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9 23: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 术 教 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绘画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中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绘画造型的语言和表现方法,培养初步的审美经验。 2.学会从造型的角度评述美术作品,获得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对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造型艺术表现方法的了解。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语言知识评述自己喜欢的中外绘画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达芬奇创作的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作品。 你如何理解这幅作品?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解读一幅绘画作品。 二、讲新课 出示两幅作品

教师提问:抛开画面的内容,找这两幅绘画作品的共同之处。

教师总结:绘画创作都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艺术手段,即线条、形状、明暗和色彩等造型要素进行表现。这些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及运用方式便成为作者进行艺术表现或与他人交流的艺术语言。

1.绘画的造型要素

(1)线条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线条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线条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色彩造型要素:介绍色彩的四种分类: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的不同。了解印象派、立体派、表现派、抽象派画家及作品,如何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的。

1 (3)明暗造型要素:介绍几幅以明暗为主的绘画作品,同学感受并评价这些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以明暗为主的绘画既可以具体地描绘审美对象的生动形象,也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

2.了解绘画的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1)写实性绘画 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2)表现性绘画 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抽象性绘画 分别介绍画家及作品 3.欣赏优秀作品: 三、教师总结

了解了绘画的造型因素,我们在分析欣赏绘画和创造绘画作品时就要运用这些造型因素。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课题: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分好辩论组,一、导入 说明辩论的主题以及辩论的方法。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根推举主辩同学。 据需要加入适当的音频与视出示作品,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教学学生以组为单频,针对所出示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辩中的难、重点,并可更好地达二、新授 位讨论。 论。 正反方发言。 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根据学生辩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2 出形式美的法则。 三、总结

对课堂辩论中各组的发言及学习的成 果进行总结。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现实 多种多样的表现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的真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教师活动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学生活动 说明 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再现性美术 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二、导入新课 作品,并发表意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见。 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 3 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 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三、知识要点讲解 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形神兼备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 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学生可以就课件引导学生观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上的作品发表自察、比较、分果 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己的观点,与老析,从而获得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师共同探讨再现新知识。 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性美术作品的表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现方法及艺术效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果上所体现的特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征。 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 4 五、学生讨论研究 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 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说一说自己的观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点。 现性美术作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谈一谈优秀的再品与现实生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现性美术作品应活之间关系,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具备哪些要素。 再现性美术造而成。 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搜集美术作品图片,注意区别学生通过小组合这一活动的哪些属于再现性的美术作品,并与同学作的形式讨论研目的是通过交流和评述,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究再现性美术作欣赏、理解和行展示。 品与现实生活的讨论提高学联系和区别及再生对再现性现性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的表现性美术作品审美能力。 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课时 课题:静物写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初步了解静物写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提高欣赏和分析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5

(l)通过讲授、欣赏使学生了解色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2)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进行静物色彩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并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静物画中的色调。 教学难点:

色彩写生中环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准备教学用具和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 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静物色彩写生练习。 1.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 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就是色彩的三、讲述色彩知识 题,在师生讨增强学生的认含灰程度或饱和程度。 论中加深对知能力。 3.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色彩知识的对比、补色对比、同类色对比、面积对比等。理解。 (见课件中图) 4.色彩写生中影响色彩关系的几个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 可以提出问通过提问思考,6 (见课件图)分五步进行: 1.用铅笔画出大形体,注意构图和空间关系。 2.用较薄的单色画出大的明暗关系。 四、教师展示写生3.从画面暗部入手,把握整个色调,这一步步骤或演示写生步使画面色彩冷暖、明暗及前后关系更加明骤 确。 4.进一步用较饱和的颜色把上述关系表现得更准确些,注意边缘线的虚实变化。 5.最后刻画亮灰面,点上物体高光,勾出梨的果蒂,调整色彩整体关系。 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作品并根据老师摆五、课堂练习 学生各自准通过色彩写生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学生观看教体会到再现性师演示 美术作品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绘画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备好工具,进设的静物,进行写生练习。写生要求如下: 行色彩写生1.构图完整 2.造型准确 3.色调和谐统一 练习。 学生欣赏优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秀作品,并分组讨论,谈谈 认识和体会。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七、小结 体会到,要再现现实生活中生动、自然的形象,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 八、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尝试用写实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 作品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情趣。 (主题自拟) 知识资料: 色相:也是产生色与色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正是有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相貌特征,我们的世界才那么五彩缤纷,在诸多色相中,红、橙、黄、绿、蓝、紫是最基本的色相,以它们为基础依圆周等色相差环列,可得高纯度的色相环,在此基础上增加过渡可得十二色、二十四色等。

