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更新时间:2023-06-08 23: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怎样提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娄烦中学 王晓红

文言文,习惯上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传承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了解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强调诵读和积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是很多学生的学习障碍。一方面许多学生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自己不愿思考;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依赖参考书或资料。长此以往,在语言的理解上,一出现陌生的文言文,就产生畏难心理,失去了阅读的信心,更谈不上理解课文内容。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加强诵读,熟悉文本,培养语感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领悟文章的文脉,了解文言文遣词造句的一般规律,并深入体会作者形诸文字的内在思想感情。

勤读多背,在背诵中领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基本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诵读培养出来的。然而,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

真实的思想感情。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者观书,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疏通课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效果。此外,诵读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力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思路、读出感情、读出特色。

我在教学《滕王阁序》的时候,就运用了诵读法去组织教学。作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文辞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但由于用典较多,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读法进行教学,很可能教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所以,笔者在引导学生明确句读、理解典故含义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诵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读准句读、明确内容、赏析名句,并进而体味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所传递的美妙境界。这样,一方面避开了讲读法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 立足文本,营造自由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以文本为基础,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那么,应如何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自主阅读课文的习惯

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所以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教师不妨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查阅字典,自主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预习也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熟悉课文,走入课文,并进而理解课文,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分析,多引导,多给学生读和感受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的时候,我先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渐熟悉的前提下,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是怎样展开的”和“孟子如何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让学生诵读课文,回答问题。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因而发言踊跃,说得头头是道。笔者在略作总结之后,要求学生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人为什么那么强调人口数量之于国家的重要呢”,对这位敢于质疑的学生,笔者给予了肯定,但笔者并不急于回答他提出的问题,而是把问题交给其他学生,要求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找出答案。这样,在引导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对大胆质疑的行为的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重比较阅读,鼓励自主合作探究

所谓比较阅读是指把相关的作品放到一起来欣赏,比较异同,让学生在对比中熟悉课文,对课文相关内容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增加文言积累,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存在大量可供比较的文言作品,如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等,教师可将相关的作品放到一起教学,让学生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比较,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熟悉作品,获得对作品更为全面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阿房宫赋》时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指导学生阅读《阿房宫赋》之后,笔者又让学生阅读了贾谊的《过秦论》,并让学生通过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从不同角度去自主解读秦灭亡的原因,同时借助文本自主品味“赋”与“论”的不同特色。实践证明,运用比较阅读法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较阅读,可以是课文与课文的比较,也可以是课文与影视作品的比较。现在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如能将其运用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并加以比较,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文言素养。

三、 突破文本,注重拓展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仅仅依靠课内的文言文,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即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凭兴趣,自觉、主动地阅读?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推荐故事性较强的阅读篇目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文言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深奥难懂的先秦散文,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不妨选择一些古代寓言、传说或传记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例如《聊斋志异》、《世说新语》、《说苑》、《新序》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轻轻松松地阅读,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发现,文言其实并非面目可憎,反而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和文言的距离拉近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2)鼓励学生作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教师应鼓励学生作读书笔记,让学生将所读文章中的精彩片断记下来,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另外,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体会,所以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所读文章的主旨或文中某一方面的感受,并深入阐述,做到读而有感,这样,以读促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

在教授新教材文言文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文言文仅靠讲,是没有出路的,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课内到课

外,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由自觉阅读转为自主阅读,并形成能力,养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除了以上一些方法之外同,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读文言文原著,多积累词语、句式以及文化常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而且随着阅读量的扩大,古典文学中优秀的营养就会在学生的思想中积淀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阅读过程中得以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z2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