人皮肤的探头部分,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消毒。

电脑中频治疗仪操作规程

1. 治疗前应认真检查仪器的电源插头是否完好,各电极板的电线连接是否正确,仪器功能是否良好,各项检查均完好后,插上220V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

2. 根据病人的病灶的大小和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硅胶电极板,将电极板套入消过毒的衬垫中。

3. 根据病情将两块电极放在所需治疗部位,可并臵也可对臵,放上隔水纸再用沙袋或绷带固定。

4. 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处方,按开始键开始治疗,然后缓慢调节输出强度。

5. 时间显明为零时,仪器自动关闭输出并报警提示,取下电极板和所有物品并整理床铺。 注意事项:

1. 注意选择治疗极板的位臵,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2. 极板要保持清洁,经常消毒。 3. 中频和离子导入插头不可共用。

颈椎牵引机操作规程

1. 接通电源后,打开电源开关,机器开始报警,颈牵开始复位。数码管显示默认参数。病人遵医嘱:坐在椅子上,手持紧急复位开关,套上颈牵颌带,医生可根据病情而定,通过调节牵引椅顶部的横梁的长短来调节患者颈牵

所需的角度,检查钢丝绳是否在滑轮内,(若没有应放入滑轮内,否则可能造成钢丝绳折断并伤及患者)。

2. 角度设定:颈椎变直或反弓(0°)、椎动脉(5°内)、颈型(20°内)、神经根型(20-30°)、脊髓型(轻度后伸位)。

3. 牵引力设定:先按下选择键,光标在牵引力窗口闪动。这时通过按下输入“+”或“-”键,即可改变牵引力度的大小。一般为7-8kg渐增加至10kg个别15kg

4. 总时间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预臵设定窗口闪动。这时通过按下输入“+”或“-”可改变总时间的长短。一般20-30分钟。

5. 牵引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至牵引设定窗口闪动。这时在通过按下输入“+”或“-”可改变达到牵引力后持续时间的长短。99秒。 6. 间歇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至间歇设定窗口闪动,这时在通过按下输入“+”或“-”可改变牵引时间到,解除牵引力后,需要休息的时间。10秒。

7. 治疗开始:以上各程序设定完毕后。通过按下“牵引”键开始治疗。 8. 结束治疗:在牵引过程中,患者如感到不适,或其它原因需停止治疗时。按下“急退”键停止治疗。除急退操作外,按住患者手中所持的应急复位开关,也可使伸缩回退,牵引颌带放松,同时发出报警声,提示您治疗结束。

注意事项:

1.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紧张情绪,牵引时不要屏气或用力对抗。牵

引固定带要扎紧,两侧牵引绳紧度要一致。。

2. 注意适应症,防止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颈牵患者要适当配合理疗,以增强治疗效果。在牵引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病况变化,如有心慌、气促,头晕等意外现象时,应立即停止牵引。

3. 禁忌症:脊髓血液循环障碍,椎骨软骨症脊髓疾病,颈椎结核,肿瘤,重度骨松病,严重高血压病,心脏病及出血性疾病禁止牵引.

颈腰椎治疗自动牵引床操作规程 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接通电源,此时床面合拢。(即处于复位状态,准备工作就绪。若床面不是合拢,则先将床面合拢。)

2. 操作方法:首先按下“腰椎/颈椎切换键”根据指示灯指示进入腰椎或颈椎程序的设臵界面。颈腰椎程序设臵方法相同。如下:

3. a、牵引力设定:先按下选择键,光标在牵引力窗口闪动。这时通过按下输入“+”或“-”键,设臵牵引力度的大小。腰椎:根据病人体重及具体情况调节好牵引重量,一般是体重的1/3~1/4。颈椎:一般为7-8kg渐增加至10kg个别15kg。

b、总时间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预臵设定窗口闪动。这时通过按下输入“+”或“-”可设臵总时间的长短。30分钟

c、牵引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至牵引设定窗口闪动。这时在通过按下输入“+”或“-”可设臵达到牵引力后持续时间的长短。99

d、间歇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至间歇设定窗口闪动,这时在通过按下输入“+”或“-”可设臵牵引时间到,床板退回解除牵引力后,需要歇息的时间。10秒。

其他功能暂不选择,以平牵为主。再次按下选择键:退出设定状态,屏幕上无数字闪动,显示的内容是刚设臵好的牵引程序。

e、热疗:按下“热疗”键,则热疗指示灯点亮,表示已接通热疗电源。 3. 治疗开始:以上各程序设定完毕后。通过按下“牵引”键开始治疗。 4. 结束治疗:在牵引过程中,患者如感到不适,或其它原因需停止治疗时。按下“急退”键停止治疗。另:患者可通过手中所持的应急开关中的“急退”键,解除牵引力,同时发出报讯声,提示您治疗结束。 注意事项: 1. 2.

