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更新时间:2023-05-31 21:1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

——以威尼斯与丽江古城为例

【摘要】城市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人类

文明的结晶。本文通过介绍两处世界遗产——意大利

威尼斯与中国丽江古城在历史﹑建筑特色﹑城市布局

﹑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对中西旅游文

化审美观念进行比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西旅游文化﹑历史﹑建筑﹑城市布局﹑

文化﹑宗教﹑对比

正文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是人类进

行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历经千百年的变革

与洗礼,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载体,

它的历史沉淀、建筑风格、规划布局、宗教文化是体

现该区域人类活动的最有力的证据。于是,不同的地

域、不同的文明造就了不同的城市格局与文化积淀。

生活于不同城市的人们,在影响城市发展的同时,渐

渐形成了对城市文化的审美观念。

2. 威尼斯

2.1介绍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它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

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她就好像一个漂浮在

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这个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欧最强大

的人力、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

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

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

河蛛网一样密布期间,这些小岛和运河由大约350座桥相连。整个城市只靠一条

长堤与意大利大陆半岛连接。

素有“西方苏州”之称的威尼斯四周环海,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

亚海滨的威纳托省(Veneto)。从地图上看,威尼斯仿佛一颗镶嵌在美妙长

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烨烨生辉。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始建于5世纪、由118个小岛构成的威尼斯,10世纪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航

运枢纽。总体上来说,它就是一幅非凡的建筑杰作。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

遴选标准C(I)(I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2.2 发展历史

这个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的城市,一度曾握有全欧洲最强大的人力、

物力和权势。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

和渔民为逃避酷似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

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

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人们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

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

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

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

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

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从此灭共和国亡。1849年

反奥地利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直到1866年威尼斯地区和意大利才实现统

一,从此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地区。

2.3城市布局

威尼斯水城大街小巷的特殊风光。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还要狭窄,

两条船 不能并开,只能单行。街道两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层大多为居民

的船库。连接街道两岸的是各种各样的石桥或木桥。它们高高地横跨街心,

一点也不妨碍行船。威尼斯的桥梁和水街纵横交错,四面贯通,人们以舟

代车,以桥代路,陆地、水面,游人熙攘,鸽子与海鸥一起飞,形成了这

个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在威尼斯地众多座桥梁中,

以火车站为通往市中心的利亚德桥(Rialto)最为有名,又名商业桥,它

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大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

