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优秀素材之刘文典

更新时间:2023-06-01 12:0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刘文典简介

刘文典:两个半懂庄子的人

刘文典(1889-1958),原名文聪,字叔雅,安徽合肥人。中国现代杰出文史大师,著名庄子研究和古籍校勘学者。曾留学日本,师从章太炎学习小学,精通英、德、日、意等语言,历任北大、清华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等。

现在,位于北京沙滩的北大旧址,也就是北大红楼内的校史展览室中,陈列着当年教职员工的工资表原件。位列第一的是蔡元培校长,月薪三百元大洋,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胡适的月薪是一百挂零,鲁迅则是六十元的讲师月薪,而在名册上列位第五的刘文典,其月薪却是一百六十元大洋,仅在北大怪杰辜鸿铭之后。这刘文典究竟是何许人也?

刘文典,1889年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希望儿子能学会“洋话”,今后好与洋人做“大买卖”,于是早早把刘文典送入教会学校读书,由此给刘文典打下了良好的外文基础,同时也使他接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但刘文典的追求与父亲的期望相去甚远。17岁时,刘文典进入芜湖的安徽公学就读。这是一所新式学校,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陈独秀、刘师培当时正在此任教,刘文典受到陈、刘两位老师的赏识,并于次年加入了同盟会。 1909年,刘文典追随陈独秀、刘师培。苏曼殊等几位老师的足迹,东渡扶桑,入东京高等学校,并师从章太炎学习《说文》,又应章氏之邀,参加编辑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刘文典一度还曾学习军事,练习施放手枪和炸弹,准备参加武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被推翻,孙中山归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刘文典为之兴奋异常,返国后到上海于右任1、宋教仁等创办的《民立报》任翻译和记者。后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二次革命”不幸失败,《民立报》报社遭到查禁。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暗杀宋教仁,当时也在现场的刘文典左臂中弹,侥幸逃得性命的他只得再次亡命日本。此时,孙中山已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刘文典立即加入,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1916年,袁世凯一命呜呼。迅速赶回国内的刘文典看到的却是他不愿看到的事实:各路军阀混战,饿殍遍野,经济每况愈下,市面百业凋零,中国的前途渺茫。他彷徨,悲观失望,愤而放弃政治活动,决意专心研究学问。恰在此时,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学科学长,他于是介绍27岁的刘文典到北大任教。

在蔡元培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指导下,当时北大红楼内学术空气浓厚,流派纷呈,思想活跃,创新与守旧的斗争也很尖锐。刘文典深知,凭自己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青年,要想在北大讲坛上站住脚,没有真才实学和独到的学识,是不可能的。国学博大精深,他将古籍校勘和注疏学2作为研究方向,并把研究重点放在子部,在诸子著作中他又从《淮南子》3突破。刘文典攻《淮南子》,从音韵、文字、训诂4、版本诸方面全面深入,寒1于右任(1879-1964),是我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

2 注疏是古籍的“注”(注文)和“疏”(解释注文和文字)的合称。旧时称解释古书意义的为“注”(注有传、笺、解、章句等名),疏通注文意义的为“疏”(疏有义疏、正义、疏义等名),宋人把古人关于经书的注本、疏本合为一编,因此有“注疏”这一合称。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

刘文典简介

暑数易,其志不移。半夜躺在床上,若想起一条材料或是一个问题,也马上起来把它记下来,这样夜以继日地辛劳,最后终于成功。1923年,他的第一本专著《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刘文典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地位。

此书付印前,刘文典曾写了一封信,请胡适为他作一篇序,并要求他用文言文来写。胡适接到此信时,正在病假之中,为了不耽误友人出书,胡适很快破例为刘写了一篇文言文序。但胡适做了一些折中,序言虽然用文言文写成,但却是用了标点符号,还分了段落,这样即对刘文典作出了一些迁就,又坚持了自己提倡白话的一贯主张。胡适的序言与刘文典的自序形成鲜明的对照。有趣的是,胡适的序文公之于世后,引起了一个小小的风波:很多人认为胡适主张复古了。

1927年8月,刘文典受聘筹办安徽大学,他任法学院院长兼预科主任,行校长之职。 当时蒋介石挟北伐之功,声望正隆,到安徽大学视察。省政府通知刘文典安排人员欢迎,不想蒋介石来安大那天,场面冷冷清清,接待人员只有学校秘书、学监等一般职员,刘文典连面都没露一下。据说,此前蒋介石曾有意向安大学生发表演讲,谈论训政之道,结果被刘文典一口回绝,理由是:“大学不是衙门!”

