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02 08: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闻阅读与实践》讲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受孙老师委派和大家一起研究《新闻阅读与实践》这门选修课,说句实在话,接到这个任务后,感到很棘手,自教育部于2004年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后,虽已历经四年,但选修课的实施仍然是最大难点。切身体会就是上学期在开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随意性很强,一本教材,没有教参和其他教辅资料,但好在很多都是老篇目或者是一些大家的名作,网上及手里的资料很丰富,讲起来也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新闻阅读与实践》这门选修课在各省市还没有正式全面实施,相关资料少之甚少,虽然阅读了几本有关新闻写作方面的书籍及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认识上还是不够深入,今天在这里和大家谈谈想法,抛砖引玉,不足之处一起切磋。

我从两个方面来谈,首先是总体来介绍一下《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编排方式,《课标》对这本书的教学建议以及在课时安排上的一些想法。然后是本书第一章《新

闻是什么》第二章《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第四章《特写》在教学上的简

单理解。

一 、总体介绍 (一)编排方式

这本教材以简要的新闻学知识做引领,重点放在新闻各主要体裁的阅读与实践上。全册一共安排六章。第一章是学习新闻的基本要素,相当于一个总论,让学生了解新闻是什么,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形式。第二至六章是学习的重点,每章学习一个新闻类型,分别是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和报告文学。

各章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导引、阅读、实践。“导引”部分只是某些知识的必要铺垫,同时穿插一些有用的小资料,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完成。“阅读”一般包括3—4篇课文,课文的选择既考虑到类型,如“通讯”中的“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同时又照顾到内容、时代等因素。课文后一般安排有3—4道练习,供学生们结合具体文章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不同特点,学会阅读。“实践”以写作为主,但又不限于写作,其中还涉及一些与该体裁密切相关的活动,应该说带有较强的综合性。这一部分包括需要了解的与本次写作有关的一些知识以及参考活动两项内容,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完成实践活动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导引”和“阅读”中掌握的某些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获取第一手材料。

(二)《课标》教学建议

1.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由于新闻表现出的强烈社会性以及意识形态性,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要注意新闻作品的人文性因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但同时,也要注意新闻的工具性因素,让学生明白新闻这种体裁的一些本质特点。如新闻的六要素,是新闻报道的工具性基础,也是学生重点学习的基础知识。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系,是使用好这本教材的关键。

2.强调实践

强调实践包涵几方面的意义。其一,新闻学习应该将指导重点和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上,放在能够进行初步、简单的新闻实践活动上。其二,新闻是严肃的,它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不是随心所欲的文字创作,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态度和作风,是非常重要的。其三,新闻学习的实践性,还要强调让学生认真观察、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3.注意新闻文体的特点

新闻作为应用性很强的文体,最重要的是实践,采访、写作活动应该是新闻学习的最重要的任务。相比其他文体,新闻作品的借鉴的意义并不那么强烈,而且教材中大多数的新闻作品,也不具有其他文体作品那样的经典性。因此新闻作品的阅读,应该说更多的是为应用和实践提供一个知识平台。 4.注意与必修教材以及学生已有的新闻素养相衔接。

在初中和高中必修阶段,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学过新闻这种样式,各种媒体大量涌入生活视野也让他们对新闻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选修课教学时不应忽视这些已经有的基础。同时,还应将新闻的学习与当前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由老师或让学生自己从每天大量的新闻信息中,选取重大的社会新闻或学生们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这样,把这门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现实感和价值感,学起来有趣味。 (三)教学时数的安排 《语言文字与运用》这本书大致在五月初完成,有的学校还有可能延后一周,《新闻阅读与实践》在五月四日到六月二十日共七周时间,六个单元,时间很紧。和孙老师商量一下,第一章新闻是什么 ,计划安排三课时,侧重了解新闻的基本理念。第二章消息和第四章特写是教学重点,每章七课时,第三章通讯五课时,第五章新闻评论、第六章报告文学各用三课时。

下面就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四章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

教学目标:

一、 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以及新闻的结构

二、 了解新闻的采写过程以及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

三、 初步了解客观报道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客观评判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

信息的能力。

四、 了解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在报道新闻方面的不同特点,学会

选择不同的策略来阅读不同媒介的新闻。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主要介绍新闻的基础知识,教材写得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术语,大多通过富有趣味的例子来介绍知识,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师生对话的形式,互相交流,获得对新闻基本知识的初步掌握。教师注意搜集一些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应是本单元教学中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新闻

