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 1-7章

更新时间:2023-10-20 16: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哲学都是:B

A 智慧之学 B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D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 爱因斯坦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说明: D

A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汇集 B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D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3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4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A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 D 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5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C

A 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B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C 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D 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6 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B

A 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 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 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7 赫拉克利特指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这是一种: B A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8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度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这说明,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

A 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 B 世界观与方法论相分离

C 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D 自然观与历史观相分离

9 “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

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B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0 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C A 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 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 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11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和阶级的根源,也有认识论上的根源。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主要表现在: C

A 把感觉当作主客观之间的屏障 B 把绝对精神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

C 把感性当作主客观之间的中介 D 把主观精神夸大为派生物质的根源

*12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所形成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方法论就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原则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

A 是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 B 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C 是一切哲学都主张的观点 D 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13 从哲学发展史上来看,从古至今人类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B

A 有神论和无神论 B 唯物论和唯心论

C 一元论和二元论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4 一个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很难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一观点主要说明:C

A 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 B 人生观决定并反映出一定的世界观

C 对人生的观点、态度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D 一个人只要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就一定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15 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D

A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 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 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16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C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 C 不可知论 D 二元论

17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A

A 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C 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D 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18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B

A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 没有科学的实践观

C 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 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

19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D

A 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C 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 D 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20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类型是指:C

A 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B 宗教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

21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B

A 对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两种不同回答 B 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 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 对世界的存在状态的两种不同观点

22 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是因为:C

A 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 B 唯心主义坚持思维先于存在

C 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D 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23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A 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 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 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D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4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承认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5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 A 世界是否可知问题 B 意识本质问题

C 世界本原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26 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C A 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 B 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C 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D 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 27 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B

A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8 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是C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 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29 对事物“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观点是:B

A 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0 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31 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这种观点是D

A 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

32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是一种:C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唯理论的观点

33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C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4 “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C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宿命论观点

35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B

A 片面性 B 直观性和猜测性 C 形而上学性 D 机械性

36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着: C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B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

37 哲学史上的一元论是承认D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学说 B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

C 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哲学学说 D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哲学学说

38 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D

A 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辩证法 D 科学的实践观

39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A 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 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 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4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D A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C

A 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 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 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C

A 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43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容是:B

A 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唯物史观 D 认识论

44 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

A 科学社会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45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

A 存在先于本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世界统一于存在 D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46 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的根本特点是: D

A 坚持以人为本 B 强调人的主体性

C 高扬人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D 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47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C

A 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B 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

C 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 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48 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是:D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经验论和唯理论 D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A 意识产生物质 B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C 意识决定物质 D 意识创造物质

54 现在建造大楼,第一步是搞设计,然后才有大楼的建成。设计就是求大楼之理, 因此“理在事先”。这种观点是: A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 直观唯物主义的表现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55 生物控制论的奠基人艾什比曾提出“设计一个脑”的设想。

如今,人工设计的电脑已成为现代人类的思维工具,这充分证明:A

A 意识是能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 B 电脑和人脑一样具有创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C 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D 人的意识与电脑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5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 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 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C 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 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57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 C

A 物质 B 意识 C 实践 D 认识

58 德国哲学家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是: D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掩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观点

5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

A 存在 B 精神 C 物质 D 实践

6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

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61 否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是: A

A 唯心主义 B 不可知论 C 二元论 D 机械决定论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 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B

A 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 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2 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 (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 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 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B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 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3 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C A 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 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 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 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 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A A 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 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 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 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5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B A 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 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 C 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 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B 对立统一的观点

C 质量互变的观点 D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7 中国思想家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的这一观点是:A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法观点 D 唯物主义观点

8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观点是:D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9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

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他的这一观点是:D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诡辩论观点 D 辩证法观点

10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A

A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 形而上学的思想 C 诡辩论的思想 D 唯心主义的思想

11 “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C A 机械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 外因论的观点

12 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种说法:D A 是诡辩论的观点 B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 是相对主义观点 D 是辩证法的观点

56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B A 是诡辩论的观点 B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 是相对主义观点 D 是辩证法的观点

13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者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上:A

A 只承认必然性 B 只承认偶然性

C 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 D 有时承认必在性,有时承认偶然性

22 唯物辩证法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上,认为:D 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14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看这一事物:D