1928年11月23日,安徽大学的百余名男生因为欲参加安庆女中的聚会受阻而闹事,最初这不过是一场普通冲突,但在有些人的利用操纵下,却演变成了一场学潮,并且闹到了刚到安徽的蒋介石那里。蒋介石十分恼怒,立即召见刘文典。据说刘文典曾说:“我刘叔雅 并非贩夫走卒,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二人见面时,刘文典戴礼帽长衫,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问道:“你是刘文典么?”刘文典傲然说:“字叔雅 ,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蒋要刘交出在学潮中挑动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要严惩罢课学生。刘文典说:“我只知道教书,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蒋说:“你这校长是怎么当的?不把你撤掉,就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刘毫不相让:“提起总理,我跟他在东京闹革命时,还不晓得你的名字哩!”刘文典和蒋介石对话间发生冲突,在座的都为之色变。蒋指着刘怒斥:“看你这个样子,简直像个学阀!”刘也大声反骂:“看你这个样子,简直就是一个新军阀!”蒋立时火气冲天,大声喊道:“看我能不能枪毙你!”此时刘站起来一跺脚:“你就不敢!凭什么!”蒋大吼:“来人,把他扣押起来!”立即冲进来两个卫兵,把刘拖下,关进了省政府内的“后乐轩”里。

此事在全国的教育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胡适撰写文章《人权与约法》,举刘文典被关押一事,说:“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为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绝不能到任何法院控告蒋主席。只能求情面而不能控诉,这是人治,不是法治。”蔡元培也迅即由南京致电蒋介石:“文人学士,理当有待。今先生拘叔雅,敢问何由?”蒋介石也明白刘文典虽然狂傲,终究不过是一介文人,于是在刘文典被关押七天后,释放了他,但提出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徽。

刘文典后来也跟好友冯友兰说,被囚禁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杀身成仁的心理准备,不过他也知道蒋介石没有正当理由,是不会轻易动手的。老师章太炎听说此事后,十分欣赏刘文典的气节,抱病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赠之:“养生未羡嵇中散,嫉恶真推祢正平。”借用汉末狂士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颂扬了刘文典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气节。

刘文典简介

虽然因为冲撞蒋介石而被迫离开安大,但刘文典也因这一事件名噪一时,返京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聘请他到清华大学出任国文系主任,但北大拒不放人,几经磋商,双方达成妥协。刘到清华执教,但仍兼职北大教授,可谓两全其美。

一位清华门生描述刘文典说:“记得那日国文班快要上课的时候,喜洋洋坐在三院七号教室里,满心想亲近这位渴慕多年的学术界名流的风采。可是铃声响后,走进来的却是一位憔悴得可怕的人物。看啊!四角式的平头罩上寸把长的黑发,消瘦的脸孔安着一对没有精神的眼睛,两颧高耸,双颊深入;长头高兮如望平空之孤鹤;肌肤黄瘦兮似辟谷5之老衲;中等的身材辟谷又称"避谷"、"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等即不吃五谷,而是食气,吸收自然正能量。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羸瘠6得虽尚不至于骨子在身里边打架,但背上两块高耸着的肩骨却大有接触的可能。状貌如此,声音呢?天啊!不听时尤可,一听时真叫我连打了几个冷噤。既尖锐兮又无力,初如饥鼠兮终类寒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卧轨请愿,敦请政府发兵抗日,刘文典当时在辅仁大学读书的独子刘成章也要参加,刘夫人爱子心切,欲加以拦阻,但刘文典劝说妻子,爱子更须爱国,国在人在,国破家亡。他对儿子说:“这是爱国行为,你应该去!”当时正是北方的冰冻时节,刘成章体弱,因连夜在外受寒患病而死,这给刘文典夫妇的心灵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创伤。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刘文典滞留北平,没有来得及与清华、北大等校撤离南下,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教学并在日伪政府做官,他都断然拒绝,以致其住宅连遭日寇搜查。刘精通日文,但在日寇面前他却一句日文话不说,“以发夷声为耻”。他曾经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1938年5月,刘文典悄悄告别北平孤身南下。在朋友的帮助下,刘文典通过英国大使馆人员买到船票,取道天津、香港,转了半个中国,途中财产和图书资料尽失,辗转两月终于到达西南联大7的所在地——云南昆明。

后来,见到比他晚到昆明的吴晓铃教授,刘文典便向其打听和他同样困居北平的周作人8的情况。吴晓铃说周作人以“家中还有老小”为托词未出来,刘文典气愤地说:“他读过不少的书,怎么那样不爱惜羽毛呀!”