对于新闻的概念,教学中可由导语引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陪伴在身边的

新闻下个定义。

据说美国有一家杂志曾征求新闻的定义,结果10个报馆主笔写了10个定义,见仁见智,各不相同。有人戏谑地做出解答: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有人说这也过时了,因为人咬狗太常见了,要“非同寻常的人”咬狗,才是新闻,比如“80岁无牙的老妪咬狗”。也有人进行词源分析:新闻(News)就是东(East)西(West)南(South)北(North),实际上,在我们这本高中选修教材中,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二、新闻的特点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让学生推导出新闻具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及时性和新闻公开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第一章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的重点,为了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教师可搜集一些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新闻必须真实。

所谓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物的准确度,它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闻的生命。一般的文艺作品可以虚构,新闻报道无论如何不能掺假。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曾经说过:“假使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注意来往的船只,在水平线上出现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小事。他要报告漂流的遇难者,以便可以将其救起。他要透视雾幕和风暴,以便对前途的危险提出警告,他并不考虑他的工资或老板的利润。他是在那里照顾那些信任他的人们的安全和福利。” 在信息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们把了解世界的希望寄托在记者身上,希望通过记者随时了解世界风云的变化,以便作出相应的决策。若是新闻报道失实,便会误导人们的行为,导致严重的后果。这里有这样三个素材: 1、我国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曾出现过大面积的新闻失实。广东汕头贵州金沙曾在5月报道晚稻亩产3000斤和3025斤的纪录。6月30日报道河南遂平县小麦亩产3530斤;7月23日报道河南西平县小麦亩产7320斤。8月22日,安徽省第一个宣布自己是早稻平均亩产千斤的省;随后,广东、四川亦宣布自己是千斤省。到了9月18日,各媒体竞相报道四川郫pi县、广西环江县中稻亩产分别高达82525斤和130434斤。类似这样的失实报道欺骗了人民大众,也蒙蔽了一部分领导人的眼睛,认为我们中国可以赶英超美,致使中央的指标连连攀高,浮夸风也泛滥起来,在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农民多达三千多万人。这些责任虽然不能都归咎于这些失实报道,但是却不可避免的有一定联系 ,假大空、歪曲事实真相的报道,使新闻舆论机关失信于民,这样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2、2004年7月15日,美联社刊发了一张夸大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确认此图片经过电脑处理。16日,美联社对提供照片的摄影记者给予“开除”处罚。 3、历史上有名的水门事件,是新闻史上用正义演绎新闻真实的一段佳话。1972年6月17日,5个人因闯入水门大厦内的民主党总部被捕,这是尼克松为破坏选举而采取的非法手段,《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和卡尔不畏强权,对整个事件穷追猛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结果导致政府几个重要官员锒铛入狱,以及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遭出现的总统辞职 。 在对新闻真实性探讨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虽然有的人没有恶意的报假新闻,而是加入了合理的想象,这可不可以?此处是学生的一个探讨的重点,可结合教材中的例子展开,教材中举了一名苏联战地记者采写了战后第一篇以工人

为报道对象的人物通讯。报道中有这样的细节:他早早地起来了,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刮了刮脸,仔仔细细地梳了梳头发。老工人在见到报道后很生气,跑到报社对着记者摘下帽子:原来他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他在接受采访时是戴着帽子的,是记者在事后以想象代替了事实。因此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有这样两则报道素材:

解放后一篇追述刘胡兰就义的通讯,记者不清楚杀死刘胡兰的阎锡山手下长着什么模样,只是猜想到既然是国民党军队的走卒,一定横眉立目、大胡子、凶神恶煞,于是进行了一番描述。通讯一经报道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山西某公司的一个小职员,长的文质彬彬,看了报道后竟说了一句“这写的是什么呀,胡说八道。”当时正是阶级斗争比较激烈时期,他的同事们都很诧异他会说这番话,是不是知道什么内情啊,于是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详细周密侦查,发现这个人就是杀死刘胡兰的凶手。原来此人在解放后逃脱,隐姓埋名在此地,没有想到记者的合理想象竟使敌人暴露最后被绳之以法。结局看似是皆大欢喜,但这样的例子上哪去找呢,太罕见了。《解放日报》曾经报道一位叫陈燕飞的女同志怀孕5个月下苏州河救人的事迹。报道写的很好,引起了全国反响。可就是由于作者的所谓合理想象,误把“下”苏州河救人,想成“跳”进苏州河救人,违背了事实真相(她是沿着河边一个小铁梯走下去的,不是跳下去的),使不少读者产生了误会,因此失去了一次获得“全国好新闻奖”的机会。所以新闻应该让事实本身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添油加醋,不能歪曲加工,更不能“合理想象”。 但是,纯粹的真实、客观是不存在的,真实性就像围绕着客观事实这条横轴上下波动的抛物线一样,只能无限接近于事实的真相,却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实记录。新闻的真实性要受到新闻工作者生活经历、文化程度、习俗观念的影响,要受到国家、媒体意志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我们往往看到,虽然不同媒体都标榜客观、公正、真实,但对同一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也有差别,甚至大相径庭。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能够解读传媒信息背后的意义,了解传媒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从而鼓励他们做“主动的受众”,而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评判、接收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的能力。这一部分是教学难点,可以选择国内外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作品,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新闻真实的相对性,同时讨论影响新闻真实的因素有哪些。比如这样两则素材,同是报道北平解放: 【新华社陕北31日电】北平的人民久已像亲人一样的渴望着人民解放军。在知道了人民解放军即将开入北平后,北平的工人、学生、市民连忙热闹非凡的筹备着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因国民党军全部出城之一再延期而感觉不耐。人民解放军即将和平的开入北平的消息,使这个古城突然恢复了青春的活力,从1月23日起,物价顿然下降。街道上重新拥挤着欢天喜地的行人,他们到处打听着解放军入城的确切日期,询问着和传说着解放军和共产党的宣传品的内容。

