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处罚法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20 13: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课第一框“治安管理处罚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共五个单元,前两个单元涉及道德的内容,后三个单元涉及法律的内容,教材通过设计系列专题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本课内容属于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包括“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与“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两课内容。本节课选取“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中第一框题“认清违法危害”,以探究“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及处罚”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违法行为及其危害,把前面学习的法治理念落实到依法律己上,同时为后面学习杜绝不良行为,预防犯罪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对象

本课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3)班的学生,该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比较活泼,反应比较灵敏,但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够。学生基于初中的学习有了一些法律知识,有助于开展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但学生不理解一些不良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不知道哪些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违法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违反治安管理的四类行为,知道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方式。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懂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处罚,感受违法带来的危害,增强对法律的认同与守法意识。

3、运用目标:学会分析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危害和处罚方式。

2、教学难点:分析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学习法,从学生熟悉的时事热点展开主题学习,利用教材提供

- 1 -

的典型案例组织探究学习,结合汽修专业的实习情境进行课堂练习,以问题为核心,由浅入深,遵循感性—理性—实践运用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辨别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类别,分析违法的危害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2)组织组内讨论,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组间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好胜心和寻求答案的急迫感。 2、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

六、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八、教学准备

1、印发《治安管理处罚法》(节选),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既可帮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又可节省课堂上找法律依据的时间。

2、搜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若干个案例,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

九、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 (1)复习(1分钟)

组织复习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2)导入(2分钟)

案例“地震谣言”:4月20日12点50分,一自称地震局内部人员的网民发帖散布谣言,称“4月20日芦山7级只是前震,成都将于4月22日发生9.2级地震。”成都市公安局及时查出造谣者,依法对其予以行政拘留。

问题:公安局为什么要拘留造谣者?有什么法律依据? (违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教学意图】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通过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本课主题。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含义和类别

- 2 -

(1)含义(3分钟)

结合图片呈现案例:球场闹事、猎德桥自杀、破坏名胜古迹??

讲解: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教学意图】直观呈现案例,促进感知的形成,并结合违法行为的含义,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含义。 (2)类别(12分钟)

分组朗读,并评出朗读得最好的小组。 讲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四个类别。

练习(教材p96):分组讨论分析这三个镜头分别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哪类行为?

【教学意图】朗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再针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较《治安管理条例》新增规定,拓宽知识点。利用课堂练习,训练学生辨别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能力。

3、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方式 (1)行政处罚方式(15分钟)

案例“乱打110”:一天晚上9点,某县公安局“110”接到一男青年用座机打来的电话,话筒里传出难听的辱骂声。民警告诫其不要乱打“110”,但打电话者反而变本加厉,继续拨打“110”报警电话十余次(占用“110”接警线路40余分钟)并辱骂民警。接警员根据来电查出骚扰电话的位置,巡警将正在拨打“110”电话的某职高学生大发抓获。大发说,此举只是为了取乐。大发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公安工作秩序,被处以治安拘留10天。大发既吃惊又后悔:早知如此,无论如何也不会干这种蠢事。

问题:上述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哪类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

讲解: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 练习(教材p96):查阅《治安管理处罚法》,分组讨论分析这三种行为应如何处罚? 【教学意图】利用案例分析自然过渡到处罚方式的学习,这部分的知识学生了解较少,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要讲清楚每种处罚方式适用的情况,并且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杜绝学生“大错不犯,小错不理”的轻视态度。 (2)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5分钟)

案例“中学生楚某”:16岁的中学生楚某在学校表现优秀。一天,楚某的母亲与邻居赵某发生口角,楚某气愤之下,用砖头将赵某头部打伤,经法医鉴定为轻微伤。公安局对楚某

- 3 -

处以行政拘留5日,但并未执行。

问题:查一查《治安管理处罚法》,楚某的行政拘留为什么可以不执行?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情况可以不执行行政拘留?

讲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二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教学意图】先由学生自己查阅《治安管理处罚法》,得出结论,在启发学生思考原因: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提出我国对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政策,进入本节课的总结。

4、总结(1分钟)

道德:“勿以善小而不为”,法律:“勿以恶小而为之”。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分清是非,自觉杜绝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面对违法行为时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教学意图】从道德与法律两方面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最后回到学习本节课的主题——治安管理处罚的意义,结束课程,提升主题。

5、作业(1分钟)

每位同学分析一个案例,辨别出该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哪一类行为?应当如何处罚?老师批改后收集张贴出来,全班一起学习。

【教学意图】巩固所学,加深印象,主动学习,分享知识,巩固运用和迁移所学知识。

十、板书设计

扰乱公共秩序 警告 妨害公共安全 罚款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处罚 行政拘留

妨害社会管理 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

- 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it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