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2

更新时间:2023-07-21 10:53: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及对策

一 国芝汽车产业作由为弱·一翌项洪强幼志的稚梦鹤产想 业.但政是府,一奎直业采在取实践高关中却税政走向采亍了以事像期扩的反.井面希与望其国家能通保
护幼稚产业的初衷相违背 认真总结中国;气丰行业几世三年采的经验教ijiI反思我国的产业保护政采,为我匡包括汽车行业
在内的诸多产业的奎面开被提供参寺性建议
【关键词])气卓业现状对采
2001年11月1 3日.中匡正式加^世贸
组织.中国汽车业早过不惑之年 .然而在
十四年的^世艰难谈判中竟以’幼稚产业
争取到5年的保护期.鞭我訇的^世承
诺汽车关税将从2004年的34 2% 最终降至
2006年25% 的底线降税,}三个阶段进行。
自2 o o 5年1月 E起获国将取消汽生
产吕进1:3配额并将进口正常汽车关税降至
3 o% 此举为的是给长期处于计划墨济桎
梏中已过 不葛之在 仍属 劫稚产业的
汽车工业个强身健体的过渡期 政府考虑
的是中国汽车业年产值3 o 0 o亿元带动
蛔关产业产值2 o o o亿元涉殛千万人拘
就业作为国民经济的 夏柱产业决不能轻
言放弃 三年的保护期已经过去.从2005年
开始我国汽车产业也即将厦临真正的考验
认真总结中国汽车 业人世三年来的经验教
I. 反思我匡的产业保护政策.也可为袭国包
括 气车行业在冉的诸多产业的全面F故提供
参考性建议

、较量:本土汽车行业暂居下风
1政府垄断性管理
为扩太规模2 o o 1年5月25目国
家经贸委公布了'L-ft.车工业十五规划》明
确提出通过兼并重组 集中扶持一汽东风
上 气集团等优强企业尽快;皇大实力: 在政策
导同资金新产品审批等方面进一步向三大
集团倾斜但由于旧体制项目审批目录管理
的种种限制一批。}亍业外。汽车企业生产的
轿车如浙江吉利江苏悦选等尽管物美价
廉有市场尽管环保安全双双达标.在主营部
门新近取代 目录。的 公告中却穗上无名
新产品无法投产销售充裕的民营资皋难以
进^长期缺血的汽车工业另外.一些地方的
汽车企业投^产出的效率效益是靠地方保
护主义来维持的.这种靠地方保护撵起来的
汽车产业牺牲的是汽车质量售后月日务受
伤的是汽车用户.而受害最重的却是中国汽
车产业五身
2规摸小威本高
据统计.较国2000年的 气主总产最为200

万辆2003年的汽车产量为“4 37万辆同
比增长日3 25% 俚这200多万辆来旮1 o多
十厂家 中国今天有1 30家政府审批妁汽车
■ 堪称世界之最但重复建设严重规模普
遍偏小平均每个厂的年产量只有1万多辆
市场竞争严重不足汽车工业是一个规模经
乎特点突

