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5 21: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造型的表现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作品中造型的几种重要的手段,这些手段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线条、明暗、体量、空间的造型方法和表现方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动手体会、欣赏与鉴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线条、明暗、体量、空间这些造型手段在美术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明白线条、明暗、体量、空间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深入的了解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线条、明暗、体量、空间这些造型手段在美术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这些造型手段是如何表现美术作品,并且能够应用到美术的鉴赏中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说说与美术息息相关的另外一个艺术学科音乐,问大家知道一首歌曲最基本的都是有哪些东西组成?

我们看音乐课本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七个基本的音阶,还有各种不同的调子,不同的符号表示音乐的起伏长短。这些是音乐表现的基础,那么我们美术也同样有这些基本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在美术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造型的表现。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美术的有哪些基础的造型表现方式。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

教师画一张羊的图片,用不同的线条描绘。

问:这两张羊给人的感觉不同的原因在哪?为什么会不同?

不同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线条作为一种最简单的造型手段,会根据线条的不同的特点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来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

在黑板画出4种不同的线条,问学生的感觉。

说明不同的线条给人以各种不同的感受,教师画出各种不同的线条让学生体

会起不同的感受。

分析《朝元仙仗图》中线条的作用

作者运用长垂流畅的线条,描写稠密而重叠的衣褶,人物安排 参差有致,繁而不乱,神采飞动,人物神情各异,构图整齐而不呆板,组织繁复而不杂乱。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几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从而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个性。

分析《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在盖里魔术般的指挥下,建筑,这一章已凝固了数千年的音乐又重新流动起来,奏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声响。 活动二: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问大家在除了线条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让这个圆形变得立体起来?

明暗的光影效果

我们来看看这个在光影照射下的立方体,他在不同的角度照射下产生了不同的明暗的效果,在暗处加深的他的色调就产生了立体的明暗效果。

这种明暗效果是西方人在摸索中慢慢的形成的,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达芬奇发明的薄雾法即描绘物体边界时线条并不涂实,而是采用模糊过渡处理,使之显得柔和,自然,融入背景。我们可以欣赏书本中《圣母玛利亚》,同时可以展示一些素描作品,解释如何用明暗来体现作品的立体感 活动三:

体量:指建筑物或雕塑作品等实物的物质体积 这个体量需要用对比的方式来感受更加明显 在黑板上画一个三棱锥,问大家觉得这个有多大?

在三棱锥的下面画一匹小骆驼,就发现其实这个三棱锥很大,而这种大的感觉是由对比而产生的。

我们在看一个建筑时,最先留下的印象就是建筑的体量,也就是说体量是建筑给人的最初印象,而结合了日光进行设计的造型将使之印象更为深刻。

巨大纯净的几何体会在阳光下被分成清晰的明暗面,整个提醒显得明确、清

晰,因而能在第一眼就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难忘的印象。埃及的金字塔、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体形需要一个相对开阔的背景,在拥挤杂乱的城市空间中,过于庞大的建筑体量和巨大的阴影会显得生硬、别扭,没有人情味。

体量的营造离不开光的介入。光将亮面、暗面和阴影这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划分出来,使体量和细部形体的天然面貌得以呈现。

只有在对比和空旷的地方更加能够感受体量的区别,除了在建筑中,在中国的绘画中也常常使用。例如《溪山行旅图》中巍峨巨大的山峰与微小的路人的对比其中差异巨大。可以感受到山峰巨大的体量。 活动四

空间,就是在画面中如何展示三维的空间感。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有哪些方式除了明暗意外可以表现出一个东西和另外一个东西有100米远?

在中西方绘画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透视法成为西方绘画重要的基础。纯粹建立在视觉准确上的科学方法被提出,影响着西方绘画。西方绘画的形式,建立在客观的视觉基础上,要求人的眼睛与物象之间距离固定、视点固定,视线的上下左右便出现了一定的极限。例如,如果我们站定不动,眼睛视线投注在物象的一点作中心,我们视线所及,在上下左右各有一个极限的边界,把这四条边界线连接起来,大致就形成了一个画框的比例空间,而这个比例空间,也正是西方绘画形式构成的基础。以画框取景的形式,试图再现在固定视角所见的真实景象。

郭熙提出构图的“三远”:“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高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为仰视,深远为俯视;平远为平视,成为处理全景山水构图的基本程式。从这个原理出发的中国绘画技巧,就能具体地描述出真实的空间感。这种技巧和前面所说的“可居可游”审美趣味相交相合最终成就了中国绘画超时间的移点透视。 三、小结

以上就是关于美术作品的的造型表现力是如何表现的四个方面,希望大家能够多将这些知识应用在美术作品的鉴赏方面提高大家的艺术鉴赏水平。

《色彩的感染力》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法选择: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同题材的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请学生欣赏并分析得出“现代绘画的特点”,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师):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发展,绘画逐渐淡化了再现客观事物的功能,艺术家们更多的是表现对世界的看法,抒发感情,对于绘画来说,画得像与不像、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家尽力去表现和把握他当时的心态,画他所感动的东西,因为他相信好的画是画面自身显现出来的,气魄在画的骨髓里,气息是清新和自由的,色彩以它的活泼雀跃在尽情地对比并显现和流动于我们的眼前。就像现在展示的这幅马蒂斯经典作品《舞蹈》一样,他用强烈的原色作画,大胆地进行着冷与暖的较量,在画面上放上他所感受的色块,他用大面积的孔雀蓝作背景,并使用黑色进行蒸腾和蔓延,就如同人对上苍未知力量深深的敬畏和内心

悄悄的祈语。舒展线条勾勒出的火红的人体,象征着生存的体温。手与手相挽在天与地之间起舞,这时我们好像听到了,那不是音乐而是惊天动地的鼓声。翠绿的大地在鼓声中被夜幕所覆盖,天地间不再拥有清晰笔直的界限,倒突出了人的轮廓与分量,舞动着的己分不清是生命还是火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这感性的现代绘画的世界中,领略色彩的无限魅力!(引入课题——《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

二、色彩知识回顾:

(师):既然我们今天是要探讨色彩,那么我们先来快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色彩知识,看看你们还记得吗? 1、三原色、间色、复色 2、对比色、邻近色 3、冷、暖色 4、非色彩色

5、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加入非色彩色白色调和,色彩的明度增高,纯度降低,画面显得明亮,温馨;加入非色彩色黑色调和,色彩的明度和纯度都降低,画面显得沉稳、含蓄、灰暗)

三、欣赏分析,发现色彩搭配的规律:

(师):好,回顾了我们以前所了解的色彩相关知识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师们在绘画中是如何来搭配色彩的。 (课件展示大师的作师)。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8幅不同的大师作品,有些大家很熟悉,有些可能是第一次欣赏。那么老师现在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这些作品中的色彩搭配有没有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色彩对比法:冷暖对比、补色对比(在讲解对比法是,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中不可55分)

色彩调和法:同类色调和、邻近色调和

展示《星夜》,请同学们判断此画是色彩的对比还是色彩的调和? 色彩调和:对比色调和(大统一、小对比) 四、欣赏分析,体会色彩的情感表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56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