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24 06: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

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 授课课时:2课时 授课教师:XXX

授课时间:2013学年第二学期

二O一三 年五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上一节探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基础上进行的。上一节学生通过反复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已经能够意识到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存在的物理关系。较之以往的教材顺序安排,学生自己动手获得的实验规律则更有说服力。这一点是本节开展最有效果的着力点。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试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部分内容,目的在于加强试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本节内容是在上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它们也是学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考试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2、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3、牛顿第二定律。

4、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数学表达式的得出过程和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四、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学生已初步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学生潜在的疑问:力、加速度、质量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数量关系?说明:学生的这个疑问是打破旧的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同时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前提。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气垫导轨与光电测时系统或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在教材处理上把牛顿第二定律分为两个学时。第一学时主要的任务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第二学时主要的任务是:建立牛顿第二定律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第一课时

1.1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学习分析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一般表达的含义﹙针对质点使用的、力为质点所受的合力,同时性、矢量性,﹚,能准确描述牛二定律,理解从实验的基础上得到其数学表达式。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2)过程与方法

1.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掌握课程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 →发现问题→形成→建立→检验→评价发展,能从实际运动中抽象出模型并用第二定律加以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修正错误的健康心理、具有团队精神。

1.2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第一学时,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小组(4~6人一组),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教师的策略是宏观调控整体教学进度,微观放活学生局部学习进程,让学生的学习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2)现代教学手段与启发式

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CAI课件和校园网络处理实验数据,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1.3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找出力、加速度、质量到底有没有具体的数量关系?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1.4教学器材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探究包):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门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滑片、细线、小桶、天平、砝码、细沙、弹簧秤、小车、木块、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秒表、毫米刻度尺、垫木、橡皮筋等。

1.5教学过程设计

(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夺金的情景。 教师:在决赛时,刘翔将自己身上一切戴的东西像手表、项链等都摘了下来,穿最轻的跑鞋。这样做的科学道理在哪里?

预测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情况下,物体获得的加速度就越大。

说明通过视频展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3)提出猜想

教师:那么、物体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提供一些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

附图片内容如下:

★为何体操,跳水运动员的身材都比较苗条、瘦小?

★从防止发生交通事故的角度考虑,说一说反超载的道理?

★F1方程式赛车的质量只有一般小轿车质量的三分之一,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神舟五号飞船返回仓返回时为何要打开降落伞?

预测学生有代表性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方面:(教师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板书归纳。)

1.与物体受到的外力的关系:

①与物体受到的外力有关;例如:骑自行车刹车:用力刹车时,用的力越大、车越容易停下来,即:阻力越大,自行车减速的加速度越大。

②与物体受到的外力无关;例如:用大小不一样的力推大石头,推不动,运动状态不变,加速度为零。

③应该是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有关;分析如下:用大小不一样的力推大石头,推不动,是因为大石头同时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受到合外力为零,因此、加速度也为零。

2.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例如:人分别用相同的力推自行车和摩托车时,自行车比较容易加速启动,而摩托车则较难。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较小的自行车获得的加速度就较大。

3.与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关系:

①与物体的速度有关;例如:速度大的物体较不容易停止运动,而速度小的物体较容易天下来。

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例如: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论速度大小,加速度都为零。

③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分析如下: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从公式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猜想:物体的加速度只与它所受合外力

和物体本身的

可知,加速度与速度的大小无关。

质量有关。

说明学生在生活中对“影响物体加速度大小的因素”有所认识,但这些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已有的认识,在这过程中教师利用课件提供一些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他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牛顿第一定律等),讨论猜想的科学依据所在,从而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只与它所受合外力

和物体本身的质量

有关。

说明: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与

的定量关系。

(4)探究a与F、m的定量关系

1.确定研究方法

教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物理方法来研究与 预测学生的分析可能如下: 分两步进行研究: ①保持研究对象的质量

一定时,研究加速度和合外力

的关系;

的关系。 三者之

、的定量关系呢?

②保持研究对象受到的合外力一定时,研究加速度和质量

然后综合两次的研究结果,进行推理和归纳,便可找出与

间存在的关系。

教师在确定研究方法后,简单地介绍“控制变量法”。说明初中阶段学生曾多次应用过控制变量法。如果学生回答有误,教师启发学生回忆:研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这三者关系所采用的方法。

2.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探究方案:包括使用哪些实验器材,如何进行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9c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