A 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 在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

C 是否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D 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5 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C A 变化 B 增加 C 创新 D 运动

16 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D

A 世界的物质性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C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 辩证的否定

19 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否定体现事物发展的:C

A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B 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C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D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 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D

A 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 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 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17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一句诗体现的哲理是:C A 世界处于运动不居的状态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D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1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结论是:B

A 唯心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相对主义观点 D 机械论观点

23 “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D

A 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 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 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54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B A 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 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4 因为不能正确认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机械决定论往往陷入:C

A 有神论 B 不可知论 C 宿命论 D 神秘主义

62 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B A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B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 庸俗唯物主义

25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

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D

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 非决定论的观点 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26 黑格尔认为:“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 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这句话的哲学意义是: B

A 任何事物的质的规定都具有不确定性

B 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脱离一定的事物,质也就不存在了 C 度是判断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

D 度与是事物的量相统一的界限

35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D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27 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是:C

A 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B 事物的量和事物的存在 C 事物的质和事物的存在 D 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的存在

28 决定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是:B

A 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 B 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 C 事物内部矛盾的肯定方面 D 事物内部矛盾的否定方面

29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寓言中蕴含的哲理是:C A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B 量变的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量变在度的范围内并不能引起质的改变 D 事物的排列方式的改变必然引起质变

30 部分质变是指:B

A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B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1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C A 根本性的质变 B 单纯的量变

C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32 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A

A 事物的本质属性 B 事物的矛盾 C 事物量的规定性 D 人的直觉

33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 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是否有部分质变 C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34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C

A 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 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 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 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36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37 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D

A 形而上学观点 B 诡辩论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唯物辩证法观点

3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规律

39 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的:A

A 内在动力和源泉 B 状态和形式 C 方向和道路 D 原因和结果

57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B

A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 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D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40 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坚持 “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统一”的方针,其哲学依据主要是:D A 事物发展的过程论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对立统一学说

41 五四新文化运动,未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 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两种错误偏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没有正确运用: A

A 辩证的否定观 B 事物发展的过程论 C 对立统一规律 D 质量互变规律

42 狄德罗曾说过:“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 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这句话揭示了: A A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绝对的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3 计算机的出现无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人们在早期计算机设 计时,为了节省存贮空间,将表示年代的四位数省去前两位。这样,在新千年到来时,计算 机中显示的年代可能不是2000年而是1900年,这就是“千年虫”。为解决这一问题, 人类耗资达数千亿美元。这件事表明:D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B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C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

44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A 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 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 事物的质具有不确定性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45 黄锡禹“从韩国克隆学术带头人”到“造假带头人”,从“民族英雄”到“民族耻辱”的转变 给韩国人上了一课。韩国人开始思考这一灾难的正面意义,认为它可能使韩国科技界在更加稳固 的道德高地上立足,韩国可能因祸得福。这一现象在哲学上反映了:B

A 事物的质具有不确定性 B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贯通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D 矛盾具有普遍性

46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 矛盾论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7 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 这一事实说明:C

A 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 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 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48 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对抗性和兼容性

49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C

A 量和质的相互转化 B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 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50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B

A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 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 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 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52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 手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两句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B A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观点 B 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

C 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观点 D 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总和的观点

53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C A 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 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55 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D

A 与本质无关的现象 B 纯粹偶然的现象

C 人的主观错觉 D 以歪曲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58 “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这一观点是:D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59 “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 在里面得形式”,这一观点属于:A

A 辩证法的观点 B 绝对主义的观点 C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60 唯物辩证法的因果关系是:C

A 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 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 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 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61 “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是:C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诡辩论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63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人们思想中的习惯性联想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A A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唯物主义决定论

C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一、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B

A 实践论 B 反映论 C 构建论 D 创造论

4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

A 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 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 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 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3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C A 形而上学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可知论观点 D 不可知论的观点

*5 承认人类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是:A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诡辩论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怀疑论的观点

13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这一论断揭示了认识的:C

A 局限性 B 主体性 C 无限性 D 客观性

6 认为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D

A 仅仅为部分唯物主义者承认 B 仅仅为部分唯心主义者承认

C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但所指含义不同

7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没有正确解释清楚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 的能动的反映”,其根本原因是:B

