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更新时间:2023-08-31 04: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金融专业理论与实务、信息技术及数理工程方面知识;能够开发、设计、综合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熟练掌握金融风险管理、投资与现金管理、公司理财以及金融产品的定价应用方法;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等工作;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金融、数学、计算机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能成为熟练驾驭金融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大型企业提供金融问题解决方案及能够参与金融产品创新开发、设计、综合运用和风险管理服务等相关服务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学习金融工程的基本知识,强调实践内容与理论内容相结合,注重基本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两方面实践,突出实践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为扎实而宽广的经济、金融、管理、贸易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性地汲取新知识的能力;

2.掌握金融学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数理工程方面知识;

3.掌握开发、设计、综合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基本知识;

4.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地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5.具有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投资与现金管理、公司理财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的基本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案例筛选、分析和比较等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

7.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

8.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并能从事简单的编程。

二、主干学科

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双语)、投资学、金融工程学(双语)。

三、核心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金融工程概论、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财政学、财务报表分析、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期货交易理论与实务、时间序列分析、中央银行学、数理金融、风险管理。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入学教育、军事教育训练、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实习、素质拓展、读书活动、毕业论文、毕业教育、就业指导。

主要专业实验:金融综合实验,证券投资模拟操盘、期货交易软件、ERP“沙盘模拟”训练。

五、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1

六、授予学位

经济学学士。

七、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85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资格。其中公共基础课45学分,文化素质课8学分,专业课91学分,实践课41学分。

(一)公共课学分要求:

公共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必修课,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共修16学分;公共基础课为必修课,含体育(4学分)、大学英语(16学分)、大学英语口语(2学分)、计算机基础(3学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就业指导(2学分),共修29学分;文化素质教育课为选修课,开设科学、人文、艺术三个系列,要求本科生至少选修8学分

(二)专业课学分要求:

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计91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须按教学计划修读,修满71学分;专业拓展课为选修课,按教学计划修读,修满20学分。

(三)实践课学分要求:

实践课主要采取集中实践教学,学分为41学分。包括以下环节:

1.军训2周,1学分;

2.军事理论,2学分;

3.安全教育,0.5学分;

4.读书活动,2学分;

5.社会调查,1学分;

6.生产劳动,2学分;

7.素质拓展,至少3.5学分(社团活动2学分,团委会同教务处认定学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2学分,团委会同教务处认定学分;职业技能鉴定2学分,学院会同教务处认定学分;文体艺术活动2学分,团委会同教务处认定学分;普通话1学分,校语委认定学分);

8.专业实践,1学分;

9.入学、毕业教育,1学分;

10.毕业实习,19学分;

11.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

12.自主创新学习:发表学术论文、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学科竞赛、职业技能比赛获奖等,获省级以上奖励一次,获0.5学分。此学分可替代部分专业拓展课学分。

2

八、课程结构表

(二)课程类别结构表

九、教学时间安排总表

3

十、教学计划安排表

(一)通识教育课教学计划进度表安排计划

1.公共课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

师开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课时不能用于主讲教师进行理论教学(计45分)

4

2.文化素质教育课(主要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表

注:要求本科生至少选修8学分。

5

(二)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安排表

注:专业基础课每生都必须修读(计71)。

6

(三)专业课教学计划安排表(表二)

注:*表示为专业限定选修课,每生均需选修,计14学分;无*为专业任意选修课,每生任意选修必须达到6学分,多修不限。

十一、主要课程简介

政治经济学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基本知识及

相应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

势。

会计学原理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系统全面地介绍会计基本原理、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及其应

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财务处理程序以及会计工作的组织和控

制等内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微观经济学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7

及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说明价格机制是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主要介绍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和社会福利理论等。

宏观经济学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通过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及其经济总量的决定说明资源利用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和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货币银行学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有关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基本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主要内容有:货币的一般理论、信用理论、利率理论、银行及其一般业务,金融市场的分类知识,货币供求理论及其均衡,通货膨胀的发生与治理,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等。

金融工程学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侧重于衍生金融产品的定价和实际运用,它最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创新金融工具,来更有效地分配和再分配个体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风险,以优化它们的风险/收益率。较为具体而言,金融工程是在风险中性的假设条件下,将某种金融证券资产的期望收益率拟合于无风险收益率;从而是趋向于一种风险厌恶型的投资型。

国际金融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介绍货币在国际间的起因和渠道,调整国际收支的理论和措施;国际储备的管理;汇率及其变动的经济影响、汇率制度、外汇市场、外汇业务及风险管理等;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及债务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货币体系等。