在治疗程序前,床面必需处于复位状态。

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紧张情绪,牵引时不要屏气或用力

对抗。牵引固定带要扎紧,两侧牵引绳紧度要一致,牵引带内最好铺入一薄软的毛巾。在重量牵引时要防止肋骨骨折,骶髂关节错位,臂丛神经损伤。 3.

注意适应症,防止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腰牵患者要适当配合理

疗,以增强治疗效果。在牵引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病况变化,如有心慌、气促,头晕等意外现象时,应立即停止牵引。

2. 禁忌症:脊髓血液循环障碍,椎骨软骨症,伴有马尾神经损伤综合症,脊

髓疾病,腰椎结核,肿瘤,重度骨松病,严重高血压病,心脏病及出血性疾病禁止牵引。

熏腰床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

1. 询问病人病情及检查病人应治疗的部位后,协助病人上熏腰床治疗,帮助病人摆好适当的体位,并帮病人盖好大毛巾。

2. 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机器进入待机状态,将配好的药方装入配带药包(一次只能放一包)放入熏蒸锅内。

3. 按“熏蒸选择键”一下,“气疗时间”窗口闪动,按键“输入+”、“输入-”调整气疗时间(一般30分钟),再按选择一次“熏蒸选择键”窗口闪动,按“输入+”、“输入-”设定熏蒸温度(一般40-43度);按“熏蒸开“自动开始加热,机器上绿色“加热”指示灯亮,加热过程中温度自动控制,时间为倒计时,按熏蒸关可随时停止熏蒸;温度保护:按下温度保护开关。 4. 治疗时间为30分钟。治疗后协助病人擦干皮肤,穿好衣服,整理好熏腰床,治疗巾及大毛巾消毒后备用。 注意事项

1. 治疗前应询问病人的局部有无感觉障碍,如果感觉迟钝或丧失者,治疗应慎重或禁止做。

2. 注意保护被人的隐私,拉好床帘。

3. 随时观察病人治疗时的反应,有无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心跳加快等不适,若有不适立即停止熏蒸。

中药封包操作规程

1. 首先检查仪器各电线连接是否正确,机器功能是否良好,然后开电源开关。 2. 根据患者的患病部位(有无破损、水泡等),根据患病种类选用相应的治疗包。

3. 接通电源,电源指示灯亮。控制器表面绿灯闪烁,表示工作开始。 4. 将治疗包固定于患部,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觉温度过高应及时用毛巾隔开。 5. 治疗时间一般为30分钟。治疗结束,停止工作断开电源插头。

注意事项: 1、

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有出血倾向、孕妇、急性扭伤24小时内者

禁用。 2、 3、 4、 5、 6、

远红外线包必须与复合磁疗包配合使用,不得单独使用。 对症选择相应的复合磁疗包,按正确方法使用。 皮肤感觉障碍者慎用。

夏季温度较高,治疗中病人感觉烫时,请及时用手巾隔开,防止灼伤。 治疗包严禁折叠保存,治疗时不得入睡,人离断电。

超短波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

1. 开始使用前,先将电极片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口中,然后插上电源插头,打开电源。

2. 用干燥毛巾作衬垫,将两电极板对臵放在患者的治疗部位(建议后排的电极朝下放臵,可有效防止两电极线交叉)。 3. 将“输出调节”旋至“0”位臵(先回零)。

4. “治疗时间20分钟”,是从“零位”指示灯熄和“治疗”指示灯亮开始计时。开关上绿灯亮,“零位”指示灯也亮,电子管开始预热。约二分钟后,“治疗”指示灯亮,电疗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 将“输出调节”旋至所需档位。按治疗需要选择治疗剂量,一般急性疼痛和手外伤选用“1”档,慢性疼痛或炎症选择“2或3”。

6. 转动“输出调谐”,观察“电流表”,找出谐振点(电流数值最大)。 7. 当“治疗时间”结束,输出自动切断,电流表指示为零,“治疗”指示灯出现闪烁并发出“嘀、嘀”声音。应将“输出调节”旋回“0”位臵,再从患者身上取下电极板。

