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通讯报道

更新时间:2024-05-02 05:3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及投稿技巧

主讲人:齐英华 时间:2011年4月28日

前言:4月26日接到邀请,说有一份内部报纸,需要给通讯员讲点新闻写作知识及投稿的技巧,4月27日,与对方联系,问明了情况,是《潍坊育新报》,听课的人是一些服刑人员,人家决定第二天就要讲,时间的确有点仓促,好在是不需要太深的理论,只讲些基础知识就行,我一个晚上出了一份讲稿,有前面那篇做底子,直接复制过来一部分内容,加上自己的一些看法,又借用了网友的知识,在此谢过。

................................................................................

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新闻写作,一般来讲指的是三大体裁的写作:包括消息、通讯和新闻评论。

消息:一般是指短新闻,内容相对单一,描述的是一个新闻事实,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通讯,则是对新闻事件的纵深报道,里面可能穿插了多个新闻事实,但主要线索仍是对某一事件、某一现象或某一主题的叙述;新闻评论则是一种主观性的写作,依据某个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展开论述,进行评点。

从形式上来说,消息是就是前面有电头的,如“新华社xx电”、“本报讯”等,通讯则没有电头,署名一般放在后面;从文章的长度来看,消息比较短小,通讯则篇幅较长。像近年来兴起的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都属于通讯,而且篇幅比较长。

新闻评论目前在报纸上也有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比如说,《潍坊晚报》、《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等都在二版上都开辟有“时评”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新闻评论版。大家不妨试着写点小评论,因为时间所限,今天,我就不讲评论方面的知识。今天主要讲讲消息和通讯的写作,最后讲讲如何投稿及提高投稿命中率。

一、消息的写法和格式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引题(又称肩题)、主题(又称正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出现在报刊上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主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引题,用来引出主题,说明事实,交待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这一现在用得较少了。

②双行标题 主题和引题。如:

奢侈品展台亮相千元按摩也免费——(引)

别墅办庙会邻居来“沾光”(主) (法制晚报, 3月28日B05) 主题和副题。如

国贸桥疏堵添6条车道(主)

桥下公交总站将迁出,工程在一个月内完工(副)(新京报4月27日)

潍坊晚报现在一般一主多副的形式,将新闻事实提炼出来,做在副题中,如:从三岁到十八,爷爷奶奶做手工把他拉扯大(主)

◎十五年前他的父母双双离世

◎现已八十多岁的老两口仍在靠卖“纸扎”供他上学》 (潍坊晚报1月6日4、5版)、

③单行标题 大多文章稿件都是一行标题。如: QQ招聘会很潮很方便(长沙晚报3月31日)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导语写得好坏,决定了一篇稿子能否受到编辑的关注,以吸引读者。新闻六要素: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什么原因、怎么回事,在导语也要写出来。

导语采用以下几种写法:

叙述法: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如“近日,商务部再次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组织开展蔬菜“卖难”紧急救助行动,进一步维护好蔬菜市场稳定。”(新京报4月27日)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用事实作答。如:

从昔日的人丁兴旺到今天的人烟稀少,杨集庵以及越来越多像杨集庵一样可能要消失的村子,它们前路会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应对这道必做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阎雨认为,“十二五”规划与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都有改善偏远山区农民生活状况的内容,我们应该率先思考一下空闲山村的处置问题。(潍坊晚报3月20日)

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洁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

25日下午3时30分,清远市英德浛洸镇丰收村,为82岁逝去老人送葬的队伍才走出300米,意外突然发生。第三辆中巴上的村民点燃鞭炮时引燃了车上两箱爆竹,导致车辆爆炸,致使车上5人死亡,3人受伤。目前,广东省公安厅已经介入调查。(南方都市报4月27日)

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从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 如: “现在刻一个公章要上百元,咋这么贵呢?”如今,不少市民在刻章时发现价格变得越来越贵。记者调查济南刻章市场了解到,在电脑刻章的冲击下,传统手工刻章渐渐淡出百姓视野,随着新技术及材料的应用,刻章价格也是水涨船高。(齐鲁晚报4月27日《刻个章上百元,咋这么贵呢?》)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主干突出。消息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于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的要简略。