【美联社1949年2月3日电】今日北平给它的共产党征服者一个热闹的欢迎,这只有这个经常被征服的城市才能做到。共产党向拥挤着的成千成万的人显示一两件东西看看——长达数里的缴获来的美国造的各种车辆。长列的市民在这个热闹的欢迎游行中把嗓子都喊哑了——正如当日本人占领北平他们欢迎日本人,当美国人回来他们欢迎美国人,当中国国民党人回来他们欢迎国民党,以及数百年前欢迎蒙古人与鞑靼人一样。北平在欢迎他的征服者方面是素享盛名的。

新华社的新闻稿着重报道北平一派欢腾,人民群众像对待亲人一样迎接解放军进城。而美联社稿也报道人民欢迎解放军的盛况,但是将之与迎接日本人、美国人、国民党人相提并论,可以说表达了美国一些媒体对中国人民革命的敌视和污蔑。一样的新闻“事实”,给人的印象却完全相反。 还可以选各国对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公正、客观”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然而在伊拉克战场上,战争的冲击却使得这条基本要求根本无法实现。美军的“嵌入”政策使世界各国记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共同采访伊拉克战争的机会,也使得战争报道呈现出了“战事同一报道迥异”和“一场战争多种诠释”的局面。 以CNN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千篇一律地只反映美英部队的“前进”和“成功”以及伊拉克人欢迎美军的镜头。即使播放美军士兵受伤或被击毙的消息,也极力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并找出各种借口。与此同时,阿拉伯媒体则从阿拉伯人的视角让世人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阿拉伯媒体在报道中谈论伊拉克人的伤亡以及他们的抵抗;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和最大的私营电视网长时间转播了半岛电视台播放的美军战俘画面,而这在美国是不允许播放的。总之,新闻的真实性需要学生掌握以下三点 1、 2、 3、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准则,新闻报道无论如何不能掺假 合理的想象并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但新闻工作者受他们生活背景、文化程度、习俗观念等因素影响,新闻报道中会有倾向性。

2、新闻必须及时

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指最新发生、最新发现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时间性越强,新闻价值越高。因此,新闻报道一定要讲究时效性,以现有条件下最快的速度发出去,与受众见面。在国际传播时代,互联网和卫星通讯的高度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实效已不再以天、小时计算,而是以秒来计算。时效性已成为了国际传播时代“角力”的焦点。特别对于重大的突发事件,抓住了时效性,及时抓住了时机和受众,就是站在了报道此事件的“制高点”上。谁忽视了时效性,谁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这里有历史上的两起典型事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引发学生深刻认识新闻的时效性。

反例:1986年4月25日,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苏联媒体按照重大情况不让人民知道的惯例,实行了新闻封锁,在事故发生了62小时之后,仍不肯报道实情。在西方媒介的大量报道下,直到4月28日晚上9时,苏官方才不得不发表只有42字的简短声明。一星期之内,苏联全部媒体没有登过一篇像样的消息,造成国内在无知的情况下盲目发布“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民众抢救以及人员撤离不及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惨痛损失。苏联政府还不能就核辐射在欧洲的大范围蔓延情况向世界及时提供及时的信息,甚至对邻国瑞典的咨询也给予“绝无此事”的回答,受到西方政府和媒体的严厉指责。

正例:2003年2月25日,清华、北大两校同天发生爆炸,由于政府放宽了新闻控制,及时发布消息,媒体及时报道,包括《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等在内的西方媒体大量引用中国媒体为信源,报道基调与中国媒体基本保持一致。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c5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