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刘文典先生曾经开《庄子》、《文选》等课。他授课有特色,既注重疑难字句的考订,又不囿于繁琐的训诂,善于旁征博引。他不喜欢照本宣科,往往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心得,对学生循循诱导。对学生不得要领地乱用参考书,他回诙谐地说:“去神庙烧香拜佛,烛光闪闪,烟雾袅袅,神佛真容常常模模糊糊、影影绰绰,只有拨开云雾,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而他上课向来征引繁富,经常一堂课只讲一句话,故讲《文选》一个5 辟谷又称"避谷"、"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等即不吃五谷,而是食气,吸收自然正能量,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

6 léi jí指瘦弱。

7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

8 周作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刘文典简介

学期只能讲半篇《海赋》9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讲《文选》课,不拘常规,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便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想也不理会。有时他是下午的课,一高兴讲到五点多钟才勉强结束。有一次,刘文典上了半个小时的课便结束了,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周三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届时,校园摆下一圈座椅,刘文典坐在中间对着一轮皓月:“颂明月之章”,生动形象,令听者沉醉其中,乐而忘返。

刘文典教学生写文章,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字,学生不明所指,刘解释说:“观,乃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就是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学生闻言,无不应声叫好。

刘文典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红学家,持论多有“索隐派”10色彩。有一次,原定在西南联大一小教室中开讲《红楼梦》,后因听讲者太多,容纳不下,只好改在教室前的广场上去讲。届时早有一批学生席地而坐,等待开讲。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慢步登上讲台,缓缓坐下。一位女生站在桌边从热水瓶里为刘斟茶。刘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如唱“道情”一般,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只——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然后拿起粉笔,转身在旁边驾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滁”四个大字,并解释说:“元春省亲大观园时,看到这幅题字,笑道:‘花滁’二字便好,何必蓼汀?花滁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然属意薛宝钗了。” 刘文典自称对陈寅恪的人格和学术不是十分佩服,而是“十二万分”佩服,并曾多次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这是陈先生!”先后,又翘起小拇指,对向自己说:“这是刘某人!”

1932年夏天,代替朱自清暂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刘文典,请陈寅恪帮助拟定清华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在每年的国文试卷批阅工作中,陈寅恪早已对那些高深莫测的试卷牢骚满腹。他觉得国文入学试题应该尽量“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而不是故作深沉,将学生绕进死胡同。陈于是命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和两个对对子,不想却在社会上惹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这可能是刘、陈交往的较早记录。 在西南联大期间,刘文典经过多年苦心钻研,终于完成《庄子补正》一书,并于1939年出版。该书立论严谨,学风扎实深厚,连一向不肯轻易誉人的陈寅恪也为之作序并赞曰:“先生之作,可谓天下至甚矣 然则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仅供治《庄子》者之所必读而已哉!

有人问刘文典,为什么会选择《庄子》研究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刘文典回答说:“现在国难当头,国家存亡之际,间不容发,我们应该加倍的努力,研究国学 因为一个人对于固有的文化涵濡不深,必不能有很强的爱国心。不能发生伟大文学的国家,必不能卓然自立于世界。 9 作者木华,西晋辞赋家。这篇赋描写大海气势浩瀚,物产丰富,多神怪精灵,写得壮丽多姿。李善《文选注》引傅亮《文章志》称赞说:“广川木玄虚为《海赋》,文甚丽,足继前良。”在西晋的辞赋中极负盛名,为人传诵。

10这是“旧红学”中的一个流派,又称“政治索隐派”或“索隐派红学”,主要论点有“纳兰成德家事”说、“清世祖玉董小宛故事”说、“康熙朝政治状态”说等,代表性的著作是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和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