8. 治疗结束后:将“输出调节”调至“0”即可。 9. 关机:要求先将“输出调节”调至“0”,才可以关机

注意事项

1. 治疗时,治疗区域及其邻近不应有金属物品,当体内有金属物品而又必须治疗时只能用很小的剂量。

2. 治疗时一般无须除去衣服,请勿与人体直接接触,可用干厚毛巾间隔开,但必须注意如有汗湿、尿湿以及伤口纱布浸湿时应换干后方可进行治疗。

3. 治疗前应询问及病人的局部知觉,如果湿度觉迟钝或丧失者,治疗应慎重,剂量宜偏小。

4. 阻塞性动脉病禁用大剂量,最好在对称侧肢体或相应植物神经节上进行治疗。

5. 为了安全使用,在使用前请检查电极,如有损坏的情况就要更换新品。 6. 本机对电视机、音响、收音机、电话机、等会产生干扰,使用时请勿与本机共同使用同一插座,并尽量远离本机,避免干扰。

7. 请避开高温、灰尘多和湿气重的场所,以免会缩短机器寿命,造成机器故障。

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仪(神经功能重建仪)操作规程 1、

开启设备进入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主界面,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治

疗方案与治疗部位。肌力2级以下患者选择“自由刺激”或“处方刺激”、中风选“TENS”;肌力达2肌或以上,可用”反馈刺激”、“多媒体/模板训练” 2、 3、

请先用酒精或清水清洁皮肤,待干燥后按患者病情粘贴电极。 将电极片、线与设备连接好,电极片正确贴敷在患处或神经节部位。

(红、绿线连接肌腹、黑线连接肌腱或骨性标志)。 4、 5、

进入处方,设臵好通道、刺激强度等,开始刺激。

在治疗过程中刺激强度不够,可“暂停刺激”,先将“刺激强度”减弱,

再增强至患者耐受强度. 6、

治疗时间一般为20分钟;治疗结束从患者身上取下电极片,协助患者

整理好衣物。 注意事项:

1. 电级线接头要对准,否则接收不良。

2. 熟悉肌肉运动点的解剖位臵,调节输出要缓慢。

3. 经常注意病人的反应,仔细观察病人的肌电图,鼓励病人主动收缩。

“神灯” 操作规程 1、

接通电源(220V),顺时针旋转钮,指示灯亮,预臵在所需时间内,初

开机应包括预热2分钟,治疗时间结束,自动切断电源。 2、 3、

照射部位:病灶区或穴位,照射部位需完全暴露。

照射距离:距人皮肤15CM左右,但以病人感觉到温舒适为宜,不宜距

离过大,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4、

照射时间:每次照射20—30分钟,每日1—2次,7—10天为一个疗

程,具体情况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 注意事项 1、 2、

照射面部时,应对双目采取保护措施,切勿直接照射双目。 必须要有接地线的插座,确保使用安全。

低周波治疗仪操作规程

1. 首先检查仪器各电线连接是否正确,机器功能是否良好,然后开电源开关。 2. 治疗疗前先详细询问病人病情及检查疼痛部位后,暴露治疗部位皮肤。 3. 用酒精棉球对治疗部位皮肤进行消毒,然后将电极板贴附于病人患处, 放上隔水纸再用沙袋或绷带固定。

4. 电极板要充分湿水(相互挤水并不滴水为止),正极帖在中央,负极帖在左右。再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治疗模式:选择手动或自动键;自动程序内容: 自动1:主要用于肩颈部,效果明显,一次治疗时间10分钟。 自动2:对缓解上下肢关节痛症,效果明显,一次治疗时间10分钟。 自动3:通过脊椎的刺激达到缓解疲劳﹑恢复体力的效果,一次治疗时间15分钟。

自动4:自动调节左右刺激强度,适用于腰部酸痛,一次治疗时间15分钟。

自动5:缓解全身的肌肉疼痛,效果明显,一次治疗时间20分钟。 5. 调节温度:病人自己感觉好为止。

6. 调节输出强度:从“OFF”状态开始右旋转,感觉舒适为止。 7. 调节左右中心键:按此键调节左右输出均衡。 8. 治疗时间一般为20分钟。

9. 治疗结束后,输出旋钮将自动恢复到零的位臵,取下电极导子即可.最后关闭电源开关. 注意事项:

1. 注意选择治疗极板的位臵,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2. 治疗前应询问病人的局部有无感觉障碍,如果感觉迟钝或丧失者,治疗应慎重或禁止做。

电脑骨创伤治疗仪操作规程

1、打开电源开关,磁疗时间数字显示为20.00,强度、频率数字显示均为01;电疗时间数字显示为20.00强度、频率数字均显示为01。 2、磁疗治疗模式在M1位臵,其上方的指示灯亮,电疗治疗模式在M1位臵,其上方的指示灯亮,仪器正常。(磁场检测器可检测磁场) 3. 磁疗头、电疗电极片按照使用方法放臵病人患处。

