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二次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15 22:53: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山西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 名 论文(设计)论乔家大院的旅游生命周期及其可持续发展 题目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山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起步较晚,以致旅游业目前还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山西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创汇量与日俱增,旅游产业有蓬勃发展 的势头。 近年来,国内政治经济的稳态发展为山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也为山 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客源。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使入境游成为拉 动山西旅游发展的有一大动力。 乔家大院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个旅游景点,并且发展势态良好,一度成为其 他景点竞相学习的典范。但其在经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影响了旅游景点的可持续 性发展以及珍贵文物资源的保护。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如果不注重旅游企业的经营 管理策略,企业最终会走向衰落。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乔家大院的生命周期就显得尤为 重要。根据乔家大院旅游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经营策略,可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并 最终促成其可持续发展。 赵芳芳 学 号 2007042102 所在专业 旅游管理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自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该理论的应用和研究意义进行讨论,尽管有不少批评,但接受这个理论的趋势更强。库伯就高度评价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解释功能是旅游概括性理论的发端”。生命周期理论是一个能合适地解释旅游地发展的模型:在指导旅游地规划和管理方面,可以给管理者提供长远的思想以及揭示各个阶段不同变化的影响力,生命周期的解释模型若能与供求双方的变量完美结合起来,很可能成为旅游一般理论的源泉。就中国情况而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应用这个理论框架去分析各种不同旅游地的具体生命周期特点及其规律、剖析形成这些具体周期特点和规律的内在因素,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并列出所查阅的主要国内外参考文献,要求3000字以上): 文献综述 ------关于乔家大院的旅游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 一,定义:旅游地生命周期(life cycle of destination ),用于描绘目的地变化的模型。目的地演化表现为明显的周期性,呈“S”型曲线,共分为六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和衰落或复苏阶段。 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 Model of resort life cycle,BuⅡer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1.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由来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1939年基尔伯特(E?Gilbert)的《英格兰岛屿与海滨疗养胜地的成长》一文。但一般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早于1963年由克里斯特(W?Christaller)在研究欧洲的旅游发展时提出,他在《对欧洲旅游地的一些思考:外围地区――低开发的乡村――娱乐地》一文中,阐述了他观察到的旅游地都经历了一个相对一致的演进过程:发现、成长与衰落。1973年,帕洛格(Plog)也提出了另一种获得普遍认可的生命周期模式。他把旅游地的周期与吸引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群体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了心理图式假说,并认为旅游地的兴衰取决于不同类型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同样,1978年斯坦斯菲尔德(Stansfield)通过对美国大西洋城盛衰变迁的研究,也提出了类似的模式,他认为大西洋城的客源市场部分由精英向大众旅游者的转换伴随着它的衰落。

2.巴特勒(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Butler’s application of life-cycle at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areas, and especially to resort areas, has attracted both acclamation and disputation almost since its arrival in tourism literature in the early 1980s. In fact, its ?rst appearance in a geographical journal in par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troubled history. While there are clearly geographical dimensions to the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TALC) it is almost incredible that it is the non-geographical aspects which have attracted much of the criticism, and some of the inappropriate application. It is, after all, a brave attempt to explore some of the systematic aspe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 chronological or temporal context; only some of these aspects are geographical, and few can have ascribed to them any degree of certainty above that of specul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nancial industries, the political regimes, and especially the planning profession would welcome the degree of certainty about tourism development decisions which many critics of TALC consider the concept lacks。

到目前为止,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iler)提出的。巴特勒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中,借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来描述旅游地的演进过程。他提出的旅游地的演化要经过6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在旅游地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 阶探查段: 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 参与阶段 旅游者人数增多,旅游活动变得有组织、有规律,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 发展阶段 旅游广告加大旅游市场,开始形成外来投资骤增,简陋膳宿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比较显着。 巩固阶段 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下降。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地方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相连。常住居民中开始对旅游产生反感和不满。 停滞阶段 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市场量的维持艰难。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相关问题随之而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bt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