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谈未来管理

更新时间:2023-06-07 13: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谈未来管理

彼得.杜拉克談未來管理

採訪整理●孫秀惠

這是一次很不一樣的採訪經驗。看到彼得 杜拉克的回信,讓我嚇了一跳。滿滿八頁的拍紙簿上,是他親自一字、一句書寫的回覆,有些地方還有塗改。每一張信頭,他都仔細的簽下自己的名字。

原以為,這位高齡已將近九十五歲的管理大師,接受《商業周刊》的電子郵件採訪,會是對著助理口述,然後由助理整理回覆。沒想到,他不僅是親自回答,而且是在三天內,遠早於我們向他「委婉」表達的截稿時間。

杜拉克一生著作不輟,從未停止觀察企業與全球社會的變動,他的熱情,從這幾張信紙表露無遺。

二○○二年其實是彼得 杜拉克人生轉折的一年,他生了一場病,從教職中退下,也在七月九日接受了美國總統頒贈的美國最高榮譽勳章「總統自由獎章」。現在,彼得 杜拉克大部分時間深居其美國加州克萊爾蒙特的居所。

因為體力的關係,他已經幾乎謝絕媒體了。在其《杜拉克談未來管理》中文版出版前夕,這次他破例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是近年來的首次,他也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將無法負荷再接受另一個採訪。從他親力親為的手稿,我們知道為什麼。

杜拉克豐富的管理理念,或許短短的幾個問題是無法呈現,但是從他對我們第一個問題只有一句話的堅定的答案,相信讀者可以體會,為何這位管理大師可以從二十世紀前半一直到二十一世紀開端,都如此受到尊敬。

以下是採訪內容:

全球思維下

五個遠眺角度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您一生研究管理、書寫管理不輟,有哪些管理的信念,是您這麼多年來從未改變過的?

杜拉克答(以下簡稱答):一句話:管理不是階層高低,而是責任。

問:您為最近即將出版這本《杜拉克談未來管理》寫了一篇序文,當中提到,管理階層決定 如何平衡目前的績效和未來的期望,有一種方法,您稱之為「遠眺窗外」,意思是去尋 找已經發生、但還沒產生全面衝擊的變動。您認為這種方法的成效最好,尤其是在世界 上變動最為快速的地方,也就是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的華人社會。 您可不可以指出幾點值得遠眺的趨勢?

答:這是個大問題,我只可以指出幾點方向:

一、人力資源的變化。

一百二十五年前,當大型企業首次問世時,能夠模仿的唯一組織結構是軍隊:層級 的、指揮與控制、縱向參謀;而明日的模範則是交響樂團、足球隊或是醫院。我相 信,我們正朝向更專注的組織及組織單位發展,而且建築在更明確的企業及個人目 標、自我約束及有系統的回饋上。

二、真正的全球化經濟已經取代了西方獨霸的局面,全球思維的興起,這將會帶來什麼 樣的影響?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谈未来管理

在新成形的世界經濟秩序中――跨國、區域整合及資訊密集,已經有兩項轉變凸顯 出來。首先,明日的跨國企業不太可能是製造業公司,服務業經濟正走向跨國性。 日本兩百五十六家的公立醫院中,多數是由芝加哥一家維修公司,負責維修及管理。 在曼哈頓,幾乎每家大型辦公室大樓,均由一家位於丹麥的阿爾路斯(Aarhus)維 修公司,負責維修及管理。

迄今所有的變遷中,變化最快速及最廣泛的,是世界金融體系的改頭換面。金錢就 像是資訊,沒有祖國,不管立法或社會習慣差異。

同時,全球經濟也是無法管理的,你只能發展資訊處理的能力,隨時蒐集更多資訊, 以便幫助你做最佳決策。

三、企業的存續依靠的不再是所有權與控制(ownership and control),而是依靠策 略。

過去的大公司會在明確的範圍控制一切,完成任務;在明日的資訊型組織,人們絕 大部分必須自我控制。但現在命令與控制逐漸消失,委外工作人員興起,他們的人 數在未來數年就會大幅超過機構員工,他們不是接受控制與命令的一群。公司現在 講究的是企業的策略,包括財務目標、資訊目標,以及在這些策略下,如何透過夥 伴關係來運用知識工作者。

四、每一項新科技興起,它們與每一個企業領域互動之下所產生的基礎變化是什麼?

五、中國未來是繼續蓬勃發展還是走下坡?

世界變化快 沒有永遠的領導者

問:現今世界變化非常快速,很多企業領導人都苦惱於無法有效的將成功經驗複製或是轉移 給他們所領導的人或組織。關於這一點,你有什麼建議?