出的产业尽管中国汽车企业近东
扩张鞍快但与世界重要汽车公司梧比仍然
偏小.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中国三太汽车生产
企业约产量加起来正比不上美匡戴克公司
家的产量虽然没有一定的规模由匡汽车
业劳动力价格优势难以发撂但中国汽车国
内价格都高得惊人:在劳动=})成本上尽营盘
国要比日太等国便宜B嘲但是由于种种
厚固 台资企业在中国制造一辆轿车要比国
际平均成直高出两三成其中日常运营成本
是国 互均水平的日倍制造成本是国际的两
倍零部件采购成本比国际平均高出5啷
3技术薄后开发能力低
经连改革开放以最的全面技术引世与消
化吸收.中蕃汽车工业有了长足进步己具备
相当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但仍她在技术引进为主的创新过程中=
首先是在我国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载货
车和客车专用车领域.井别在高挡和中高档
产品的开发上与发迭国家存在较大差 E 其
次在轿车方面尚不具有成熟的、较高水平
自乞整体轿车开发能力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产品平台 由于没有完整的轿车自主开
发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主要汽车生产
企业在 品技术创新方面弛于被动依赖跨国
公三的境地在产品开发与选择方面没有主
动坝再发在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方面
与国际先进 平差距甚大 多关键零部件
仅仅是外国产品的仿制 最后.中国汽车工业
的产品在电子化 信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汽
车工业相比乜存在着较大差距 电子部件在
中国汽车产品上应用拘程度仍然比较低
4跨国汽车*司在中国的垄断连 加强
在由国汽车卉场上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
轿车产品者1;是台资企业生产的并且基五上
是外匡品牌全球最著名约汽空制造厂商大
郡在中国台资建立了整车生产厂在商用圭
领域使用外国晶牌的趋势也有扩大之势 跨
国公司 拄术和品牌在台资公司中实际上具
有话语权和产品开发主导权.2004年是跨
匡 司垄断性逐步加强的一年其在汽车及
零部件市场上的垄 表现主要有三千方面
一是投资方式M台资走向独资跨国公司具
有明显的资金品牌和技术悦势.独资可使他
们进一步垄断 在汽车零部恽行业跨国公司
从台资到独资的趋势十,}明显.M博世、德尔
福等大配套商到博桔华纳这样的
中等零部
件商.在甲国郡基本走均是这样豹路子二是
并购或控股国内企业并吃掉国内晶牌 一些
以品牌或眩心技术见长的跨国公司王在形成
新的行业垄断.通迁并购或控股的方式挤占
或吞并国内企业跨国公司的这些方式虽然
不会大幅度提高市场的舞中度但如果并购
的企业过多 占

市场份额篷太.就会取碍市
场支配地位甚至垄断地位三是现在跨国公
司在华的台作方式从产品、一般技术台作到
品牌标准台作竞争模式目一般商品竞争转
向品牌专利的角运抢先制定行业标准.控
先进技术以保持其垄断地位
5资金与人才蚨乏
目前国内用于R&D(技术开发与投^)
妁投八仍然很低2002年国内全行业 发投
A仅占销售总收八白皇1 45% 一般来讲轿
车开发有两个层欢一是换代开发二是车身
开发.即对现有主型均车身底盘电气系统
玷力总威和传动系统等方面进行改造赋予
车身内外装饰全新的造型和设计=相对而言
448
维普资讯
前者开发周期长,耗资巨大(约80—90亿元).
非国内任何一家汽车公司所能承受。而在开
发周期相对较短、耗资较低(约1 0—20亿元)
的车身开发方面.中国某些大汽车生产企业
已经开始有所介入 同时中国汽车工业中仍
然缺乏站在世界汽车工业最前沿的、高水平
的技术开发人才.且有限的人才分散在不同
的企业中。汽车产业本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研
究开发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因此.
汽车厂商如果要在价格方面占据优势.通过规
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便成了最优选择。
二、反思及对策: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按照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汽车产业作
为一项幼稚产业 政府一直采取高关税政策
予以保护.并希望其能通过与国外大的汽车
公司的合作.来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由弱变强
的梦想.但是企业在实践中却走向了事物的
反面.与国家保护幼稚产业的初衷相违背
2004年6月1日备受汽车业关注的新的《汽
车产业政策》(以下简称《新政》)正式颁布
提出该政策的目标是”在2010年前使我国成
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国.并使汽车产业发展
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几家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到2010年跨入
世界500强企业之列 。 新政》现在离2010
年还有几年时间.反思前一阶段汽车业做法.
对我国实施产业保护政策提出一些建议.可
谓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对此,笔者提出
四点建议以供参考:
1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作为一
种资源配置方式,客观上要求经济运行中的

基本经济联系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社会资
源的分配主要由市场调节.资源配置过程是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在市场机制不能
及的部门和领域.则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措施
和国家计划发挥调节作用 因此,市场经济
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公平的市场竞争创
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理顺政

