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短信之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更新时间:2023-11-29 22: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一个18岁的男子用所有自尊忍住号啕,在温暖的火炉前,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

1936年,齐邦媛12岁,张大飞18岁——那年,他们第一次见面。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学生流亡关内。1934年,齐邦媛的父亲申请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一笔拨款,在北平(今北京)创办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两年后,中山中学迁至南京郊外的板桥镇。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家乡沦陷,亲人离散,无家可归。每到星期天,许多孩子就被齐邦媛的哥哥(当时也在中山中学读书)带到宁海路的家中吃饭,张大飞是其中的一个。在齐邦媛的印象中,张大飞很少说话。吃饭时,母亲总叫他坐在她旁边,不断地给他夹菜。

1937年的大年初二,张大飞和齐邦媛的哥哥一起回家。那天下了雪,很冷,屋里生了火。在母亲的询问下,张大飞开始说起自己的身世:他的父亲是“满洲国”成立之初的沈阳县警察局局长,因为接济且放走不少抗日的地下同志,被日本人浇上油漆,活活烧死。一家八口四散而逃,他和弟弟妹妹连夜逃往营口,投奔姑姑,并进了当地一所教会办的中学。在教会的影响下,他开始信奉基督教。在“满洲国”,因为日本人推行奴化教育,他又一个人逃到北平,考进食宿费用全免的中山中学,这才有了安身之所。

齐邦媛永远记得那个夜晚——一个18岁的男子用所有自尊忍住号啕,在温暖的火炉前,叙述家破人亡的故事。从此,张大飞经常去齐邦媛家。有一次,他带来一本小小的、镶了金边的《圣经》,说那是他唯一的依靠。

南京的生活,是短暂的宁静。一天中午,齐邦媛和哥哥,还有他的几个同学去爬附近的小山。“下午4点钟开始下山的时候,突然起了风。我比他们下山时走得慢,渐渐落后了。哥哥和那些大男生已跑下山,我仍在半山抱着一块小岩石,进退两难。山风吹着尖锐的哨音,我在寒风与恐惧中开始哭泣。这时,我看到张大飞在山的隘口回头看我。天已渐渐暗了,他竟然走回来,往山上攀登,把我牵下山。到了隘口,他用学生穿的棉大衣裹住我30多公斤的身躯,说:‘别哭,别哭,到了大路就好了。’”那一刻,齐邦媛永远记住了他眼中的温情和关怀。

《圣经》扉页上有一句话: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两人再次见面,已经是1937年10月。南京遭到轰炸,齐邦媛和家人乘船撤往汉口。在船上,齐邦媛母亲旧病复发,到汉口下船时已经昏迷,被送往医院抢救。祸不单行,齐邦媛的妹妹也吐泻不止,医生诊断是急性肠炎。两天后,瘦骨嶙峋的妹妹身体变得冰冷……13岁的齐邦媛,看到妹妹被一床白色的毯子包着送出,恐惧而又忧伤地去母亲的病房,正碰上医生对她舅舅说:“准备一下吧,希望不大。”齐邦媛就站在病房门口,寒冷、孤单、惊恐,一起袭上心头。

这时,她突然看见张大飞从大门进来,齐邦媛刚停的眼泪又倾泻而出。“他对我说:‘我已经在军校报名,11点钟要去码头集合,临走一定要看看妈妈。你告诉哥哥,我能写信时会立刻写信给你们。’接着,他拿出一个小包放在我手里说:‘你好好保存着吧,这是我要对你说的话。’然后,他疾步走出了医院大门。”

那是一本全新的《圣经》,扉页上有一段话,其中一句让齐邦媛深感温暖——祝福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最终,母亲转危为安。 同年12月,父亲来到武汉,那是齐邦媛第一次看见他流泪,他说:“我们真的国破家亡了。”战局异常惨烈,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土接连沦丧。很快,武汉危急,齐邦媛一家又转往湖南的湘乡。两个月后,齐邦媛收到张大飞的信,第一句便问母亲“身体如何”,他还说起参军的原因:报效国家,为父亲复仇。此后,齐邦媛一家辗转桂林、贵州,最后在“陪都”重庆安顿下来。

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

1943年4月的重庆,19岁的南开中学高三学生齐邦媛正在准备报考大学。一天黄昏,一个小女孩跑来对齐邦媛说:“有人在操场等你。”“我出去,看到他走过来,穿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他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怎幺一年你就长这幺大、这幺好看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赞美我,那种心情是终生难忘的。”

“我跟着他往校门走,走了一半,骤雨落下,他拉着我跑到一个屋檐下站住,把我拢进他掩盖全身戎装的大雨衣里,搂着我靠近他的胸膛。隔着军装和皮带,我听见他心跳如鼓声。只有片刻,他松手叫我快回宿舍,他说:‘我必须走了。’雨中,我看到他跑步到了门口,上了车,疾驰而去。”多年以后,齐邦媛禁不住喟叹:“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

那年夏天,齐邦媛考入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人还没住进宿舍,张大飞的信已经到了。同样浅蓝色的航空信纸,内容却多了一份牵

挂。一次“落地”(平安归来)后,张大飞难抑相思之情,写道:“我无法飞到大佛脚下三江交汇的山城看你,但是,我多幺爱你,多幺想你!”但两人宛如生活在两个世界。齐邦媛这边,生活虽然艰苦,却弦歌不歇;而张大飞那边,每天都面临血淋淋的现实,每次出任务,都在生死线上徘徊。

最坏的结果,在胜利前夕到来。1945年6月,离日军投降还有两个月。月初,齐邦媛收到了一封哥哥的来信,两页纸。信中说,张大飞在5月18日豫南会战时,因掩护友机,殉国于河南信阳上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2i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