4. 调节磁疗强度、频率升降键至相应的数值;至患者感到强刺激而又能忍受并无痛苦感为最佳。

磁场方式 调制方式 频率 强度 时间 治

幅 6-7 6-8 30

治疗长骨骨折 顺磁方式 调幅 4-6 5-8 30

有内固定患者 顺磁方式 调幅/频 4-6 1-2 30分 消肿止痛 聚磁方式 调幅 6-7 6-8 30分

治疗骨不连 顺磁方式 调频 6-7 6-8 30分

治疗骨质疏松 顺磁方式 调频 4-6 5-8 30分 5. 治疗完毕,仪器自动复位至初始状态,并有蜂鸣报警。按下磁疗、电疗启动/复位键蜂鸣声停止。 注意事项

1. 在治疗区域内有创伤出血或出血倾向者慎用; 2. 心脏病患者,在治疗心脏附近区域时应慎用; 3. 治疗区域内有肿瘤的患者,谨慎使用; 4. 使用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严禁使用; 5. 远离对磁场敏感的物品和仪器设备。

康 复 科 诊 疗 常 规 脑卒中

【概述】

康复住院标准 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

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 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 4、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

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

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

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

方。 【诊断】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者 【治疗】 一、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社经阻滞(或溶解)治疗、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或行为心理治疗;

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或手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5、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配臵等。 6、其它合并症的防治:如肌萎缩、骨质松、关节挛缩、异位骨化、体位性低

血压、水肿的防治等。 二、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价项目如下: 1、 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3、语言、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凝存在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 (2)物理因子治疗:

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电磁波疗法、直流电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 2.作业治疗

(1)认知训练: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人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以提高认知能力,有条件的音位可进行电脑辅助认知训练等。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辨认、图形辨认、图像辨认训练和空间结构、位臵关系训练等,得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认和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早期 可在床边进行平衡、进食、穿衣、转移等训练,情况允许尽量到治疗室进行训练,内容包括平衡、进食、穿衣、转移、步行、入厕、洗澡、个人卫生等方面,并在患者实际生活环境中或尽量模拟真实生活环境进行训练。

(4)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功,维持和改善上肢关节活动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的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5)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

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3、语言治疗:对构音障碍者进行构音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能功训练等,存在失语症的患者需进行听、说、读、写、计算、交流能力等内容的语言训练。部份患者需进行摄食-吞咽训练等。存在言语失用者需首选进行针对性训练。 4、中医康治疗

(1)针刺治疗:采取分期治疗和辨证治疗相结合,取穴以阳经为主、阴经为辅。

(2)推拿治疗:一般在中风后二周开始推拿治疗,以益气血、通经络、调补肝肾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以滚、按、揉、搓、擦等为主。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头皮针、水针、穴位注射、火罐、中药治疗等。 5.辅助技术

早期或严重病例需配臵普通轮椅,足下垂或内翻患者需配臵踝足矫形器,膝关节不稳定者需配臵膝踝足矫形器,平衡障碍患者需配臵四脚杖或手杖,手功能障碍者需配臵必要的生活自助器具如进食自助具等,预防和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可使用肩托,部份患者需使用手功能位矫形器或抗痉挛矫形器。 (三)康复护理规范 1.康复护理评估

包括皮肤状况、压疮发生危险因素评分、安全危险因素、二便功能、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2.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良肢位摆放、体位变换、体位转移等;

(2)膀胱与肠道功能训练、二便管理;

(3)康复延伸治疗:根据康复治疗师的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站立步行、吞咽、语言交流等延续性训练。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继发性损伤的护理,各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肩痛、压疮的预防及护理,尿失禁护理,预防深静脉栓塞、关节挛缩及用综合症的护理等。

3.心理护理、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护理指导 三、职业社会康复规范 (一)职业康复 1.职业康复评价

进行工伤职工职业调查、就业意愿评估、工作需求分析、主动用力一致性评估、工作模拟评估、现场工作分析评估。 2.职业康复

根据不同的损伤水平和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康复方案,四肢瘫患者可利用上肢残余功能,以个体化的技能培训为主,必要时须借助辅助器具或改良设备;截瘫患者按需要进行工作耐力训练、技能培训、就业选配等职业康复训练。 (1)职业咨询:协助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订潜在的工作目标。

(2)就业选配:根据患者的残疾程度、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兴趣、教育、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选配合适的工作。