府与企业的关系.
避免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只在市场做不
了或做不好的领域发挥作用。中国汽车的失
败则在于没有脱出计划经济的窠臼.地方保
护主义严重.人为分割市场。汽车主管部门应
该有这样的眼界和心胸:扶植“三大”的同时.
允许 行业外”的汽车企业参与竞争。只有投
资充分才能使汽车工业在国外产品竞争面前
有竞争力。汽车业作为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
支柱产业,政府的管理是断然不能松懈的.关
键是制定规则、当好裁判。比如在环保、节能
安全与高新技术含量等方面要设置一定的技
术门槛.防止各地汽车厂一哄而上,避免低水
平重复的弊端就势在必行。
@
2所要重点保护的产业实行规模经营
我们知道.规模经营能够降低成本.节省
费用。笔者认为.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结构
效率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加快汽车
产业资产重组。我国目前的汽车产业规模结
构.如果不尽快通过资产重组得到改善.不要
说获得产业规模结构效率.恐怕生存都困难。
因此.我们必须排除各种干扰 以资产为纽
带.实施以企业购并为核心的重组 以形成跨
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汽
车企业集团。其次.要加快重点国有汽车企业
改革。一方面对国有企业要进行产权制度改
革.由目前的国有企业逐步向股份制过渡。另
一方面改革企业的组织体制和管理方式。再
次,优化零部件工业组织结构。零部件企业
组织结构优化应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选择培
育中坚企业。对中坚企业的培育要采用由政
府与整车组装企业共同培育的方式进行。第
二,对中小零部件企业进行重新组织.建立零
部件工业内部的分工结构。最后.建立汽车厂
商退出机制。要达到这个目标,主要是建立合
理的市场退出机制。第一.完善社会保障体
系 ,要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养
老保险制度等。第二.大力培育、发展资本市
场 汽车企业的市场退出实际上是企业资产
和产权的交易与转让过程。第三.建立健全企
业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企业的退
出活动.从而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以最
终实现产业内企业规模结构的优化。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革开放后.我国的汽车制造技术有许
多进步.但长期引进技术,实际上是只引进不
消化.使我国汽车工业掉入两个怪圈:一个怪
圈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其二是能力越
弱越依赖.越依赖能力越弱。这两个怪圈反复
循环.我们的汽车工业在这两个怪圈中挣扎。
笔者认为:中国汽车业出

路的首要问题是努
力争取双赢平等的合作 但不能一味依赖。充
分利用国内外物质和人才资源,努力形成有
竞争力的自主品牌,通过创造自主品牌,锻炼
队伍.造就人才.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使我
国的汽车工业进入创新一增长能力一再创新
一进一步增长能力的循环 在支持国有企业
和合资企业的同时.也应该扶持有志气的小
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其次是给本地开发的产
品以税收优惠.其三.实施关键汽车技术的国
家工程 改变支柱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柱
空心化现状.并提出自己的法规标准。
但应注意的是:合资不必与自力更生对
立.鼓励自力更生也不必排斥国际合作.我们
所强调的是企业要拥有自主的发展权.这是
中国汽车的立身之本。只要坚持体制改革.坚
持引进消化创新的路子.鼓励自主品牌,发扬
创新精神.中国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走自主
开发之路。
4.正确处理引进外资与保持产业安全的
关系
在开放国内市场 利用外资的过程中.随
着外资的涌入.特别是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
资金和技术实力占领国内市场.国内相当部
分行业和企业包括汽车业在内感受到了巨大
的竞争压力.部分企业甚至包括国内先进企
业因无力与跨国公司相竞争而陷入困境.这
种状况自然引起我们对利用外资和发展民族
工业的思考。
利用外资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
来.引进外资不应影响国内经济秩序或削弱
民族工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引进外资.更要
管理外资。目前在多项国有、民营企业重组并
购工作的过程中有一种倾向 一些地区和部
门的大型国有企业.正在和外国资本形成广
泛联盟,他们认为外资可以挽救自己。这种
“内外合谋”,使得外资可以轻易地参与瓜分
长期政府垄断而形成的特殊利益。如果在改
革开放之初.我们对外资可以来者不拒.甚至
不惜代价.那么发展到今天.这个思路惯性不
应该再延续下去。
因此,政府应立即着手研究后WTO时期
对外资的调控手段,参考他国经验,在法律许
可的前提下突出对民族企业的政策支持。我
们要从各行业选择一批具备一定技术能力和
产业基础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政策及适
度的保护政策.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形成一
批以本国为主的大企业,在开放过程中增强
本国经济实力。

考文献:
[1]中国汽车业奇迹背后的新忧惠缺乏
创新能力作者:赵英来源: 中国企业报
2 004-1 1-24
[2]王素清汽车业再次破冰[J] 中
国经济信息 2 0 0 4 (2 2 ): 1 6
[3]张丈魁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现状和
重组政策取向[J]财经

科学,2 00],(4)
[4]陈明森市场进入退出与企业竞争
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 OO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jy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