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06-07 04:1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篇)》读后感

虽然很早就听说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但是直到这个学期,因为上课的原因,我第一次接触并阅读了《资本论》1(因为时间的关系和个人的理解能力有限,我只读了其中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我认真阅读了第一卷第六篇关于《工资》的内容,有了一些浅陋的想法。

《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我读的是第一卷第六篇关于工资的部分,这一篇由四章组成,即:第十七章:由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到工资的转化;第十八章:计时工资;第十九章:计件工资和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即表现为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的报酬。马克思首先指出了“工资的形式就把劳动日分割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都消去了;在工资雇佣劳动上,甚至剩余劳动或没有报酬的劳动,也表现得好像是有报酬的 货币关系隐蔽了工资雇佣劳动者的没有报酬的劳动。”2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工资的奥秘,在劳动力价值向工资的转化过程中,资本家通过货币关系巧妙的剥削了工人的劳动。在随后马克思列举了工资的形式的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工资形式,资本家总是可以轻易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还把工资的形式表现的完美无缺。工资国民差异的比较必须考虑决定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一切因素。

在这里我更想谈谈今天中国的工资制度。随着我国恩格尔系数不断攀升,贫富差距悬殊,尽管原因众多,但是与今天的分配制度有很大的原因。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上对党政机构和垄断企业的高收入非常不满,民众的“被剥夺感”强烈,危及社会稳定;同时,劳动者收入偏低,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也制约了经济转型。30多年来,中国作为转型经济大国,十几亿人创造的财富存量和增量相当大。在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体制的不完善,巨大的财富就从制度缝隙里漏出,造成收入差距悬殊,即使按国家统计局的口径,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已接近临界点。如果再计入“灰色收入”,中国的收入差距则早已陷入了警戒区。而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

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差距可能更大。截至2008年底,机关公务员退休金水平是企业的2.1倍,事1

2我所读的版本是郭大力、王亚南译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第二版。 马克思:《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第二版,第586、587页。

业单位月均养老金是企业的1.8倍。这种依赖于政策保护和资源垄断的“权力分配”,有悖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严重侵害了个人发展权,扭曲了收入分配格局。其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间造成收入悬殊落差的同时,也在人们心里划上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政府拿出措施,真正为人民服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yi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