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大病虫害防治方法

更新时间:2023-09-15 22:51: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1

2017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17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将呈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13.9亿亩次,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重发区域广,二化螟集中为害突出,稻瘟病、稻曲病流行风险高,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潜在风险大,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局部偏重发生,稻秆潜蝇、稻蓟马、稻叶蝉、稻瘿蚊、穗腐病等次要病虫有为害上升趋势。为了做好2017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7%以上,水稻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二、防控策略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分区治理、突出重点”为总体策略。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提高稻田生态系统控制能力。优先采用抗(耐)病虫品种、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协调应用高效、环保药剂防治技术。强调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促进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

态安全。

三、防控重点

按照水稻栽培类型和病虫主攻对象,分为华南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西南稻区、黄淮稻区、北方稻区。

(一)华南稻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传统双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重点,密切关注锯齿叶矮缩病、白叶枯病、三化螟、稻瘿蚊、稻蓟马。

(二)长江中下游稻区。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种植区,以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为重点,密切关注稻蓟马、大螟、稻秆潜蝇、黑条矮缩病、恶苗病、细菌性基腐病、穗腐病。

(三)西南稻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单季稻种植区,以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重点,密切关注粘虫、白叶枯病、穗腐病。

(四)北方稻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内蒙古、宁夏单季粳稻种植区,以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恶苗病为重点,密切关注稻曲病、稻潜叶蝇、穗腐病、赤枯病、稻飞虱。

(五)黄淮稻区。包括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单季粳

稻种植区,以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为重点,密切关注条纹叶枯病、穗腐病。

四、主推技术措施

各稻区病虫害防治优先采用农业、生物、物理、生态等非化防技术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基数,突出种子处理、带药移栽、破口抽穗期保护等预防性措施,辅以合理用药控制危害。

(一)非药剂预防技术

1. 选用抗(耐)性品种。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

2. 农艺措施。(1)翻耕灌水灭蛹。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2)健身栽培。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洁田园。稻飞虱终年繁殖区晚稻收割后立即翻耕,减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病毒寄主植物。

3. 生态控制。(1)生态工程控害。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

(2)合理品种布局。利用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进行合理布局预防稻瘟病。

4. 性信息素诱杀。在各代次二化螟,尤其是越冬代二化螟始蛾期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来控制害虫基数。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以水稻分蘖期距地面50cm、穗期高于植株顶端10cm为宜。

5. 稻螟赤眼蜂控害。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头/亩。每亩均匀放置5~8个点,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2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cm为适宜。

6. 稻鸭共育。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天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30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为害。

7. 物理阻隔育秧。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阻隔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二)药剂防治技术

基于非药剂预防技术的基础上,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开展药剂防治,药剂防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普及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技术。采用咪鲜胺、氰烯菌酯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吡虫啉等种子处理剂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

叶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毒氟磷种子处理或苗期喷雾,培育壮秧。秧苗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二是根据试验示范结果和抗药性水平,选择适合本地的高效、生态友好型药剂,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三是注重施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应避开高温和强光照时段施药。用足水量,常量喷雾亩喷水量不少于15公斤,水稻生长后期应加大用水量。四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各病虫害药剂防治技术关键点:

1. 稻飞虱。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黄淮稻区重点防治白背飞虱、灰飞虱。药剂防治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时对准稻丛基部喷雾。

2. 稻纵卷叶螟。生物农药防治适期为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化学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穗期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

3. 螟虫。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bt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