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18 13:25: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学年度高三起点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9年8月28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狺狺饮马荧光屏一应俱全

B、瓦菲绯红皇贵妃雨雪霏霏

C、裨将复辟庇护权麻痹大意

D、招徕青睐耐火砖万籁俱寂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跳槽租凭权醍醐灌顶树倒猢狲散

B、谍血协奏曲骨鲠在喉时世造英雄

C、寒喧副食品陨身不恤不落于言筌

D、辖制银镯子起承转合家书抵万金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南眺黄山,的几笔淡墨;北望长江,飘飘欲举的云烟。脚底下九华山的这一片峰峦岩壑,寸寸尺尺的翠,罩着淡淡的香雾,真是一幅的宗教风俗画,也是一幅恬淡的自然风景画。斯时我独享这一方美丽的江南,心在山道上,通向幽香的林间。

A、若隐若现一束凝重蜿蜒

B、时断时续一缕肃穆徘徊

C、朦朦胧胧一寸典雅驰骋

D、清秀灵动一丝持重飞奔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专家提出:许多国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都要预先若干年向社会公告,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小步慢走”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

B、绿草如茵的平原、枝繁叶茂的大树、蜿蜒流淌的清泉、乡间小屋用花草精心装饰、时隐时现的丛林……阴霾的清晨,达西先生走出自己美丽的庄园,走向伊丽莎白的家。

C、台湾地区25日就钓鱼岛事件发表看法,认为相关各方应搁置争议,基于平等互惠原则,共同开发、享用资源,以维护该地区的和平稳定。

D、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老师介绍说,厦门大学在新学期准备开设“爬树课”,是借鉴了美国、新加坡、台湾部分大学经验开设的生存训练课;爬树,意在锻炼学生的体能。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

A.宝玉身上有从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上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宝钗则有癞头和尚送的金锁,上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

B.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语言天赋,善于运用人物的内心独白来揭示剧中人的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同时,或文雅,或粗俗,或深沉,或诙谐的双关语,也极大地丰富了剧作的内涵。

C.巴尔扎克和雨果分别为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巴尔扎克的创作了《人间喜剧》,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羊脂球》等;.雨果的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

D、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简练明快,《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印第安营地》《桥边的老人》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作家与知识的关系

摩罗

大约二十年前,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提出作家学者化问题,引起较大反响。

学者和作家都在致力于人类命运和人生幸福的思考,所不同的是,作家以想象力成全思考,学者以知识积累促进思考。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就是期望作家通过增强知识积累,促进自己的思考和创作。

这种期望是否一定可以实现?

知识是人类文化成果的一个方面,作家作为文化人群体的一部分,当然应该具有较多的文化知识。有人把曹雪芹、巴尔扎克的创作称为百科全书,证明作家在知识上的优势能够成全他们的文学思考和创作。

但是,如果据此认为作家知识越多越好、进而有意追求知识的膨胀,却未必合适,甚至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艺术感觉。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对于作家来说,更重要的不是拥有知识而是拥有文化。即使对于学者,也是如此。王蒙先生提出作家学者化时,所针对的现象不是作家没有知识,而是包括作家在内的知识群体都没有文化。

知识是前人生活经验的总结,知识积累越多,就是了解别人的经验越多。然而,再多的知识积累也不能保证积累者必然具有创造力,尤其不能保证积累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创造力。有的人被知识塞满了脑袋,无法腾出足够的空间来培育自己的想象力、发展自己的思考,这等于扼杀自己的文学才华,破坏自己的文学创作。

文化是穿透前人经验、审视人类生活把握人类命运的能力和禀赋。一个创造者虽然也必须一定程度地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为精神文化提供自己独特的东西。这种独特的东西不是像学者那样根据前人的经验推演、归纳出来,而必须从个人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思考、独特想象中生长出来。这就需要仰仗内在的禀赋和文化想象力。

所以,决定一个作家的发展空间的,不是这个作家的知识储备,而是他对于人生和世界体验的深度,对这些体验挖掘和思考的深度,以及他的文化想象力发达的程度。鲁索的知识积累肯定不如伏尔泰,但是伏尔泰只是典型的学者,鲁索既是学者又是作家。沈从文的知识肯定不如胡适那么深