刘文典简介

《庄子补正》为刘文典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传说曾有人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刘先生放言:“普天下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刘文典,半个天下人共分之。”刘文典每次上课讲《庄子》时,开头第一句总是说:“《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和梁启超每次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但也有点喽”,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当刘文典开讲《庄子》,吴宓等几位重量级国学教授便前往听讲。张中行晚年在回忆文章《刘叔雅》中记录了一件有趣的事。“他讲书,吴宓(号雨僧)也去听,坐在教室内最后一排。他仍是闭目讲,讲到自己认为独到的体会的时候,总是抬头张目向最后看,问道:‘雨僧兄以为如何?’吴宓照例起立,恭恭敬敬,一面点头一面答:‘高见甚是。’惹得全场人为之暗笑。”

刘文典一心钻研古典文学,瞧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认为“文学创作的能力不能代替真正的学问”。一日,有人偶尔问及当时以《激流三部曲》名噪一时的巴金。他沉思片刻后,喃喃地说“我没有听说过他,我没有听说过他。”

刘文典对在西南联大讲授语体文写作的沈从文甚有偏见。当他获悉西南联大当局要提升沈为教授时,勃然大怒,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在讨论将沈从文提升为正教授的教务会议上,大家都举手同意,唯有刘文典表示不满,他说:“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

抗战时期,日本飞机经常轰炸昆明,西南联大的师生一听到空袭警报,就停下课来,一起往防空洞里跑,所谓“跑警报”是也。对此,陈寅恪曾写过一则趣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

一日,刘文典跑警报时,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行动极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学生要搀扶刘文典,刘文典不让,大声叫嚷:“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搀扶陈先走。这时,刘忽见他平素藐视的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不顾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什么跑啊!”

出于性格原因和对于刘文典的尊敬,沈从文一直对此事保持着沉默。而刘文典的学生,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张家的第四女,曾就读北大,后随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精书法、昆曲,婚后随夫婿定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和昆曲。其弟子在促成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事上,立下汗马功劳。却说,刘是个喜欢随心所欲的人,生活铺张,言语夸诞,他确实藐视沈从文,但所有用白话写作的人其实都入不了他的法眼,连胡适在内。张充和认为刘虽然主见很强,却并无恶意。她还说,刘都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了,世人又何必正经八百地看他?这番话可谓知人而论。

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时有个绰号叫“二云居士”。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刘叔雅》中说:“叔雅人甚有趣,面目黧黑,盖昔日曾嗜鸦片,又性喜肉食。及后北大迁移昆明,人称之谓‘二云居士’。盖言云腿与云土皆名物,适投其所好也。好吸纸烟,常口衔一支,虽在说话也粘着嘴边,不识其何以能如此,唯进教堂以前始弃之。性滑稽,善谈笑,唯语不择言。” 何谓云腿和云土?就是云南火腿和鸦片。而刘文典最终被西南联大解聘和后者有着直接的关

刘文典简介

系。

刘文典染上烟瘾,据说起因于长子之死。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说:“(刘文典)后因晚年丧子,神志消沉,不能自解放,家人遂劝以吸鸦片。其后体力稍佳,情意渐平,方立戒不再吸。及南下,又与晤于蒙自。叔雅鸦片旧瘾复发,卒破戒。”

云南磨黑以生产茶、盐和鸦片著称,距昆明有千里之遥,当时为大豪绅张孟希所控制。张母逝世,张孟希想从昆明聘请一位著名文人到磨黑小住,为其母撰写墓志铭,以光耀门楣。因磨黑地处偏远,路上又危险,一般人不肯前往,最后张孟希选定了刘文典,因为知道他嗜食鸦片,而当时物价飞涨,教授们日常生活都很困难,更遑论购买鸦片。刘文典除了治学,于生计完全是门外汉,生活非常拮据,据说最困难的时候,常向亲友求救。有学生回忆说:“李鸿章之孙李广平那时在昆,与先生是同乡,又有瓜葛之亲,二人最为投契。有时先生断炊,便书纸条一张,只写四字:‘刷锅以待’,使人送交与李。李得字知先生‘难以为炊’了,便送钱给他救急。”

鉴于刘文典当时的名声地位,张孟希表示除供给充足的鸦片和酬资,还愿承担刘一家三口费用,回昆明时再送五十两云土作为酬谢。这样的条件在战时可算是十分优厚,刘文典特立独行的名士派头这时再次表现出来,他全然不顾他人议论,接受了这个邀请。刘文典一家在专人保护下,乘坐滑竿来到磨黑,张孟希对刘一家十分客气。刘的工作除了替张母撰写墓志铭,偶尔为当地教师讲讲《庄子》、《文选》以及简单应酬外,大部分时间都躺在鸦片床上吞云吐雾,很过了一回烟瘾。四个月后,张孟希将刘文典礼送回昆明。