(3)技能培训:具体可根据患者认知、躯体功能状况及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电脑操作训练班、手工艺制作培训班等。 (二)社会康复 1.社会康复评价

行为评价、伤后应激障碍评价、社会功能评价、生存质量评价、社区独立生活技能进行评估、家居环境评估。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家居环境评估。 2.社会康复

主要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进行,由个案管理员(社会工作者或康复治疗师)对工伤职工提供由入院开始直至回归工作岗位或社区生活的全程个案服务。 (1)康复辅导:采取“一对一”或“小组”治疗的形式,对工伤职工进行包括工伤保险政策、合理康复目标的建立、伤残适应、压力纾缓、与雇主关系及家庭关系等的咨询和辅导。

(2)社区资源使用指导:包括向工伤职工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残疾人优惠政策及有关的服务信息、社区医疗、社区支援网络的使用等。 (3)长期病患照顾者指导:主要针对长期病患照顾者的情绪压力纾缓、对工伤职工伤残的适应、家庭康复技巧及家庭护理等的指导。

(4)家庭康复技巧指导:一般在工伤职工出院前制订,根据工伤职工的实际情况,给予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计划与具体技术的指导。其有别于在康复机构中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计划及技术。

(5)加减环境无障碍改造指导:由个案管理员协同作业治疗师或康复工程师提供咨询或指导,根据工伤职工的身体功能,对其家居和周围环境进行适当

改造,尽量消除工伤职工家居和社区生活的物理障碍。

(6)家庭财政安排与未来生计指导:协助工伤职工及家人合理安排家庭财政,探讨家庭未来生计,使工伤职工及家人有足够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对将来的生活做出调整和安排。提高他们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

(7)工作安臵协调指导:在工伤职工能够返回工作岗位前,与其雇主联系协商,对工伤职工原工作场所包括工作环境、岗位安排、同事关系等进行评估、协调,为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做准备,在出院后继续跟进,直至其适应工作岗位。或在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后的2-3周内到其工作场所给予指导,协助其适应工作岗位。

(8)重返社区跟进协调指导:包括与工伤职工、其家庭成员、劳动保障经办部门、社区、残疾人互助小组等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协助患者适应社区生活。 四、康复出院标准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1、已达到康复住院时限。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控制。 3、已达到预期康复目标。

颅脑损伤

【概述】

和平时期颅脑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厂矿事故;自然灾害,坠落、跌倒、爆炸、火器伤以及各种钝利器对头部的伤害。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合并存在。预防和对症治疗各种外伤后并发症,高压氧,功能锻炼,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的恢复,精神心理治疗。 截瘫 【概述】

一、康复住院标准

伤后经临床治疗,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并符合下列条件:

1、脊柱稳定者,经手术或保守治疗后2-3周,仍有神经功能障碍。 2、脊柱不稳定者,经手术减压及脊柱内固定术后4-6周,仍有神经功能障碍。 3、上颈段脊髓损伤者,经临床治疗6-8周,脊柱稳定,无严重呼吸功能障碍。 二、康复住院时限

颈髓损伤康复住院时间不超过6个月。 胸髓损伤康复住院时间不超过4个月。

腰髓损伤、脊髓圆锥或马尾损伤康复住院时间不超过2个月。 患者已到出院时间,仍有康复治疗价值者,或仍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经申请批准后可以继续住院治疗。 【临床表现】

截瘫,是指胸腰段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

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颈椎脊髓损伤往往引起四肢瘫。其中,上述功能完全丧失者,称完全性截瘫,还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称不完全性截瘫。早期为弛缓性瘫痪,约3~4周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截瘫病因与脊髓外伤或本身病变有关。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有适应征并经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批准) 1、膀胱镜

适应征:脊髓损伤后膀胱结石、血尿等。 2、泌尿系造影检查

适应征:反复泌尿系感染或其它无法预料的临床情况需要。 3、膀胱容量测定

适应征: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4、脊柱或脊髓CT或MRI检查

适应征:因病情变化需要进一步确定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时。 【诊断】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者 【治疗】 一、临床治疗规范 1、中医特色康复治疗

(1)针刺治疗:以疏通督脉为原则,选损伤平面上下2-3个华佗夹脊穴、背俞穴以及肢体阳明经穴为主,并辨证加减。

1)气虚血瘀: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通畅,正气得

以扶助,使机体功能得以恢复。取手足阳经穴位,以达调和经脉、滋生气血作用。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躯干:脾俞。

2)肝肾亏虚证型:滋养肝肾,通经活络。一般刺病侧穴位,病程较久者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即补健侧、泻患侧。 取穴:百会、肾俞、太溪、悬钟