·2·

厚,但具有文学创作才能的恰是沈从文而不是胡适。萧红不如萧军的知识多,但她的创作充满了文学的光彩和精神的魅力,其影响力远远大于萧军的作品。

一种知识有可能启示人类思维朝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但也可能构成思维障碍,制约着人类对世界和生命存在的新的可能性的体验与想象。所以,一个艺术工作者和关注灵魂出路的人,对于人类既有知识保持适当的警惕和明敏的反省常常是必要的和明智的。

一个时代的知识体系只是向世人展示公共经验和公众认同,作家则是用自己独创的文本向世人展示个人经验。这些个人经验有时候是对公共经验的补充、质疑、挑战与否定。文学的特征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感受世界,不是理性活动而是情感活动,所以这种挑战有时候不是冷静的辨析和论证,而是带有或者悲悯(如曹雪芹《红楼梦》)或者蔑视(如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情感本身就是知识之外的事物。

每一个业已僵化的知识体系常常是阻隔在人类与真理之间的妖氛魔雾,它们妨碍人类对真理的探索,锈蚀人类的灵性和生命的光彩。而所有的知识体系都是必定要走向僵化的。过分信赖某一个特定的知识体系,常常导致文学的概念化、模式化、庸俗化,最终会像陷阱一样折断文学的脖子和翅膀,使它永远无法飞向自由的天空。

最伟大的作家不但总是站在人类知识体系之外审视世界、探求存在的真谛,而且总是站在人类知识体系之上悲悯人类、吟咏生命。

6.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作者摩罗关于“作家与知识”的观点的一项是

A.曹雪芹、巴尔扎克的创作可称为百科全书,

B.鲁索的知识积累不如伏尔泰,而鲁索既是学者又是作家。

C.沈从文的知识肯定不如胡适那么深厚,但具有文学创作才能的恰是沈从文而不是胡适。

D.萧红不如萧军的知识多,但她的创作充满了文学的光彩和精神的魅力。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提出作家学者化问题是有特殊时代背景的,不可从字面来作简单理解。

B.知识不等同于文化,文化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更高层面的能力和禀赋。

C.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向世人展示了他对世界的理性认识和对世界的悲悯情怀。

D.就体验新的情感、想像新的可能而言,知识积累可能会表现出负面的作用。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和作家的思考方向不一致,工作方法和手段也不相同。

B.对于作家来说,拥有文化比拥有知识更重要,而学者却相反。

C.作家对于人类既有的知识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和经常的反省。

D.文学要想自由飞翔,就不能过分信赖某一特定的知识体系,因为所有的知识体系必定走向僵化。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3·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呻佔(zhān):诵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居类汇,各以其次次:顺序

B.吾耳目濡染旧矣。旧:通“久”

C.而又未必能世宝也宝:珍宝

D.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顾:不过,却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作者对于读书的见解的一组是

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③始乎博,终乎约④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⑤尊所闻,行所知⑥患于有书而不能读

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简要的介绍了藏书楼的情况,并通过描述徐健庵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

B.楼主人本来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给子孙,但又认为将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4·

C.作者认为守书比藏书难,读书又比守书难,最难的是能够从书中取立身处世之道,并身体力行。

D.作者赞扬楼主能运用从书中得到的知识来行事处事,所以上得天子敬重,次为朝中官员敬重。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

(2)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

(3)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注】①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1)请赏析“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的妙处。

(2)作者上片写梅与下片写梅,手法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总角之宴,。(《氓》)

(2),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3)画图省识春风面,。(杜甫《咏怀古迹》)

(4),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风之积也不厚,。(庄子《逍遥游》)

(7)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

(8),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四、阅读小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20分)

导盲犬的眼睛

毛丹青

⑴去东京的那天早上气温很低,穿大衣还觉得冷,可能因为海风太大的缘故,我的脸上有点儿像被细沙撒了一把一样,十分痒。

·5·

⑵去车站的途中,看见几位遛狗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大家都穿得很厚,棉帽子也戴得很严实,唯独那活蹦乱跳的狗狗显得非常洒脱,它们不顾主人睡眼惺忪的样子,一个劲儿往前拖,狗狗是主人,而人是奴仆!而且,有位女人的嘴里一直唠叨,大致意思是说;“狗狗别着急哦,一大早都是你的呀!”这是挺动漫的一个情景!