统计学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也是一门方法科学,介绍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等社会经济统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有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统计调查的基本方式;统计整理的方法和技术;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动态数列、指数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计量经济学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是建立在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是经济学中的一门重要的独立学科。它结合数量方法来对经济活动进行认识分析,并辅助于计算机专门软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计量经济学的一般概念及工作步骤、模型估计的基本方法、模型检验与修正方法、典型计量经济模型专题的讨论、联立方程组模型的基本知识、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案例。

证券投资学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基础课,以现代投资理论为基础,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投资决策的全过程。以证券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投资组合的选择、证券定价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等为理论核心,以证券投资工具、证券投资市场、证券投资分析以及维护投资运作的证券监管制度为主要内容,形成了证券投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

衍生金融工具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基础课,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其价值依赖于标的

8

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这种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标准化合约是指其标的资产(基础资产)的交易价格、交易时间、资产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标准化的,因此此类合约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货。非标准化合约是指以上各项由交易的双方自行约定,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比如远期合约。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衍生金融工具次级债惹得祸。

金融市场学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基础课,介绍了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产品、机制以及相关理论。第一部分介绍了金融市场的主要类型,如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第二部分介绍了金融市场的主要产品,如债券、股票、远期、期货、期权、抵押性资产等;第三部分介绍了金融市场的主要理论,如投资组合理论、CAPM理论等;最后一部分则对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公司金融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内容包括:公司及公司金融基本范畴界定,公司金融学的演变历史、基础理论,以及相关学科和公司金融决策基础;公司理财中投资、融资和分配这三个主体财务决策,相应地包括确定性和风险项目的投资预算、资本结构理论与融资实务,以及股利分配政策等;公司衍生融资工具、并购与重组决策以及短期财务管理技术等方面。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基础课,系统阐述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特点,分析其经营原理,提示其业务运作规律,总结其管理原理与方法。

国际金融函电

本课程是金融工程专业拓展课,介绍金融英语信函和电传、电报及SWIFT等的撰写(包括其结构、格式、写作技巧和草拟时应注意的事项等),其中主要有代理关系的建立、认证函(印鉴与密押等)、资信调查、会计业务、国际信贷业务、国际结算业务、查询业务、担保业务等方面的函件和电文,还有银行间其他各种事务性往来信函等。同时还介绍了各种信函的写作指南、语言特色和用法。

十二、专业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开放性的人才培养理念。不仅重视课堂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与教育。其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设置柔性模块,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到拓宽专业口径,科学设置专业方向,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形成由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等三个层次组成的完善的课程体系。其中,公共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组成,专业课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拓展课组成,实践环节由毕业设计、专业实习、专业实践、综合素质教育、就业指导和入学及毕业教育组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

逐步建设一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是金融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

9

会服务等目标得以实现的人力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包括:一是师资队伍的结构实现合理化:使师资队伍在年龄和职称结构上形成一个有序的梯队,即在现有教师“个个进学科,人人有方向”的适当定位基础上,确定高职称教师“传、帮、带”的对象(年轻教师)和培养目标。二是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合理化:力争所有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逐步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三是将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利用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选派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学习,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四是以“重基础、重素质、重学历”为原则,引进各种层次的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吸纳校外优秀人才进入团队从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项工作。

(三)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专业教师要大力加强包括教学理论、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理念与思想等方面在内的研究、交流与实践,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效果。在推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①推行标准化教学:在基础理论课上,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教学。首先从教材和教学抓起。实行三个统一: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②推行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特征的模拟仿真教学:建设好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高金融工程业务操作技能提高更多、更好的软、硬件环境。③对部分课程实行试题库制度:实行试题库制度可以更有效、更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对学生质量做出评价。④实行定期辅导制、讨论制:在教学中,教学组的教师应定期为学生上辅导课、答疑、讨论;适时与学生沟通,解决学生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创造良好实习环境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一是拓宽实习基地分布面:要利用各种渠道,联系实习基地,将实习基地建设由点向面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习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制度: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不能浮于表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制度,并组织学生贯彻实施。

(五)完善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作为一个金融工程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专业技能,而提高专业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展金融工程仿真模拟实验。因此,必须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金融工程模拟实验室,下设金融综合实验、证券投资模拟操盘、期货交易软件、ERP“沙盘模拟”训练四个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健全教育评价体系,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依据,即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是否相符。还要注重对学生质量的社会评价,即毕业生群体能否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

审定:杨国才

校对:潘锦云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f5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