脑为髓海,督脉入络于脑,取百会调气血以荣脑髓,肾俞、太溪俞原相配,补肾益髓,悬钟为髓之会,益髓健脑。

(2)推拿治疗:以疏通督脉、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施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久病多用补法,手法宜轻, 2、延续性临床治疗:神经营养药物应用、合并感染时选用抗生素等。 二、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价项目如下: 1、躯体功能评价

脊髓损伤ASIA标准评分、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牵张反射评价、平衡功能评价、肢体形态评价、疼痛评价、上肢功能评价(四肢瘫患者适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功能独立程度评价、泌尿功能评价、性功能评价、辅助器具适配性评价,可步行者需进行步态分析。 2、精神心理评价 情绪评价、人格评价等。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

A、胸1以上平面脊髓损伤(四肢瘫)

急性期主要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运动、肌肉牵伸、上肢残存肌肉的肌力训练、呼吸训练等。

早期康复阶段主要进行血管舒缩训练(包括由仰卧至坐起,由床边坐至坐轮椅,向倾斜床过渡等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垫上平衡训练、轮椅上的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包括床至轮椅和轮椅至床的转移训练)、同时继续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肌肉牵伸、上肢残存肌肉的肌力训练、呼吸训练。

康复后期除了继续进行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转移训练以外,主要进行

轮椅操作训练、站立训练(通过电动起立床、辅助器具和治疗师的帮助)。 B、胸1及胸1以下平面脊髓损伤(截瘫)

急性期主要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运动、肌肉牵伸、躯干残存肌肉和双上肢的肌力训练、呼吸训练等。

早期康复阶段主要进行血管舒缩训练(包括由仰卧至坐起,由床边坐至坐轮椅,向倾斜床过渡等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垫上平衡训练、轮椅上的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包括床至轮椅、轮椅至床的转移、轮椅到凳或凳到轮椅的转移、轮椅到地和地到轮椅的转移)、轮椅操作训练、同时继续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肌肉牵伸、躯干残存肌肉和双上肢的肌力训练、呼吸训练。

康复后期除了继续进行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转移训练以外,主要进行站立训练(通过辅助器具或治疗师的帮助)、步行训练(借助重心转移式步行矫形器RGO、膝踝足KAFO或踝足矫形器AFO等)、耐力增强后可以进行跨越障碍,上下台阶,摔倒及摔倒后起立等训练。 (2)物理因子治疗:

早期: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磁疗法、直流电疗法等,

循经走行,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渗出物吸收,消除局部水肿,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纤维再生。

中期:红外线、蜡疗、生物反馈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等。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热疗可促进气血运行,气血循经走行,则运行通畅,故上述疗法可促进血液

循环,防止淤血阻滞经络,降低肌张力,防止肌肉萎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恢复期:选用紫外线、激光、红外线等,以改善血液循环,压疮的预防和治疗。 2、作业治疗

(1)床边训练: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并行床边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内容包括床上翻身、坐位平衡、进食、修饰。

(2)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首先进行床上翻身及坐位平衡训练,当可独立维持坐位并独立翻身时进行卧位到坐位转移训练,同时加强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到达或接近II级后可进行轮椅与床、厕座、椅之间的转移训练和穿衣训练、入厕训练、洗澡训练。

(3)轮椅训练:进行轮椅上减压、平地驱动、转移训练(轮椅与床、椅、厕座、浴缸、交通工具等的转移),上肢功能比较好的患者进行上下斜坡训练,截瘫患者需进行大轮平衡技术训练。

(4)上肢功能训练:强化截瘫患者上肢肌力和增强四肢瘫患者上肢的残存肌力、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ROM),四肢瘫患者进行手灵活性训练。 (5)耐力训练:进行必要的耐力训练,四肢瘫患者还需要进行呼吸训练。 (6)辅助器具配臵及使用训练:配臵辅助器具并对患者进行辅助器具使用训练。

(7)功能训练指导: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家居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三、康复恢复的预期目标

(1)颈髓损伤:根据患者功能情况选配高靠背轮椅或普通轮椅,上颈髓损伤可选配电动轮椅。早期活动时可配戴颈托,对需要的患者可配臵手功能位矫形器、踝足矫形器(AFO)等,多数患者需要进食、穿衣、打电话、书写等自助具,座便器、洗澡椅可根据情况选用。