⑶从神户到大阪坐车的时间不过30分钟,到了新大阪车站以后再换乘新干线开往东京。距离上很远,但交通方便,我要办个什么急事儿,从家里到东京当天去当天回也是来得及的,只不过坐在新干线上的时间很长,往返路程加到一起需要5个多小时。

⑷坐列车坐得时间一长,遇见的事情就多。除了看各式各样的人,有时也会遇上令人难忘的情景。这回我遇上的是一个男人和他的导盲犬。

⑸当时他坐在我的边上,一直到他牵着的狗趴在他脚下的时候,我都没注意到他是盲人:看上去,他是一位长者,衣冠楚楚,很有绅士风度。他戴了一副眼镜儿,黑边儿的,但不是墨镜。一双眼睛也不是闭上的,而是睁开的。每次他挪动身子的时候,总会向我示意一下,轻轻地点点头,有点儿像鞠躬的样子。不经意中,我发现他的眼珠是配上去的,人工制作的,挺大的,但视线是笔直的。

⑹显然,他的狗是导盲专用犬,对主人的体贴无微不至。比如,主人脱大衣的时候,随手把票往前一放,导盲犬就领会了他的意思,一口把车票咬在嘴里,等主人把大衣放到衣架上以后再把嘴放到主人的手上。它把票还给他,舌头伸了出来,眼神十分温柔,尽管他看不见它,但他抚摸它的头,它的尾巴则高兴地摇摆起来。

⑺在整个旅途中,导盲犬一直趴在主人的脚边,而且眼睛始终跟主人保持着一致。长者坐在座位上一点儿也不显得疲劳,让我好奇的是他的“目光”似乎老是望着前方,也许是因为车厢的前方有一块电子新闻显示屏的缘故,长者就像看到了每一条流动新闻,尽管他没有表情,但总是一副领悟到了什么的样子。导盲犬跟主人完全一样,目光盯着显示屏不放。

⑻人是什么也看不见的,但导盲犬为了主人的“看不见”却在死死地往上看。有人或许觉得这是可怜的,可当我看到导盲犬带主人下车的时候,那些隐隐约约的可怜则完全被打消了。

⑼车到了东京站,导盲犬从地上站起来,与其说它是站起来的,还不如说它是缓缓地从地上升起来的。因为这时我才看清楚,它是一条很大的狗,金黄色的毛儿,油光油光的,非常威风,也许它往上看的时间太长了,眼眶里已经含上了泪水。

⑽导盲犬的动作是敏捷的,它抬起前爪,为主人开道,一边慢慢地往前走,一边把尾巴摇到主人的大衣上,几乎要把主人跟它的行走衔接成一体。车厢门打开了,当长者走到跟前儿的时候,导盲犬忽然横着趴到了地上,一动也不动。仔细看去,原来车厢与站台之间有一块挺大的空隙,如果不小心的话,就连视力很好的人都会摔倒的。

⑾导盲犬用了它的身体为主人垫平了这条通道!它在他的面前就像一张厚厚的金毯一样,光彩夺目。

⑿东京是繁忙的,车站上似乎没有任何人留意到这一瞬间,但我心里明白,他和它是一体的,是很难分开的。于是,我想,如果下次再来东京,从一出家门开始,只要遇上狗狗,我都要多看它们几眼!