明度: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都是依靠明度来表现的。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特征,仅通过黑、白、灰的关系表现出来。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思考。无彩

7 色中,白色明度最高,黑色明度最低。 色彩明度的表现(见课件中图) (1) 黑、白、灰无彩色。

(2) 同一色相加白产生由深到浅的不同明度的差别。如:蓝、浅蓝、白。 (3) 同一色相加黑产生由浅到深的明度变化。如:绿、深绿、黑。

(4) 不同色相由于反射光线的强弱产生明度的差别。如:黄、橙、红、紫、蓝、绿等依次从高到低变化。

纯度:色彩的色相感越明确,其纯度也越高。黑、白、灰没有色相倾向的无彩色的纯度为零。不同彩色所能达到的纯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最高,绿色纯度最低,其余色相居中。(见课件中纯度的表现图)

(1) 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展示静物白色花瓶、红色玫瑰等)

(2) 环境色——不同环境影响下呈现的色彩。(如白色衬布对静物固有色彩的影响) (3) 光源色——不同的光源照射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第三课时

课题: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欣赏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体验其视觉感受,了解其外在的形式。掌握有关主观情感表现的知识,使学生对在美术创作中表达主观情感、创作思维过程、形象塑造方法等有初步体验,从而加深对表现性美术作品基本特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分析、评述和讨论,使学生了解表现性美术作品通过造型、色彩及构图手段所传达的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教学重点:

对表现主观情感的美术作品所包含的造型手段、表现手段及作品所传达情感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美术作品情感心绪的表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8 引导学生看背投,播放一组作品图片,观看视频,直观的了以直观的形象导入,有中外画家的表现性美术作品和兼有一、引导阶段 解再现、表现两种方加强学生的认识,激再现、表现两种方法而偏重于表现的法。 发学生的兴趣。 美术作品。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如果美术创作表达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看法和主二、发展阶段 观感受而不采用客观再现这一事物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通过师生对以上问题的交流讨论,导出本课课题。 学生讨论交流 以学生独立的分析所引发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激发其探知欲。 三、欣赏阶段 进入作品欣赏。由具象形象的作品入 师生共同分析、播放一组图片, 手,逐步向抽象形象的作品过度,师欣赏美术作品 有再现的、表现的、生共同从作品中寻找、分析、讨论作抽象的,使学生初步品所包含的造型要素和表现手段、作认识到任何美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表现意味、表现性美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术作品外在和内在的基本特征;回忆体现艺术家主观思想前课所学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及其创作情感,同时也是他对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启发、引导社会的审美评价与审学生能否在本课作品中感受出作者所美理想的表现。 表现的某种情感。 表现: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着 重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 板块课件展示:梵高作品《星月夜》 对作品进行分析:梵高的作品,都充满1:梵告诉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表现的《星月夜》中的世界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四、作品欣赏 高的方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作品 1.作品形式 2.作品内容 3.美术作品的背景文化 仿佛在燃烧,树木如诉诸了他内心强烈的同火焰升腾,星星如感情。 同爆炸的火团,天空通过梵高作品表现强似在旋转动荡,这些烈的个人感情因素, 教师提问:看到这样一幅《星月描绘,都表达了梵高加强学生对绘画表现夜》,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的主观情感。 9 主观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了解很多艺术形式都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拓宽学生的思路。 板块课件展示:《到处是生活 》《我 这件作品用写2:不和我的故乡》《绿洲》 实的手法描绘了一同表教师提问:你能感受到这些作品个生活的侧面,被流现方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吗? 放的老人、工人、士法的课件展示《到处是生活 》雅洛兵、工人的妻子和孩美术申柯 子,大家凑到窗口来作品 课件展示《我和我的故乡》夏加欣赏窗外一角的情尔 教师提问:画面的村庄是我们视觉的真实吗? 这幅画看似复杂、奇怪,理解它并不困难。作者给这一作品所起的题名,就是解释这幅画的一把钥匙。 课件展示《绿洲》马格利特 教师提问:在画面上你看到绿洲了吗?树怎么会长到桌子上?白云为什么挂在树上?作品为什么叫绿洲? 景。 通过《绿洲》的创意,引发学生的思考,领悟主观情感的表现在这里变得更为夸张。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o6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