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起来,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即可在主体部分体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体现,位置不固定。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一类是对比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正反的比较对照,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二是说明性材料,即介绍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三是诠释材料,即人物

生平的说明、专业术语的介绍,历史典故的解释等,以帮助理解消息的内容。 5、结语

结语是消息也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可能对大家对消息的写作并不陌生,只是有时候不知该写什么才是关键,也就是线索,我觉得这还得靠我们从生活中发现。有时咱们开个会,组织主题活动,我们都可以发消息稿,要想提高投中率,关键在于新闻点要有新意,不能老生常谈,比如咱们举行了一次帮教活动,写一个消息主题就是某月某日举行了帮教活动,有什么样的意义等,你会写,别人也会写,一点没有新意,换个思维,抓住此次帮教活动中一个细节,或一件小事,把帮教活动作为新闻由头,并把这一细节做在标题中,这样就很容易吸引编辑,吸引读者。

二、通讯写作:

按内容来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按形式来分,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现在一些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都属于通讯类。通讯的特点是,要比消息有深度,更有现场感,有

血有肉,不能干巴巴地堆砌材料。具体来说,就是见人见事见声音,通过不同的人和事来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在这一部分呢,我想以一篇深度报道作为样本,谈谈看法,说说我们写通讯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月20日,《潍坊晚报》拿出8个版面,做了一期“探访村庄守望者”的深度报道。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庵村,处在万亩大山怀抱的最高点,一个仅剩10人留守的超小村,生活条件很差,除了几亩薄山地,没有其他收入,现在村子里留守的10人中,年龄最小的60多岁。当子孙们执意离开的脚步越来越远,山内守望的眼窝越陷越深,城市那么近又那么远,他们心里又在想什么呢?根据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这意味着将有几千万人从农村走向城市,意味着更多的村庄将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这些村庄又将走向何方?第一个问题,是还原杨集庵留守者的生活,而第二个问题,则是抛出了另一个值得探讨与深思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是主题而不是形式或内容决定了深度报道的质量,主题在报道中起到了会聚材料与观点的作用,决定着深度报道的深度。

记者在小山村里住了三天,跟每一位村民聊天,因为杨集庵与里单家峪、外单家峪三个自然算同属单家峪一个行政村,记者还要采访村支书、从杨集庵走出去的人,还采访了一位邮递员,文中有名有姓的将近20个人,采访工程可谓很大,采集回来的素材很多。

如何条理、逻辑性地把素材组织成文,显示着一个记者的功力,而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杨集庵,需要把所有人物和事件,所有看到、感受到的

内容综合再融合。我们的记者怎样做的,我不得而知,如果是我,我会把各项素材、人物,在纸上列列,画成圈圈也行,画成框框也中,圈圈圈、框框框,找出事件的逻辑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决定人物的大体框架,像这7个版的稿件(其中一个版是当天封面),每个版的稿件要确定一个主题,如日子、纠结、前景等,哪人物需要在哪篇稿件中干什么,说什么,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都理清了,写就相对容易多了。

有记者喜欢把自己的经历写在稿件中,这固然能产生亲近感,但也容易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行文啰嗦,不够简洁;主观色彩浓厚,容易产生误导等。还有记者,写作的思路就是采访时的过程,记者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一个“随后”,又一个“随后”地写下来,看到哪写到哪,整个一流水账,稿件没有逻辑性可言。还有一种记者,完全是一名记录者了,现在都有采访录音,采访回来后,耳机一戴,双手往键盘上一放,噼哩叭啦,稿子很快完成,通篇都是直接引语,全是引号,都是采访对象在说话,在告诉记者。

就像医生整天拿着手术刀,见惯了生生死死一样,很少看到他们会为病人的离世而悲痛一样,编辑每天审的稿子十几篇,要保持对新闻的敏感,尤其是当手头没有好稿时,很难兴奋起来。这不是对新闻的麻木,而是我们口味越来越贼。有时一篇几千字的稿子读下来,还是一片茫然,写人物的,人物形象不鲜明,写事件的,叙述一片混乱,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编辑拿到“探访村庄守望者”稿子看完一遍,领导过去问:“怎么样?今天的稿子怎么样?”编辑说:“我都被感动的快哭了。”领导一听,很高兴,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能感动你们,就能感动读者。有些稿子,编