(选自《读者》2019.17,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表述不正确的两项(4分)

·6·

A、文章第(2)段中见到那几位遛狗的人被狗“一个劲儿往前拖”时,作者发出了“狗狗是主人,而人是奴仆!”的感慨,表达了对狗的厌弃。

B、文章对盲人长者的描绘生动,特别是第(7)段将主人与“导盲犬”组合在一起,描神态,绘“目光”,特写精彩,形象逼真,具有雕塑感。

C、“与其说它是站起来的,还不如说它是缓缓地从地上升起来的。”一个“升”字,用语不凡,生动表现了“导盲犬”高大威风的形象美。

D、作者对导盲犬的情感在不断变化着:最初见它传递车票时,觉得“可爱”;然后见它“目光盯着显示屏不放”时,觉得可怜;文末它的突出表现又让“我”觉得它可敬。

E、“如果下次再来东京,从一出家门开始,只要遇上狗狗,我都要多看它们几眼!”文末作者用平凡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尊重生命、敬爱生命的情怀。

17、有人说,文章开头三段与作者所写的“导盲犬”无关,可以删掉。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4分)

18、简要概括导盲犬的形象特征,并分析刻画这一形象的手法。(6分)

19、“但我心里明白,他和它是一体的,是很难分开的。”这是作者发出的由衷感叹。其实,“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请你就这一话题自选角度,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2分)

20、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北京时间7月28日18:00,2019年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正式开始,中国选手易思玲和喻丹携手亮相,为伦敦奥运会首枚金牌展开争夺。最终,中国选手易思玲获得冠军,波兰选手塞尔维娅-博加卡获得亚军,中国选手喻丹获得季军。

在7月28日下午进行的女子10米气步枪预赛中,易思玲和喻丹分别打出了399环和398环,分别第二和第四,两人携手晋级决赛。易思玲从第一枪开始就落后于波兰选手博加卡。直到第八枪,对方出现失误,比易思玲少整整一环。随后易思玲凭借稳定的发挥,一举反超,最终获得了冠军。伦敦奥运会第一个颁奖仪式上,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是易思玲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但她已经是世锦赛和世界杯的双料冠军。这次收获奥运金牌,实现了这个项目的“大满贯”。赛后易思玲表示,首金的压力让自己成长。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赛后为获奖者颁奖后说“首金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的良好开端,是中国队实力的体现。我认为中国队将延续他们在北京奥运会上的好成绩。”

答:

2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描写“风雪”很有特色,其中一句写道:“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请你赏析这个句子。(4分)

·7·

赏析:

22.宣传家乡的特产应该是每一个学子“爱我家乡”的一种具体表现,你的家乡一定有着丰富的特产,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特产,为它写一则宣传推介语。要求有情有味,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4分)

特产:

推介语:

六:作文。(60分)

23.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只想永远永远牵着你的手,陪着你看透人世间悲欢离愁,直到双鬓白头,还有什么奢求,这辈子有你就足够,这是最美的最后。”歌曲《最美的最后》以其柔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海掀起波澜,成为我们平凡人生的一种朴素的追求。

然而,“最美的最后”并不仅仅局限于情感天空:你听,那“最后一次演讲”穿越时空,依然响在耳畔;你看,那“最后一片叶子”绿意盎然,依然鲜亮在眼前。小小的教室里,最后一排可能发生过美丽的故事;浩浩长江边,有着三峡移民对故土家园的的最后一次凝望。还有最后的奔跑、最后的跳跃、最后的坚守、最后的交接……

你的心中一定留存着许多美丽的“最后”,你对于最美的“最后”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认识,请联系实际,以“最美的最后”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都读fēi(考查多音字、鼻音、边音、易混字读音。A分别读yín yìn yíng yīng C“裨”读pí,其余都读bì;D“耐”读nài,“徕”读lái,其余都读lài。)

2.D(A凭—赁B谍—喋世—势C喧—暄陨—殒)

3、A(“几笔淡墨”不宜用“时断时续”修饰。远望长江,长江不可能是“一缕”、“一寸”、“一丝”。根据前面营造的意境,“肃穆”一词太严肃,“典雅”与“持重”均不宜修饰“宗教风俗画”。“徘徊”与作者的心境不合,“驰骋”“飞奔”则与情境及“山道”不够和谐,也不如“蜿蜒”形象贴切。)