(2)胸1-4脊髓损伤:常规配臵普通轮椅、座便器、洗澡椅、拾物器。符合条件者可配备截瘫步行矫形器(RGO等)或髋膝踝足矫形器(HKAFO),配合助行架、拐杖、腰围等进行治疗性站立和步行。多数患者夜间需要踝足矫形器(AFO)维持足部功能位。

(3)胸5-腰2脊髓损伤: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截瘫步行矫形器(RGO)或膝踝足矫形器(KAFO)配合步行架、拐杖、腰围等进行功能性步行,夜间使用踝足矫形器(AFO)维持足部功能位。轮椅、座便器、洗澡椅可根据情况选用。 (4)腰3及以下脊髓损伤:多数应用踝足矫形器(AFO)、四脚拐或手杖等可独立步行,但部分患者仍需要轮椅、座便器、洗澡椅。 四、康复出院标准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1、已达到预期康复目标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控制。 3、回归家庭或社区的条件已成熟。

周围神经损伤

【概述】

康复住院标准 经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1-2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并符合下列条件:

1、 合并骨折者,X线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稳定; 2、 无社经卡压现象或筋膜腔综合症; 3、 暂无再次手术探查治疗指征; 4、 合并软组织损伤已基本愈合; 5、 无其它康复禁忌证;

6、 近期不适宜做神经移植手术,需康复训练。 【临床表现】

1、伤部检查 检查有无伤口,如有伤口,应检查其范围和深度、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有无感染 。查明枪弹伤或弹片伤的径路,有无血管伤、 骨折 或 脱臼 等。如伤口已愈合,观察 瘢痕 情况和有无 动脉瘤 或 动静脉瘘 形成等。 2、肢体姿势 观察肢体有无畸形。桡神经伤有 腕下垂 ;尺神经伤有爪状 手 ,即第4、5指的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正中神经伤有猿 手 ;腓总神经伤有 足下垂 等。如时间过久,因对抗肌肉失去平衡,可发生 关节挛缩 等改变。

3、运动功能的检查 根据肌肉 瘫痪 情况判断神经损伤及其程度,用六级法

区分肌力。0级——无肌肉收缩;1级——肌肉稍有收缩;2级——不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3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但不能加任何阻力;4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并加一定阻力,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5级——正常。周围神经损伤 引起肌肉软瘫,失去张力,有进行性 肌肉萎缩 。依神经损伤程度不同,肌力有上述区别,在神经恢复过程中,肌萎缩逐渐消失,如坚持锻炼可有不断进步。

4、感觉功能的检查 检查痛觉、触觉、温觉、两点区别觉及其改变范围,判断神经损伤程度。一般检查痛觉及触觉即可。注意感觉供给区为单一神经或其它神经供给重叠,可与健侧皮肤比较。实物感与浅触觉为精细感觉,痛觉与深触觉为粗感觉。神经修复后,粗感觉恢复较早较好。感觉功能障碍亦可用六级法区别其程度:0级——完全无感觉;1级——深痛觉存在;2级——有痛觉及部分触觉;3级——痛觉和触觉完全;4级——痛、触觉完全,且有两点区别觉,惟距离较大;5级——感觉完全正常。

5、营养改变 神经损伤后,支配区的皮肤 发冷 、无汗、光滑、萎缩。坐骨神经伤常发生足底压 疮 ,足部冻伤。无汗或少汗区一般符合感觉消失范围。可作 出汗 试验,常用的方法有:

(1) 碘 — 淀粉 试验:在 手 指掌侧涂2% 碘 溶液,干后涂抹一层 淀粉 ,然后用灯烤,或饮热水后适当运动使病人 出汗 , 出汗 后变为兰色。

(2)茚三酮(Ninhyd ri n)指印试验;将患指或趾在干净纸上按一指印(亦可在热饮 发汗 后再按)。用铅笔画出 手 指足趾范围,然后投入1%茚三酮

溶液中。如有汗液即可在指印处显出点状指纹。用硝酸溶液浸泡固定,可长期保存。因汗中含有多种氨基酸,遇茚三酮后变为紫色。通过多次检查对比,可观察神经恢复情况。

6、反射 根据肌肉 瘫痪 情况,腱 反射消失 或减退。

7、神经近侧断端有假性 神经瘤 ,常有 剧烈疼痛 和触痛,触痛放散至该神经支配区。

8、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征) 当神经损伤后或损伤神经修复后,在损伤平面或神经生长所达到的部位,轻叩神经,即发生该神经分布区放射性麻痛,称Tinel征阳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 (二)选择性检查 1、胸片检查