面7米高,桥两头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桥上中部建有厅阁,

横跨在大运河上。大大小小的船只从太阳型的桥洞中穿梭,里亚托桥建

(Rialto)于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桥,后改为吊桥。在1444年的一次

庆典中,因不堪重负,大桥折断。1580~1592年,改建为现在的石桥。桥

顶有一浮亭,桥两侧是20多首饰商店和卖纪念品的小摊。威尼斯城内古迹

甚多,大大小小的120多座教堂,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

另外,还有依水而建的120座钟楼、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宫殿,都隔

河相临,十分别致。威尼斯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公元453年就开始了建筑

了威尼斯。

2.4建筑风格

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

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

市,却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只凭各式桥

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运河呈S形贯

穿整个城市。沿着这条号称“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精华而不

用担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于14至16世纪,

有拜占庭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筑地基都淹没

在水中,看起来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艺术长廊。

这里建筑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木桩一个挨一

个,这就是地基,打牢了,铺上木板,然后就盖房子,那儿的房子无一不

是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说,威尼斯城上面是石头,下面是森林。当年为

建造威尼斯,意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这样的房子,也不用担心水

下的木头烂了,它不会烂的,而且会越变越硬,愈久弥坚。此前考古者挖

掘马可·波罗的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见了氧才朽。

2.5文化特色

14世纪,许多威尼斯少年开始穿着颜色多样的紧身裤,以表明他们所属的

“裤子俱乐部”。然而,议会颁布了节约法令,但是潮流没有为之太大改变。

在16世纪期间,威尼斯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中心,并且以威尼斯乐派,与作

曲家所发展出的双重合唱风格,例如在圣马可教堂工作的作曲家威拉特。

威尼是早期的音乐印刷中心,贝特鲁奇几乎在印刷技术出现后就开始出版音

乐乐谱。而他的出版公司也吸引了全欧洲作曲家的目光,尤其是法国与法兰德斯。

直到这个世纪结束时,威尼斯因为它出色的音乐成就而闻名,例如安德烈·加布

里埃利与乔凡尼·加布里埃利创造的大规模合唱与器乐。

在这一个世纪,威尼斯是欧洲的印刷业中心,也是德国以外第一座拥有印刷

厂的城市,在1500年时拥有417间印刷业者。最重要的出版社是阿杜思·曼尼

修斯的阿杜思出版社,在1499年出版的《寻爱绮梦》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

美丽的著作之一,并确立现代的标点符号、页面版式及斜体的形式。他首次印刷

则是亚里斯多德的作品。

威尼斯双年展是世界艺术界和建筑界的盛会之一,由里卡多·塞瓦提可市长

于1893年发起。第一届展览于1894年4月22日开幕,后来因为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曾在1942年9月中断,1948年复办。

2.6 宗教

意大利大部分居民信仰罗马天主教,因而威尼斯当地教堂均为天主教堂,多

为古典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3. 丽江古城

3.1介绍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

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

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

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

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

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

商业活动。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

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

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

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1997年

12月4日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2发展历史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

驻兵操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

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 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

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

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

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丽江。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

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3.3城市布局

丽江古城的建设和住宅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对今天我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住宅设计仍然具有学习借鉴的意义。

丽江古城位于丽江坝中心,它西枕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这三座山犹

如三道天然屏障,挡住了来自西北的雪山寒风,从而“护得古城四季温”,为古

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城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主街和两条侧

街均从四方街的四角和腰部辐射开,每条主街又分支出诸多小街小巷,形成

逐层外扩的格局;同时街巷与古城的水系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了古城路网与水系

相依相傍、水乳交融的城市特色,构成了古城完美的城市布局。街道全用五彩石

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动的泉

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产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

穿墙过屋。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独特

风貌,使人倏然间感受到“东方威尼斯”的韵味。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

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

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

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洗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由此可

见,古城从选址到布局建设都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3.4建筑风格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

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

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

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

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

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

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

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每一处都是温馨惬意的活

动空间。

其中著名的建筑有古街、古桥、木府、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

福国寺五凤楼等

3.5文化特色

丽江古城的繁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己逐渐成为滇西北经济文化中心,

为民族文化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聚居在这里的纳西族与其他少数民

族一道创造了光辉灿烂的 民族文化。不论是古城的街道、广场牌坊、水系、桥

梁还是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槛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纳西人的文化修养

和审美情趣,无不充分体现地方民族宗教、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意

境和神韵,展现历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内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东巴文化、

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

3.6宗教

丽江是一个多元宗教信仰地方,多以东巴教、佛教、道教为主。东巴

教是纳西族全民信奉的古老宗教,源于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

自然崇拜为基本内容,祭天、丧葬仪式、驱鬼、禳灾和占卜等活动为其主

要表现形式。

4.对比

由上文介绍可知,两座城市皆是深深地受到各自不同的区域影响,不论是地

理位置、人文环境、宗教文化等因素,就像一把把的刻刀,开创出风情迥异的城

市格局。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必然带来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距,于是对两座

城市的审美观念也大相径庭。以两座城市的旅游文化审美比较,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就以传统的建筑风格来说。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内

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

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正如

李泽后先生所言:“中国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

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

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

排。”

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石头、混凝土等建

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

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

力。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

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

的审美情绪。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

特点,而表现天人对立的特点,以人定胜天为主题。城市的布局,亦按人的意志

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

由此可见,西方旅游者的审美往往通过对客观事实存在的景观的探索与认

知,得到感官的刺激与精神的享受,满足个人的好奇心,体现个人的竞争本能,

获得个人成就感。出行往往毫无计划,随心所欲。但中国旅游者出行通常有周密

的计划,可变通之处较少。只有这样不需要冒险的地方,能够满足中国人“天人

合一”“神与物游”的精神之需,在宁静中感受大自然的脉搏和旋律,在追求自

然生命和自然意境的感悟中,达到以心照物,妙悟天机的“天人合一”境界。

5.结论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

们开始越来越只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往往忽略了文化的继承。或许日后科技水

平足够发达,城市的功能越能体现它的多元化,但这样的城市终究只是人们的一

个暂时的落脚点,一个短暂的栖息地。因为这样的城市缺少文化的积淀,人们对

这个城市缺乏归属感,没有自己文化的城市终究会被人们遗忘。所以我们要更加

珍惜如威尼斯和丽江古城这样的城市,让更多这样的城市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亮

丽画卷,去展现一个个瑰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威尼斯水城,丽江古城

[2]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以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区与平遥古城为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qy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