A 不懂得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B 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 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8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 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基础”指的是:A

A 实践 B 认识 C 价值 D 审美

9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C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10 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C

A 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 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 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D 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11 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 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说明D

A 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 B 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

C 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惟一根源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12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 所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C

A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的 B 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

C 认识中介的变化所造成的 D 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

14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 的。这说明:D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 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5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 实践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C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17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 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B

A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16 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说明:B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18 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 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 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D

A 有些真理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 B 实践标准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C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9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

A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惟一标准 B 生产力的发展仅仅表现在物的不断丰富上

C 以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来判断社会进步与否

D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

17 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先进生产力代替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这一观点:B A 忽视了历史客体是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必要条件 B 突出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否认了历史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的发展过程

D 简化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18 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B A 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 B 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C 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D 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19 认为“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越广泛”,这一错误观点认为D: A 民主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B 民主没有共性的内容

C 民主问题的实质取决于经济基础 D 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民主的性质

20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现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这一观点:D

A 意识到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的正确观点 B 意识到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们总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从事社会活动的正确观点 C 否认了社会规律形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之中的错误观点

D 否认了人在历史事件中的选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错误观点

21 “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这段话:D

A 指出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 明确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 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 D 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22 认为“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这一观点属于:A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历史非决定论观点

C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D 历史自然主义观点

23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那么,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B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4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B

A 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 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25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来,阶级斗争的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表现在:D A 阶级斗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B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已经彻底消失

C 阶级斗争时而存在,时而消失 D 阶级斗争依旧存在,但非主要矛盾

26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 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D

A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B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革命 D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 梁启超认为:“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思想属于:B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28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一观点:D

A 突出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B 突出国家是特殊公共权力的设立

C 忽视了国家的对外职能 D 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29 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创造作用,其理论出发点是:B

A 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D 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30 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D

A 在阶级社会,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B 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C 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受历史条件制约 D 在任何社会都受历史条件制约

31 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B A 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 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 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 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32 “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这两种观点:C

A 都正确表达了杰出人物、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B 都否认杰出人物发挥作用从属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C 前者是唯物主义命题,后者是唯心史观

D 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主义命题

33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这一观点属于:A

A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 历史辩证法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 历史决定论观点

34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划分这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 A 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5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 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 科技革命推动社会革命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 随着生物技术的提高,基因的发现使得一个人出生之前就决定了他的本质。这种“基因决定论” 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C

A 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 人的本质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性 C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

2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 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句话指明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A A 自由是必然的依据 B 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和依据

C 必然是相对的,自由是绝对的

D 只有摆脱了必然性的制约,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3 人的价值不同于人以外的一般事物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的 最高的价值。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A

A 工具和目的的关系 B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反映和创造的关系 D 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4 “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这句话包含的哲理:B A 人的价值在自我而不在于他人 B 社会价值尺度是根本的尺度

C 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有时是不统一的 D 社会满足人的正当需要不具有必然性

5 “人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观点是:B

A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 B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 科学主义的观点

6 恩格斯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 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一论述包含的思想有:C

A 人类将无限期地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治

B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一个历史过程说明人的自由可以是绝对的 C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历史过程

D 进入了自由王国一切规律将不再成为人们的束缚

7 “人的本质”这一概念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它力图从根本上回答 “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这一重大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C A 永恒不变的 B 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 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8 人在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中实现着自己的本质和自由,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 飞跃,就是:B

A 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 B 摆脱自然的奴役和社会的压迫 C 实现按人的意志办事的愿望 D 实现绝对的自由

9 抽象的人性论并没有真正理解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这种人性论是:C A 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B 一种否认人的共性的错误理论

C 否认人的社会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理论 D 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10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分析,他们将一个体重约70公斤的人分解为铁、锌、磷、钙、炭 等化学元素后按市价估的价值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仅仅为1000法郎。这一结果表明:B A 人的自然存在是没有价值的 B 人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存在

C 人的社会存在与人的自然存在无关 D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时是不统一的

11 有的哲学家认为,人的自由其实不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这句话的意思是:C A 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 B 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C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 D 自由的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

12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这句话说明:A

A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B 人的价值只表现在人的社会价值 C 人的自我价值是不重要的 D 必须牺牲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fa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