答:你沒辦法「複製」或「移轉」經驗。譬如你聞到一朵很香的玫瑰花,這樣的經驗是無法 移轉的;每個人都必須要自己去聞玫瑰。

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透過組織的設計,有系統的提供精確的管理實務經驗(而非所謂的成 功經驗)給年輕一輩的經理人,讓他們得以從中得到啟發,在實際管理中創造出屬於他 們自己的模式。這一點對於未來非中心化的組織,以及隨任務而編制的組織尤其重要。

對於工廠的員工或者公司行政人員,則是透過我過去六年一直在倡導的「自我管理社群」, 來達到自發動作、有效的組織運作。

因此,我也必須再強調一次:經驗是無法「轉移」的。

問:在您眼中,二十一世紀的第一流領導者需要具備什麼特質?

答:現今許多關於「領導」的討論,其實都沒有什麼讓我感覺深刻的。我曾經跟政府部門許 多領袖一起共事過(包括兩位美國總統杜魯門與艾森豪),也跟企業界、非政府非營利 組織,例如大學、醫院或是教會的領導者,有過許多相處的經驗。

我可以說,沒有任何一位領導者是一樣的。成功的領導者只有兩點共同的特質:他們都 有許多追隨者(所以,不是管理階層就是領導者,領導者要有追隨者);另外,他們都 得到這些追隨者很大的信任。

所以,所謂的領導者並沒有一個定義,更不要說第一流的領導者了。而且,某一個人在 當今的情勢下,或者在某一個時機、某一個組織是第一流的領導人,卻很可能在另外一 個情勢、另外一個時間,跌得四腳朝天。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谈未来管理

最重要的還是一個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創新,領導者不是永遠的,尤其不可能依賴超 級領導者,因為超級領導者的數量有限;若是公司只想靠英雄或天才來治理就慘了。

管理階層上 女性更有競爭力

問:最近女性超越男性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您覺得未來女性領導者或專業經理人是否真的會 在各方面超越男性?

答:在人類歷史的每一個階段,以及每一個人類社會,女性工作的分量都跟男性一樣的重。 只不過在所有的社會與人類歷史的所有階段,男性所執掌的職位範圍比較大,以及他們 所從事的工作種類比較多。

傳統上,「紡紗者」―那些轉紡紗輪的―都是女性。至於在歐洲最常見的姓氏之一「織 布工」(編按:早年許多歐洲人的姓氏都是從他們的工作角色來的),則多半是由男性 來擔任。在歐洲,女人負責擠牛奶,在美國則只有男人,真的只有男人,才能當製陶工 人。只有在日本才看得到少數女性也是陶匠。

不過知識性的工作已經跨越了性別的界線了。

事實上,若論到最早年的專業知識工作,當時依然還是為單一一個性別而設計的。一七 九六年巴黎設立了 Ecole Normale醫學院,就是專門為男性進修研究醫學而設立的。當 時小學教育在歐洲已經是義務教育,但是Ecole Normale則只專收男生。六十年後,在 一八五四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南丁格爾創立了護理專門學校,則完全只收女生。

但看看今天的狀況: Ecole Normale醫學院裡有五成五的學生都是女性。而反過來看, 美國的護理學校,則有四○%的男生就讀。

美國最早的商學院(費城的華頓商學院),成立於一八八○年代;而哈佛商學院則成立 於一九○八年。然而,美國的商學院一直到一九五○年代,都還不接受女生。事實上我 算是開風氣之先,將女性學生引進商學院的人。那時候我在紐約大學商學研究院任教, 約莫在一九五五年或是一九五六年,我首度收了一個女學生。至於哈佛大學商學院,則 一直到了十幾、二十年後才開始收女生。

我的這個學生,後來也成為美國首位女性高階經理人。說實在的,當年她剛畢業的時候, 我為了幫她找一份像樣的工作,還真是費了一番苦工,最後將她引薦進入美國聯邦儲備 銀行的紐約分行。她也在那裡被拔擢為執行副董事長,以及研究中心執行長(不過,她 已經在二十五年前過世了)。

不過這已經是昨天的事情了。現在我們可以更有把握的提出這個假設:女性將越來越在 每一個管理的階層與男性一爭長短。事實上如今美國許多超級大公司,例如,惠普康柏 的執行長早已經是女性了。不只如此,許多大學的校長或董事長也早就是女性了。她們 可不是簡單的,面對嚴峻競爭的力道常讓男性甘拜下風,至少我早就是這麼想。

我認為女性會在跟「自我」(self)有關的領域特別傑出,例如人力資源。不過女性經 理人最大的競爭力表現會出現在金融領域。我相信再過二十年左右,絕大多數美國大公 司的會計長或財務長都會是女性。