辑读起来都费力,要不是非得仔细看,真恨不得一把扔了,想想吧,读者也是这样的想法。

细节描写:

新闻写作,说到底就是在讲故事,有故事才有可读性,能感动人的不是大而空的道理,而是细节。我们现在强调记者写稿子要做到“三见”,即见人见事见细节。背景决定真实,细节决定真实感。

每一篇新闻报道,尤其是通讯,记者在传递信息的同时,都是为了要表现一个主题,主题是一篇报道的影响力所在,主题靠什么表现?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 鲁迅先生认为:细节描写可以起到“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细节是艺术,细节是品味,细节决定一篇稿件的高度,也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深度。

在《两位古稀老人的一天》一文中提到,村里没有理发店,理发需要下山到十几里远的杨集,李守英嫌麻烦也不想花钱,多少年来,都是让老伴彭先收给自己理发。

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彭先收先将洗脸盆放到屋门口附近的凳子上,然后往里面倒了些热水和凉水,用手试了试觉得温度差不多了才叫老伴来洗头。彭先收的手干了一辈子活,上面布满了老茧,这双整日

拿耙子的手,此时动作却显得那么轻柔。他先给老伴围上一条手巾,让她坐到凳子上将头发弄湿后,他一只手打肥皂另一只手轻轻地揉搓,然后再用梳子比划着剪掉过长的头发,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像是干了多年的老理发师。在这个过程中,李守英一直笑眯眯地坐在凳子上,像是在享受一场惬意的按摩。”如此一来,使读者对老两口理发的整个过程有了印象和深刻的感受,而且也能感受到老两口相濡以沫的那种亲情,而且三言两语,就把彭先收这个山里男人那细心体贴的一面给描绘出来了,很温馨,很感人。

“理完发后的李守英,趁没人的时候偷偷对着镜子仔细端详,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满足。”记者的确观察很仔细,写得也很真实,爱美之心女人皆有,无论年龄怎样。

“村民们聚会的地儿在彭先收老人房屋的后面,那里行走的路有一米多宽,道边躺着一根直径20多厘米、长3米多的槐木树干。由于坐的人多了,所以树干上被磨得油光光的。”

山里条件差,上学是面临的一个大困难,1985年时,杨集庵村的小学撤了,,孩子们上学要到山下的杨集,“在杨集上小学的只有两个孩子,为了早点回家两人都是走小路,齐腰深的荒草没过了孩子们的头顶,碰到陡直的山崖,一个孩子踩着另外一个孩子的肩膀先爬上去,然后再用手把下面的孩子拉上去。”

整篇报道中,像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一些,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人物和事情的特点,丰满了人物的个性,吸引和打动了读者,增强了感染力,使整篇稿件散发出神韵的效果。因为这期报道就是要写杨集庵人的生活,一

个细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能真实地反映山里人的生活,真实而感人,通过活生生的状态去表现主题。借助准确细致的细节,展现杨集庵的环境和人物内在的心理。

在采访中,记者可能会发现许多生活中的细节,那就得选选看哪个更突出,更能说明主题思想,然后把它选出来,放在文章中。细节描写也要掌握度,不可过多,多了会有堆砌之感,冲淡了主题。

还有一个例子,去年六一前,妇联搞了一次帮教活动,我们记者参与了,有一个细节很感人,他也捕捉到了:一位青州的老人,年龄很大了,弯着腰,当地妇联专程把他接过去看望狱中的儿子,因为他一般很少去看,不方便嘛,走那么 路。老人带着并不多的钱,包了一层又一层,颤颤的双手递给儿子,他儿子不接。这一情景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动,我们当时读起来都想流泪,这就是这我们的父母呀。后来把这一细节做在标题中了。

这就是细节的感染力量。

标题制作: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这是不容置疑的,尤其在这速读的时代,标题是阅读的引子,很多人选择细读哪条新闻,往往会是通过标题来决定的。著名报人范敬宜认为:“一个好的标题可以代表一张报纸”,同样,一个版面是否是个好版,除了形式之外,能否打动读者的还在于标题。

制作标题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口语:

中国器官分配共享系统本月初上线(引)