4、C (A、“并以‘小步慢走’”后缺少中心语“的方式”。B、并列短语结构应一致。“乡间小屋用花草精心装饰”应改为“用花草精心装饰的乡间小屋”。D、主语缺失。“是借鉴了”前应加上“这门课程”。)

5、C(《羊脂球》是莫泊桑的作品。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的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6、A(A项只是“有人”用来证明“作家在知识上的优势能够成全他们的文学思考和创作”的论据。)

·8·

7、C(C项“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向世人展示了他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不成立,作者举例旨在证明“文学的特征不是认识世界而是感受世界,不是理性活动而是情感活动”。)

8、D(A见文章第二段:“学者和作家都在致力于人类命运和人生幸福的思考”。B见文章第五段:“对于作家来说,更重要的不是拥有知识而是拥有文化。即使对于学者,也是如此。”C见于第九段:“所以,一个艺术工作者和关注灵魂出路的人,对于人类既有知识保持适当的警惕和明敏的反省常常是必要的和明智的。”)

9、C(宝,动词,珍藏)

10、C①是传是楼的情况②是对于藏书、守书的看法。⑥是作者说自己的读书现状。

11、B(“本来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给子孙”于文无据。)

12、(1)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既然这样,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以……为,然则,汝曹各1分)

(2)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其,厚,易各1分)

(3)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循,虽,宾语前置各1分。)13、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译文: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

14、(1)此句以人喻梅(1分),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2分)。亦花亦人,形神宛肖,浑然一体。(1分)

(2)上片主要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用“寒梅点缀”“香脸半开”“玉人浴出”直接描绘寒梅初放的明艳娇媚。下片则转用侧面烘托,则以月色玲珑、金樽绿蚁、群花来衬托梅的雅洁不俗。(手法各1分,分析各1分,共4分。下片答对比可得1分。)文言译文:

15.(1)言笑晏晏(2)青青子衿(3)环珮空归夜月魂(4)登东皋以舒啸(5)

“有人或许觉得这是可怜的”。)

17 不可以。(1分)因为这看似无关的三段却与后文形成了反衬。(1分)

遛狗的人所领的狗与后文盲人的导盲犬形成反衬;寒冷的天气与后文导盲犬所带来的心灵的温度形成反衬,无聊的长达5小时的旅行的铺垫介绍与后文旅途中的收获进行反衬。(分析得2分)18特征:壮实威风、聪明伶俐、忠于主人(忠于职守)(2分)

手法:①细节描写(画眼睛、传递车票、躺下来护卫安全的具体动作动作。)

②正侧结合。(正面的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例句略。侧面描写:写盲人长者的绅士风度、谦和稳重均为写导盲犬做出了很好的衬托。)

③对比反衬。遛狗之人所领的活蹦乱跳,非常洒脱的狗与导盲犬的安静、踏实形成对比,反衬出导盲犬的忠于职守。(每个要点2分,答对两点的4分。)

19参考答案:可以从“人类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类可以巧妙地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角度展开。(观点明晰1分,结合文本阐述2分,结合社会实例阐述,3分)

20. 易思玲为中国夺得伦敦奥运会首枚金牌,意义重大。

21、①炼字精妙。形容词“纷纷扬扬”、动词“卷”、量词“一天”,都生动形象写出了风卷雪花、大雪漫天纷飞的景象。②映衬烘托。“彤云密布”用天空密布的浓云对风雪之大进行渲染烘托。(每点2分)

22、参考答案示例

(宜昌)三峡奇石:我的千姿百态邂逅在你的慧眼慧心里,我的铁血丹心融化在你的柔情蜜意中。(拟人)

三峡绿茶:初品绿色入眼帘,再品清香唇齿衔,三品春意溢胸怀,四品春色满人间。(排比)

·9·

昆山徐健菴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珍藏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既然这样,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誉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现在健菴先生已经拿出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借此以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以报答称扬美善的命令,绰有余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像我这个人就没有资格参预其中了。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只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之中,孤陋寡闻,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作记。不是已勉强应承先生之命,姑且写这些话回复,先生能否原谅我的老谬呢?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np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