虽然刘文典到磨黑之前与蒋梦麟、罗常培等人打过招呼,学校聘任委员会也准备聘任他,但由于他耽误了课程,而且此行被认为不足为人师表,中文系代主任闻一多拒不发给他聘书,两人为此还吵了一架。刘文典于是写信给梅贻琦申诉,但闻坚持不肯通融,而刘在此事上也确实授人以柄,梅贻琦尽管爱惜其才,最后也只能挥泪斩马谡。刘文典最后被云南大学聘请,并且一直留在了云南。

1949年初,胡适离开大陆,前往美国,临行前,依然惦记着他的友人,包括刘文典。依胡适对刘文典个性的了解,他知道刘不会乐于跟随蒋介石去台湾,不过眼下刘文典虽然“偏安”于云南大学,但以他狂放不羁的言行,很难保证今后依然可以如此。经过慎重考虑,胡适开始谋划送刘文典及其家人去美国,他主动为刘文典联系好了到美国的具体去所,甚至为他们一家三口办好了入境签证,但刘文典最终拒绝了胡适的好意,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祖国?”

人性是复杂的。有些人的品格一以贯之,仿佛金刚石一般坚不可摧,这种人是最宝贵的。但也有些人,仿佛多棱镜,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刘文典当属后者,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更愿意记住1949年前的那个刘文典,那个敢于颟预抗颜的狂儒。

1949年后,刘文典虽然身为云南唯一的文科一级教授,并被推选为政协委员,尽管在走廊里碰到郭沫若他还是正眼不瞧,轻蔑地从鼻子里哼上一声,但曾经桀骜不驯的雄鹰已经折翼,开始违心地紧跟政治风向:“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我再生了!”戒掉鸦片,他说:“处于反动统治的旧社会,走投无路,逼我抽上了鸦片,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国家蒸蒸日上,心情舒畅,活不够的好日子,谁愿吸毒自杀呢!”不过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两次“批判胡适”运动中,刘文典第一次选择了沉默,第二次在无法沉默的情

刘文典简介

况下选择了睡觉,假装做笔记、顾左右而言他,实在不行就狠批自己。

1956年3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刘文典在北京开完会后,心事重重地踏上了归途。他没有直接回云南,而是中途前往四川成都停留了几天,拜访吴宓。

这一年的3月6日,《吴宓日记》中有如下记录:

“晚饭后,刘文典、彭举同来;举旋去,与典久谈。典写示寄寅恪诗(二句注,‘当时传闻宓坠楼自杀’)。旋乘汽车至典馆舍(省府第一招待所在本馆所在本馆之背,由署袜续往,实甚近),烹茗细谈。典述(一)典近十年之情况,此次赴京之使命,留此之原因;(二)寅恪近况,政府命典作说客,典欲宓代往(宓决不效华歆之对管宁,但未明说);(三)典在京遇稻(仍住受壁胡同九号)之详情;(四)典劝宓赴云南大学任教,以李广田(共党)为校长,主持一切,宓必可作自由研究或编译(典举示杨宪益译之《唐人小说》云云。宓答以‘安土重迁’不欲此去矣;(五)典杂述秦瓒、陶光、孙乐等之近情。乐之变节,诚宓所不及料也。11:00急步归,京戏方散。”

从吴宓简短的记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继汪篯等人之后,刘文典对于北京方面交代的劝说陈寅恪北返的人物是没有任何信心的,否则他不会向吴宓求助,甚至请吴宓代为说项。其实连他自己也知道,吴宓肯定也不会去的。

相对于陈寅恪和吴宓为坚守人格、道义而承受着重压来说,刘文典的内心也许更为沉重。由于现实环境的压迫,他基本已经选择了妥协和屈从。而曾几何时,对于他来说,名节和骨气是高于一切的。

这次晤面,距离刘、吴在西南联大唱和往还已有数十年,而人世间更是沧海桑田,面对昔日旧友,刘文典心里难免生出更多的波澜。在给吴宓阅读的《怀寅恪》一诗中,刘文典写出了对于故人的牵挂与敬意:

湖海元龙安好无?吴宫又见落秋梧。

漫云往事丝难理,曾赋新诗锦不如。

匝地风烟双鬓改,中天明月以轮孤。

翠钿金凤抛残尽,怕过黄公旧酒垆。

在诗中,刘文典连用几个典故,赞誉陈寅恪的独立操守。“元龙”指三国时的名士陈登,字元龙,曾助曹操诛杀吕布,其性格傲岸不屈,学识渊博,任广陵太守时,深受百姓拥戴,许汜称其“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此处刘文典是以陈元龙喻陈寅恪。第四局中的“黄公酒垆”一典出自《世说新语》。晋时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以为王戎,曾与嵇康、阮籍同饮于黄公酒垆,后来嵇康、阮籍相继过世,已经出仕的王戎再过此地,对同行的人感叹道:“黄公11111213141516 汉末三国时期,两人是好朋友,一天他们一起读书,坐在同一张席子上,外面有人坐着华贵的车子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则停下来出去看。管宁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说:“子非吾友也。” 从此世界上多了个词语叫做“割席”,比喻朋友间断绝往来。

12 秦瓒(1898—1988),字缜略,河南固始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民国著名教授和经济学家。 13陶光(1926-2011)巢湖师专副教授,当代著名诗人。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巢县一中、宣城中学、黄麓师范、巢湖师专(现巢湖学院)任教。1957年被划为右派,蒙冤多年。然生性刚直不阿,平反后依然严谨从教。

14 汪籛,师从陈寅恪,北大历史系教授,文革初去世。

15 许汜,生卒年不详,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有国士之名,吕布帐下谋士。

16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刘文典简介

酒垆近在眼前,而当年的往事已经邈若山河。”刘文典借助这一典故,表达对昔日友人和昔日生活的深深追忆。

刘文典表面上屈从虽然帮他躲过了最初几次劫难,却没能永远保住他的平安。1958年“反右运动”开始,4月19日,云南大学校刊发表社论《把一切资产阶级思想搞臭、烧透》,文章中点名说刘文典“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态度是很恶劣的。”5月2日,刘文典被迫在文史两系教师及中文系学生代表大会上做长篇自我检查,在检查中他辱骂自己“喜欢古今中外一切黄色东西,生活作风坏至极点,我很下流”,“一肚子黄色东西,随处都流露出来”,在学问上“感觉自己是空的,我全盘错了”。然而事情并没有这样结束,云南大学党委书记随后在中共党员系主任会议上说:“对刘文典、方国瑜等顽固派,反动立场坚决的,火烧一下,将来和他们长期斗争!”此后是日复一日、无休无止的大会批判,1958年7月15日,刘文典因肺癌、突发脑溢血去世。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通过选择,每个人又都在不断地展现着自己的真正的内心。现实固然太残酷,但是人心又何尝不脆弱?人大多是聪明的,也很难不去使用自己的聪明。因为聪明,也最难守得住自己的内心。

很多人困惑不解对于刘文典后半生的转变,其实这并无深奥的秘密可言,选择可以发生改变,而一个人做出的选择的思维和标准却常常使一以贯之。无论如何,人最终选择的,始终是自己最为看重的东西。当初刘文典之所以敢于对抗蒋介石,正如他事后对冯友兰所言,他心里有两点把握:一是蒋介石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是不会真的把他怎么样的;二是如果真的杀身,那么他可成仁,成就自己的名节。而和千秋名节相比,对于很多传统知识分子来说,短暂的生命便显得微不足道了。而在他的后半生,死亡已不再意味着荣耀和不朽,二十充满了卑贱和低下,与这种毫无尊严和价值的屈辱的死相比,于是刘文典做出了和大多人一样的选择,宁愿屈辱地活着。更何况他长久以来的放诞背后是深刻的玩世不恭,既然举世如此,自己又何必认真?不过和金岳霖后期的迷失不同,刘文典的内心始终是清醒的,真正的价值标准依然屹立未倒,却看不到坚守的意义何在,这也注定他的内心是痛苦的。

真理是朴素的,一切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美德也都是朴素的,必须发自人真正的内心,在这里,世俗的聪明毫无用武之地。钱钟书一生才华过人、眼高于顶,晚年却独服膺于恩师吴宓,也许正是有感于吴宓虽然天真耿直得近乎愚笨,却做到了一般聪明人很难做到的事情。 当外在的一切都无法把握,人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当狂风褪去,狂沙淘尽,才可以看到,谁的内心真正是金。

17

17 方国瑜(1903~1983年),字瑞臣,纳西族,教授,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成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xc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