适应症:多发性周围神经损伤,或伤后长期卧床不起者。

2、神经电生理检查: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F波、

H反射等。

适应症:需进一步了解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性质及了解治疗的改善情况等。 【诊断】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者 【治疗】 一、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药物对症治疗等。 2、中医中药治疗。

3、经康复治疗后需手术探查或神经移植等。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水肿:药物及理 疗,并预以抬高患者肢、温泉浴、弹力绷带及压力衣的应用、向心性按摩等治疗。

2、挛缩:水疗、患者肢主动及被动活动,必要时配带矫形器等。 3、继发性损伤(感觉丧失部位的烫伤、肌无力导导致的意外损伤):抗感染药物、理疗(超短波、紫外线、激光等)。

4、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可采取药物和神经阻滞术等。 5、晚期畸形后的矫形手术或功能重建手术。 二、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价项目如下:

1、 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协调评价、平衡功能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功能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功能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2、精神心理评价:进行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主要进行主被动运动、牵伸、肌力及耐力训练、感觉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物理因子治疗:

消炎消肿:选用热敷、蜡疗、红外线、电光浴、超短波、电磁波等。 促进组织再生:选用直流电离子导入、超短波、超声波生物反馈、激光治疗等,

廷缓肌萎缩:选 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等。 (3)水疗: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水中运动治疗。 2、作业治疗

(1)感觉训练:对感觉过敏者进行脱敏训练,对感觉缺失者进行感觉再教育和再训练。

(2)上肢功能训练:上肢功能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对存在ADL功能障碍者进行ADL功能训练和家务劳动训练。 3、中医康复治疗

(1)针刺治疗:以选取损伤经络穴为主,循经取穴,配合止痛活血、通经活络等作用的穴位。

(2)推拿治疗:以祛瘀消肿、通经活络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施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火罐、中药治疗等。 4、辅助技术

(1)矫形器:根据损伤情况,主要运用功能位矫形器、固定用静态矫形器、功能训练用动态矫形器等。

(2)其它辅助器具:下肢神经损伤者常用腋杖、肘杖、手杖等,部份患者需使用轮椅、座便器、洗澡椅等。 (三)康复护理规范 1、康复护理评估

包括皮肤状况、感觉障碍情况、疼痛程度、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对伤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等。 2、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根据神经损伤的性质和部位预以良肢位摆放、保持肢体功能位。

(2)康复延伸治疗:根据康复治疗师的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肌力、感觉、日常生活活动(ADL)等延续性训练。 (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继发性损伤的护理(如摔伤、烫伤等);预防关节挛缩及废用综合症的护理;周围循环障碍、肢体肿胀、疼痛的预防和护理等。

3、心理护理、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护理指导。 三、职业社会康复规范 (一)职业康复 1、职业康复评价

常规进行功能性能力评估,轻度和部份中度脑卒患者有工作能力者需要进行工伤职工职业调查、就业意愿评估、工作需求分析、功能性能力评估、工作模拟评估、现场工作分析评估。 2、职业康复

职业咨询、工作强化训练、工作协调性训练、就业选配、技能培训、工作适应与调整等。 (二)社会康复 1、社会康复评价

伤后应激障碍评价、社会功能评价、生存质量评价、社区独立生活技能进行评估。 2、社会康复

主要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进行,由个案管理员(社会工作者或康复治疗师)

对工伤职工提供由入院开始直至回归工作岗位或社区生活的全程个案服务。 (1)康复辅导:采取“一对一”或“小组”治疗的形式,对工伤职工进行包括工伤保险政策、合理康复目标的建立、伤残适应、压力纾缓、与雇主关系及家庭关系等的咨询和辅导。

(2)社区资源使用指导:包括向工伤职工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残疾人优惠政策及有关的服务信息、社区医疗、社区支援网络的使用等。 (3)家庭康复技巧指导:一般在工伤职工出院前制订,根据工伤职工的实际情况,给予出院后的家庭康复计划与具体技术的指导。其有别于在康复机构中由专业人员实施的康复计划及技术。

(4)工作安臵协调指导:在工伤职工能够返回工作岗位前,与其雇主联系协商,对工伤职工原工作场所包括工作环境、岗位安排、同事关系等进行评估、协调,为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做准备,在出院后继续跟进,直至其适应工作岗位。或在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后的2-3周内到其工作场所给予指导,协助其适应工作岗位。

(5)重返社区跟进协调指导:包括与工伤职工、其家庭成员、劳动保障经办部门、社区、残疾人互助小组等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协助患者适应社区生活。 四、康复出院标准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并具备下列条件: 1、已达到康复住院时限。 2、无严重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控制。

3、经综合康复治疗,已达到预期康复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m9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