不過她們在工程的部門也會有很快的躍升。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是克雷蒙研究大學的彼 得 杜拉克商學研究所(Peter F. Drucker Graduate Management School at 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編按:這個學校的商研所以杜拉克之名命名)剛剛完成的一項 接班計畫。

我已經差不多九十五歲了,一年前起,我不再在這個學校擔任教職,不過還是很投入的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谈未来管理

參與他們的校務規畫。杜拉克商研所由六個校務董事共同管理,每位的任期是五年。在 最近這次的會議中,我們決定除了這個學院的CEO(正式的頭銜是院長)還可能是個 男性以外,其餘五個職位都將會是由五個能幹的女性來擔任,她們現在也都是商研所的 同事。我們只希望她們會願意留下來接受領導的職務,不會被其他的競爭對手挖走了。

學習不間斷 才能和契機賽跑

問:您在書中說到,現今在新組織當中的舊經理人是面臨挑戰最大的一群。如果今天一名四 十歲的經理人員來到你面前,請您對他下個階段的生涯發展提出一些建議,您會怎麼說? 答:我只有一句話:繼續學習!

學習還必須持之以恆。離開學校五年的人的知識,就定義而言已經過時了。

美國當局如今要求醫師每五年必須修複習課程,及參加資格重新檢定考試。這種做法起 初引起受檢者的抱怨,不過這些人後來幾乎毫無例外的,對外界的看法有了改變,以及 為自己忘掉多少東西而感到驚訝。

同樣的原則,也應該應用到工程師,尤其是行銷人員的身上。因此,經常重返學校,而 且一次待上一個星期,應該要成為每一位經理人的習慣之一。

許多大公司目前都在建立內部的教育設施,但我建議這要小心為妙。因為內部訓練通常 有強調及強化固定觀點的毛病。為了開拓視野、質疑通俗的信念、養成有組織性的拋棄 習慣,最好是讓員工面對多樣化及挑戰。為了這些目的,經理人應該接觸為不同公司工 作、以不同方法辦事的人。

想要在挑戰性的世界之中擔任一名主管,同時,還能夠產生並且維持效能,就必須要注 意上述的若干要點。

這世界充滿了契機,因為改變即是契機。我們處於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而變化起自如 此不同的方向。

處於這種情勢之下,有效能的主管必須能夠體認契機,並且和契機賽跑,還要保持學習, 經常刷新知識底子才行。

問:在您許多本書中,您推崇了不少日本經驗。目前日本也面臨很大的挑戰,現在回顧過去 您所說的日本,您會有什麼修正嗎?

答:日本的大公司,有將近三十年到四十年的時間,能夠在內部的延續性以及外部的改造之 間取得成功的平衡。然而,就算是這樣的平衡也無法是永遠的。日本的內部延續性已經 開始變得僵化了。

二十年前當我開始對我的日本朋友與客戶提供諮詢時,我曾預測過這種現象,當時我們 討論的主題就在如何調整日本終身雇用制。此外,我也曾經對於我在日本政府工作的朋 友(尤其是那些在日本通產省工作的人)提出忠告:必須要改造功能不良的銀行體系, 不要等到有一天它們崩潰了再來收拾就來不及了(結果後來真的發生了)。

我從來不曾盲目崇拜日本的體系有多麼的優越,即便是在一九八○年代、日本正是興旺 時都是如此。

雖然在更早一點的時候,差不多在六○、七○年代,我的確倡導美國與歐洲的公司可以 採用一些日本的管理方式,例如決策流程等。而我至今認為日本在這方面還是很優秀的。 不過在一九八○年左右,正當日本卓越論在美國大流行時,我就反而很少再提日本經驗 了。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谈未来管理

我並不迷信日本優越論,甚至,我比別人都更早預測到日本危機的來到。

然而,我們也不要低估日本。日本具有領導地位的公司,在未來性的發展與新製造技術 的發展上,早就已經遙遙領先許多國家的企業。像是豐田汽車最新的廠房,就是完全不 需要任何人工的先進設備。此外,日本大企業(例如新力)在跨國的策略上,也是比許 多國家都還要更為進步、精密。

不過,整個日本若想要從政府政策性的保護銀行、保險等國內產業所導致的傷害當中恢 復元氣,恐怕還要好多年的時間。

問:台灣的競爭力在這幾年也似乎陷入緩慢不前的狀況。您覺得台灣的競爭力若要能再大幅 躍升,有什麼元素是不可或缺的?

答:我對於台灣沒有什麼研究,我只知道你們有個很棒的博物館(編按:指故宮),是世界 一流的博物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pi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