谁先移植器官 系统说了算(主) (南方都市报2011-04-26 A11)

记者25日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获悉,为确保患者公平地得到器官供体,本月初起,全国100多家器官移植中心的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已同时上线。今后,病情、匹配程度、年龄等综合因素成为评判谁优先获得器官供体的惟一标准。 (2)借用电影、电视、歌曲等名称 阿富汗版越狱 五百囚犯土遁(主)

上百名塔利班头目据称逃脱,疑有监狱“内鬼”接应(南方都市报2011-04-26)

《越狱》本是美国的一部电视连续剧,这一标题把电视剧名做进标题,让读者一下子就能记住新闻事实:阿富汗南部坎大哈省将近500名囚犯24日晚至25日凌晨潜入一条几百米长地道,逃离一座监狱。副题中解释具体事件。

《旱码头》带旺“旱码头”(淄博晚报2010年5月4日)

前一个旱码头,指当时正在央视热播的鲁商题材电视剧,该剧取材于周村,在周材拍摄,所以带来了一股旅游热潮,后一“旱码头”则指周村。

试金湾上演“疯狂的石头” 珍贵崂山试金石遭盗捡 (主)

比崂山绿石出名更早的试金石别称玄玉千年以来用作检验金银成色 人为破坏和大量盗捡致试金石损失近半鲜为人知的青岛宝贝盼保护

这一标题也是借用了电影《疯狂的石头》一名。

还有今年因为旭日阳刚的走红,《春天里》也频频被做进标题,当年,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时,也是被好多新闻标题借用。 (3)利用关键数字

潍坊晚报4月3日做了一期有关农超对接的深度报道,四个版的标题分别为:

两个小时,菜进超市冒鲜气(主)

◎“农超对接”缩短了蔬菜从田间到超市的时间 ◎蔬菜将在冷链配送中心检测合格后才能销售 三成水分,减少环节降菜价(主) ◎蔬菜直供降低流通成本省去层层代理 ◎全福元超市菜价低市民买菜更便宜 四种顾虑,产供销售缺底气(主)

农户、合作社和超市都对农超对接心存顾虑

五年规划,农超对接占七成(主) 我市出台相关规定,提出未来五年的目标

四个标题都有效地利用了数字,寿光大棚里的蔬菜从田间地头到超市只需两个小时,挤掉了流通环节的三成水分,但这一能带来实惠的好举措,产供销方面还存在四种顾虑,农超对接这一新模式开始在潍坊兴起,并非短期,而是有着一个五年规划的。把数字“二三四五”做进标题,不仅使整个报道连贯,而且给使读者印象深刻,读起来有节奏感也十分好记,达到了制作标题的效果。 (4)利用特殊身份或称谓 三次发言三次说“不” (引)

90后大学生成了“听证犀利哥”(主)(2010年9月1日生活日报)

2010年8月30日,济南市数字有线电视维护费调整举行听证会,当时19岁的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大二学生王润林近一年里已是第三次作为消费者代表参加听证会了,而且每次听证会上他都以鲜明的态度反对涨价。借用了“犀利哥”这一特殊称谓,把这位小伙子称为“听证犀利哥”。

(5)利用相关性或相对性

军医吴孟超:我的敌人就是肝癌(主)

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被朱镕基称为“国宝”,89岁的他仍活跃在手术室(副)(新京报2011年4月26日)

吴孟超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1922年8月生于福建,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我们现在要求标题一定要原生态,新闻事实是什么标题就是什么,,尽可能地还原生活,不加入编辑的感情色彩,让读者自己感受。标题应该少一些以前的那种朴素、庄重的书卷气。村民的日子的确是很苦很孤单很寂寞,编辑若做在标题里,可能就没了这种孤单寂寞的味道,让读者自己读出很苦很寂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味道。

制作标题原则,准确而不偏颇,具体而不空泛,鲜明而不模糊、生动而不呆板,找出新闻点,直接明了。

要求:通俗化、口语化、生活化、就事说事,每个标题就是一件事,让读者在轻松中获取信息。切忌空泛,要有血有肉。制作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题很难抓住读者。

制作实题。直击新闻点,提纳契领地标示新闻最核心的内容,凸显文章的新闻价值。

感情表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f4g.html

Top